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新版多篇

来源:范文范 5.75K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新版多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说出判断的根据。

师:小马虎感谢你们帮他解决了难题,他呀非常佩服大家的判断推理能力。说到判断推理,有一个人在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看!他是谁?(柯南)

给警察叔叔帮忙:

案发现场,从目击证人口中得知作案人是外省口音,年龄是40岁左右,男性,

通过排查找出了一些嫌疑人,这些是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作案人是谁吗?

1、110105199311299155

2、420504196806052136

3、310245196902134521

4、332625196712203578

3、联系实际,开阔思维。

(1)了解身份证的用处

师:你们知道身份证主要有哪些用处吗?

(银行取款、邮政取款、坐飞机、贷款、住酒店、登机、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等。 )

师:身份证能反映一个人的多种信息,所以一定要保管好,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同时今天课上的身份证号码也要注意保密。

师: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能表达吗?既然可以,为什么还要用数字编码来表示呢?

(用数字能简洁明了的表示一大串信息,不会混淆。 )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我为十多亿人的信息!可见用数字来反映信息是多么的简洁明了,这也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洁)

(2)走进生活,了解其他编码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身份证上的数字,其实呀,在现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象身份证这样的数字编码,你能举个例子吗?

(邮政编码,银行帐号、电话号码、车辆号码……)(欣赏图片)

四、运用编码,设计编号。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给自己来编一个学号呢?

(出示活动要求:1.这个学生编号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2.这些信息打算分别用什么?3.代码的顺序怎样编排?)

2、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在编号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简洁方便,有规律,不能重复,唯一)号码上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入学年份、班级、学号)

3、学生尝试独立编码。

4、作品展示

5、小结:大家真能干!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编好了一个学号,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老师一定把你们的这些好建议、好方法转告给校长,让他来采纳大家的这些建议和方法,你们乐意吗?

五、课堂总结,引申探究。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课后调查。

活动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了解邮政编码所反映的信息。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3-8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能根据给定的事件或行为从图表中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根有据地思考与分析;能根据图表中呈现的信息进行合理想像,想到图背后的事件或行为。

2、感受图表简洁、直观的特点,感受数学课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

2、能够根据需要选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根有据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看图

师:同学们,找相同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如果给你四幅图,让你找相同,还会吗?

生:会

师:那就开始吧。

生1:它们都是折线统计图。

师:没错,我们就用折线统计图的眼光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相同?

生2:我看到都有横轴和纵轴

师:眼力不错,看出都有两条轴。(画出两条轴)还有吗?

生3:我看到都有时间和速度。

师:的确,它们都有两个量。(贴出卡片:速度、时间。呈现如下板书:)还有吗?

生4:它们都有向上的或向下的线。

师:你真会观察。这样吧,先给你所说的这些线起个名字——折线。四幅图都有折线。(板书:折线)还有别的相同吗?

生:没有了。

师(指着图问):看看这两个量,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上?(指名操作,学生将板书修正如下:)

师:瞧,他这么一摆,又摆出了一处相同,横轴都表示什么?(生齐:时间。)纵轴呢?(生齐:速度。)

师:看来,找相同难不倒大家,我们换个游戏——找不同。

生1:它们的折线都不相同。

师: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折线不同。大家想一想,在这些图中,折线都表示出了谁和谁的关系?

生齐: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意图】将本课的生长点立于折线统计图,并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拉开本课的序幕,让学生一下子以饱满的情绪投入了看图方法的探索中,既复习了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经历“看什么——怎么看——看到了什么”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二、找关系

一创设情境

师:讲到速度与时间,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昨天,我乘车从“久久厝边超市”来到我们晋江三实小。这段时间,汽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不告诉你们。给段声音,看谁能听出来。(播放汽车行驶的声音)

师:听出来了?

生1:我听到汽车一开始是越来越快。然后就越来越慢。

师:听力不错。你说的越来越快,我们如果称它为速度增加,那么越来越慢就称为——

生1:速度减小。

师:聪明。只是,速度增加后马上就减小吗?

生2:不是,中间的一段速度是保持不变的。

师:很好,就用你的这个词——保持不变。

师:原来,汽车的速度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先是——(生:速度增加),接着——(生:保持不变),然后——(生:速度减小)。

师:想一想,刚才的。四幅图,哪一幅能表示出汽车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1:图三。

师:都选图三吗?

生2:图四。

师:瞧,

师:商量商量,是让我把答案告诉你们,还是自己研究?

生:自己研究。

师:有志气,我就喜欢这样的孩子!现在请大家拿出抽屉里的探究单,选一幅自图进行研究,你可以选图三,也可以选四图四。开始吧。

二自主探究

三反馈交流图三

1、交流第一题

(1)体会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渗透动态过程

(指名汇报第一题表中的数据)

师:有谁和他填的不一样的吗?

生:没有。

师:看来,每个时间点只有一个速度和它相对应。

【教学意图】本节课上,学生答案都一致。其实,我更希望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如果不同的答案,则可根据生成引导学生比较,谁对谁错?怎么看出来?这样既复习了用数对知识看点的方法,还可使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正因为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的速度,因此可将这无数个点汇集成折线,才表示出了汽车的行驶速度变化情况。

(2)完善图中的信息。

师:看着你们填的数据,我注意到第一个空格是的速度是0,最后一个空格的速度也是0。那么这两个0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第一个0是第0分的速度,最后一个0是第四分的速度。

师:时间不同。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表上看出来的。

师:图上看得出来吗?

