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肃兰省陇西市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来源:范文范 1.36W

关于赴肃陇西市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赴肃兰省陇西市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领导要求,12月11日—15日,市文明办由副主任满江同志带队,组织赴肃兰省陇西市学习考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考察组一行在陇西先后走访了主次干道、街道社区、集贸市场、科技场馆、道德讲堂、政务大厅、文化中心、循环经济馆、云水湖景区等,深入了解陇西市城市管理、生态建设、社区创建、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陇西基本情况

肃兰省陇西市位于河西走廊东段,地处西北戈壁地区。1959年陇西地区发现特大型镍矿,经过50多年的发展,铜川公司已经成长为全球知名采、选、冶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和化工联合企业,是我国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和第三大铜生产企业,2018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陇西由此被誉为“祖国的镍都”、“难得的金娃娃”。陇西缘矿兴企、因企设市,1981年成立地级陇西市。全市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47万,城镇化率66.8%。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64亿元,财政收入48.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00元。

早在1985年,陇西市就响亮地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的口号。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场接力赛、作为一个政治责任来传承,发扬“艰苦奋斗、和谐进取”的陇西精神,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创建化民”理念,以创建促文明、以文明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年年都有新举措,处处都有新变化,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了甘肃省全国文明城市零的突破,走出了一条西部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特色之路。

二、几点启示

陇西一行,考察组成员颇为震撼,更深受启发,陇西与我市为同一时期开发建设的资源型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市情相似、基础相似、历程相似,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主要有六个方面的体会:

1、拼搏精神是创城的核心。陇西是在戈壁滩上建设的城市,33年前还是遍布沙砾的荒原,“风吹石头跑,日晒黄泥焦”,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8倍,是全国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自然生态环境脆弱。陇西人始终秉承“敢叫日月换新天”拼搏精神,从1985年首次提出创建目标,到2005年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再到2015年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陇西人民为之付出了30年的艰辛努力。30年矢志不渝追求,30年众志成城奋斗,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陇西人用心血和汗水,在荒漠戈壁上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文明之城。

2、生态建设是创城的根本。历届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树立“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思路,把绿化美化、改善生态作为创城的根本,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规划引领,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十大碧水蓝天”工程,在“种棵树比生个娃娃更难”的陇西,先后建成了铜川公园、云水湖景区、紫金花卉观光基地等绿化工程,涌现出“造林英雄”张雷云等一批先进典型。云水湖景区是在戈壁滩上挖出来的人工湖,总占地约236公顷,从内陆省份引入客土9万多立方,注入中水180万立方,成为西北最大的中水蓄水景观带。

3、创新发展是创城的引擎。陇西树立改革全局观,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为抓手,推进“产城一体、景城一体、城乡一体”发展。在产业上突出创新、循环、统筹,打造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化工、新能源三大产业板块,为创城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把创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汇报,实行“定目标、定标准、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奖惩”机制,市文明委全体会议定期安排主创单位述职,对创城工作存在的问题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督办,定期开展模拟测评,实行创城工作“一票否决制”,从人、财、物、制各方面保障创城工作开展。

4、风貌塑造是创城的关键。陇西城市不大,朴实无华,整洁有序。曾为“重度污染城市”的陇西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利用现代科技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综合利用水平,2013年入选全国宜居城市百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强对城市内河、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先后建设龙泉景观带、新华路景观带、铜川国家矿山公园等城市景观。重点打造了“中国镍都、神秘骊靬、紫金花城、沙海乐园”四个形象品牌,出台了游客补贴办法,每年吸引游客超过200万人。目前,陇西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1.96%、36.11%,形成了“半城楼宇半城绿”的秀美景色。

5、以人为本是创城的精髓。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大力为民办事。强力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实施背街小巷翻建,推行街巷市场化保洁,开展社区环境整治,常态开展志愿者文明劝导,让居民在创建中受惠,从而积极参与创建、支持创建。在甘肃率先实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市、区投资1.1亿元,建成专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铜川区第二小学。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推动文化资源大整合,公共文化设施遍及城乡,使市民素质在教育中培养、在实践中塑造、在管理中强化、在环境中熏陶,不断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新风尚。

