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彦老师的小学语文导读法讲课稿

来源:范文范 3.22W

大家好,我是小教一班的郭浩。本节课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学习靳家彦老师的小学语文导读法。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靳家彦老师。靳家彦老师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曾任天津市南开小学校长,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他也就是黄宝国老师说的小学语文教育届四大天王之一啦。靳老师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在多年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小学语文导读法”,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教学主张和鲜明的教学风格。他应邀到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及大专院校讲示范课,交流经验,做过600多场次公开教学。仅《跳水》一课,他就讲了200多节,这个课的录像也曾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一等奖。《跳水》这一课的课堂实录也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体材料。

靳家彦老师的小学语文导读法讲课稿

这是咱们四大天王的合影

接下来我们直接切入本节课主题——导读法

首先咱们肯定要搞懂什么是导读法?(“导读法”就是倡导“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通过扎实有效的序列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老师牵引着学生去应付考试的弊端;应该是教师致力于导,学生主动去学,进行信息交流,依据不同年龄段的阅读心理,注重方法指导,养成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

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有明确的目标,课上强化语文训练,突出情趣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使语文教学有情有趣、扎实高效、负担合理、如沐春风。用这个导读法上完课之后,学生们可能都会说:“哎呀真有意思,我都不想下课了。”那到底有没有这么神奇,待会大家深入学习之后就会发现了

刚刚是给大家介绍了个大概,接下来进入第一个环节

导读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呢?分为诱导预读、指导细读、指导议读和辅导练习四个部分。待会我们会结合靳家彦老师《跳水》这篇课文一一展开讲解,在课前我也把课文原文发到群里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我们再一起看一下吧。(读课文)

10分钟

(1)诱导预读,属于认识性阅读阶段。也叫做初读,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就像我们每次上课之前在群里发的资料,又或者是小学课堂上课刚开始的时候让大家一起通读全文。这里一般要求学生三读课文(不是读三遍):一读疏通句读(最起码的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二读弄懂大意;三读质疑问难。重要的是经历这三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

情景再现小课堂开始了!

师:我们今天讲《跳水》(板书课题)。好!我们一起读课题——跳水。a

师: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就要一边读一边想。那么,看到《跳水》这个题目应该抓住哪个字来想?a

生:跳。

师:说完整的话。

生:我们看到《跳水》这个课题,应该抓住“跳”这个字来想。

师:应该怎样想呢?第一个问题应该想什么?学会思考。a

生:谁跳水?

师:接下来想什么?a

生:《跳水》这一课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师:想得不错!还应该想什么呢?a

生:怎么跳?

师:还不忙,在想怎么跳水以前还应该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问题?你说。

生:他为什么跳水?

师:想得好。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a往下想,还应该想什么?

生:跳水的结果怎样呢?

师:跳下去是淹死了还是得救了,结果是什么。还应该想什么?a

生:还应该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跳水。

情景再现小课堂结束a

大家看,像靳老师刚刚这样对学生的提问,又或者是问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文是写人还是写事,在写作上可以学习什么?

这是作者写文章的大体思路,也是学生学这篇文章的大体思路,还是老师教这篇文章的思路。这就是诱导预读。

我们刚刚说的三读中是不是还有个质疑问难啊?那是要质疑什么呢?我们继续刚刚的《跳水》课文讲解小课堂——a

师:把书打开。我们大家做了很好的预习,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在预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不好解决。请举手告诉我,有什么问题想不通,理解不了。a

生:猴子为什么要取笑孩子?

生:船长为什么命令孩子跳水?为什么不用梯子接下来?a

师:这个问题也提得非常好,为什么跳水,而不用梯子或别的办法。还有问题吗?

生:猴子为什么戏弄船长的儿子?a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还有吗?

