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教学反思(合集18篇)

来源:范文范 8.12K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8篇《狼和鹿教学反思》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狼和鹿教学反思》相关的范文。

狼和鹿教学反思(合集18篇)

篇一:狼和鹿教学反思

《狼和鹿的故事》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让学生谈两种动物的特点,并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以及喜欢的理由,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导入新课。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和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鹿数量上的变化”、“凶恶的狼变成了功臣,而可爱的鹿反倒成了祸首”这三个对比中完成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和感悟。最后通过学生谈感受和老师的小结,强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以布置向父母复述课文的方式,使课堂内容能以延伸,为继续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整节课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将不再扮演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和管理者,面对学习中问题,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他们,或重述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材,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从而获得结论。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第一至四自然段,然后在对比鲜明的事例中积极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借助书本知识去主动思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遗憾的是在整节课中,留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二:狼和鹿教学反思

《狼和鹿》一文主要写了人们因为喜爱鹿而捕杀狼,破坏了凯巴伯森林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让学生谈两种动物的特点,并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以及喜欢的理由,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导入新课。然后,抓住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鹿群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品读、想象,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读代讲,注重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教学中,我坚持以阅读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一读让学生把书读正确、读流利、读得声情并茂;二读让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三读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去探究,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字里行间的分析比较,认识到凯巴伯森林发生的巨大变化;四读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领会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明白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直观演示,对比强烈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直观性原则,这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教学中,通过丰富的表象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一是森林前后的不同画面的相机揭示,让学生通过对比,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二是在引导学生领会鹿群数量和森林的关系时,通过动画来演示凯巴伯森林招致破坏和鹿群险遭毁灭的原因,让学生得到了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深刻理解了鹿群和森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启发想象,文我合一

首先,在引导学生感受从前凯巴伯森林时,我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鹿群在茂密的森林里散步”“山泉哗哗地流淌”“鸟儿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草儿挺直了腰杆,向小鹿们问好”,并配以音乐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

然后,在引导学生感悟“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这句话时,启发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小树、野草、野花、小动物都不见了踪影,甚至连树叶、树皮、树根都被鹿吃得精光,森林中绿色的植物在越来越少……地上光秃秃的,小河干涸了,到处尘土飞扬,森林里很荒凉,枯黄的范围越来越广……已毫无生机了……特别是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进行想象: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启发学生想象狼被屠杀的场面:地面到处是殷红的血……颤抖着倒下……哀嚎的声音在林间回荡……音乐也随之响起。学生通过想象,充分认识到人类的不当行为,甚至说是粗暴的干涉,才导致凯巴伯森林和鹿群的离奇变化,进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尊重自然法则,自然才会成为人类的朋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在对比鲜明的事例中积极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借助书本知识去主动思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思维,构建知识,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认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辩、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而又体验深刻的活动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当然,教学中也有诸多困惑。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总觉得学生小组活动不是很明显,总跟在老师后面学得很辛苦,课堂教学密度很大,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显得不够,有的教学环节略显仓促,不够细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三:狼和鹿教学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与认知活动。教学时,抓住人们捕杀狼前后的现象和动物之间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从比较中探究、感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一、反复阅读,加深语言感悟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教学中,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由读、对比读、对照读、品读等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感悟文章的主要意思。

2.深入阅读文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涌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本课采用的学法是:

A、对比质疑:让学生在自身对狼和鹿的认识和课文中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对比中,提出疑问。

B、自主学习:围绕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句子谈谈感受。

C、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灾难。

D、读中感悟: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多种方法揉合在一起,感悟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其实是人,是人违反了大自然应有的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利用媒体,丰富语言表象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导入畅谈之后,我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遗憾,以下就这节课中的不足谈一谈。

首先是朗读,读昔日森林与现在森林的两段话时,学生都没有读出语气来。如果教师在之前加以引导,学生也许会读的好些。

其次,我在课上的提问过多过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问初衷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服务于朗读,自读自悟,但结果并不明显。

