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论文【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3.29W

硕士研究生论文【精品多篇】

高校研究生论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高校生态德育方法与途径

生态德育的内涵

生态德育,不是生态伦理学,也不是生态道德,而是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生态教育活动。生态德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德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这种德育观要求学校以生态学、环境科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科学原理为指导,以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对个体道德素质的影响为逻辑基点,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观点,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通过学校德育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推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动态良性发展,促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题的基本道德品质。

同时生态德育还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环节,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生态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德育观”意在凸显其在德育观念上的革新性。它展现出一种崭新德育视角,意识到了在人际德育视角下看不到的德育问题。在生态德育视界下重新评价人类的行为,就要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到:种群之间存在着“互惠共生”的关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德育使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生态德育的特征

(一)生态德育具有价值取向上的超越性

生态德育的存在特性体现出适应性特征,而生态德育价值特性则是超越性的。生态德育超越“人类中心”的狭隘视域,自觉上升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站在自然界发展演变规律的高度去看待人类作为“类”而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重新体悟人类各种行为的道德价值,把培养向自然开战的个体勇敢性、自豪感等价值追求,自觉转向养成受教育者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品性,引导受教育者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其“家园”的关系。生态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看重传播和渗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的道德价值,养成人的生态智慧。

(二)生态德育具有教育过程的引导性

生态德育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迫切性、敏感性和棘手性而尚未被人们充分领悟的重大问题。我国古代人的生态意识停留在伦理学或道德思想成果的静态,尚未进到德育学的范畴和相应的德育活动领域。以致在整个近现代,学校中对生态道德的传播和对生态智慧的养成还比较贫弱,而教育学生向大自然开展的“战天斗地”精神是其主要追求。在生活中某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被赞颂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导致生态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日益严重。生态德育就是要用更加理性、自觉、系统的架构,引导受教育者从小养成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理解生命、关爱生命,学会关心可能影响整个人类社会、整个自然界的深层生态问题。

(三)生态德育在实践操作中的生活性

在传统德育知识的灌输状态下,个体与道德知识是处在一种对立、挑剔、陌生、疏离的状态,无法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当然也无法形成首先品格和相应良好行为。生态德育强调个体的道德参与和体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体验。体验者以放松的心态和平常心进入生态体验,直接融入生态环境。体验者以一种欣赏的心情,自然会产生亲近感、善感、美感,体会到的是生命的多样性,体验到的是每一个生命与体验者自身一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并以它自己认可的方式表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活生生的经历会让生态德育体验者产生一定的生态德育感受,使原本抽象而显得空洞的首先规范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赋予饱满的、真实的生活内容。

(四)生态德育具有内容传播上的丰富性

人类每天所从事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活动,另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青少年儿童既喜欢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轻松愉快的交往,也酷爱亲近自然,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儿童之间的人与人交往,往往要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依托,譬如儿童的游戏,常常要选择有草、树、水、山的地方展开。当教师或父母把儿童圈在固定场所使其与大自然隔离时,儿童则表现出厌烦、焦虑的行为。人际德育相对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圈里,人与自然关系圈被忽视,这就丢失了周围自然环境中大量生动的德育资源。生态德育不仅充分利用人际德育资源,而且自觉顺应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天性,积极挖掘利用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富含审美价值的德育资源,使德育内容极大地丰富起来,使受教育者在欣赏自然风光、滋生保护自然环境意识的同时,获得大自然丰厚的道德滋润。

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

传统德育对生态环境的忽视或关注不够,使得人们的生态知识缺乏,生态文明观念淡漠,生态习惯难以养成。生态文明观教育还没有引起各类各级学校应有的重视。

高校的保守与封闭,忽视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德育生态的断裂与凝滞。高校德育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文化氛围及教育理论出现凝滞现象,这是一种文化的自我封闭。长期以来,我们以割裂的方法看待德育影响,把它看成是可以脱离其他诸种德育影响而独立存在、自成系统的存在物,由于对德育生态整体性认识不够,德育实践忽视了校外德育途径的价值,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在学生品德形成方面的作用难以产生有效的合力。因此,在多元价值共生的社会转型期,如果一味把学生封闭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德育,是不可能的。高校德育必须由一元封闭向多元开放演进,以生态整体观理解德育、实施德育。

高校德育强调社会期望,忽视学生内心追求,导致学生个性的丧失,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一直以来,高校德育强调的是过于理想化的社会期望,忽视了学生内心的追求,脱离了人的生态特性,否定了德育的人作为主体性的特点。用生态生命观点来审视高校德育,发现高校德育是一种无人德育。所谓无人德育是指无视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被动性、统一性是高校德育的特征,其本质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所以高校德育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和尊严,强调个体生命的多样和独特,弘扬个性的自由和发展。

德育与日常生活的疏离。高校德育重视知识传授,忽视道德体验,导致德育的空洞和伪善。德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门特殊课程,仅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而没有启发和唤醒学生的生态道德自觉和生态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学会做人,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高校德育忽视实践锻炼,脱离了生态德育的生活性。严重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的德育模式,造成高校德育对生活的疏离与概念化。在内容上只注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在方法上强调单向的德育灌输,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缺乏道德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导致德育的肤浅和伪善;在效能评定上,采用课程考试的方式或限于简单化的学生在校综合测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学生的“双重人格”。

生态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为了在高校更好地完成德育工作由“人际德育”向“生态德育”转轨,同时提高生态德育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生态德育。

结合课堂教学,唤起大学生生态意识。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德性。德性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消化、吸收、实践德育内容的过程。各个教学环节是宣传、普及生态道德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些途径,使大学生获取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性,理解人类在环境中的重要责任,唤起生态良知,采取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行为。

美化校园环境,形成生态德育氛围。清新优美、内涵丰富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生态环境的审美意识。美化环境就要绿化校园,让绿树成荫,鲜花争艳,碧草茵茵,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情与景的和谐相融。大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人自身的主体价值和创造能力,使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增强对环境的审美观念,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为以后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奠定基础。

立足生态文化建设,优化生态德育环境。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各种生态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生态发展的认知;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建立生态道德教育规范并在德育活动中加以灌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惜花草的良好传统,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生态环境的改造意识。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其身临其境,通过改造环境的亲身体验形成和巩固环境意识。比如,利用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特殊日子,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厂矿,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在唤起民众的环保意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环保责任。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升生态法律意识。法律和道德是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最基本的力量,两者相辅相承、相互支持。加大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制意识。在生态德育的过程中,增加生态法规的教育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部分人欲望急速膨胀,丧失了道德操守,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在校学生。因此,在高校生态德育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来规范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生态法规的宣传教育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琴。谈生态德育。科教文汇,2008.09

研究生论文 篇二

这一年多的研究生生活,自己的感触非常大。无论在学习、生活和思想方面,都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深切体会到研究生活的真实涵义。

首先在思想上,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保持优良的传统,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研究生院及班上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以适应这飞速发展的社会。

在生活上,我一直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工作制度,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宿舍,时刻保持宿舍整洁,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我经常与大家交流心得体会,增进友谊。与同学们搞好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学习上,按照研究生部的要求选课,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自己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完成课程论文的过程中阅读的大量参考文献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面,同时培养了收集资料及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尤其在第三个学期,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献,获益颇多。