生: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a

师:我再追问一下,你们说,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长会不会开枪?a

(生抢答“会”“不会”)

师:有可能会,也有可能不会,究竟根据什么说“会”或“不会”,一会儿读课文时再重点研究。还有问题吗?a

生:猴子为什么放肆起来?a

生:孩子为什么非要抢回帽子来呢?a

师:是不是帽子特别珍贵、值钱,孩子一定要抢回来?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孩子上第一根横木时不救他呢?a

师:还有同学在举手,非常好!这些问题,我们随着读课文都要加以解决,弄清楚。一定要在读课文时扎扎实实地弄懂。清楚吗?

生:清楚。

师:这些问题你们希望谁给解决啊?

生:老师。

师:现在我明确答复你们,这些问题我一个也不给解决。那么谁来解决呢?

生:自己。a

师: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怎么办?靠同学、老师帮助解决,这样做好不好?

生:好。

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课文。A

情景再现小课堂结束

大家看,刚刚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啊,这些才是学生们阅读时遇到的真问题。咱们要讲的这个靳老师的导读法,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预习后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导”就是基于学生的“问题”进行的,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导读法的精髓。在这个环节中,靳老师通过肯定、鼓励、追问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应,这在我们心理学上就是正强化。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的,反正我特别喜欢这种课堂。一个个的问题调动着我的思绪、我的激情,课堂参与感很强。a

(2)第二个步骤:指导细读,它属于理解性阅读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由总到分,由浅入深地理解语句的含义,把握课文的思路,同时加强朗读的训练。主要目标有: ①通读全文,把握思路;②逐段品味;③进行语言训练;④认真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吸纳、思索、动情、明理。

咱们还是在小课堂里感受一下吧:a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段。在他读的时候大家思考两个问题:这一自然段是写谁与什么之间的事情?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逐段品味、把握思路)

生:(读)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读得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回答,这一段写了谁与什么之间的事情?a

生:水手与猴子之间的事情。

师:写了什么事情?a

生:水手拿猴子取乐。(板书:取乐)

师:请你思考一下什么是“取乐”?a

生:玩。

师:咱们到操场去取乐?显然不行,再思考。

生:嗯。。。拿某种事物来捉弄、玩耍对方,寻开心。

师:哪个字相当于“寻”?

生:取。

师:哪个字相当于开心?

生:乐。

师:合起来就是——

生:取乐。

师:这就是“取乐”。

师: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拿同学取乐的事情?a

生:没有。

师:就是在后边逗逗人家,捅捅人家,不让人家知道,这就是拿同学取乐。有没有?

生:有。A

情景再现小课堂结束

这是刚刚的课堂实录,像一般教师的教学会到“这就是取乐”就结束了,但靳老师没有简单满足于这种概念性理解,而是追问“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拿同学取乐的事情”。果然,学生回答没有,那不就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他马上举一个和学生们生活有关的例子,使学生不仅认识词义更是学会了如何运用。

再看一个有关逐段品味、炼词炼句的小课堂:a

师:大家看课文这一段,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话的意思?A +a

生:第四句。

师:没错就是这句(它显然知道大家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a

大家注意一下“因而”这个词把前后联系起来了,但意思好像说不清楚,谁能换另外一个词,还不改变原来的句意呢?你说。a

生:所以。

师:好!请坐。你说。

生:因此。

师:好!你说。

生:于是。

师:大家说的都是两个字的,能换成一个字吗?

生:就。

师:还能换吗?

生:便。

师:真好,我们换了五个词:所以、因此、于是、就、便。A

我们通过换词就知道,这个句子是由于前边的这个情况,才有后边的结果,“显然”说的是上一句,“更加”说的是下一段。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们读一个句子,不但要注意句子内部的联系,这要注意句子前后的联系。a读书时不要只读一个句子,而要联系上下文,注意句与句的——

生:联系!

师:学到这儿我们归纳一下。理解词有很多种方法。理解“取乐”是结合你们的生活,理解“放肆”是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因而”是通过换词,理解“显然”“更加”是通过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就告诉我们,理解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死记硬背。我们还知道概括段意要用中心句。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呢?a

生: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情景再现小课堂结束a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因而”是个连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靳老师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显然”是形容词,但是意思比较抽象,靳老师联系前后句子指导学生自己去理解。研读这一部分指导细读中的词义教学可以发现,靳老师没有仅仅停留于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而是将重点聚焦在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上。最后还总结出的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看出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良苦用心!