此外,由于自己钻研教材不够,所以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课文的难点。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篇四:狼和鹿教学反思

《狼和鹿》这篇课文是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分别谈谈对狼和鹿的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一个或多个词语来概括,如可用“贪婪”“凶残”等词语概括狼的特点,可用“活泼”“美丽”等词语概括鹿的特点,在说话和运用练习中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内化积累。然后在这两个动物之间加上“和”让学生猜想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激起阅读的兴趣。在读通课文后要求学生质疑,字、词、句、篇等方面都可提出问题,学生们开头很有兴趣,有的提出不认识的字,有的提出不理解的词,有的提出不懂的句子……

学生提到那,我和其余同学跟着解答到那。后来一位同学提到:课文中随着鹿群的数量增加,就会有疾病蔓延,这是为什么?那又是什么病?同学讨论,我解答,一直到下课。一节课上完了,深深感到: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选择、要有归纳,如果放而不收、随波逐流,课堂效率就不会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质疑”环节无疑是模式教学的一个亮点,老师操作的好,效果甚佳;操作不当,往往形成不分主次、没有轻重的随意课堂。老师想组织好质疑、解疑活动,首先应把握好教材,万不能抛开单元要求、课后训练,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再就是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善于引导、激励,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巧妙归类或引导成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有效地探究、分析、解决。

篇五:狼和鹿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检查听课,我讲的是第十四课《狼和鹿》。这篇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是鹿的天堂,可是鹿总是遭到狼的暗算,人们恨透了狼,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把狼捕杀光了,鹿开始大量繁殖,最后达到十万只,吃尽了森林里的绿色,并且疾病如影随形,最后只剩下八只病鹿。课文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悲剧,告诉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课堂中我先让学生通过“生机勃勃”、“嬉戏”这两个词感受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葱郁和鹿的快乐,再让他们通过读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再通过“暗算”一词让学生想像狼会怎样暗算鹿,最后再通过重点词句感受森林与鹿群的变化及人捕杀时狼场面的血腥,最后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并设置了三个环节让学生进行想像,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课堂流程清晰,能按预设的环节进行,让我最满意的是学生的表现。这堂课中学生的表现太棒了,整个课堂都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和思路,特别是在两个想像环节,思维宽广,好几次的答语都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因为有了热烈的氛围,能力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比平时活跃了很多。在范读第三段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认真听,看看通过老师的读你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预设时,我想:看到些什么对比较容易回答,但听到些什么恐怕有些困难,已经做好了孩子不会答的准备。但是,孩子的表现太让我兴奋了,有的说:听到鹿群在没闹饥荒前,繁殖时快乐的声音;有的说:听到咔咔吃啃树皮的声音郭凯鹏说:我听到了小鹿的哀鸣。这个答案太好了。在课堂中,学生能快速而准确的找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而且对这些重点语句理解的都很透彻,这些保证了课堂的顺利进行,并且让我在欣喜之余有信心把课上的更好一些。

这段时间一直在反思孩子们课堂上不合拍的表现,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是不是有所偏差,从二年级起,我一直注重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时思维的发散能力,从简单的好坏评价,到表达简单的想法,再到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到二年级下学期觉得他们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可开学的这一个月来,对他们的表现却有着很大的困惑,甚至认为自己以前的努力没有任何的效果,经过这堂课,我能肯定,以前的功夫没有白费,对孩子们的发展还是有帮助的,只不过,不能求速度,要一点一点的积累才行,看来以后还要把这种训练坚持下去,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我们一起加油加油,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回顾这节课,不足在于:因为有领导听课,时间上要求的就比较严格,为了保证能进行的顺利一些,对差生照顾的稍少一些。再就是对于课堂的时间还是没有把握好,本想把最后一个练笔环节留在课上的,这样既能符合新课标每节课都有书写时间的要求,又能使学生的训练更实在更扎实一些,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把它留成了课下的作业,让这节课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反思可以促进教学,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