生1:图上也看得出来。

师:还有不同吗?

生2:第一个0是汽车起动时速度为0,第二个0是汽车停止时的速度为0。

师:真了不起,他联系了生活实际,想到汽车的运动状态。还有不同吗?

生3:第一个0,汽车在“久久厝边超市”,第二个0,汽车在三实小。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那我把这两条信息填到图中。(在探究单上补上两个地点的词语)

这么一交流,我们发现,原来表格中藏着这么多知识!同学们,交流快乐吗?(生:快乐)。让我们继续交流第二题。

2、交流第二题

(指名学生交流)

(1)师生互动

师:我们来看看他填写的第一句话。“从第0分到第1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横轴看出来的。

师:哦,横看看,看出了时间的变化。(板书:横看)那么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2:从纵轴上看出来的。

师:竖看看,看出了速度的变化。(板书:竖看)

师:结合横看、竖看得到的信息想一想(板书:想一想):时间在变,速度在(生:增加),所以这段折线表示速度增加。

师:我们这么一交流,不仅知道了这一段为什么表示出速度增加,还知道了看图的方法。

(2)生生互动

师:我们就像这样继续交流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好吗?

生齐:好。

师:那么下面的交流活动就交给同桌进行了,开始交流吧。

3、描述汽车的行驶情况。

师:汽车的行驶情况现在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汽车这段时间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略)

师:说得怎样?

生(齐):很好!

师:那就把掌声送给他。现在,你们对汽车的行驶情况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4、数_想

师:我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回答: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生1:1200米。

生2:800米。

师:你怎么知道是800的?

生2,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时间是两分钟,每分钟速度是400米,所以路程是800米。

师:你怎么却说是1200米呢?

生1:我把时间看成了三分钟。

师:你也是横看,看出时间,竖看,看出速度后算出来的吧?

生2点点头。

师:原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得用到看图找关系的方法。现在,你们会看图找关系了吗?

四反馈交流图四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四(在黑板上用小棒摆出图四的图),刚才谁是研究图四的?现在你还认为它能表示出速度的变化情况吗?

生:不能。因为汽车不可能一下子把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

师:你说的一下子是指它的时间——(生:很短),从图上来看,边很短的时间都没变,都在0分这一时刻。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没有时间,速度是不可能变化的。

师:说得多好啊,那么你认为第一段的折线要怎么摆放才合适?(指名上台调整第一段折线)

师:这样可以了吗?

生1:不行,第三段不对,要这样摆。(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么一摆,不就是图三了吗?

三、拓展延伸

一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

师:同学们,我们用看图找关系的方法排除了错误的图,留下了正确的图。你们觉得这样的学习好玩吗?

生(齐)好玩

师:还想不想看看别的图?

生(齐):想

师:瞧,图来了。

师:这两幅图中有一幅表示的是林老师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在那儿看了一会儿报纸后回家。请问:是哪幅?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略

师:如果是图A,林老师的散步情况又是怎样的?

生答略。

师:看来,简单的看图找关系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我想请来一幅难度很大的图,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齐):有。

师:好的,一起来看看。

师:这幅图描述的是谁和谁的关系?

生1:是足球场的音量和时间的关系。

师:是的,这是我看过的一场足球比赛,从音量和时间的关系来看,你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精彩的球赛还需要有精彩的解说员。现在我们就开展优秀解说员评比活动。谁能解说得精彩就评他为“优秀解说员”。

师:同学们,要当好优秀解说员,解说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要说清楚时间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要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本领——看图找关系。这个要求很重要。还有补充吗?

生2:要关注场上的变化,说清楚比赛的情况。

师:也就是要根据图想像赛场的情况。这个建议不错。还有吗?

生3:要说的大声些,要有感染力,能带动观众。

师:这是个高标准,我觉得能做到这两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师:解说标准制定好了,我们就开始PK吧,

(指名同学解说,其余学生点评,教师给学生颁发“优秀解说员”证。过程略)

【设计意图】出示足球场的音量变化图时,课已进入尾声。这幅图如果只让学生看图说出时间与音量的关系,显然肤浅了;如果只让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说出上下半场各用时多少,中场休息用时多少,显然片面了;如果要完成以上所有任务,时间不允许,且有重复教学的嫌疑。此时,应如何延续本节课的坡度与梯度?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标杆立于点?我想到了评选优秀解说员的数学活动,因为PK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PK前约定评比标准,使学生明确看图的要求:既要看出音量与时间的关系,还要合理地想像图背后隐藏的故事。PK过程与学生的评价,使学生提升看图找关系的能力,也感受到本课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课的乐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

1、我们已经掌握了约数、倍数的意义,谁能根据整除的意义判断这几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

2、导入 :你们通过笔算都能判断出哪个数能被2整除,哪个数能被5整除。想不想不用笔算就判断出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的。特征.

3、反馈练习:大家检验具有这种特征的数是不是能被5整除。

4、判断: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思考:哪些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呢?(60 130)

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的特征是今后学习通分、约分、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希望同学们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四、课后作业

用5、6、8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再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5的倍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