我们回到这一部分的主题指导细读上,其实指导细读还包括概括段意、文章分层等非常多的内容,我这里只是挑了这节课特别突出的词义教学为例子。那到此为止,我们其实已经对整篇文章很了解了,那为什么还会有后面的指导议读、辅导联系呢?大家跟我一起继续学习就会知道了。a

(3)指导议读,它属于评价性阅读阶段。主要目标有:“议中心、谈结构、论项目、说学法”,使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是在读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是有读有议有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一味讲解。A

我们还是到小课堂里感受一下吧

师:a刚才有同学问,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不忍心看到孩子摔死的惨样,开枪打死孩子。(笑声)

师:你起立。你回家问问你爸爸,如果你遇到危险,他是千方百计救你呢,还是提前结束你的生命。

生:会开枪吓唬孩子。

生:不肯开枪,是因为打死孩子就绝了后代。(笑声)

师:顺着你的话推理,船长不开枪是因为是他的亲儿子;如果不是他的亲儿子,船长就会——

生:开枪。

师:那也不会。你这个道理站不住脚。到底开枪呀,还是不开,你说。

生:不开,因为说开枪是吓唬他,而不是真要打他,是逼他。

师:是往哪儿逼他?

生:往海里。

师:往活路还是死路上逼?

生:活路。

师:a因此不会开枪把他打死,更不会提前开枪把他打死。我们看课文中哪一段写了父亲不会开枪,他就是要救自己的孩子。同学们看这一段。

(生齐读)a

师:父亲喊“三”没有?

生:刚喊出“三”。

师:刚喊出“三”,也是喊了,如果他要开枪,还喊“三”吗?

生:不喊。

师:“一、二”,不跳,“砰”,对不对?喊“一”孩子紧张,以为要开枪了;喊“二”更紧张了,以为马上要开枪了;喊“三”孩子以为开枪了,就不顾一切地往下跳。父亲瞄准的目的是什么?a

生:吓唬。

师:如果喊“三”孩子也不跳,父亲会不会开枪?a

生:不会。

师:对咯,他父亲就是要救他。

情景再现小课堂结束a

这一段的指导议读是围绕“父亲是否真的会开枪”这一问题展开的。靳老师不断激发疑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观点,自由表达真实的想法。有些想法并不正确,甚至违反人之常情的(不忍心看到孩子摔死的惨样,开枪打死孩子。),靳老师也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通过这样的深入讨论,学生对船长在危急关头采取了常人意想不到的救孩子的办法更加佩服,对船长急中生智、沉着果断的品质是不是就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大家记住这个“父亲是否真的会开枪”,我们待会后面还会提到这个问题。

a刚刚说指导议读主要目标有:议中心、谈结构,我们看看这在《跳水》这一课里是如何体现的吧:

小课堂开始咯!

师:a这一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跳水。

师:a这一课谁跳水?

生:孩子。

师:a还有谁跳水?

生:水手。

师:水手跳进海里把孩子救上来,如果没有二十名勇敢的水手,孩子会得救吗?

生:不能。

师:a所以,不要忘记大家。那这篇文章最主要写了谁跳水?

生:孩子。

师:为什么跳水?为了维护自尊心,爬到危险的地方去了。怎么跳的水呢?在父亲的威逼下,像一颗炮弹,从最高的横木上跳下来,结果是得救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向谁学习,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文的第一段写了什么?

生:水手取乐猴子。

师:a这是事情的——

生:起因。(板书:起因)

师: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是事情向前——

生:发展。(板书:发展)

师:孩子走上横木,人们吓呆了,这是事情达到了——

生:高潮。(板书:高潮)

师: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在这时候出现,这时候谁出现了?

