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学前教育论文8000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1.41W

新版学前教育论文8000精品多篇

学前教育论文8000 篇一

舞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舞蹈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常见问题,从这些问题切入,研究和分析“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中的应用。阐述了“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中的具体设计,依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进行分组,明确各个成员的分工职责和学习目标,优化学习内容,构建合理评价体系,以便促进“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学习质量

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学生共同体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人数上规定两人以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小组合作,是以集体荣誉为目标,相互协作,对学习问题进行共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整个小组成员都能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1、舞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一直存在单调、枯燥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舞蹈教学以舞蹈实训为主、舞蹈理论为辅的“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习质量下降。舞蹈教学方式单一化问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设施不齐全等,这些因素导致舞蹈教学难以顺应时代发展,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舞蹈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以“幼儿舞蹈课程”作为专业教学系统的核心开展,把握幼儿舞蹈教育的内容实质所在,准确安排幼教舞蹈与专业舞蹈课程比例,保证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合理科学。但是,在实践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不合理,出现幼教舞蹈与专业舞蹈安排混乱、舞蹈实训与理论教学不同步等问题,严重影响舞蹈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教学评价不科学教学实践中,幼教舞蹈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评价,而对于学生的舞蹈技巧、舞蹈实践、自编创新等方面有所缺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评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教学评价不科学、不全面,容易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毕竟以“片面”评价学生的“全面”,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教舞蹈教学的质量,加快评价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法,有助于打破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其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将教学主导权利归还于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打破“不敢问、不敢说、不敢学、不敢创新”的课堂局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构建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是“一对多”的方式,难免存在疏漏,而合作学习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上的这一问题。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进行补充学习,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在舞蹈教学中,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合作学习”的实施,有赖于合理分组、相互协作,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集合不同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学习态度等合理分组,取长补短,帮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强调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都是异质的,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互补作用,同时又保证各个小组之间的同质性,促使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以四名学生为例,小组成员一般是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诸如在学习“舞台方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当下的信息设备,广泛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一人),由小组进行合理的站位安排(一人),同时融入相应的舞蹈动作加以验证(二人),统一之后四人进行全面学习,以便验证舞台站位的质量和效果。

2、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开展,有赖于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营造轻松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尤其要重视对舞蹈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要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在其中作用,将合作学习小组打造成“敢于面对困难、敢于解决困难”的学习团队,强化自我批评和他人监督,彻底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在营造教学氛围的同时,还应结合教学任务,优化小组学习内容。教师在演示舞蹈动作之后,由小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训练。为了避免差错,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学习资料(舞蹈视频、舞蹈理论视频等)下发给学习小组,实现资源共享,并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强化学生学习舞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通过个人荣誉与小组荣誉的捆绑,提升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以小组竞技的方式进行舞蹈学习,有助于提升学习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小组间相互指出对方不足并督促其加以完善,保证每个成员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

3、合理构建评价体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验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该种评价体系要保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要保证理论性评价与实践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改变以往结果性评价的局限性,重视每周、每月、每季度的阶段性评价和检测,督促合作学习小组认识自身错误和不足并加以纠正。改变以往以舞蹈实践作为唯一评价的标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提升,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舞蹈教学的形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从管理者转向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这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民主平等。合作学习就是紧扣“民主平等”,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舞蹈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教学评价的不合理性等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以小组形式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1]周慧君。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5):56-57+63.

[2]周丹。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8):296.

学前教育论文8000 篇二

【摘要】幼儿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应当立足于尊重幼儿、培养幼儿的角度,与时俱进,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本文对如何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尊重幼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以供教育人员参考,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尊重;幼儿

一、尊重幼儿,尊重幼儿发展成长规律

就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它与生理发展一样,存在自然的内在规律,幼儿的世界具有简单性,看待事物没有客观标准,他们也不会去分析事物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他们的所有行为否是自然地反应,都是他们根据自身感受所进行的表达。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幼儿教育的有效实现需要家长与幼儿教师通力合作,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细心和责任心对幼儿进行培养和教育,顺应幼儿心智和思想的自然成熟,减少诱饵成长中的人支付单和心理负担,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幼儿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中,不免遇到困难,家长和幼儿教师在此时应当积极与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减少急于求成给幼儿带来的压力,家长要及时转变自己教育思路,改善教育行为,对幼儿认知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都予以接受,充分尊重幼儿,按照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积极客观的面对成功和失败。