通过研究生近一年多的学习,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改正。扬长避短,进一步认识自我,树立新的目标,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

研究生论文 篇三

1.1当前我国护理绩效考评机制的基本内容

在我国,医院护士的工作任务与方式是多样化的,所涉及的人员与部门也是多元化的,因此护理工作的绩效考评应该注意考评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当前,我国护理绩效考评主要包括对护士长的考评以及对护士的考评两个层面,对护士长的考评包括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德”主要是指敬业态度与敬业精神;“能”主要是指组织领导协调能力,带动组织提升绩效的能力;“勤”是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是指对工作勤奋的程度;“绩”就是指最终的绩效,即考评最主要的内容;对于护理人员的考评主要包括工作质量、知识与技能、工作责任心与主动性、集体合作能力与态度、工作的服务意识等。质量是指工作在数量与效果;知识技能是指岗位专业工作的水平与能力;责任心是指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合作能力是指与同事间合作相处的能力;服务意识是指对于病人的服务态度。虽然不同部门的护理工作有所差异,其绩效评价指标制定的分值与重点也有所差别,但是以上几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有的部门考核内容包括病人的直接护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个人专业成长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有的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业务能力、工作量、夜班数、出勤率、继续教育学习、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病人满意度等。对护士长考核内容包括分析与判断能力、领导能力、观察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人才应用与人才培养能力、考核能力、主持会议能力、工作态度与表现、品德与健康共1O个方面。等等。绩效评价的内容分类方法与采取的具体绩效评价工具与方法是相关的。平衡计分卡(出现太突然,应该说,在所有的考评方法中,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方法就包括: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具体的指标就是按照这样四个方面来分解的。

1.2当前我国医院护理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在国外,无论在企业还是在医疗机构中已经普遍采用绩效考核的方法进行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国内只有少数医院对绩效考核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实践,并且与国外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下面综合阐释它们的进展情况。目前国内医院还没有出现比较通用、权威的护理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传统考评的方法主观性强,弹性较大,考评重点在于规范化培训考核,考评结果往往与实际存在差异。目前我国护理绩效考评的主要方法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它们主要有:量化考核法,三维量化考核,秩和比法综合评价,质量、效益、效率评价法等。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考评标准趋同,不同职别与级别的护士考评标准相同,岗位关系模糊,责任不清;(2)考核指标单一,当前绩效考核已经逐渐从单一量化向综合化发展,但考核指标仍局限于任务绩效的内容,忽略相关联绩效内容,如社会、心理等,未能体现综合素质;(3)考核主体不全面,大部分为直接领导评价或院科两级评价,缺乏患者对护士的评价、医生对护士的评价及相关科室的多维度评价。总体来讲,绩效考核的信度与效度不高。对于绩效考核工作,我们护理行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一些基层的医院对于绩效考核工作了解较少,都是按照传统的简单评比与检查维持对人员的管理。对于新的绩效评价理论基本上没有了解,医院管理者与护理人员的素质本身也限制了绩效考核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执行。医院的管理者缺乏进行考核体系构建的能力,同时不重视绩效考核的积极作用。医院没有建立起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不重视考核指标的修订以及总结工作,考核结论与工资等联系不够紧密;考核的主体不明确,大部分都是由科室自主进行考核,考核执行不到位,经常很长时间不去进行考核,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基层的医院中;考核的精确度极差,很难从数据上反映实际问题,导致总结时人为因素参与,进而否定数据考核结论等。这些导致考核的体系权威性受到挑战。

1.3当前影响护理人员绩效的几个因素

在绩效管理中,绩效的影响因素是制定绩效评价指标的参考依据,也是绩效的主要元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而且是变化的。当前,在护理行业不同的医院,其影响因素也就有所差别。通过对护士的问卷调查发现:护士们普遍认为缺乏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分配没有充分体现工作态度与贡献等,会对护士积极性产生不良的影响。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护理管理者对工作量考核不规范,不能产生内聚力与影响力,常会使护士感到不公平而产生消极情绪。同时,护理管理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忽视护理的过程管理与总结性评价,使得绩效评价难以发挥促进激励作用。调查还发现:不同护理岗位所面对的风险和难度均有不同,同一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其风险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中、夜班工作难度和风险为最高。不同班次的护理人员工作绩效不一样,全日制白班护理人员绩效最好,其次是全日制晚班,而参加轮班的护理人员的绩效最差。而原有的评价体系没有体现这些工作差别,全部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评价,使得护理人员感到不公正。通过对各医院护理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发现,不同的职称与年龄的护理人员,其工作绩效差别较大,工作年限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即工作时间长的护理人员工作绩效高于工作时间短的护理人员。同时,护理人员职称对护理人员工作绩效的预测力最强,为工作绩效总分的20.3%,进一步支持上述观点。?另外,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成就感及满意度,对于绩效影响非常大。对工作的倦怠感严重导致绩效偏低。而这种满意度不仅来自与护理管理人员的激励,来自于医患家属的认可以及同事的认可,而且来自于自身的职业认识与心理素质等。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绩效评价体系要真正起到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的目的,就要不失时机地结合这些影响的因素,使得评价指标更加全面客观公正,评价的指标要精细化、差别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要重视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只有通过综合评价体系,才能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成就感与满意度,有力地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

二、我国医院护理绩效考评工作的优化

2.1充分认识优化护理绩效考评的必要性

从必要性来讲,对当前的医院护理工作进行科学的绩效考评,构建考评的指标体系,对于处于改革发展中的我国基层医院来讲,是比较重要和迫切的。首先,我国的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的管理水平不高,缺少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方案,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发展,成为医院发展的瓶颈。其次,医院的护理人员占据医院人员的大部分,当前我国的很多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素质不高,工作的质量与责任心都需要提升,缺乏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不利于医院的形象与服务的质量。再次,未来医院的竞争日趋激烈化,医院的服务质量更为重要,关系到医院的形象以及病人的权利。加强绩效管理,通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是当务之急。从锦绣护理绩效考评的价值来讲,开展绩效考评对于社会与医院的内部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意义。

1)促进组织与个体绩效的提升。

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为护理人员提高绩效指明了方向,帮助护士了解和实现医院期望行为并通过考评寻找差距及其原因,使护理人员工作明确目标,改善工作表现,促使人才自我成长与工作表现的认知。通过绩效考核体系,管理者能及时对下属的阶段性工作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发现每一个护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长处与不足,以便通过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与纠正,促进员工之间形成竞争态势。

2)具有甄别作用。

管理者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对员工进行区分,为医院护理人员的使用、培训、晋升等人事决策提供依据。发现其中的优秀人才,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员工,促使部门工作的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也可以促进员工自身发现自己的不足,寻找差距改进自己的工作。

3)更促进管理流程的优化。

绩效评价指标如果用到人的管理上,就是激励与约束问题,如果用于事情的管理上就会使得流程得以优化。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明确每个人负责的每件事情,以及每个人在流程中所担负的责任。由于管理者会从整体利益出发,尽力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使得流程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被优化。

4)通过绩效管理,还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由于绩效管理把护理部门的整体目标与长远目标进行了分解,帮助各级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基本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目标,提高护理人员的组织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落实到每一个人员的身上就成为每一个人的工作具体目标。这个目标的制定是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制定的目标,如此就有了一个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保证了整体目标的完成。