篇六:狼和鹿教学反思

20世纪末,美国一管理学会组织来自许多部门的知名专家探讨生存于21世纪的公民应该具备哪些技能,他们找到了22条技能,其中理解数据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狼和鹿》这篇文章,其实可以从理解数据入手,借助母语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课文中所用的数据有:

1、时间上的数据有:

一是一百多年以前(这个数据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应该明白这个时候凯巴伯森林还是非常美的,那就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

二是25年(这是第二段的内容,25年指的是当地居民恨透了狼,用枪打狼25年);

三是两个冬天(这个时间就是两年的意思,但这个两年不同寻常,因为两年就死去了六万只鹿);

四是1942年(这个数据的意思是这一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把这三个数据放在一起,反复阅读课文,学生理解了这三个时间,其实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2、鹿的数据有:

一是四千只鹿(这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中鹿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最适合这个森林的鹿的数据,是健康的鹿的数量。我想这个意思,反复阅读课文,孩子们也能理解);

二是十万只(这是当地居民枪杀25年狼后,鹿迅速增长的量,这个量是非常大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表面看这个数据很具体,其实也比较模糊,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想像这个数据,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这个数据);

三是六万只(这是凯巴伯森林成为鹿的王国后,达到十万只,仅仅两年死去的数量。为什么会死这么多?学生阅读第三与第四自然段一定能够明白的,当然这个数据与时间数据两个冬天的意义的理解,也就是理解了课文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这两个数据找到后,理解了,教学重点也算完成了);

四是八千只(这八千只鹿不是原来的那四千只鹿,都是病鹿。理解这一点,学生也能够清楚原来的那四千只鹿是健康的。这个数据也告诉我们当地居民枪杀狼是不对的,这是枪杀狼的结果)。

3、关于狼的数据:只有六千多只(这个数据什么意思?

一是凯巴伯森林最适合的狼的数量是六千多只,

二是这个森林中鹿与狼的比是四千多比六千多,

三是通读课文后让人怀念这六千多只狼,

四是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地居民是非常残忍的,如果将其与25年联系起来,更能看出许多问题)。

三组数据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着的,这种联系只有通过熟读课文,学生才能把这些联系建立起来。建立起这些联系,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狼与鹿的关系,才有利于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态平衡。才能理解课文中“功臣”与“祸首”的意思,特别是双引号所表达的意思。而数据读懂了,课文第五题:“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想”,回答起来才能更具体,学生才能更明白。

多项比较深入探究

――《狼和鹿》教学设计评析

《狼和鹿》是国标本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狼和鹿数量之间的变化,告诉人们不能盲目破坏生态平衡,是一篇进行环保教育的好课文。教学时,抓住人们捕杀狼前后的现象和动物之间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从比较中探究、感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深入研究,理解课文内容。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事物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深入研究,懂得事物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狼和鹿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凯巴伯森林)

二、插图比较,显现矛盾

1、多媒体显示文中的插图,以鲜艳美丽的、充满生命的色彩――绿色吸引学生,谈自己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感受,并找出与图匹配的相关文字进行朗读感悟。

2、设疑: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怎样的?抓住关键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想像:现在你脑中的森林是什么样的?然后多媒体显示枯黄的森林图,你又有什么感受?

3、多媒体同时显示葱绿的和枯黄的森林图以及相对应的文字,进行对比朗读,并质疑: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点评: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绿与黄,情感的差异――悦与抑,因势利导,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一问题最能表达当时所有学生心中的矛盾,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三、数字比较,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自悟,得出:狼被猎人杀死,鹿变多了,所需的食物也多了,森林中的植物被鹿吃光了,所以森林变成了后来的样子。

2、再次读文,完成表格并交流:

一百多年前 25年后 100年后

狼(多少)

鹿(只数)

森林(样子)

点评:学生通过读书初步得出森林变化的原因,表面上已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没有探究到问题的实质,无法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借助表格可初步使学生理清狼的数量与鹿的数量及森林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3、引导学生比较探究:狼的数量与鹿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质疑:人们为什么捕杀狼,捕杀了多少?指导朗读第2小节,体会人们捕杀狼的数量之多。

(2)比较狼被杀前后,鹿的数量的变化,质疑:为什么鹿的数量增长得这么快?

