文物与博物馆实习报告

来源:范文范 1.88W

前言

文物与博物馆实习报告

实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实线性教学环节,是职场生涯的开始,是展示知识成果的年台目通过在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实习接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实际工作,了解职场增强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使自己在社会实或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在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这段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的实习让我明白: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受,进而生存发展。

一、实习地点

晋阳古城遗址。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附近,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晋阳古城自创建以来,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

二、实习时间

2017年6月底至2017年9月初

三、基本情况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区晋源镇附近,西城墙紧挨大运高速公路,南城墙南接龙山大街,北城墙濒临蒙山大街,东城墙靠近汾河西岸,古城面积大致约20平方公里。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9月,联合国开发署将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列为“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援助项目;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将晋阳古城遗址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百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项目;2010年10月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晋阳古城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晋阳古城遗址是山西省历史记载最为清晰、规模最大与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古城遗址。2012~2016年,为了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十二五”考古工作计划,2012年开始对古城遗址西北区域展开考古调查,在距明太原县城北城墙350米、晋阳古城西城墙830米处发现了一处比较重要的建筑基址群,定名为“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群”。这个建筑基址群分为东西两组建筑基址,其中西组建筑基址,始建于唐,毁弃于宋初。建筑基址在废弃以后,上部除遭到耕种破坏,并没有再进行营造活动,故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整组建筑由左右两侧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多进院落。建筑南向,中轴线左右布局,有院墙、道路、三个庭院、多处面阔三间的建筑组成。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基址因现代道路间隔未发掘,但能够从现在发掘迹象推测出对称的布局。从门前散水向北,每组建筑地面逐渐抬高。最南侧散水平面至最北建筑地面高差0.75米。左右两侧残留地面均在同一水平高度。尽管中轴线上建筑没有发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左右两侧是一期建筑。营造建筑台基时先夯筑最重要的殿堂,再紧挨着这些殿堂的包边砖进行夯筑。两侧的建筑与中间建筑都是在各自夯筑好后再次夯筑连接部分。整体建筑台基完成后,再在柱础位置设置磉墩。左右建筑以三间为一组,其前廊都整齐通透,但房后散水并不统一,根据殿的大小,散水前后错落,说明建筑出檐长度有别。两侧建筑面阔相等,但东侧建筑进深较西侧深1.5米。其中七号房址平面面积较大,磉墩与柱础石形制也较大,似楼阁式建筑。一号与二号房址为中轴线上庭院之间的建筑,其两侧各有踏步与东西两侧建筑连接。三块方砖错缝平铺散水,双行侧砖勒边,牙子砖堵缝。后墙外散水,双方砖平铺,单行侧砖勒边,牙子砖堵缝。每组三间殿堂,踏步正中设置。在七号房址廊前灰坑中出土金刚经残碑,在六号与八号房址之间出土大量残碑,其上文字有“迦殿”“造天王堂”“作头”等很多内容。另外,在二号殿址西侧出土有“……善之祥兼固……即隋之晋阳宫……特命良工塑北方……雄异也武皇……”的残碑。由这些碑刻内容可推断此建筑为寺庙建筑,建筑内可能有天王堂、释迦殿等。另据“武皇”可以判断该碑所记内容为后唐追忆前朝之事。建筑基址周围出土有经幢残段、精致的石雕建筑构件、日用瓷器、吻兽以及大量砖瓦等。通过对出土遗迹及遗物的分析,判断该寺庙建筑为大型寺庙建筑的一部分,修建年代为唐,可能在唐武宗时期受到破坏,五代后唐重新塑像或修葺,最终毁灭于宋初。在西组建筑以东100米,发掘了东组建筑。为了彻底了解该区域内不同时期堆积,选择性对部分探方发掘至生土。整个东组建筑基址分三期。最早期建筑遗迹时代为汉代,主要有一些房址和水井。出土四神砖、方格菱形方砖、云纹瓦当、绳纹面布纹里板瓦和筒瓦、绳纹陶罐以及大型石质建筑构件等。第二期建筑遗迹叠压在早期建筑遗迹之上,时代为魏晋十六国,发现有大型窖第2页共2页穴及房址等遗迹。出土器物有绳纹板瓦、绳纹筒瓦、云纹瓦当、“富贵”文字纹瓦当、蓝纹板瓦、“六年”文字板瓦和一些陶器等。第三期建筑始建于东魏,经北齐、隋,最后废弃于唐。建筑基址的夯土范围遍布整个发掘区,采用一种大面积“满堂红”地基处理方式,夯筑方法为平夯,与“营造法式”灰土和碎砖瓦交替夯筑方法一致。地基处理完成后,在承重墙的地方,用条形夯加固。立柱的地方再置磉墩和柱础石。柱础石表面素平,也有较少的覆盆状。该建筑基址应是一个由四周房屋围合而成的院落,院中排水渠曲折回绕,水井修筑考究,础石整齐划一。出土有青掍板瓦、青掍筒瓦、青掍方砖、“兴和”与“天保”铭记的空心砖、脊头瓦、莲花纹瓦当、汉白玉“神王”造像、青瓷碗、红陶碗、灰陶罐以及“五铢”钱等。两组建筑基址的发掘,揭示了不同时代同一区域的不同类型建筑,对于研究古代建筑的布局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唐五代大型寺庙建筑,其比较完整的建筑平面结构,较为少见。另外,新发现的魏晋十六国文化层及出土遗物,应成为山西地区最明确的魏晋十六国考古研究的标尺。根据发现的“隋之晋阳宫”残碑资料,推断发掘区可能是北朝和隋代晋阳宫所在区域,这需要更深入的考古工作来证实。如果确证,这将对于进一步了解晋阳城不同时代的城市布局奠定重要基础。晋阳古城工作难度大,时代跨度长,地层叠压复杂,能做出这样的成绩,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二号建筑基址群西组建筑揭露得比较完整,在全国佛教寺院考古中很少见,这对于隋唐佛寺考古有重要的价值。该建筑无论是规模还是出土“敕”字残碑作为皇家寺庙的证据还不充分。该组建筑规模不大,但比较完整,可能是一处单独的寺庙,也可能为一组建筑的一部分,其纵列式的布局类似西明寺的东院。这样的佛寺具有典型的唐代特色,磉墩的做法与青龙寺相同。发掘中要梳理好每个殿址出土的遗物,这对于了解建筑的功能有重要的帮助。

