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化习作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范文范 1.38W

引得清泉水,润得真情文

在生活化习作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生活化习作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民主小学李文芳

语文新课程的改革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为学生写作素养的有效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做到“文以载道”,“文道融合”。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作文教学大多都致力于作文的种种操作模式,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技法以及写作的高度模式化,让作文成了“假、大、空”的演练基地。作文,亟须回归生活!要让生活的涓涓细流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清泉活水”,滋润孩子们的童心本真,让他们与内心真实交流,与生活真诚对话,以抒写人文之真。

一、与经典对话,浸润文化清泉。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首先在于民族文化的浸润与积淀,即在阅读中吸收并积淀文化精髓,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积淀。作文作为语文课程的半壁江山,理当引导学生亲密接触文化精神产品,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与积淀中,提高写作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1、经典名篇引路。中外经典名篇可以说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的瑰宝,在人类文明史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为给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就必然有中外经典名篇给他们引路导航。如:从《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从记录中华民族历史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到代表中华精华文化的唐诗宋词元曲;从三字经、弟子规到论语;从孩子从小爱读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童话寓言故事到世界名著《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鲁宾逊漂流记》、《昆虫记》、《名人传》、《福尔摩斯探险集》、《汤姆.索亚历险记》、《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我们都将在孩子六年的小学时光里有层次地逐一推荐给孩子,并且要指导学生按时、按量循序渐进地去读,不断积累词汇、拓展视野、丰富知识。要让学生做到读书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者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用六年的读书历程成就孩子的一生。

2、阅读中感悟积累。为让学生在阅读效果最大化,为作文积淀素材,教师要利用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运用。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技巧,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圈圈点点、摘录甚至背诵一些写景、写人、记事、状物、抒情、说理的好词句、好段落、名言、妙语,并及时指导他们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为其增色、润思、示理。引导学生体会名言警句的妙用和价值,调动学生摘录、积累的积极性。其次,要做好读书交流与检查。可利用阅读课或课前五分钟,或者口述故事情节,或者谈谈读后感;或者读自己的摘录笔记等等,促使学生阅读积累。也可要求学生以荐书海报或读书积累卡的形式呈现。最后,要引导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专门设立读书笔记,边读边摘抄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并进行分类,通过不断积累,学生就拥有一个小型的知识材料库,读得越多,写得越勤,积累的材料品种就越多,做文的素材就越充足,从而解决了写作文时“无米下锅”的问题。

3、读写结合,相辅相成。古人早就强调“能读千赋则善赋”、“劳于读书则逸于作文”。书本中的某种特定的情境可以唤起读者潜在的情感,从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与欲望,以情入文,有感而发。实践证明,读可促写。 反之,写亦可促读。先可借鉴仿写,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等,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在课内给予点拔,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再根据少年儿童的思维发展,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以提高习作能力。如在学了《烟台的海》来写《家乡的东昌湖》;在学了《滴水穿石》后写引发的感想;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写如何学会生存;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该如何学会珍惜已拥有的等等。只有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在反复交替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强化和内化,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最终转化为能力。读写是个有机的整体,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同等视之,不可偏指。

二、与心灵对话,展示真实世界。

课新标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就要求学生写作重在真实,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亲人、老师与朋友,有自己的苦恼与快乐,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有自己看到的社会万象,有自己欣赏的自然风光,有自己留下的一串深深浅浅的成长脚印……而这些都可成为打开学生的思维的闸门的钥匙,我们可以用写日记的形式让孩子们推心置腹地与自我对话,写下自己的忧伤,兴奋、激动;写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秘密;写下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挚友,成为自己的评判者。要让孩子们每每读起它,犹如自己和自己促膝谈心,犹如在倾听心中最悠扬的旋律,在欣赏心中最美的画卷。要让日记不仅成为展示学生心灵对话的舞台,同时也要成为学生习作的奠基石。要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在一篇篇日记的累积中得到提升,让他们的生命在一则又一则日记之中翩翩起舞。

三、与自然对话,丰富人文情怀。

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是非常丰富的矿藏,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对话,这样不仅会感到身心愉悦,而且会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尽情游览在青山绿水中,沐浴在阳光雨露下,散步在满天星空之下,小憩在小草野花之中……我想,没有一个孩子会不为大自然创作出这样的杰作而感到惊叹。这种“对话”,不只是身形的接近,而且是心灵的融入,面对大自然的芳香、大自然的青翠.大自然的奇妙, 就会有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自我陶醉,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致远,有了朱自清“那醉人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的情感冲动……无论是花、草、虫、鱼,还是风、霜、雪、月,只要孩子们能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交流,就能呼吸到它们的气息,就能倾听到它们的声音。置身荷塘边,可以听到阳光洒落在荷花上的声音;徜徉林阴道上,可以听到月亮穿过树梢的声音;静观夕阳西下,可以听到太阳落山的声音……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自我的情感也就丰富了,人文情怀也就归位了。

四、与生活对话,润得真情佳作。

1、用“眼睛”多视角观察生活。

学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只有拥有一定量的生活积蓄,才能饱含激情,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因此, 首先要给学生一双慧眼,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引导他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能观察到春天第一枝杏花的开放,燕子北飞的身影;能听到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鼓,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

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会观察。让学生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打个比方说,有人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当他站起来的那一刻,突然悟出了“跌倒了爬起来”的道理。但有的人即使摔得头破血流也悟不出什么,只能骂路不平,抱怨自己交了霉运。

最后,要引导他们多视角、全方位地观察。比如:从同一片飘落的黄叶,你可以看到的是满目的苍凉,也可以看到新生的希望。同样是咏秋,你可以有李清照“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愁;也可以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清新豪爽!