(3)多媒体画天平,点拨:生物间有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相反则向一面倾斜。

点评:具体的数字,直观地演示了狼与鹿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学生一目了然,又以天平作比,形象直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狼和鹿之间的平衡关系,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狼的数量与森林的面貌又有什么关系?

(1)质疑:狼的被杀,鹿的大量繁殖,给森林和鹿带来了什么灾难?

(2)对照朗读第1小节和第3小节,体会狼被杀前后森林和森林中的鹿的变化,从而明白狼的多少决定着森林的面貌和鹿的命运。

5、 质疑:狼的数量由谁决定?此刻,你有何体会?

点评:经过以上层层剥笋似的探究,学生终于发现:当地的人们才是森林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三个问题就像三级台阶,帮助学生拨开重重疑团,体味到了探究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探究的能力。

四、想像比较,明白道理

1、为了可爱的鹿,居民杀掉了许多只狼,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想像鹿群们是怎样自由生活的?当地居民的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

2、当森林一片枯黄,林中只剩下8千只病鹿时,居民的心情又怎样?会说些什么?

3、自由朗读第6小节,理解“功臣”和“大坏蛋”的含义,用自己的话告诉当地居民一些教训?

4、形象点拨:如果天平两端分别代表狼和鹿,狼吃掉一些鹿,制约鹿的过度繁殖,将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才能使这架天平保持平衡,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否则会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点评:通过对当地居民不同心情和语言的想像,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态平衡的科学道理和重要意义。

五、课堂延伸

1、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介绍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再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课后继续收集这样的事例。

3、课后撰写环保小论文,宣传生态平衡的知识,号召更多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板书设计: 狼鹿

总评: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通过自由读、对比读、对照读、品读等朗读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态平衡的科学道理和重要意义,扎扎实实做到了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2、注重比较探究。

根据教材特点,教者抓住课文中的插图、数字及空白,进行了多项比较,在比较中逐步感悟,深入探究问题的实质,突破教学难点。插图比较中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情感的差异,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探究的欲望;数字比较中表格的设计直观地演示了狼与鹿数量的比例关系及狼的数量与森林面貌间的关系,层层剥笋似的探究使大家认识到森林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无知“;想像比较通过对当地居民不同心情和语言的想像,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进一步内化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3、注重课堂延伸。

培养学生课外学习,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本教学设计中,教者课前放手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课上给予鼓励和指导,课后让学生继续搜集相关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和自己的学习所获整理成环保小论文。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篇七:《狼和鹿》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

我们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

2、寻找森林改变的根源

进行第一组对比后,我牢牢抓住同学们内心的疑惑,问:“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句话,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待学生提出疑虑,再请学生自主读文探究答案,明白:原来,人们恨透了狼,大量捕杀狼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

3、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深入探究”的设想展开。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

4、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罪魁祸首”的原因。这一部分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由于三年级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有限,加以老师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分配的时间有些少,所以学生的感悟不够全面,认识不够清楚。

篇八:狼和鹿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读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文章。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森林里,看起来温顺活泼的鹿却是破坏森林的罪魁祸首,而看似贪婪凶残的狼却是维护森林的功臣。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导致位置的互换呢?教学中,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导入几份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四组同学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依次为。接下来,老师叫到谁,就立即站起来,比比哪组反应快!