2.2坚持绩效考评工作的基本原则

护理绩效管理工作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执行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无论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还是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这些原则都是需要的:首先,绩效考评要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与其落实等,需要以管理人员与护理工作人员的共同认可与认同,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这个体系有部分人员是不认同的,那么绩效的执行在她们看来就是不公正不公平的,这样的绩效评价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保证认同率呢?就是要把民主与集中集合起来,在制定绩效评价方案之前,征求集体的意见,形成一定的共识,绩效草案出台以后,需要进行征求意见程序,让大家讨论并不断完善修改。这样的方案才能够让大家在民主讨论中缩小理解的差距,形成最佳的评价方案。其次,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能够使得评价体系有一个基本的方向,而且有很多的工作无法进行定量评价,所以定性是不可少的一部。但是定性评价有着主观判断成分较大,弹性较大的可能,一旦滥用会造成不公正,偏离合理的轨道。所以,在可以量化的部分要尽量形成量化指标,较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也是未来绩效评价的发展方向。再次,坚持评价与奖惩的结合。绩效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只有通过落实到工资、奖金、福利、表彰等具体的利益上,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所以,绩效评价的结果必须与实际的奖惩制度、奖惩执行结合起来,让评价与职工的实际利益挂钩,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后,要坚持评价的信度与效度。绩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不仅注重自评、领导评、同行评,也要主意病人评价,这样才能平衡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信度;同时,绩效考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护理工作的需要及发展进行及时调整修订考核标准,保障考核的有效性。所以,要注重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把分级与直接考评结合、过程公开与公平结合、定性和定量结合,抓住关键指标,坚持科学性、客观性、独立性、实用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可测性、可比性及重要性的结合,保证绩效考评的科学合理。

2.3积极提高护理绩效考评工作的质量

绩效考评质量的提高除了与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好坏有关,与绩效考评的程序等有关以外,还与与绩效考评有关的其它很多工作有关。所以,要提高绩效评价的效果,不仅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适合部门需要的指标体系,还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评价机构。

在医院要成立院级与部门的两级绩效评价管理机构,成立医院绩效评价管理委员会,在各部门设立委员小组,进行垂直领导。有了医院级委员会组织制定医院绩效管理总体的框架以后,才能确定每个部门的评价要求与范围,确立评价采取的管理工具与方法,建立网络评价的及时收集与反馈的平台。才能确定质量标准与评价目标、制度、流程、落实奖惩的要求等。有了各个护理部门的委员小组按照院方的文件,认真学习,集中员工的意见,才能建立部门具体的考核目标、流程与落实奖惩的方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整体上自运行的组织机构。

2)开展学习与培训工作。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如果走马观花地看是看不出什么方向与思路的,要真正让评价体系成为激励员工的工具,就需要员工对评价体系了然于心,并转化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准则,落实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与成长方式之中。所以,加强对制度指标等的学习培训是绩效评价体系落实的关键一步。要让员工参与制定文件,在制定过程中深刻理解指标的用意,要向员工宣传如何提高自己考核指标结果的方法,让员工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这样才能让绩效考评取得预期的效果。

3)要强化落实工作。

要注意及时的反馈,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质量评价例会制度,院方与部门的绩效考评委员要经常性地组织例会,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频率越高越好。在例会中,要定期逐条检查各种指标记录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与个人,并及时落实经济等奖惩条例。要想真正提高护理质量,就要构建绩效管理的权威地位。质量检查决不能走形式,要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抓住这个关键指标,在奖惩执行上及时、到位,确保评价体系的权威性。

4)要做好考核结果的反馈与纠正。

在绩效考评过程中,要及时对考评中发现的先进予以激励,对发现的问题予以解决。所以及时公开的反馈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绩效考评结论的反馈分为过程反馈与总结性反馈。过程反馈可以有护士长在每周或者每天的质量例会上公布考核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同时依据考核结果公布奖惩结果,反馈要注意时效性与公正性,才能启动真实的效果。在绩效考评的结果中,可能会有人提出对结果的怀疑,在实际实施中绩效考评也很可能存在着结论的误差与偏差。事实上这就是所谓考评工具的信度与效度问题。在实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主要有:(1)中心化趋势,即由于定性考评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趋中,无法拉开差距,难以达到激励效果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评价主体对评价体系的认识,加强对被考核人员的了解,加强评价主体的素质培训等方法进行纠正;(2)以偏概全现象,由于对某一个方面的印象,导致整体评价的偏差,这要求我们评价者要对指标进行详细的研究,不能马虎了事,如一些人缘好的人往往评价结果好等;(3)任人唯亲现象,在评价中受到个人关系与主观感受影响,导致评价不公正,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淡薄主观片面性的影响;(4)暗示效应,领导与权威或者熟人的暗示,往往在可有可无中形成对评价的影响,引起考核的偏差,所以,在评价过程中,领导等应该保持沉默。当然这些效应在绩效考评中一定会遇到的,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它们,才能逐步使得绩效评价指标更加科学,执行更加到位。

三、相关护理绩效考评方法及理论的实践运用

3.1医院绩效考评相关方法简介

医院的绩效考评理论主要是针对考评方法的研究,当前在护理绩效考评上常用的考核方法主要有:等级法、因素法、评分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也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近年来,评分法使用的比较多。当前医院的绩效考评主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岗位的分析是绩效考核的基础工作。在绩效指标制定前,要做好岗位分析工作,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工作写实法或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及任职者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次,科学合适的绩效考评工具。当前,绩效考评使用的主要方法有:360度反馈考核:即从所有可能的渠道搜集信息,从多个视角对员工进行综合考评并提供反馈的方法,目前360度绩效反馈已经被越来越广泛使用;“六西格玛”管理:是一项以数据为基础,关注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实施效益最大化,通过消除错误,减少浪费简化流程而追求持续成功的方法;关键业绩指标法: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目标管理法:指组织的最高层领导根据组织面临的社会形势和需求,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此法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指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了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平衡计分卡: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为各种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核,从而为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的管理体系,平衡计分卡反映了财务与非财务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临时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与内部之间的平衡,结果和过程中的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此法能反映组织综合经营状况,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

本文以当前在企业与医院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对护理绩效考评工作进行研究与实践。下面对这一方法的理论内涵详细介绍之。

3.2平衡计分卡绩效考评理论的特点与内容

1、该理论的主要特点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对企业长期战略目标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它同时也是一个从价值和战略的角度,对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引导,以便形成正确的决策,共同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价值而努力的管理体系。目前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医院中已经普遍采用了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平衡计分卡这一工具比较适宜医院这种非营利性机构,因为它不以单纯的财务指标为重点,而是强调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同时将医院的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结合在一起,对医院战略的制定者非常具有吸引力。