2、用“心灵”多方位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训练不应只着力于写作的技术化层面,还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自始至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除了让他们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阅读大量的经典名篇,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生活化活动场景,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例如,“收藏感动”习作系列活动。感动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它能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人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感动,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时妈妈的一声安慰,比如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看到路人投来的一个微笑,比如独自穿越黑暗的胡同时瞧见谁家的门缝里透出的一线灯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感动”都收藏起来,定格在自己的收藏夹里,让它们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这无论是对人文滋养还是写作素养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又如,“情感驿站”写作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以下列题目作文:①“想起那件事,我就 ______”横线上由学生自填表达一种情感的字眼,如“怦然心动”“欣喜若狂”“潸然泪下”“寝食难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②“真的_______他(她)”学生可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表明情感的词,如“喜欢”“敬佩”“崇拜”“感谢”“羡慕”“同情”,等等;③“多想 _______”横线上可自填一个词语,如“握住他(她)的手”“回到那片天地”“重温那一幕”“投入你的怀抱”“与你去远游”等等。经常这样咀嚼咀嚼曾经的情感体验,既是对写作材料的检阅,也是对自己情感的陶冶。再如,“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朋友的鼓励之恩,感谢名人的引导之恩,感谢小动物的友好之恩,感谢大自然的赠予之恩,感谢困难挫折的磨砺之恩,感谢竞争对手的刺激之恩……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懂得“知恩图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不只是感情变得丰富、细腻,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人与物,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具有一生健康发展的人文素养。

3、用“摄影”全方位记录生活。

新课改以来,在我们习作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生活缺位”“思维凝滞”,导致“写作失语”“思想贫乏”,造成了泛作文和八股文现象。随着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影已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爱好,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精彩并定格下来,成为永久的记忆。借鉴之,则可推广成为“用镜头记录生活,用心灵书写体验”的摄影习作。所谓“摄影习作”就是用摄影“逼迫”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捕捉,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感性,促发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习作时思考摄影作品,唤起他们摄影记忆,再次拨动心弦,将摄影与习作有机结合,写出的作文就充满了“趣、真、活”三大特色。

第一,“趣”。所谓“趣”,是指把摄影和作文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知道,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讲评”这么一个三步曲。学生写的未必是他们想写的。作文在学生心目中,不是活生生的生活和思想,而仅仅是作业。而“摄影”作文法,有助于驱散“奉命作文”的阴影,摆脱“应试教育”的压力。把“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作文就是用于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就是用来述说主观的思想观点的。看,引颈高歌的仙鹤、呼呼入睡的熊猫、优雅迷人的长颈鹿……这些童趣画面配以“顽皮”文字,无不在尽情释放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此一来,作文水平怎么会没有提高?

第二,“真”。所谓“真”,是指把摄影和作文结合起来,便于培养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少讲或不讲假话、空话、大话。要摄影,学生们肯定会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而在“摄影”作文中,“写什么”又是与“拍什么”直接相连的。既然学生们拍的是自己想拍的事情,自然也就会写下自己想写的语言。如:特殊的寒假作业——《我为除夕添道菜》、《舌尖上的年味》等命题作文。在这几个选题中,孩子们将自家的饺子、年夜饭、红春联等年俗细节摄入画面,又请父母将自己做菜做汤的趣味瞬间记录下来,然后配以自己的过年感悟。又如《童心看社会》系列摄影习作展中的一对老夫妻携手过桥的画面被孩子们定格为《最美夕阳红》;暴雨中众人合力推车的画面演绎了最有诗意的摄影习作《情深深,雨蒙蒙》;而湖畔桌桌相连的麻将桌被孩子们质问《麻将声声几时休?》;《清明节的追思》《端午情思》《中秋话团圆》等等摄影习作再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给妈妈洗次脚》《包水饺》《今日我做厨师》等感恩作品,道出了孩子们对父母浓浓的爱!

第三,“活”。所谓“活”,是指把摄影和作文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大有益处。每学期我们会举办“我心中的聊城”、“江北水城历史知多少”等摄影作文大赛。学生们带上相机,走出校园,深人工厂、农村及社会各个角落,拍下了一碧万顷的的东昌湖风光,拍下了翻天覆地的古城变迁,拍下了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动了不少脑子,经历了不少考验。有的学生为了拍到理想的镜头,几经磨难,终获成功。然后再带着自己的体验和真情实感,写下了《胭脂湖的传说》《古城新貌》《江北水城的桥》《东昌名吃》《城市美容师》等一篇篇不深入生活绝对写不出来的佳作。

真正好的摄影作品往往是镜头里有语言有故事,真正好的文章里往往有画面有色彩。一张张图,一段段文字,图片未必张张精彩,文字未必句句生动,但这些作品的成长过程浸透着孩子们的真情实感的流露,让他们学会了“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孩子们的成长正如溪流,自泉眼潺潺流出,一点一滴滋润着生活,只有有了来自于生活的“真”东西,才会自然地引动学生的灵思,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得到行文的“巧”来。惟有对生活“真”的了解与体验,对社会人生“真”的认识与感悟,才能真正拥有人文素养的底蕴,作文才能够妙笔生“巧”,润得真情文。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