四、工作内容 

1、考察

前往苗圃、古城营村、面粉厂等相关地点进行考察,通过测量、咨询等确定考古发掘的范围等,并做了相关的拍照和文字记录。

2、发掘

在考古工地进行发掘,协助领队老师参与发掘工作,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发掘、记录、拍照、绘图、测量等。

3、室内整理

(1)清理文物(除陶器外,对其它文物进行水洗、物理和化学处理时须征得领队的同意)

(2)粘对文物(随时与领队和小件专管员询问小件编号的更改) 

(3)修复文物(随时与领队和小件专管员询问小件编号的更改) 

(4)整理发掘日记(与领队和小件专管员商量,主要是遗迹单位和器物小件编号的更改,遗迹现象的比较判定、填写相关表格、按根据日记编写探方记录) 

(5)统一和整理遗迹单位、器物小件编号(与领队和小件专管员商量)

(6)陶片分类(按遗迹单位、陶质、陶色、纹饰和加工方法进行)  

(7)统计陶片(按遗迹单位、陶质、陶色、纹饰和加工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数量和比例)  

(8)挑选标本(区别保存和就地处理者)  

(9)填写器物标本清单(注明器物标本类别、数量和就地处理的陶片的数量、方法和地点,)

(10)标本上写字、编号

(11)挑选标本(按纹饰、质地、形制等选择,供类型学用)

(12)器物排队(类型学研究,分型分式) 

(13) 挑选器物(需要绘图、照相和制作器物卡片者) 

(14)器物绘图(草图和清图,注明器物号) 

(15)器物照相(黑白、彩色、反转和数码,对底版和照片进行编号) 

(16)器物拓片(注明器物号) 

(17)填写器物卡片(一式三份) 