二、尊重幼儿,塑造幼儿独立人格

幼儿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独立个体,尽管幼儿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但是在面对新环境以及新事物的时候,他们也会形成对事物的独特观点和见解,也会有主观意识和参与能动性,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这就要求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对幼儿的自我意识给予充分尊重并积极培养幼儿的主观行为,促进幼儿“我自己做”、“我自己来”意识得到实践。在幼儿的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要怕失败,不要总是担心幼儿做不好而不让幼儿参与,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行为意识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属于严重剥夺了幼儿的自我锻炼的宝贵机会,这对幼儿的全面成长是尤为不利的。因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培养并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促进幼儿的独立意识的增强,在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幼儿预留出合理的发展空间,在适当时候进行鼓励和帮助,以使幼儿在拥有自主意识的同时,也拥有家长以及教师的呵护,满足幼儿心理成长的实际需求。从教育学的层面来讲,对幼儿的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思维特点,不能单纯进行打磨和雕刻,那样的话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身特质,不利于对于幼儿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对于幼儿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形成也存在不利影响。

三、尊重幼儿,给予幼儿自由空间

就当前社会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家长为了促进幼儿在小学的学习效果,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给幼儿辅导新的知识,灌输新的文化,渴望通过提前学习让幼儿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优势,从而不断进行循环,很多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包括英语口语、抒发、钢琴、绘画等多种特长知识,导致幼儿的学前教育不断处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于创造力、想象力和主观意识并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导致幼儿过早的承受较强的学习压力,这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极易造成幼儿对学习的兴趣降低。因而,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促进幼儿自主意识和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能够对新事物进行自主的分析和探索,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给予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的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促进幼儿在未来的生活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具备良好的创造能力。

四、尊重幼儿,重视幼儿间差异

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的不同影响,幼儿间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即不同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天性。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幼儿间的差异,尊重幼儿间的不同个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教育,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一个尽职尽责、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要有勇气承认不同幼儿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怀着沉着、冷静的心态耐心引导教育幼儿,避免横向比较幼儿间差异,即对比哪个幼儿比较聪明、哪个幼儿比较调皮是不适合的。幼儿教师应多纵向比较幼儿成长、发展情况,不过多干涉幼儿个性发展,任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自己的心智和个性,促进幼儿个性健康成长。由此可知,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信任和尊重是确保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而正视幼儿个性的差异,则是确保幼儿受到尊重的重要基础。

五、结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人格的形成、社会意识的提升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加强幼儿的学前教育,充分尊重幼儿,是当前幼儿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幼儿的教育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思维意识,给予积极健康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作者:郝慧琦单位:省直机关省委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陈云,郭梦。浅析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尊重幼儿的重要作用[j]。教育前沿,2013(19)。

[2]荣祖琳。探究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尊重幼儿和[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学前教育论文8000 篇三

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以培养儿童的美术能力。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情况看,美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较为有限,学生在课程内的学习难以达到未来工作岗位对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基于此,该文对当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学习途径

儿童美术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并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活动提高儿童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个人了解与学习美术知识之后,所形成的与之相关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以及参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包括与之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人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是因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为一种涂鸦式的抽象画形式,具有模糊性与不具体性等特点,这些与抽象绘画艺术的构成形式非常相似。对儿童的这种抽象绘画进行赏析,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因为这时画得像不像已经不能作为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了。抽象绘画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它所描绘的对象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观者需要从点、线、面的构成与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赏析绘画作品。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立足大的美术观、把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此外,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

2、基本的造型能力在美术范畴中,造型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概括、完整地把握物体造型的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对创作对象形状的观察、理解以及对物体外在和内在的形体结构的把握。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能力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造型能力可以说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造型能力都不具备,抛开绘画课程不说,就连欣赏课程或者手工课程都难以展开。如,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很多时候需要对作品中的造型进行赏析。又如,在开展折纸活动时,对于折纸图解的空间性解读和对折叠处在整个纸张中的大概比例的把握也对教师的美术造型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有些环节甚至需要教师绘制完成,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

3、灵活运用色彩的能力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更容易被鲜艳的色彩吸引。在美术教学中,缤纷的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对色彩的好奇心,积极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较好地感知色彩在各种对比、调和中产生的变化,并能根据需要正确地掌握和配置色彩关系,灵活运用色彩和搭配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阶段人们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人的情感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人的心理状态。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心理系教授格罗姆在研究儿童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的实验中,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喜欢用色彩表示不同的心境状态。所以,幼儿园教师在正确把握色彩的情感知识后,能够通过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情绪和心境。