2、护理绩效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的内容

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顾客满意指标:外部顾客满意度,内部顾客满意度;(2)业务流程:岗位量化指标完成率;护理操作规程执行率;护理常规执行率;病人风险措施、安全措施执行率;年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3)员工成长:全勤率;从医德医风、工作能力、绩效结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更新水平、组织协调能力、教学科研、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方面进行评价;(4)成本效率:服务项目的增收节支;护理项目合理收费率;(5)激励指标:获奖,文章被录用,杜绝差错事故等项目给予加分。按照平衡计分卡的指导思想,可以将平衡计分卡的4个维度(财务维度指标、顾客维度指标、内部流程维度指标、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进行细化,结合医院与部门自身的发展情况确定4个维度的具体二级与三级指标。例如:在顾客维度,患者信任度和零缺陷管理成为其二级指标,同样,该二级指标也被细分为患者回头率、患者满意率、门诊患者增长率、住院患者增长率、患者投诉率和医疗赔偿率6个指标,由此能够提高患者的信任度,降低患者的投诉。再如:学习与成长维度,将其分解成科研技术和员工成长这两个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又建立5个三级指标,如新项目开展评分、科技产出评分、职工年培训小时、职工满意度、学历及支撑结构。护理部门在坚持医院的一二级指标基础上,可以建立自己的三级与四级指标。例如:我们基层医院以三级指标护理零缺陷管理为例,该项管理工作主要由护理工作和病区管理两块内容组成,具体到护理工作则包括基础护理、特殊护理和一级护理合格率超过90%,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超过95%,5种表格书写合格率超过95%这三项内容(把意思说明白一些)。

3.3基层医院护理绩效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案例分析

仁怀市人民医院是一家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国家二级乙等医院,该医院有护理人员203人。为了提高医院管理的水平质量,医院在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护理部门开展的绩效管理方面实行平衡计分卡指标管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评价指标的内容

A顾客满意度。从医院内部顾客(医生、医院管理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医院外部顾客(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和其他方面(与医院客户紧密相关者,比如家属)对护士进行满意度综合测评。设计了平衡记分卡该卡内容包括内部顾客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调查表、病人满意度调查表等方面的内容,该法实际上是一种采取问卷调查法与现场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仪表、业务水平、服务意识与态度、职业道德、健康教育、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7个方面,请科内医生和病人对护理人员进行评价,护理人员之间进行互评。评价由病区护士长主持,每月一次,评价要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B工作流程。科室成立考核评价组,由护士长任组长,护士长或考核组成员通过跟班抽查每个护士的工作质量,每月综合评价一次。C员工成长。使用平衡记分卡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手册,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成长进行综合衡量。培训手册内容包括:个人工作简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同阶段及不同层次人员培训考核内容、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个人成长培训情况(岗前、病区培训、科内培训、院内培训、自学、外出进修、学习、护理科研、、护理“三基”理论、操作培训考核、急救技能、专科技术、新技术掌握、学分情况)等。

D成本效率。每月由护士长对每人分管物品的保养质量、护理项目收费的合理性(有无因收费不合理而引起的投诉)、一次性物品耗材管理等项目作出考评。

2、激励项目

每月评选一次病人最满意护士,病区设立评选意见箱,护士长每月到病人床边收集病人评选意见。优秀护士每年评选一次,病区根据优秀护士评选条件评选。病人最满意护士可得到当月绩效加分,优秀护士可得到年度绩效加分,并给予物质奖励。

3、考评标准及要求

A综合分及4个维度分值分配:综合素质考评满分为100分,各个维度所占分值根据所占权重定出分值。顾客满意占25%,工作流程占35%,学习成长占30%,成本效率占10%。B各维度中的细项内容须根据本项的权重定出分值和扣分标准。C每月由护士长通过综合考评评出月综合分,综合分与当月的奖金挂钩;年底评出年度综合分,综合分与晋升、评优挂钩。护理人员每年的综合素质考核分要求≥85分,低于此分值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处理(如高职低聘)。

4、实施的效果分析

A平衡记分卡综合评价的思路,用于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护理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团队合作精神。2010年该院病人满意度达到98.5%。2010年临床护士的流失率比2009年下降了80%,使护理人员安心在医院工作。B实施平衡记分卡以后,护理人员更注重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各环节护理质量的提高,2010年护理流程改造达30多项。流程的优化,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水平。2010年该院护理差错次数下降30%,护理纠纷次数下降50%,确保了病人安全。C学习成长的评价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相互促进的工作及学习氛围。护理人员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医院领导更加重视护理人员的培养,为护士提供许多学习、进修的机会。2010年全院选送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培训150多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50%。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增强,高质量的护理达30%,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护理论文数比2009年提高20%。总之,通过使用平衡记分卡对护理人员进行综合绩效考评,使护理工作逐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实现了医院的“优质、安全、高效、低耗”的综合管理目标。

3.4护理绩效指标构建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几个结合。

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对于各个因素的综合考核问题。例如在平衡计分卡的运行中,要注意将平衡计分卡的4个维度的指标与护理质量指标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把其中的顾客满意度、工作流程、员工成长、成本效率等有机结合起来。平衡计分卡的优势在于跳出了仅仅重视财务指标的局限,将各种指标体系及医院发展的各个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促进护理人员与部门以及医院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它还要注意将平衡计分卡的一般性指标与护理专业的特点、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如果将企业的平衡计分卡指标直接套用到医院或者将医院的指标直接套用到护理部来,根本就不能形成真正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依据工作的难度与风险对护理工作从数量与质量上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对中班夜班、难度大风险大责任重的岗位以及长期从事疑难病症与重病症护理的人员都要进行倾斜,对一些没有正式编制的护士不能在评价指标上进行歧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要把好学习培训关。

对于医院以及护理部门的人员来讲,运用平衡计分卡等进行管理是一个新鲜事物,而平衡计分卡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的潜能。所以,要在绩效评价方案实施之前对员工与管理人员进行认真的培训,让职工充分了解这个评估体系的细则、执行方法步骤、细则制定目的以及在这样的评估系统下获得较高个人绩效的方法。由于绩效评价涉及到护理人员的工作报酬与工作奖励等,所以大家对于进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培训学习应该是非常踊跃的,如此可以激发大学对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讨论与分析,这样既有利于大家理解绩效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的引导下做好本职工作,也能够使得绩效评价体系在大家的评价中修改完善,更好地为本医院本部门的工作服务。

3)要注意过程的总结评估。

在各项指标的执行过程中,要建立一个过程性的总结反馈机制。可以通过每周的绩效评价例会,对各项指标进行逐一公布,也可以利用每个月的大例会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及时把总结的结果与利益分配以及医院的其他各种奖惩结合起来。只有长期地进行总结与落实,绩效评价指标的效果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员工的目标。另外,还要积极吸取银行在日常管理评价中的经验,注意客户对于护理人员评价的重要性:银行对于每一项业务,都会通过电子系统让客户对满意度进行评价,这样让评价融入其具体的业务当中。医院护理部门的评价也应在护理的最后环节中加入评价环节,让病人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并由电子平台汇总的评价结果,纳入到职工的阶段评价当中。同时,要维护绩效评价体系的权威性。绩效评价应该成为医院的核心评价系统,既然建立起来了,就要尽量让其他的评价体系纳入到这一评价体系中来。在绩效评价体系运行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其他形式的评价体系对本绩效评价体系的干扰与冲突,尽量围绕绩效评价进行奖惩落实,树立评价体系的权威性。也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目标与奋斗方向更加明确,真正形成部门的绩效管理文化。