6、精细治理是创城的基础。统筹争创文明城市和城市管理工作,将城市管理作为创城的基础。在城市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突出精细化。针对大风天气较多的实际,垃圾箱全面埋入地下,既美观又不占地方。街道社区普遍实行环卫市场化,行道树和绿地用中水滴灌、喷灌,节水环保。广场、人行道铺设防滑砖,大量增设座椅,方便市民休息。公共场所普遍设有“袋走陋习、留下文明”储物盒,里面备有旧报纸折叠的果皮袋。每个公共厕所都有洗手用热水,酒店、餐馆设置“爱心驿站”,为交警、环卫工人等免费提供茶水、加热饭菜等服务,切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细小处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

三、几点建议

要想打赢创城攻坚战,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创建育民”的工作理念,围绕“两个建成”的目标,坚持“六谋”,强化六项工作落实,确保2017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为此建议:

1、谋“创”,创城实践培厚城市精神。“日新之谓盛德。”将创新创业融入新时期城市精神,作为推动转型发展和创城决胜的重要力量。一是坚定创牌决心。21年来,我们不懈追求,历练出愈挫愈勇的创城精神,文明创建融入城市血脉,成为群众的“淮北梦”。要深化时代内涵,提炼更为精准的“淮北精神”。要大力宣传淮北精神,汇聚全市干部群众抓创建、谋发展、快转型的磅礴力量。要针对加分“短板”,深化“多城联创”,着眼2017年加分荣誉调整变化的可能性,尽快制定实施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争创方案,以创牌带动各项工作发展。二是树立创新思维。紧紧扣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精致淮北“两个建成”目标,冷静分析当前形势,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将创新贯穿于创城工作全程,与淮北的实际紧密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美丽乡村建设、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旅游、网络文明建设、互联网+文明创建等方面创造新经验、催生新典型、构建新成效。三是激发创业热情。在新一轮争创中,文明创建既要当全省创建的旗手,也要做转型发展的推手,用创城凝聚群众力量,树立鲜明价值取向。要吸纳群众意见诉求,谋求创城“最大公约数”。将评判权交予群众,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众代表评议各单位创城工作活动,提高市民对创城的支持度和参与度。开展推荐评选年度“最美社区工作者”、创城工作先进个人等活动,激发基层一线人员的创业激情,出实招、惠群众、有特色,使创城成为最生动的群众实践工程。

(二)谋“建”,塑造特色彰显城乡风貌。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一是推进城市“大建设”。持续开展停车难、行车难、买菜难等综合治理,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升,为化解“城市病”,提高群众幸福感指数提供条件。以棚户区改造为契机,加强城市空间、布局、风貌、文化等规划管控,统筹推进老旧城区改造和东部新城建设,推动城市建设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文化,每年实施为民创建“十件实事”,不断彰显“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精美城市风貌。二是加强农村“大整治”。农村文明创建是创城的重要基础,农民住上好房子、保护好环境、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对城乡一体化文明创建至为重要。以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明乡风培育、公益广告宣传、志愿服务等工作为重点,以石台、渠沟、百善、临涣、烈山等美丽乡镇建设为载体,协调推进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乡风民风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各项工作,让农村尽快“美”起来,为提升全域一体化创建水平奠定基础。三要提升区域“大生态”。深入实施森林增长工程,鼓励企业、团体、个人领养、认养林木,积极开展绿化造林主题志愿服务,实施园林企业、园林社区、森林村镇等命名表彰活动,早日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巩固“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成果,建设一批治水、治污、治霾、治土重点项目,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使环境治理与城市建设、景观工程有机结合,早日争创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三)谋“管”,以人为本做好城市文章。城市管理是创城的基础,要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社会、市民三个积极性,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一是加快推进精细管理。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成立城市管理工作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城市管理工作条例,开展“城市管理先进县区”评选工作。加快“智慧城市”、“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利用GIS、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分析等技术,综合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应急处置、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等职能,实施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社会服务管理。二是切实加强常态管理。推动城市管理建管分离、监管分开,理顺市区两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责任务,落实辖区的属地管理责任,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实现“一支队伍”执法。市、区、街道办成立社会服务管理指挥机构,以正在建设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为依托,将社区科学划分为网格,将街道社区干部纳入网格,建立信息数据库,明确为民服务事项范围,明确各类事项牵头单位、业务流程,实现城市管理“发现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核查结果—评价考核—办结归档”闭合操作。三是积极推行“温暖管理”。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将服务思维渗透到城市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总结推行“王小勇工作法”,建立城市管理实务操作工作标准,推行标准化管理。建立“互联网+城市管理”模式,开展“不文明行为”随手拍活动,及时整改群众反馈的问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各级不断加大为民办实事投入,加强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工作考核,带动社区志愿服务形成常态,针对群众需求设计项目,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困难,温暖千家万户。