4、扎实的手工制作能力手工制作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包括纸艺、布艺、泥塑等内容。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到要“解放孩子的双手”。手工活动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概念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手工活动都是以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为基础,简化制作工具后发展而来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制作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制作。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学习模块与学时上有所差别,但总体的学习内容都是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在美术素养方面的要求为基础,由美术鉴赏、图案、绘画、手工几个方面整合而成。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美术课程设置情况如下:本课程的名称确定为“美术应用与实践”,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基础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美术欣赏和手工制作等。第二学年完成“应用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有简笔画、泥工、装饰画以及各种绘画形式的学习。第三学年完成“职业能力模块”共计32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学法、教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美术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这以前,美术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不受重视,即便开设了美术课程,也是倾向于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十分片面的,而且课时量较少。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况看,除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其他学生的美术素养较为缺乏。而美术高考生也只是经过了几年美术造型基础的学习,这样的美术教育是有偏差的。总体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存在不足。基于这个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包含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此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较多,按照教学计划,每周只有两个学时的美术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呈现出学生美术基础差、课程学习内容多、课时量少等问题。美术课程学时是在整个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后安排的,要想通过增加美术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拓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1、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

一般来说,兴趣小组是将课程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且对本课程有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组织起来,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学习活动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学生人数有限,但是带来的积极效应是能够放大的。因为小组成员参加学习活动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小组成员通过兴趣小组能够获得成长,进而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能被带动起来。同时,教师可以将这种正面的影响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请兴趣小组的成员担任组长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兴趣小组时,小组学习内容可以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并超前于班级的学习进度,这样兴趣小组成员在辅导其他学生时就能更加准确、有效。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不仅能够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小组成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展美…本站 …术兴趣小组学习活动前,应该配备负责教师。小组的负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前做好计划,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特点,主要安排绘画、手工、欣赏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小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学习时间和地点上要有具体的规定,兴趣小组管理应规范化,保证学生准时参加活动,这样小组的学习活动才能持续开展。

2、举办画展

利用校园资源举办画展,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如走廊、空教室、教学楼大厅等,这样有利于画展的持续举办。画展看似只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示美术才能的机会,实际上它对于渲染校园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都是有帮助的。举办画展前,应在校内广泛征集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拟定一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限制作品的表现形式,绘画、摄影、手工均可,为学生的创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虽然最后展出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在征集过程中,为画展做准备的学生人数肯定是多于这个数量的,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学生群体对于美术的关注与兴趣。同时,为了不打击落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展示所有投稿学生的作品。

3、互联网课程学习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影响人们的交往、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互联网有着资源丰富多样、时空跨越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优势,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时安排的有限性和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师只能讲授基础知识,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课后,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并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继续学习。教师提供的互联网教学视频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巩固课堂练习或延伸课堂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借用微信平台向学生分享美术相关的有趣的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完成的美术作业发到朋友圈,通过朋友圈与教师、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交流学习情况。互联网不仅能够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改进师生交流的方式。

4、充分利用美术馆等社会公共资源丰富学生的美术欣赏活动

美术馆具备独特的教育资源,即艺术收藏品。美术馆开展的教育活动多样,除了陈列艺术品的形式,还有名家讲座、艺术家公开制作、开放工作室、公演会等,这是很多高校都无法具备的。美术馆有着相对先进的设备,部分美术馆还配有讲解员,并且场地较大,相较于美术课堂,可以展开大规模的美术活动。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利用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将美术馆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大多数学生的观展经验较少,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展活动。参观画展看似简单,不过是进入美术馆后走到每件艺术品跟前看一看,但学生如果以这种无目的的方式参观展览,最后有可能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该分三步对学生的观展活动进行引导:第一步,在学生参观以前,教师应该为美术馆的艺术展做一个导览,向学生介绍展览的基本情况和参展画家的简介。第二步,为学生分析、讲解艺术展的典型作品。第三步,针对此次艺术展览作品进行再创作。观展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展后的感受,再请学生根据此次艺术展中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5、手工体验馆

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鉴于课程课时量较少,而且学校资源有限,如陶艺类的课程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上展开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到陶艺店或其他手工体验馆学习、体验。虽然这种学习形式需要消费,但新鲜的内容仍然能吸引学生。任何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方法、步骤的确定,从动手制作到不断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个提升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个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融是其他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此外,绘画与手工看似相去甚远,其实内容是相通的,主要通过色彩、造型进行创作。所以,制作手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美术综合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将绘画、欣赏和手工等内容压缩成一门课程,而且在学时安排上仅为每周两个课时,要想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途径就显得非常迫切。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学习途径,可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美)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李苏,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樊钰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5)。

[4]孙彦。论学校美术教育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关联性。大众文艺,2013(3)。

[5]晁树梅。有效组织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方法。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9)。

[6]范帆。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利用微信平台展开“微信教育”探讨。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4)。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