现在增加难度,老师说一个词,你自己判断一下能否形容你所扮演的角色,若觉得行,请毫不犹豫地站起来。

学生反应灵敏,能迅速地作出反应。

接着我这样引导:看来狼和鹿在你们心中的形象已经是根深蒂固了,人们总是对鹿喜爱有加,而狼呢,似乎成了坏蛋的代名词,其实,你们的看法和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一样,可后来,他们对狼和鹿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学习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篇九:狼和鹿教学反思

抓住三个对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体会课文内容,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一)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复习导入之后,我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快学生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

我相机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0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0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

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用数字比较的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对比第一自然段、三自然段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的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六千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25倍。

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与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样的对比,学生印象深刻,体会更加透彻。

(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然段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请学生用找一找“功臣”和“祸首”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学生理解的很深,都知道真正的祸首其实是人类,因为人类的干预,使得生态失去了平衡。

以上三个对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最后,我创设情境:现在的凯巴伯森林要树立一块警示牌,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让学生先说一说,学生说出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在插图上画出警示牌,写下自己想说的话,相互交流。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还利用课外扩展,建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篇十:狼和鹿教学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虽不是童话故事,但由于课文的主要角色是学生熟悉的两种动物,而课文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发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时,第一课时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两种动物的特点,说一说自己印象中的鹿和狼,再由此导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接着,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自悟,将感受深的句子和不懂的画出后,又引导学生在“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和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鹿数量上的变化”、“凶恶的狼保护林,而可爱的鹿破坏林”这三者存在什么联系,画出关系图。然后进入教学的探究过程,理解课文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接着再出示质疑问题“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破坏会怎样?”从而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昔日森林和现在森林、鹿群前后变化的句子。创造情景让学生想象从整体同时也点出本课一个特色:对比手法。最后,谈谈发生在身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使课堂内容能以延伸。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遗憾,以下就这节课中的不足谈一谈。

首先是朗读,引导昔日森林与现在森林对比时分角色读,可学生没有读出语气来,如果教师在之前加以引导学生也许会读的好些。

在自学自悟中,让学生抓住了鹿、狼、森林三个关键词,由词来带动课文的理解,体会,感觉有些词讲得很到位,学生也都理解了,但是画起之间关系图时花的时间长,拖慢了教学进度,乃至教学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

此外,我在课上的提问过多过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问初衷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服务于朗读,自读自悟,但结果并不明显。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篇十一:狼和鹿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让学生谈两种动物的特点,并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以及喜欢的理由,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导入新课。然后,抓住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鹿群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品读、想象,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读代讲,注重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教学中,我坚持以阅读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一读让学生把书读正确、读流利、读得声情并茂;二读让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三读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去探究,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字里行间的分析比较,认识到凯巴伯森林发生的巨大变化;四读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领会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明白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直观演示,对比强烈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直观性原则,这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教学中,通过丰富的表象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一、森林前后的不同画面的相机揭示,让学生通过对比,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

二、在引导学生领会鹿群数量和森林的关系时,通过动画来演示凯巴伯森林招致破坏和鹿群险遭毁灭的原因,让学生得到了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深刻理解了鹿群和森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启发想象,文我合一

首先,在引导学生感受从前凯巴伯森林时,我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鹿群在茂密的森林里散步”“山泉哗哗地流淌”“鸟儿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草儿挺直了腰杆,向小鹿们问好”,并配以音乐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

然后,在引导学生感悟“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这句话时,启发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小树、野草、野花、小动物都不见了踪影,甚至连树叶、树皮、树根都被鹿吃得精光,森林中绿色的植物在越来越少……地上光秃秃的,小河干涸了,到处尘土飞扬,森林里很荒凉,枯黄的范围越来越广……已毫无生机了……;特别是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进行想象: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启发学生想象狼被屠杀的场面:地面到处是殷红的血……颤抖着倒下……哀嚎的声音在林间回荡……音乐也随之响起。学生通过想象,充分认识到人类的不当行为,甚至说是粗暴的干涉,才导致凯巴伯森林和鹿群的离奇变化,进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尊重自然法则,自然才会成为人类的朋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在对比鲜明的事例中积极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借助书本知识去主动思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思维,构建知识,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认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辩、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而又体验深刻的活动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当然,教学中也有诸多困惑。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总觉得学生小组活动不是很明显,总跟在老师后面学得很辛苦,课堂教学密度很大,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显得不够,有的教学环节略显仓促,不够细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十二:狼和鹿教学反思