4)要做好绩效评价体系的修正工作。

一方面,绩效评价体系的运行对于我国医院来讲,尤其对于医院的一个部门来讲,其评价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完善与修正才能够逐步成熟。护理部门工作繁忙,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不断磨合。同时,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在当前来讲不仅仅是为了让医院护理部门的人员得到激励与发展,而且还有一个探索研究的意义,即逐步积累经验,为其他单位的绩效评价提供一些普遍性的指导。另一方面,绩效评价体系需要与具体的医院整合,在不同的医院护理部门中要根据具体的实际进行微调与完善。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护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从实践中逐步发现问题、修正问题、进行指标体系的优化工作。那么,到底如何优化这些指标体系呢?首先,要与绩效评价的总结工作结合起来,因为在具体的绩效评价总结过程中,尤其是落实的初期一定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员工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与建议,此时要激发员工进行讨论,慎重地对指标体系进行论证,并提请民主大会进行修改,上报院方进行审批工作。其次,要经常邀请一些有关绩效评价体系的专家对评价工作进行指导与分析,及时发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行论证,并随时予以修改完善。因为如果仅仅依靠职工进行民主修正,往往会顾及不到一些比较隐蔽的问题,使得绩效评价最终会背离绩效评估的初衷。

高校研究生论文范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特色

1.论题解读

1.1 问题提出

高职院校学生的大学生活有五年,这五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场所,告别了中学高强度学习生活,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据统计,大学生课余时间大约是上课时间的三倍,绝大多数学生的课余生活用在上网、运动、阅读课外书、上自习、谈恋爱、参加社团活动、做兼职、看电影电视、外出逛街、参加培训班、奔波于回家的车上等等。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作业、考试,习惯于“被安排”课余时间,进入高职院校后课余时间突然大幅增加,这就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排大学生活中大量的课余时间。很多同学在茫然中度过一天又一天,既感觉到时间过地很快,而自己只是虚度光阴,从而产生厌烦感、疲倦感,又因为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而感到大学生活很枯燥很无聊。

从思想上看,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更成问题。这对于学生自信的建立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高职学生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所有这些被认为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急需通过合理的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1.2现实意义

校园学生活动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与作用很多。我国学者黄明[1]研究认为,校园特色活动对学生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导向作用,奥斯瓦尔特与克莱伯曼的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稳定的、亲密的同学关系的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掌握更多的社会交往能力;(2)对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4)对学生的情绪起到稳定与补偿的作用。因此研究校园特色活动将对高职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1.3 创新之处

经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在对学生校园活动的研究中,针对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比较多,对高职学生的几乎没有,同时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现状的研究,缺乏实践支持,也没有提出开展特色活动的具体建议。本文是对高职学生活动的特色研究,在研究对象与内容上都有独特的见解。

2.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与座谈法,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随机抽取8个班,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剔除无效问卷教育论文,最后实得有效问卷279份。(其中女生170人,男生109人),座谈法通过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50名学生进行访谈。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高职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本调查表主要包括8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对学生参加学生活动的现状调查,参加活动的动机与学生对学校活动的期望等。

2.3 研究程序

本次测验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只要求被试填写年级和性别,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指导语且两份量表同时进行团体施测,测验完毕后由主试统一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分析

高职学生课余安排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表

男生数

女生数

总体

χ2

参加学习类活动

14

21

35 (12.5%)

参加校园活动

17

13

30 (10.8%)

0.000

自己随便玩

78

134

212 (66.7%)

研究生论文毕业论文 篇五

[关键词]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摘要 时态 语态 摘要结构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30-02

一、绪论

摘要,无论是期刊摘要还是学位论文摘要都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简明概述论文重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发现研究等重要内容。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好的摘要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兴趣。因此,英文摘要作为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们的关注。作为文章在网络上,尤其是各大网络文献库中首先展现给读者的重要部分,对于读者是否会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纵观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不难发现,许多摘要存在语法错误、时态混用以及摘要内容不完整等诸多现象。本文通过抽样数据重点分析硕士研究生论文摘要存在的问题,为硕士研究生英文摘要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现状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摘要以提供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属于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论文作者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让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对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通过我们对长春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并非真正的英文写作,而是基于汉语摘要的翻译,而且大多数翻译均有他人或使用百度翻译以及有道翻译等网络工具完成,因此其撰写的摘要存在大量的语言问题以及结构问题,语言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大量语法形态错用,文不达意,意思表达不完整甚至错误。为了调查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尤其是摘要部分的英文写作情况,本文随机抽取CNKI数据库博硕论文子库的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领域各40篇,共200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摘要进行摘要写作研究,主要分析英文摘要的时态使用、语态使用以及摘要中各语步的出现情况,以求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对策。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对于上文提及的200篇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数据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期刊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时态和语态问题以及内容结构的问题。

(一)时态的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明显出现滥用一般现在时态的现象。由于硕士研究生缺乏摘要语篇中时态的相应知识,在进行摘要英文写作时,大多数学生们不考虑摘要的不同部分的作用,一味使用他们最为熟悉的一般现在时进行英文摘要写作。

摘要写作通过英语时态体现出其简洁的语言特点。时态方面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将来时和其他复合时态。John Swales和Christine Feak撰写的《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是一本专门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撰写的写作教科书,此书经多次再版,现已多次再版,书中指出一般现在时通常在背景和讨论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低;而一般过去时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学术论文摘要概括作者就本学科领域里的热点研究。研究背景是现已存在的事实,因此多应使用现在时态,通常包括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的使用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一般过去时态多出现在对于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的描述之中。而研究结果部分通常应使用一般现在时进行说明。总之,摘要是以经济客观、准确严密的语言表明论文作者的主题大意或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正文轮廓,突出正文的重点信息,因而不能一味地使用一般现在时,当然也没有必要用大量过去时态回顾过去事实或用将来时态预测未来。

(二)语态使用情况

由于受到汉语摘要表达方式的影响,样本英文摘要中的主动语态频率远高于被动语态的使用。为了避免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we,our和us的使用,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使用了大量的非施动主语,例如this paper,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及其人称代词it作为主语进行摘要写作,甚至一些论文根据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对英文句子进行无主语处理和翻译。非施动主语大量使用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86年开始提倡的“使用第三人称作为主语”,而且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过多强调尽量避免第一人称的使用。但是纵观国际重要SCI, SSCI, EI期刊论文的摘要不难发现“We+verb”和“our+noun+verb”等主动形式的出现比例并不低。第一人称主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突出和强调作者的观点,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Hyland和 Milton(1997)曾指出被动语态是学术写作的特点之一。由于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施动者和执行者,可以用于表达作者的客观态度,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青睐。但是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并不高。对比其中文摘要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论文写作中较少使用“被”字句以及“把”字句,从而导致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低出现频率,而非硕士研究生主动语态意识的提升。

(三)摘要内容结构

认为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立的语篇,其范式、结构、体裁大都遵循英美学术界通行准则,自成一格。Bhatia Swales(1993)提出论文摘要的四个语步:Introduction- Method-Result-Discussion,即IMRD结构模式。后来,Santos(1996)提出定位研究―引入研究―描述方法―陈述结果―呈现结论的五个语步模式。Hyland(2000)提出了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语步结构模式,这个摘要语步模式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以及期刊编辑部的认可。

我们对于收集的200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的各学科领域的摘要语步数量以及百分比: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医药卫生科技类的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各语步占比较高,人文社科类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语步是五个学科领域中出现比例最小的;背景语步和方法语步的整体比例较大,结论语步的占比较小。大多数抽样的硕士论文的背景语步过于冗长,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方法语步多为论文研究内容的概述,其展现形式多为首先……,其次……,最后……等,这一结论和人文科学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体现出了人文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描述的忽视。