生:船长。

师: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在水手帮助下,终于得救了。这是事情的——

生:结果。(板书:结果)a

师:事情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在一定条件下没有关系的事情联系起来,在联系中向前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高潮,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在这时候出现。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在水手的帮助下,孩子得救了,事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篇文章中,事情与事情都是互相联系的,就是说不仅句与句之间有联系,段与段之间有联系,全篇都在联系当中发展。文章是事物的反映,事物是有阶段的,联系也是有阶段的,所以我們要给文章划分段落。这篇文章可分为几个段落?

生:四个段落。

师:本文赞扬了船长什么?

生:机智、沉着、冷静、遇事不慌。

师:我再帮助同学理解理解,划分段落还有其他办法,a

比如说第一段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船的甲板上。

师:第二段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桅杆上。

师:第三段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最高的横木上。

师:第四段孩子得救在什么地方?

生:海水里。A

情景再现小课堂结束

在刚刚的课文总结环节,靳老师引导学生议中心、谈结构并对全篇课文从人物、事件、中心、脉络结构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一般教师先分段再讲读课文的常规做法不同,靳老师是在学完课文以后再让学生划分段落,学生对事情的发展顺序一目了然了,又理解了课文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因此非常容易分清文章的段落。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刚课堂演绎中,我有一个停顿,准确来说是靳老师有一个停顿。没错就是这句:a

师:水手跳进海里,把孩子救了上来,如果没有二十名勇敢的水手,孩子会得救吗?

生:不会。

师: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大家。

于永正老师在听靳家彦老师讲这节课的时候讲到a“靳家彦老师这句话是一字一顿地说的。靳老师说完这句话,目光注视着全班学生至少三秒钟。我为这句话和说完这句话的短暂停顿拍案叫绝!绝就绝在这句看似说教的话加在这里是那么熨帖、那么自然。不动声色,却打动人心;没用刀劈斧凿,却深深地刻在人们心里。这是点睛之笔。不点就不活,而且不亮;点多了,便有添足之嫌。这就是大家手笔!道理不是不要讲。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时候讲,怎样讲,才能滋润到学生心里去。这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更是坐在井里看不见的。”这大概就是教资里面讲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a

(4)辅导练习,它属于创造性阅读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练读、学写、促进阅读的深化与吸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同样的,我们继续在小课堂里感受这一部分吧a

师:咱们来一个练习造句。(小黑板出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我们想要用“显然”造句,就必须把前提条件说充分。

如果没有前边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后面绝对不能用“显然”。前边一定要把前提条件说充分,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我说一句话,你用“显然”来接,看前提条件充分不充分。a我们学校的红领巾艺术团为外宾演出,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大胡子叔叔,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手里的苹果都忘了吃,用“显然”接——

生:显然红领巾艺术团表演得太好了。

生:他显然被红领巾艺术团的表演迷住了。

生:他显然看得着迷了。

生:他显然没有看过这么好的节目。a

师:为什么你们接得这么好?

生:懂得了“显然”的意思。

生:前提条件充分。

师:刚刚有同学说因为懂得了“显然”的意思,如果我不把前提条件说充分,你会用吗?

师:我们来一句试试看。a今天早上看院子里都是水,显然——

生:昨天下雨了。

生:显然雪化了。

生:下水道坏了。

生:有人泼水了。

生:发水灾了。

师:为什么这个接得这么不好?

生:前提条件不充分。

师:我换一换。a昨天晚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今天早上院子里、街道上、房顶上到处都是湿的.显然——

生:昨天下雨了。

师:知道怎么写前提条件了吗?你说一个前提条件,我来接,好不好?

生:考试卷发下来了,我一看,一蹦三尺高,请郭老师接——a

师:显然得了双百。要是“不然”呢?考试卷发下来,他显然得了双百,不然——

生:不然怎么会跳起来呢?

师:你看,把“显然”换个位置,就可以用另外一个词——“不然”。

师:今天回家,程度好的同学把“显然”“不然”放在一起写一段话;程度差的同学用“显然”“不然”写两句话。认真地再读《跳水》这一课,把这个故事讲给邻居家的小朋友听,好吗?A

情景再现小课堂结束

靳老師的这个造句指导是不是很有创意啊?