(四)谋“改”,雷厉风行锻造工作作风。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践行“三严三实”的工作要求,在“严”上用劲,在“实”上见功。一是紧盯问题“立刻改”。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一线“三不一直”方式,常态化开展各级领导干部“行走淮北”督查活动,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组织省文明办模拟测评、第三方定期测评、各单位互相测评,分级建立问题台账,及时交办问题整改清单。对久拖不决的问题,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跟踪督查问效,并形成专题报告。二是对照标准“科学改”。市创城指挥部每年编撰创城工作手册,使长期奋斗目标与年度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将测评工作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完成标准。加强与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的对接汇报,及时掌握上情,科学制定软件材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三个方面的工作标准,严格对照标准落实各项工作。对不达标的项目,由责任单位落实整改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确保限期达标。三是统分结合“联动改”。加强市区联动,市区两级指挥部、责任单位定期联合排查、联合督查、联合整改、联合验收。加强部门联动,对涉及多部门的问题由牵头单位协调、责任单位共同参与整改,牵头单位对参与单位提出评价意见。加强政民联动,畅通群众投诉热线,及时受理、整改群众意见建议,聘请文明创建“监督员”,加强城市文明的日常监督,引导群众参与查问题、督整改、问效果。

(五)谋“制”,赏罚分明强化制度保障。坚持测评体系达标的“底线思维”,建立一系列见真章见实效的好做法好办法。一是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将实地考察、材料审核、问卷调查三类测评不达标项目,全部转换成负面清单,按照“设置总分、严格扣分、分级惩诫”原则,建立“发单—查单—验单—结单”链条,每单位每年设置总分,采取多种测评方式对不达标问题扣分,扣分达到年度总分的40%、60%、100%,分别采取约谈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和一票否决的惩诫方式,通过问题有效整改提高各级执行力。二要建立正向激励制度。把握干部既是“经济人”,又是“公共人”的特点,不断培养干部的大局意识、担当意识和谋划能力、落实能力。定期开展评选表彰“十佳”镇办党委书记(镇长、街道办主任)等活动,强化正向激励作用。加强对各级优秀干部的媒体宣传,讲出好故事,引导好舆论,把握话语权,凝聚正能量。制定对各类先进进行奖励的政策,让要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心情愉悦,敢于担当。三是建立干部培训制度。采取上派挂职、下派锻炼、交流任职等方式,加大文明创建系统干部请进来、走出去力度。在市委党校开办文明创建系统干部培训班,实施封闭式教学管理,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志愿服务、道德建设、诚信建设等方面专业培训。组织讲师送课下基层,解决基层文明创建干部工学矛盾。鼓励干部自学并参加学历、学位教育,不断增强干部的综合素质。着力改善基层工作者待遇和工作条件,帮助解决后顾之忧。

(六)谋“育”,多点发力提升市民素质。市民文明素质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和支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主线,以道德建设为载体,持续发力,久久见功。一是强化“源头教育”。抓住未成年人工作重点,明确教育部门牵头职责,切实加强“文明校园”创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积极推进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良好校训校风,广泛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加强城乡学校少年宫建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快乐成长、安全成长。组织中小学生假期参与志愿服务、科普、体育健身等主题活动,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成淮北靓丽品牌。二是深化“示范教育”。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传帮带”活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逐级评选活动,建立奖励和帮扶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长效机制。建立“最美人物”先进事迹巡讲团,广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示范作用,深入开展“周五志愿服务”、文明劝导志愿服务,发挥“志愿服务网”承载功能,让群众在社区见得到人、听得到声、参加得了活动,带动市民群众争做文明的践行者、传播者。三是创新“载体教育”。设计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加的主题活动载体,突出发挥道德讲堂、市民学校、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等载体功能,对照测评体系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文明素养提升教育,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等主题活动,把群众组织起来,不断巩固团结奋进、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在核心价值观宣传上下功夫,在推动“24字”人知人晓的基础上,与群众身边的人与事结合,深化内涵教育,引导内心认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