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了一系列对比,让学生获得更加分明的感受,进行了以下引导:

一、狼与鹿的对比

学文前,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再让他们谈谈“你是喜欢狼,还是喜欢鹿?”学生都认为狼凶残,鹿温和,狼令人们痛恨,鹿被人们喜爱。对比很明显。接着,我又让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在这里凯巴伯森林的灾难使狼和鹿换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约鹿群过度繁殖,消灭病鹿的“功臣”。鹿呢,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如此变化又形成鲜明对比,启示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二、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问题提出来,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读文,感受凯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虽然“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0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中的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生态失衡造成恶果。

三、鹿群变化的对比

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而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6000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1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

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和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我想到利用课外扩展,让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乱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等等,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篇十三:《狼和鹿》的教学反思

《狼和鹿》的教学反思

“活动是创造的基础”,活动化教学具有情趣性、游戏性、创造性、高效性的特点。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外显”活动,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有利于认知、情感与能力的发展。同时打破了单一沉闷的局面,激活课堂气氛,形成学生乐学的良性机制,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下面试谈《狼和鹿》一课(苏教版第六册)活动化教学的构想。

一、动手找一找,积淀知识储备。

本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关于狼和鹿的故事。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文中蕴涵的道理十分抽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单靠课文的信息是难以深入领会的。必须拓宽知识信息量,开阔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多元化、多方面地认识事物,立体地、多面地理解课文内涵。为此,我鼓励学生课前上图书室、上网搜寻有关环保信息。同时向学生推荐了《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我们的家园》等环保系列书籍。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读着《绿衣破损》、《狼的“管理才能”》、《物种灭绝》等文章,都迫不及待地将“新发现”――一些有用的知识记录在“知识小卡片”上。这一过程,学生开放性地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建构个性化的认知结构,从中也品尝着发现新知的乐趣和愉悦。

二、动脑想一想,激活探索欲望。

第一教时在学生充分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再一次要求学生“潜心会文”,让全体学生拥有充分的提问权。学生从词语、课题、内容、标点等方面提了许多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自行梳理出主要问题:1、狼是鹿的天敌,文题为十么用“和”连起来,他们之间是十么关系?2、为十么说狼是“功臣”?3、为十么说鹿反而成了“大坏蛋”?4.“功臣”、“大坏蛋”为什么加引号?第二教时时,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活动中,掌握了主动权,也优化了学习目标指向,极大地激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学习成为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从而焕发学习的潜能,创新的.潜能。

三、读中赛一赛,强化课文自主感悟。

第二教时教学中应着力简化教学环节,开始复习默写词语,接着检查学生朗读,然后紧抓课文最后一句告诉学生只要读好第三节内容,就能理解鹿为十么是“大坏蛋”?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三小节所描绘的情景,辅以悲壮的音乐,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情境。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课文情境,自由反复地练读,让学生虚心涵泳于语言材料中。课文第三节讲了鹿群发展太快太多给森林和鹿群自身带来了巨大灾难,文字较易理解,但要让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到所受灾难程度之深,必须靠形象化高质量的朗读。为此,我让男女生分别推荐一名朗读能手上台与老师竞赛读,要求学生公平评价。“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句,学生读得音调由高到低,焦灼而不忍。“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一句读得急促而忧急。“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6万只------”读得低沉轻缓而悲痛------学生的朗读可谓深情并茂,加上教师更具激情的范读真正引荡起了学生情感与对文本体验的共鸣,深化了对课文语言的吸收,积淀了丰富的语感。