第一,他抓住了学生造句时的难点,“一定要把前提条件说充分”,通过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然后师生互换,让学生通过各种具体的语境明白了什么是前提条件,怎样把前提条件说充分,指导得非常到位。

第二,引导学生造句时要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做到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分层布置作业,程度好的同学把“显然”“不然”放在一起写一段话,程度差的同学用“显然”“不然”写两句话。

这就是练读、学写,使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辅导练习,也就是咱们得从这

篇课文里学有所得,发掘课文里的用词、写法,并应用到生活实践、作文里去。

a

以上关于导读的四个步骤,是靳家彦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实验、摸索、总结出来的,这四个步骤实际是“导读——自读——再导读——再自读”的教学结构在课堂上的具体操作运用,目的是适应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语文素质要求,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彻底改变阅读教学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

a

同学们已经对导读法有了一个初步概念了,接下来给大家细化展开这四个步骤。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刚刚讲了那么多教学实录,把导读法凝练成一个字,是哪个字啊?——没错,就是一个“问”,是靳家彦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学会阅读、形成语文素养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在靳家彦老师的课堂上,阅读目标与任务的明确、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阅读策略的传授等,都可以通过一个个有效提问来完成。他具体是如何做的?a我们一起来学习,从这个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分为三个部分,即以问引读、以问促读、以问研读。这三个部分就是导读法四个步骤的具体化实践。a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以问引读

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明确阅读的目的,把握阅读的关键点,是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重点。所以靳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以问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a

1.以问明确阅读目标与任务

阅读到底要读什么,是读之前需要明白的。有了像前面靳家彦老师课堂上那些类型的问题的提示,学生阅读才有了方向,在有指向的阅读中真正学会阅读。a

在学习课文每一部分之前,靳老师就会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如:

在学习《跳水》一课的第一部分时,靳老师请一名同学朗读,同时请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两个问题:这一段是写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像是跳水这一课中这两个问题,一个是让学生注意关键信息,学会把握叙事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另一个是让学生学会找寻中心句概括段意。这两个问题非常明确,内含阅读的方法。有了具体的任务,有了可行的方法,学生就会知道读什么、怎么读。

a

以问引读的第2小节——以问强调阅读关键点

想要获取阅读的意义或者说是阅读的深入,都需要关注文本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啊 影响词句的理解、结构的梳理、人物的品析、主旨的体会感悟等。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己其实是很难意识到哪些是阅读的关键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

靳老师在教学中以问提示阅读关键点,让学生逐渐学会通过找准关键点来促进阅读。如:

《翠鸟》第一自然段写道:“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学生读过后,靳老师问:“最后的三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学生回答是围绕“它的颜色非常鲜艳”这句话来写的。

靳老师接着问:“什么叫鲜艳呢?鲜是什么?艳是什么?”

在讨论了词语意思与如何理解意思后,靳老师又问:“课文在这里写翠鸟的颜色鲜艳是分几个部分写的?”

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注意到段落中最短、最普通的一句话“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在整段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始关注段落中前后句子的联系、段落的结构。

a

刚刚讲了以问引读,第二部分是以问促读,分为两个小节

a

这个以问促读环节是因为靳老师认识到学生不仅要学会阅读,知道阅读要读什么,更要走进文本,深度阅读。所以他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对阅读方法、策略的教导,以问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1.以问激发问题意识

导读法教学主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解决学生想解决的问题。靳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提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

在上《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这篇课文的时候,靳老师上课刚开始就把课题写在了黑板上,有意漏写了“这样”两个字。几名学生灵敏地发现了老师这一“疏忽”,指出了标题错误之处。靳老师一边赞扬学生的大胆质疑,敢于提问,一边工工整整地加上了“这样”两个字。然后问学生:“少了‘这样’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

一名学生说:“不能少了‘这样’两个字,因为课文标题中原来就有。”

另一名学生说:“‘这样’两个字在课文标题中起了强调的作用,能引起人们的好奇。读了课文标题,人们就会去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呢?”

