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策略”灵动“大语文”

来源:范文范 3.46W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大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在语文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感悟语文。我们如何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勃勃的活力,需要积极地去探索,努力地去寻找一些策略。

“小策略”灵动“大语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策略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老先生最重要的教育观念,而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便赋予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色彩,“大语文观”的提出正基于此.于是“大语文观”便成了语文新课标重要的教育理念。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便成了全体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随着学校灵动课堂的深入研究和构建,我也收获了不少的知识,并竭力将知识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我认为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在课堂上要根据认识规律、学情实际,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平时如果注意以下几个小策略,灵动语文课堂,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策略一、把情境引进课堂。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得很美的情境,蕴含着丰富的美好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抓住这些情境,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体验到其中美好的思想感情,又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我们可根据语文课文的内容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学生极大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求索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教《故乡》一文时,巧用音乐导入新课,精心设置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接受知识。鲁迅的《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感受表达了深深的失望之情,内涵丰富,意韵深远,是现代文的名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选放了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勾起了“我”的故园之思:故乡的小桥、桥下的小河、河边的小船、船上的伙伴、伙伴的歌谣无不让远离家园的游子魂牵梦绕。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园情结就是通过略带惆怅的乐曲表现出来的。整首歌首尾相连,前后衔接,妙合无垠,使得情感的抒发犹如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再辅以合适的语言,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思乡情绪当中。

我们要想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能是单纯的苦口婆心的说教,不能是单调的专题的讲说,不能是冷冰冰的教条式的教育,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要适宜地点拨,恰当地启发;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的情感,以自己的激情去激扬学生的生命!

策略二、把激励引进课堂。

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培养竞争意识,能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既能增强学生的竞争、好胜、敢于拼搏的意识,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擂台赛。如我在教课后必背诗篇时,先给学生讲解了大致意思,然后请学生自由背诵,并讲清了比赛的时间,待时机成熟后我分小组实行擂台赛。气氛之活跃,效果之佳让我倍感欣慰。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通过知识竞赛或其他内容的竞赛能使学生忘记学习内容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参与能力,是一种“双赢”。 

2、接力赛。中华古诗文,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浓浓的诗文氛围,能充实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每天一诗”,“课前一诵”,一个接一个诵读,古诗诵读活动在我的语文课堂中开展得轰轰烈烈。虽然每天只花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日积月累,学生背诗的数量就会大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理解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策略三、把表演引进课堂。

语文教学应把教材中描写的生活、表现的思想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教材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更贴近。我们可以把表演引入课堂,放飞了学生的心灵,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口,语文课堂一扫沉闷气息,成为了张扬学生个性的“梦想剧场”、“文化殿堂”。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密切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与学生实际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形式新,极大调动了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过去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点滴不漏、照本宣科,学生则听的昏昏欲睡。而现在要学生自己把课文编成剧本并且自己当演员,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演什么角色合适?人物性格有何特点?等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都愿意主动思考、编排,并一遍遍地认真阅读课文,互相交流,课上课下显得主动活跃。

2、思维新,激发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改编后进入表演,他们又会根据实际,结合当代学生的一些特点不断调整、充实,进行再创造,从而使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等更具个性化,使得形象更为丰满。如我在讲授《威尼斯商人》时,学生表演中除个性化的语言外,又加入了一些现代的道具,在课文结尾用《喜相逢》的背景音乐来烘托等,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改编和表演中的创造性,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3、感受深,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美好情操。

原来上语文课,分析人物总是让学生想象、联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编演课本剧后,学生亲身感受人物的生活、用心体验他说的每一句话,就更直接、更感性地理解了人物,不知不觉中被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精神所感染。

初中学生编演课本剧作为一种实践锻炼方式,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是符合“大语文”教学观要求的。

策略四、把问题引进课堂。

语文课程新标准倡导学习方式要由接受式向发现式转变,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和研究等认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问;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会问、善问。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提问的策略,扩大和调整自己的信息知识。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可倡导学生的怀疑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同时,广大语文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诘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灵动的语文课堂是最美的。小策略可以灵动大语文。我们心中要有大语文观点,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生动活泼的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给教师一生的建议》周成平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