(18)填写器物卡片一览表 

(19)挑选器物(供编写报告使用) 

(20)挑选化验样品(注意样品的包装、填写选送样品表格) 

(21)探方资料装袋(各种草图、表格、照片、拓片)

(22)资料入库(日记、探方资料袋、器物卡、挂图) 

(23)编写简报和报告 

(24)文物装箱(一切从文物的安全着眼) 

(25)移交文物和资料(填写清单,其中包括文物的名称、质地、类别、数量、保存状况、接受单位、资料的类别、数量)

4、陶瓷器黏结与补配

以往修复陶器时使用的黏结剂和配材料主要有大漆、瞬间黏结剂(如502胶)、工业用3鞋结、胶、水混、石、环氧树脂、硝酸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醇黏合剂等。但是除了环氧树脂、硝酸纤维素和聚甲基丙酸酯合剂等合成材料,其他料对文物都有再次摧毁的缺点。

(1)黏结

黏结时使用环氧树脂、硝纤维素黏合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黏合剂、氰基丙烯酸黏合剂、聚苯乙烯黏合剂、502胶等。
    黏结方法:对于碎片很多的陶器,一般先黏合小的碎片再黏合大片,在黏结剂完全疑固之前,需要将其放在沙池或者用其他道具固定住。环氧树脂黏结综合性能的最优化,取决于黏合剂的组成和配方,同时也与对被黏合购片表面的处理、涂胶和固化等黏合工艺有关系。操作时,首先用水清洗黏合界面,清选过的器物放在50-60℃或者室温环境中自然于燥。然后用调谓月或者牙等工取环氢树脂均匀涂满画面,使鞋合面浸润完全,去表而多余树脂,防止量后结合时技压到片表污污染器。确酸纤维素黏合剂、聚甲基两酸甲番非合剂、基丙透酸合剂和聚苯乙黏合剂和环氧树脂的作方法基本相同,可适量添加一些陶片粉末或者矿料一起使用,且具有可逆,但是由于它们的固化时间较久,一般需要涂胶半干时合对断面,最后还要擦净合对断面时挤压出的余胶。因为502胶是瞬间凝固胶,度低,又由于陶片比较脆弱,操作的时候比使用树脂类胶要难,而且必须快速准确地合对断面来黏结。
  (2)补配
    在使用环氧树脂补配陶器类文物时,它有黏着力强、收缩力低、内聚力大、操作性能息好、稳定性高(耐老化、耐溶剂、时水、时化学、时热等),能保持文物原統和黏合后基本看不出痕迹的特性,并且作色方便。此不氧树脂不仅适合作为陶器的补配材料,也适合作为其位材质文物的朴配材料。目前在陶器上用得较多的村指材料是AA,AA的主剂和固化剂混合使用比是2:1,为了作色的要,可在树脂里添加矿物颜样,以达到和器颠色一致的数果,也可以最后用矿物颜料在补配效作色,缺点是随着面化剂量的增加,黄变速度加快。

五、心得体会

这次在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深入了解了考古发掘相关的知识,让我阅历增加,并且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了很多,一方面学习到了许多以前没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自己动手做项目的能力。本次实习,是对我能力的进一步锻炼,也是一种考验。从中获得的诸多收获,也是很可贵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实习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是一个让我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好机会,原来,学的时候感叹学的内容太难懂,现在想来,有些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理解。

在这次实习中还锻炼了我其他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首先,它锻炼了我做项目的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应用知识的技巧等。其次,实习中的项目作业也使我更加有团队精神。

从那里,我学会了下面几点找工作的心态:

1、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涵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保持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会积极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精良的业务知识提升能力,以广博的社会知识拓展视野。  

2、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显人的意志。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3、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习,是开端也是结束。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任自己驰骋的沃土,也分明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深入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创造业绩,继续创造更多的价值。

可以说这次实训不仅使我学到了知识,丰富了经验。也帮助我缩小了实践和理论的差距。这次实训将会有利于我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我会把握和珍惜实训的机会,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最后,我要感谢学院组织的这次十分有意义的实训,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也领悟了很多。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