四、入境演一演,深化情感体验。

接着,在舒缓明快的音乐声中利用多媒体将课文第一节描述的景象呈现出来,我用生动的语言渲染学习情景:“森林的狮子大王目睹了这一切,不由地想起了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景象――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狼下毒手。”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情境,然后进行填空式的复述: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狼下毒手。围绕加点字谈体会,学生体会到这些词写出了生物活动、捕食的地方,尽管有捕杀,有竞争,但共处于“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这一和谐的环境之中。这一教学环节与前文教学呈现不同的情感基调,形成鲜明对比,易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和思维火花。我再诱导思考:“狮子王想不通现在没有森林却变得死气沉沉,后来它想通了,决定到森林环境法院状告这场劫难的罪魁祸首――?教师故意延迟答案,生生兴致盎然,讨论纷纷,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罪魁祸首是猎人,让学生再读第四自然段,联系课外资料,想想在法庭上准备告猎人什么罪?怎样告倒猎人?让学生充分准备,分四小组作辩论,最后师生合作。让学生当狮子王,老师做学生的“敌手”――,猎人,唱对手戏,模拟法庭辩论实景。简录片段如下:

生:亲爱的大法官,猎人杀害了我们的“功臣”――狼,他们真是罪大恶极――

师:“尊敬的法官大人,别听他们的谗言,我们帮森林铲除了贪婪而凶残的狼,他们反而告我们,真是好心没好报!

师:你们这些愚蠢的猎人,狼是很有管理才能的,狼所捕食的是我们森林中老、弱、病、残的草食动物,消灭了生态统中应该消灭的部分。否则,这部分草食动物,只能消耗更多的植物资源。

生:狼在取食猎物时所剩下的骨头、皮肉和猎物的其他部分,为很多肉食兽类和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生:它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是生态系统长期存在与发展的维护者。

生: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些生物的灭绝,往往破坏了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人估计,一种植物的灭绝,可能影响二三十种生物的生存。

师:我们人类真该死,我们承认我们的罪过。我们准备给你们引进几百头狼来,让我们原谅我们,撤诉好吗?

生:(笑了起来)好的。

在辩论的学习情景活动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情绪高涨,鲜活的闪烁创新思维火花的语言潺潺流淌,有效地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强化了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同时在学生畅所欲言,不同信息磨合中更深化了学生对环境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

五、课后议一议,拓宽人文视野。

苏教版小语教学很重视把握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挖掘课文文化内涵,弘扬人文精神,强化除语言之外的多元积累,以此熏陶、感染、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本课学习也着力延伸课外,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复述这个故事,并围绕环保联系生活、电视报道展开家庭式的讨论。家庭是个“小课堂”,参与家庭式的学习活动,学生更无拘无束,能任意驱谴表现欲望,大胆追寻,主动探索,与父母合作创造。长期这样学生易养成善于倾听父母意见,敏锐捕捉来自父母等各方面的信息的习惯,不断拓宽人文视野,使课文知识富有生活的运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增进亲情,学会做人。

总之,本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教学,课堂、课堂内外真正活起来了,学生全都动起来了。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不但提升了自主语文实践中活动的质量,更使学生渲染悟性,张扬个性,飞扬灵性使学生学习充满无限活力和创造力,真正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篇十四:《狼和鹿》的教学反思

《狼和鹿》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教学时,我抓住人们捕杀狼前后的现象和动物之间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从比较中探究、感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探究森林的变化。

在导入畅谈之后,我让学生找出描写森林变化的句子,并让学生根据第一句话展开想象,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看着书上的插图,兴趣盎然,把森林描绘得异常美丽:瞧,森林里,天空湛蓝,湖水清澈,树木茂盛,花儿鲜艳,小鸟在枝头唱歌,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再让学生读第二句,看看此时的森林怎样,学生从句子中很明显地发现了森林的前后变化。

2.探究鹿群的变化。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我请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并让学生谈谈从这一组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森林里一片枯黄,树木都剩下枝条,再也听不到小鸟们的歌声了。鹿群无精打采,饿死的饿死,病倒的.病倒……由此,学生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体会到了灾难的严重性。

3.寻根究底,总结原因。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人类不能随意地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课最后,我又让学生交流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如“人类滥砍乱伐树木,引发沙尘暴,发生水灾。”等等,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可谓一举两得!