四、对于英文摘要写作的教学启示

综上所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存在着时态、语态使用不规范,摘要内容结构不完整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英文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不重视英文论文写作;一些学校开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但是教师并不强调有关英文论文的语法特点以及结构特点,鲜有教师在教学中基于SCI,EI期刊论文进行英文论文写作教学,而且也不强调学生写作中的摘要语步意识,现有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往往忽略论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语篇特点。

作为重要的衔接手段,科技语篇中时态的选择,以及语态选择都是语篇连贯的重要体现。同时,语步模式决定了文的层次结构,以简练的形式浓缩了论文的重要信息。因此时态、语态等语法特点以及语篇结构都应成为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课堂的重点部分,进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英语谋篇能力。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中应加强学生的英文摘要的语言规范性意识,教授给学生分析科技或专业性文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英文行文特点。教师应结合国际通行的摘要写作规范以及影响因子较高的SCI,SSCI和EI期刊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范例对于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进行规范,进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提高研究生正确的语言输出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行之有效地提高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

【参考文献】

[1]Bhatia,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on:Longman.

[2]Dos Santo,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16(04):481-499.

[3]Hyland,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on:Longman.

[4]Swales, Feak,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3rd ed.[M]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57-158.

[5]操林英。国际科技期刊材料类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06):1109-1112.

研究生毕业论文 篇六

关键词:节能减排 专项资金审计 方法

一、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分类与资金特点

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主要分为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节能专项资金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三类。

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是指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电力、炼铁、炼钢、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13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并根据淘汰落后产能的规模和标准给予的适当奖励。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有着严格的安排原则和使用范围,同时实行严格的申报和审核程序。要求必须优先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重、困难大的企业,主要是整体淘汰的企业;优先支持淘汰合规审批的落后产能;优先支持在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期限内淘汰的落后产能;优先支持没有享受国家其他相关政策的企业。

节能专项资金,主要是指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即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按项目实际节能量与规定的奖励标准,对完成节能量目标的项目承担企业给予的奖励。财政奖励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包括《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中确定的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等项目。为了保证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际节能效果,节能资金采取奖励方式,实行资金量与节能量挂钩,而节能量的核定采取企业报告、第三方审核、政府确认的方式。奖励标准为:东部地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根据节能量按200元/吨标准煤奖励,中西部地区按250元/吨标准煤奖励。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是指为确保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顺利实施,推动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实现,环保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要求和年度预算安排原则及重点而安排的三大体系建设项目和其他减排项目资金。各级环保部门和项目单位按照年度申报通知的要求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下一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在规定时间内联合向上一级环保和财政部门统一申报项目。减排项目应按照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审计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项目资金筹措投入情况。在这一层次主要审计调查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有关节能减排主管部门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总量、结构、用途、支出去向及成效,以及通过财政安排引导资金,推动节能减排企业多渠道筹措和投入节能减排资金的情况。这是节能减排资金审计的基础,在把握资金总体,摸清资金结构和去向的前提下,为下一步深入开展审计夯实基础。

(二)项目资金申报审核情况。在这一层次主要审计调查有关节能减排项目承担单位申报项目资金过程以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项目资金的审核和报上一级部门批复情况。要重点关注各项资金的分配依据是否充分、预算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数据是否真实、重点是否突出、程序是否规范、审核是否严格,有无审核把关不严造成虚报冒领,从而影响节能减排成效等问题。

(三)项目资金管理拨付情况。在这一层次主要审计调查地方政府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和拨付资金情况,审计中要重点关注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有无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地方政府和项目承担单位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已列入规划或批准的项目难以启动或未按期完工,以及未正常运营等影响节能减排成效问题。

(四)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情况。在这一层次主要审计调查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承担单位管理、使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资金使用成效的情况。重点检查用款单位有无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套取、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问题,其资金的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贪污私分等问题,以及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无因可行性研究不够、决策不当、管理不力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

三、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审计的程序方法

一是做好审前调查,充分把握资金总量和结构。节能减排三项专项资金中,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主要通过工信委和财政部门联合审查,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目前主要通过工信委和发改委两个部门分头审查,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主要通过环保和财政部门联合审查。资金计划都是通过节能减排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下达。审计人员首先要到相关部门掌握项目审批和资金计划情况,从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实施年度、投资总量、财政投入等方面入手,形成系统性表格,为下一步审计夯实基础。

三是把握总体情况和审计调查资金申报审核环节。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审计组主要应到发改委、工信委部门先行了解该区域内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计划和实施淘汰产能的具体情况。因为资金不经过以上部门而是通过本级财政直接拨付到相关企业,因此关键是要深入获得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的具体企业,从淘汰时间、淘汰规模、淘汰效果等方面审计调查其是否真正符合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所规定的条件和标准判断其是否存在套取国家专项资金,或借淘汰落后产能之机行扩大产能规模之实等违规行为。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一般都通过本级财政或上一级环保部门直接拨付到环保部门,审计组可直接进点环保部门先行审计调查其资金申报审核情况,再延伸审计调查具体减排项目实施情况。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和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一样,资金不经过以上部门而是通过本级财政直接拨付到相关企业,资金申报审核情况直接到获得了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的具体企业去审计调查,更容易进入情况和发现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要延伸审计调查为各企业制作资金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的有关中介机构,是否存在与企业串通编制虚假资料或审核把关不严造成虚假申报套取、骗取国家奖励资金的问题,以及是否存在资金审核部门通过下属机构以评估、服务等名义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

研究生毕业论文 篇七

简要说明论文的框架结构

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是什么,对论文形成粗略的框架结构

简要阐明本文的创新性工作

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

总之,序言是论文非常重要的部分。有些同学不注重这部分内容,认为只要将自己的研究工作阐述清楚就行。实际上,专家从序言部分就可大体判断出作者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程度。

2.相关知识和背景导引

论文涉及到不少其他学科和专业的知识,需要预先作些介绍。在介绍相关知识时,应该重点介绍论文中所要用到的部分。有的论文在这一部分可能要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两者尽量能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做到自然合理。所谓的背景导引就是通过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引导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上来。

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重点内容。要将自己的研究内容阐述清楚,可能会分为2~3个章节。划分章节时根据研究工作性质来定,最好根据模块来划分。模块的划分可以按任务划分,可以按性质划分,也可以按结构划分。在介绍自己研究工作过程中,有的部分是利用现成理论和结果;有的是自己设计、推导或创造的,一定要描述清楚。

(反面例子:不少论文对这一部分介绍的很详细,分不清哪些工作是作者做的,哪些工作是引用他人的。也看不出来特色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该细的部分粗略带过,该简要的地方太过冗长。)

首先要把思路交代清楚;要把概念阐述明白;推导过程要符合逻辑;内容安排要条理清楚。

别人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知道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能否解决,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写论文。

4. 验证结果

研究生做课题时要结合实际。纯理论研究除外,最好能完整的参与课题的全过程,所以最后的结果应和实际对比,接受实际检验,完成实验验证要通过对比数据说明研究成果的实际效用。充实的实验验证数据无疑增加了论文的价值,也可给读者提供应用的范例。在这一部分应该有分析和结论,哪怕是不十分完美的验证结果也是有意义的。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就是探讨的过程。

