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工作总结

来源:范文范 2.3W
舞台剧工作总结
突出特点 注重创新 打造民族舞台艺术精品
舞台剧工作总结舞台剧是舞台艺术的主流。舞台剧创作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说,一部优秀的舞台剧目,可以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精神产品创作的代表和标志。锡林郭勒盟自2004年开始民族文化大盟建设以来,一直致力于舞台剧的创作与生产,先后排演了《元都古韵》、《姑娘湖》、《天赐锡林郭勒》、《草原记忆》等一批大型舞台剧。其中:《草原记忆》是锡盟盟委、行署重点打造的一台优秀民族舞剧。该剧创作起始于2008年底,2009年4月首演。自搬上舞台后,先后荣获全国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自治区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和自治区首届民族文艺会演金奖,成为全区舞台剧创作的一大亮点。今年,该剧被中宣部指定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巡演,为扩大锡林郭勒盟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机制,倾力打造。2005年初,我们就将专业文艺团体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了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五年来,通过推行资产经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演职人员聘任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精神产品生产营销制度以及创作激励制度的全面改革,率先实现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经营管理机制上的根本性转变,取得了良好成效。各专业文艺团体从以往工作重心侧重于日常接待演出、慰问基层演出,到主动尝试自主创编大型舞台剧。如:多伦县乌兰牧骑自主创编的舞剧《姑娘湖》,迄今已演出100余场,广受好评;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倾力打造的歌舞剧《天赐锡林郭勒》,全景展现了草原民族的生活情形、劳动状态、民族地域特色。在创排舞剧《草原记忆》时,我们打破了以往的唯有楚才的地域观念,广招贤士、广纳高见,通过与北京索日娜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强强合作,在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主要角色等主要环节引进人才,克服了人员少、经验不足、专业水准低等诸多困难,在搭建好舞剧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编导、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及演员并肩携手,促成了小剧团排大戏的事实。
    (二)立足现实,精选题材。《草原记忆》属于现实题材。剧情节选了上世纪60年代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内蒙古大草原收养3000名上海孤儿历史事件中的闪光点和最富有情感的片段,颂扬了民族团结、民族情结,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打动人们的心灵。过去我区民族舞剧形式的剧目以民族风情、民间传说、民歌与情感故事等题材为多,但《草原记忆》选择舞剧形式演绎这个现实题材,在我区艺术创作上堪称是一个新的突破与探索。舞剧《草原记忆》另外一个亮点就是营造出贯穿全剧的情感氛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剧情设计上,将南、北方四个人,二个民族,一对恋人,一对兄妹,以情为线组成一个家庭,它作为一种象征,使蒙、汉两个民族之间由此建立了不能割舍的血脉情缘。通过摔马鞍、摔口琴一些细节冲突,刻画出鲜明的人物个性。精心设计的狂风暴雨和饿狼群中救助巴特尔,彻夜缝制蒙古袍,暴风雪中母亲献身等一件件、一桩桩看似自然、朴实,却惊天动地的勇敢行为,折射出草原母亲博大无私的母爱以及孩子们对草原的挚爱和永久的记忆。可以说,舞剧《草原记忆》正是用历史之“鉴”点亮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才使得舞台表现具有饱满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震撼力。