靳老师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好,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必须了解‘有一个这样的小村庄’里的‘这样’到底是怎样的呢?先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在靳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开始关注标题中的关键词,能够围绕关键词去思考、解题。靳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思维、注意力自然转到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上

a

以问促读第2小节——以问启迪阅读策略方法

靳老师的导读法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应该通过巧妙提问,让学生习得策略、方法,进而形成阅读能力。

靳老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以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以合适的策略方法进行深度阅读,也特别重视以追问的方式请学生讲出自己阅读的策略方法。

因为时间的原因这里我们就不详细分析实例了,这些教学实录在网上都能找到、群里也发有一些。其实就是让大家了解一下以问促读是怎么促——以问激发阅读意识、以问启迪阅读策略方法。

如:

在学习过《草船借箭》第一自然段后,靳老师请学生来概括这段的意思,一学生说:“这一自然段说的是周瑜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并且立下‘军令状’,周瑜很高兴。”靳老师接着说:“好!你说一下,你是怎么总结出来的?”

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总结段意的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意识,又能兼顾全班学生,不仅让一个学生会总结段意,而且让所有学生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策略。

a

最后一个部分是以问研读,也是最高层次的一个部分

我们刚刚前面讲的内容是使学生获取信息、建构意义、习得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这一部分就更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因为阅读不仅是单一的输入,更要基于输入走向输出。我认为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思想,但目的还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输出”,有自己独特思想的输出。

1. 以问引导学生深研课文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鉴能力。

认读是阅读的基础,理解是阅读的核心,评鉴是阅读的提升。

阅读需要走进文本,建构意义,阅读更需要走出文本,对材料内容的可信性、整体价值与读者的相关性,对文章的表现形式等进行评判。

a

如:前面在“指导议读”环节的《跳水》一课中,靳老师提出了“在文中小男孩处境危险时,你会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这个问题,

还有“刚才有同学提问,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到底开枪,还是不开?”

这些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章所写救人方法的内涵,从而体会其可行性。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课文内容的真实性,对课文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

以问研读的第2.以问促学生研讨表达

“阅读不是被动接受作者的观点,它是阅读主体与文本之间交互碰撞的过程。”这是很重要的理念。在教学中,靳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融入文本内部,以经过自己心灵的过滤,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利用文本信息阐释自己的观点。如:

学生说:“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比铁罐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很容易破碎,这一点铁罐说得并没有错。只是铁罐的态度太骄傲了,所以大家不喜欢它。”

这名学生的想法显然已经超越了课文的观点,他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能够辩证地看问题。a

在阅读教学中,靳老师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学生在批判性思考中形成思想,为创造性表达提供了基础。靳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不在于让学生回答标准答案,而且语文的很多问题本身也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就达到了提问的目的。靳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提一些开放性问题、辩论性问题,善于抓住学生的疑问展开教学,从而训练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讲到这里,我们本节课的主体性知识就全部介绍完毕了,内容比较多,大家和我一起复习一下吧。首先就是根据导读法的四个步骤诱导预读、指导细读、指导议读和辅导练习,结合《跳水》这一课展开细讲。然后就是把导读法从实践上分为三个步骤,我来随机选一位幸运儿回答,是哪三个步骤呢?没错,就是以问引读、以问促读、以问研读。

给大家介绍一本书,由天津师范大学丰向日教授著的《靳家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书中对靳老师的语文教学主张及其导读法进行了系统地解读,从学理的角度围绕导读法的核心理论、特点、操作原则,对靳老师众多经典课例中导的问题设计、导的技巧、思维发展的促进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就是说,我这节课讲的只是一个大概,想更深层次地学习靳家彦老师的导读法还得看这本书。当然了,还有靳家彦老师自己写的《导读式教学新探》《导读原理与艺术》《导读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导读论》等。

最后以靳家彦老师写的这首诗结尾,

感谢大家的聆听,以上就是我本节课关于靳家彦老师的导读法想给大家讲的全部内容,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批评指正。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