研究生毕业论文 篇八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三、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研究生论文参考 篇九

软件工程研究生论文

【摘要】

软件工程课程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知识与现实脱离、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和抽象、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等,对于缺乏软件开发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单纯地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现代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提出了以“应用”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从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设计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重、难点解决方案、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与院系“一体化”教学理念切合,通过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软件工程;应用导向;“一体化”教学理念

平顶山学院软件学院从建系以来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应该与院系培养目标一致,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现有的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着知识与现实脱离、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和抽象、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等,对于缺乏软件开发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单纯地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现代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以“应用”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软件工程课程的课程目标

《软件工程》课程以培养学生完整严格的软件工程观念和训练软件项目开发、管理能力为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一般过程,建立良好的软件设计开发理念,能自觉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掌握软件开发中传统和最新的方法与技术,学会使用分析设计工具,培养学生用工程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和素质;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标准与规范,包括国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和项目规范等。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运用软件工程CASE工具的能力,同时强化训练个人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规范化工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文档写作能力、团队配合能力、自我学习与可塑性组织能力。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了解软件工程各领域的发展动向;如何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项目,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使学生基本具备进行软件工程项目分析、设计、实现和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以及文档编写的能力。为适应计算机应用各领域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们坚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开放性,关注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研究的最新动向,及时更新与充实课程内容。

2教学设计原则

坚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设计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均围绕能力培养来进行设计。

3教学设计策略

3。1知识域覆盖

针对软件程序员/软件设计师职业,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先导,突出技术理论和技术应用主线,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三合一”特征。理论部分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表述,知识覆盖范围,着重把握理论知识的深度和要领,力求线条清晰,为后续技术方法介绍和运用提供技术理论支撑;对软件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涵盖原则是“必须的不缺、不用的不设”,对技术原理(方法)的分析原则是“举一反三”,对实践技能训练的原则是“项目运作”。

3。2技术方法先导

软件工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软件规范的实施是以技术的方式开展或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是以技术与工程为导向,围绕着软件工程项目的进程展开,一个项目的进程当中能处处体现工程特点和专有技术的特征。因此,教学设计通过项目活动及过程来呈现问题、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析问题和通过工程过程解决问题。通过项目阐明技术方法与策略运用。

3。3突出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也是本课程重要组成,践行“做中学”人才培养理念,建立课内课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1—7课题组”课外工作机制,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延伸到课外。学期大作业要求学生按“1—7课题组”课外完成一个实际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和模拟运作等4个过程,并按照国家标准《GB/T8567—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规定的要求,提交各阶段报告,课题组完成后通过课堂答辩提交项目结果。通过技能训练学习掌握当前主流软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工程技术,并将软件工程理论知识与软件工程过程密切结合。在软件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上,主要通过实际案例或软件项目的运作,以“学中做与做中学”方式中培养和形成专业技能。

4教学内容设计

结合软件产业发展的要求,以能力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够用,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案例中,让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现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软件开发技能,选择技术实用性、知识拓展性强的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在保持传统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同时关注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研究的最新动向,将相关内容融入到相关的教学单元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阶段性安排新技术讲座,布置课外读物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最新热点知识,掌握新方法。

5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学生的特点,从实际教学出发,在对多个小软件项目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首先结合小软件项目,以传统的结构化的方法为主线全面系统的进行教学设计,将软件工程思想贯穿于教学中,这样可以从综合的观点看待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然后以快速原型法、面向对象法为辅线扩展学生进行软件设计的思路,从而总体上提高学生进行软件设计、编写文档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中,实行启发式、讨论式、行动导向、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注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采用“提问式切入”、“问题讨论式”等方法对前述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引申,同时采用“问题引入”、“情境导入”等方法引入新的教学内容;采用“以项目开发驱动”的方法授课,将相关知识点融入项目,通过项目实现,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技术,并对面向软件工程理论有一个直观和更加感性的认识。

6课程重、难点解决方案

6。1软件工程课程重点

软件工程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策略,面向数据流的分析方法、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问题域中对象的识别、对象关联关系的建立、对象的结构层次、建立动态模型、建立功能模型,以及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配置设计。

6。2软件工程课程难点

软件需求分析模型,软件开发过程模型,软件质量分析与度量,软件设计方法、软件维护。

6。3重、难点的解决方案

软件工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过程和应用技术,教学必须作为重点突破,主要措施是理论讲解和实践体验“双管齐下”,为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掌握实际开发技能奠定基础。理论讲解实施项目教学模式,以精讲和透彻分析、自主学习、探究方式和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内、课外一体体教学体系、产学合作方式等方式,通过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软件工程理论。引入真实企业项目,在引入项目的同时,引入企业项目经理等技术与管理人员,协助完成合同任务,将教学活动与项目实施融为一体,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7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评价所有的学习结果。制定了分阶段、互评定的二次考核体系,即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考核(课堂表现、考勤)占20%,理论(期末考试)考核占40%,实践(技能)考核占40%。其中实践成绩的评定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各占50%。

8总结

该教学过程设计,切合院系在提出的“一体化”教学的理念。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的一些细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提高。

研究生论文参考 篇十

摘要:近年来,硕士生毕业论文问题在社会和教育界引起了广泛争议,有建议取消的,也有认为应该继续保留的。无论争议的双方有什么理由,有一样事实我们却必须承认,那就是硕士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正在逐年下降。硕士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硕士生毕业论文到底应该是去还是留?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否是硕士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社会原因?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对这一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硕士生;毕业论文;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毕业论文,按其定义和设置的初衷来讲,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2007年12月,《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发现,2243名受访者中,713%的人认为硕士毕业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425%的人认为硕士毕业论文应取消。我们不禁要问,教育在高速发展,为什么硕士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升反降?硕士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很多,但是这些众多原因却有一个共同的社会背景,那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197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2007年为23%,2011年达到了2696%。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从统计数据上看,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到底与硕士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有什么联系?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理性地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硕士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关系剖析

1、学生本身素质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

1999年以后,由于大学扩招速度过快,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迅速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到了今天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学生素质并没有为这一转变做好准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一部分在当年精英教育体制下无法进入高校的学生涌进了高校,而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却并没有及时从精英教育的模式中转换过来,从而产生了教育模式与教育对象不相匹配的矛盾,学生难以适应精英教育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能力从事科研活动,从而也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2、教师队伍结构与素质对硕士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