(三)遵循规律,注重创新。创排《草原记忆》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艺术创作规律:剧本必须充分经过专家前期论证、注重吸纳专家的修改意见、领导不过多参与舞剧的专业性编排等。在遵循规律的同时,注重舞蹈的创新,使各种舞段编排独具一格。群舞体现了鲜明的地域风格,与主人公的独舞、男女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写照,构成完整的戏剧效果,同时让观众感受到民族舞蹈的崭新风貌,从而享受到舞蹈之美与戏剧的巧妙融合。舞剧中的“春之舞”、“哈那舞”、“赛马舞”、“思念舞”、“风雪舞”构思新颖,创意独到,给人感觉独特而又新奇。草原舞蹈常用的舞蹈语汇和传统舞蹈构思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哈那舞”不仅舞蹈语言有创意,同时展现了蒙古包的制作与实用价值。在主要情节的处理上,该舞剧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舞蹈语汇超出现实空间,阐释了全剧的哲理概念和人物内心的细腻反应,使艺术的想象力得以极大地扩展。该剧还运用了许多写实手法,尺度把握准确。全剧在写实的同时适当写意,两种不同风格接洽的非常和谐。超越时空的浪漫手法,叙述主人翁的情感、思念、回忆等,利用多元的舞蹈元素,展现故事情节与心理变化,在民族舞剧的写意性手法上有一定突破,也很符合舞剧的进展。观众通过欣赏舞蹈的写意形体语言,触动了内心深处的“记忆”,由此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唤醒了艺术感知。
二、几点体会
回顾舞剧《草原记忆》近两年创作、演出经历,很有感触,我们认为该剧之所以得到艺术界普遍关注,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盟委、行署高度重视是根本保障。近几年,盟委、行署按照建设民族文化大盟的奋斗目标,对全盟艺术创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对各专业艺术团体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从经费投入、人才引进、业务培训等方面为文化艺术战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这是我盟艺术创作得到长足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创排民族舞剧《草原记忆》前期工作中,盟委、行署分管领导、盟委宣传部、盟文化局领导多次与艺术创作班子共同学习、沟通、协调、交换意见。与专家组反复论证,达成了既贴近高品位、高起点精品艺术的要求,又体现时代精神,地方特色的共识。在创排期间,各级领导十分关注进展情况,切实帮助创作班子解决实际困难。
(二)有效整合资源是关键。综合评估全盟各专业艺术团的实际情况,选择盟民族歌舞团作为创编舞剧的主体。除主要演员外,该团参演舞剧人员60余人,其中专职舞蹈演员只有区区36人。这是创排舞剧的一大难题。因此,在舞段编排上,编导组量体裁衣,寻求适合团队实际情况的表现形式,并且最大限度发挥演员一专多能的特长,由声乐、器乐演员担任群众演员。在聘请的四位主角经过仅仅几场演出的带动下,团内的演员很快就担起了重任。这个舞剧的演出可以说对锡盟民族歌舞团全团演员的素质都是一个大的促进和提高。2009年,舞剧《草原记忆》赴呼市、上海、北京等地演出后,得到各地观众的认同,并且填补了我盟舞台剧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全国“荷花奖”的空白。今年被中宣部指定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巡演,共在区内外演出10场,赢得赞誉。更重要的是在演出实践中,演出队伍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场地差异,合理安排演员,灵活处理舞美场景。两年来,舞剧前期投入加上音乐制作、服装、道具、舞美、差旅费等,共计投入360万元。通过创作演出舞剧《草原记忆》,我盟走出了一条舞台艺术以小投入换取大回报的路子。
(三)强化艺术队伍建设是前提条件。一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尤其是一台艺术精品的打造,决非一触而就,需要长期的业务积累。从建设民族文化大盟以来,盟委、行署倡导艺术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地方厚重的文化资源,拓展艺术创作领域。引入竞争机制,营造重视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氛围,取得了明显实效。盟内专业艺术团体长期与艺术院校、盟外优秀专业艺术团建立业务合作关系,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强化业务训练。先后聘请蒙古国、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内蒙古歌剧院等专家老师来我盟办班讲课。多次选送编导、业务骨干到盟外专业艺术团观摩学习。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盟文化艺术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在精品战略的带动下,使各专业艺术团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激情迸发的崭新精神风貌,为创编舞剧《草原记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通过创排、演出各类舞台剧和文艺作品,我们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表彰。当然,舞剧《草原记忆》进一步修改、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人物关系、细节设计、舞蹈语汇、舞美服装等都需要精心修改和完善。特别是在突出民族特色方面,从音乐、情节、舞蹈到人物性格气质方面,都需进一步精雕细琢,以成精品。相信通过这次现场会,学习借鉴其他兄弟盟市的成功经验,在原创班子和全体演员的继续努力下,将该剧打造成为民族艺术的品牌剧目。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