篇十五:《狼和鹿》的教学反思

《狼和鹿》的教学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虽不是童话故事,但由于课文的主要角色是学生熟悉的两种动物,而课文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发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谈两种动物的特点,说一说自己印象中的鹿和狼,再由此导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接着,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自悟,将感受深的句子和不懂的画出后,又引导学生在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和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鹿数量上的变化、凶恶的狼保护林,而可爱的鹿破坏林这三者存在什么联系,画出关系图。然后进入教学的探究过程,理解课文句子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接着再出示质疑问题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破坏会怎样?从而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昔日森林和现在森林、鹿群前后变化的句子。创造情景让学生想象从整体同时也点出本课一个特色:对比手法。最后,谈谈发生在身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使课堂内容能以延伸。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遗憾,以下就这节课中的不足谈一谈。

首先是朗读,引导昔日森林与现在森林对比时分角色读,可学生没有读出语气来,如果教师在之前加以引导学生也许会读的`好。

在自学自悟中,让学生抓住了鹿、狼、森林三个关键词,由词来带动课文的理解,体会,感觉有些词讲得很到位,学生也都理解了,但是画起之间关系图时花的时间长,拖慢了教学进度,乃至教学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

此外,我在课上的提问过多过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问初衷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服务于朗读,自读自悟,但结果并不明显。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篇十六:三年级《狼和鹿》教学反思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信息充实自己的课堂。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它令我想到,如果我能及时地把有关资料及生活现象提供给学生,也许课堂上师生的活动会得心应手,课才会变得更加成功!在本课中学生在网上查找到相关的资料很多,在学生相互分享时,我由于对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不熟悉,所以在评价时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这也使我想到,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困惑,课堂上才不至于被动。

另一方面要多留心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并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语文课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化的语文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进这样的资源,语文课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教师才不会处于被动,而且能比较灵活地上好每一节课。

篇十七:三年级《狼和鹿》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总统为了保护森林的鹿,下令捕杀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结果,鹿大量繁殖,缺少食物,最后疾病流行,只剩下了几千只鹿苟延残喘。这个故事告诉人类应该遵守自然之道,不要认为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这篇课文是我第一次执教,课前我反复读了几遍课文。结果这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枪声在森林中回荡。在敌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仿佛看见狼正以愤怒、哀怨的眼神看着拿着枪的人类,而且还在诅咒人类!狼虽然是非常残忍无情、杀伤力大的动物,但是,任何强大的动物人类都有足够的能力和办法去对付它们。可以这样说,在人类面前,动物都是渺小的,柔弱、无助的。这也让我联想到,人类不论多强大,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无助的。狼也好,其他捕食鹿的动物也好,它们同样是森林的动物,是活生生的生命。人类毫无节制怜悯的捕杀,结果给森林造成了灾难。因此,我觉得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人类要遵守自然之道,也要敬畏生命。

篇十八:三年级《狼和鹿》教学反思

上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大批的狼被捕杀后,造成了什么后果,原因是什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体会?”引导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我特别引导孩子们朗读了那个让我感触颇深的句子,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孩子们谈的非常好,他们有的说,从这个句子中看出枪的无情,也就是人类的无情。有的说,他们体会到了狼的可怜,在那一刻,狼的残忍无情都荡然无存了。……在这里我告诉孩子们:“孩子们,的确是这样,狼也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森林里,以小动物为捕食对象,他们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大自然生存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人类对自然界里的任何一种动物、植物、生命都应该承认,应该敬畏所有的生命。”不知道孩子们听动了多少,但是我知道,从今起,他们不会单纯去判断一种动物植物的善恶益害。

一直不能忘记这个片段,“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我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我知道,我的孩子们暂时不能体会到生命的高贵与幸福,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做个善良的人,能做个能珍惜生命的人,能做个能享受生活的幸福的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