(1)师生比失调,影响硕士生毕业论文质量。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由于高校的办学经费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调。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省,高校的师生比依然严重失调,早在2004年广东省高校的师生比就已经达到了1∶4392[1],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所谓的师生比指的是具有教师编制的人员和学生之间的比例,而这些教师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属于行政管理和教辅人员,他们很多人不能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因此,在一些高校,一名教师甚至要指导30多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师的精力十分有限,根本无法精心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2)指导教师的科研素质不高,影响硕士生毕业论文质量。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师生比失调,由于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些尚不具备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能力的教师也被推到了指导教师的行列,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本来就很欠缺,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指导自然就无从下手,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准。另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后,我国原来的绝大多数大专院校,甚至少部分中专学校迅速升格,成为了硕士院校,这些学校的科研本来就比较弱势,很多教师原来只从事教学工作,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涉足科研,因此科研经历和能力明显不足,难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科学的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即使在一些研究型的大学或者教学研究型老牌硕士大学里,也存在一些弱势学科和专业,这些学科和专业的科研没有优势,教师们没有从事过大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教师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有的教师所谓的科研仅仅停留在文字游戏的阶段,毫无成果可言,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3、学校的监管不力对硕士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突然来临,很多高校在大幅度扩招以后,管理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及时跟上,高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变得有心无力,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不够,学校缺乏对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真正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仅按照教师指导毕业生数量来计算工作量,指导得好与不好没有区别对待。对于学生而言亦是如此,毕业论文的好坏与学生毕业走向和就业工作毫无关系,只要基本合格,顺利拿到毕业证即可,所谓的优秀论文对于学生仅仅是个虚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缺乏积极性,学生觉得毕业论文对于他们就是负担。在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心态下,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4、就业时“专业不对口”影响学生做毕业论文的积极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时难以实现专业对口。根据有关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的职场,仅有1868%的应届毕业生专业与职业完全对口,3726%的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有所联系,而有4406%的学生则是完全不对口[2]。“专业不对口”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教育投资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而且,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在做毕业论文之前就找了工作,而工作又与自己的专业完全不对口,这不仅会挫伤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更会影响学生做毕业论文的积极性。毕业论文是对大学专业学习成果的总结,当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不能为自己的未来和工作带来帮助的时候,做论文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自然就远远不够,毕业论文写作就自然会敷衍了事,其质量就可想而知。

5、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学生无法专心于毕业论文写作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由于大学生的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身上的精英光环也被褪去,大学生数量过多导致大学生毕业后一职难求。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学生甚至在尚未完全完成学业的情况下提前走出校门,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找工作上。在求职、考研这种决定自己命运的大事面前,更多的学生选择了“放弃”论文,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多数大学生降低了对自己毕业论文的要求。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走向

1、硕士生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的必要环节

设置硕士毕业论文的初衷,是为了检测大学生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水平,检测其能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毕业论文写作,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学术训练,锻炼其写作和研究能力;此外,更是一种学术规范训练,培养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毕业论文是一份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独立作业,是学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尝试。做调查、收集资料、分析自己的第一手资料,这个过程对学生锻炼很大,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硕士毕业以后,一部分学生就将走向社会,参与到一些很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去,他们需要一定的科研基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正在逐步将高等教育的重心移向研究生教育,随着教育趋势的发展,以后硕士生继续读研深造的比例将大幅度增多,他们也需要在硕士阶段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因此,硕士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对硕士生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链条中的必要环节,没有毕业论文环节,硕士教育就不完整,缺失了毕业论文环节,会导致硕士生科研能力的缺失。

2、根据实际,调整对硕士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要求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教育将迎来新的局面,成为新热点,硕士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更多的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水平的训练。在硕士教育阶段,学生的任务主要在于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反映到论文写作上,往往需要引用一些现有的学术理论作为自己的论证依据,有时对于基本理论的引用可能还会占据相当大的篇幅,但并不能简单地认定存在抄袭嫌疑。对于硕士生毕业论文,我们不应该希冀他们的论文有多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也不应该要求他们的去创新。毕业论文只能是引领硕士生在科研领域的入门教育,应该要求他们通过毕业论文的创作,掌握科研的基础知识,培养自己的逻辑的、表达的、文字的能力,能够在论文中把观点论证得有理有据,且表述流畅。硕士生论文,应该允许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借鉴和参考权威们的研究成果,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3、不同学校和学科应有所区别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对于硕士生毕业论文,我们不仅要根据实际调整对硕士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要求,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校的办学宗旨以及不同学科的性质进行区别对待。对硕士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大学的定位不同,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同,有些是培养精英人才、研究型人才,有些则是培养就业型人才。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理工科学生通过做毕业论文,可以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从学校教学角度而言,论文写作是硕士教育中的一部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那是学校教育的残缺。作为理工科的硕士生,不学会写论文对今后的发展很不利。对于文科专业,我们不能要求一个硕士生通过毕业论文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但我们却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份非常有意义的调查报告,或者对一个学术流派进行一次梳理。

研究生研究论文 篇十一

2006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面向全体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开展了关于人生价值观及德育内容、途径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7份,回收试卷938份,其中有效试卷926份。①(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都是源于本次调查。)其中:

问3:对于研究生自我伪装学历、搞学术造假,持反对观点的占86%;

问7:你是否会选择对助学贷款的逃匿欠款?选择“否”的占78%;

问8:你是否会应朋友的要求或利益的驱动当“考试”?选择“否”的占64%,选择“视情况而定”的占31%。

看到这些数据,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欣慰呢?事实上,一边是考试监察和考试纪律越来越严,另一边却是们在“前赴后继”;一边是国家不让经济贫困的学生失学提供银行贷款,另一边却是精神仍未“脱贫”的毕业生失信逃匿、欠款;一边是在招聘单位信誓旦旦、语言感人的求职,另一边却是使聘用单位无可奈何、摇头长叹的违约,以及不少载着虚假光环的简历。这些都是拥有较高学历的研究生所为。为何出现这样的教育困境呢?当今,现代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使人们认同追求利益的正当性,又带来了全新的人际关系与伦理道德诉求。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对唯生产力的经济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的浪潮有效地消解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它通过网络很好地实现了资源即时共享,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这一切不仅冲击着研究生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给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促使我们对过去工作的反思,建构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即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育人无声”的培养机制。

二、当代研究生群体的典型特征

(一)个体间的较大差异性

在所有的学生群体中,研究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是最大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是其最大的特点。除了家庭背景、性别、人格气质等常规差别外,研究生个体间的婚姻状况、前置学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显著。这些巨大差异的存在,导致这个特殊群体较难自发形成一个正式的群体。他们往往通过非正式群体去追求归属感。

(二)刺激的单调性

特殊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个体间的巨大差异对于研究生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而心理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处在多元压力下的研究生群体,更需要适当的宣泄途径。据调查,在正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以少数人甚至个体为主,总体上缺乏群体行为和活动;他们所能接触的人和事物也十分有限,生活单调沉闷,只能通过非正式的途径来宣泄这种压抑感。研究生个体通过自身不断调控刺激源去缓和自己的内心状态,比如很多研究生都十分喜欢电脑游戏,靠玩游戏打发时间。这种自我调整会带来负面效应,比如打完一天游戏会很愧疚,但是下次又会这样,如此反复,身心疲惫。

(三)较强的优越感和兼容性

研究生都受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较广泛的社会接触,信息量大。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在本科阶段就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很多人都已经入了党,因而,在心理上他们比同龄人具有优越感。也因为他们是在社会转型、利益调整、文化激进、观念冲突、矛盾意识激励的社会环境中来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他们思想开放、不墨守成规,成为新事物、新思想的采纳者和传播者。因此,研究生群体极易产生一种盲目的优越感和兼容性,过度相信主观臆想。

(四)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较弱的集体参与意识

当前在校的研究生大都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有工作经历,在经济上已经独立并成立家庭,这部分人的心理发展大部分处于青年晚期或成年期,独立意识较强,易形成以“家”为形式的集体意识。而由应届本科考上的研究生,由于心理优越感、自身差异性及刺激的单调性,他们易产生较强的独立意识或个人意识。而且,他们在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偏重物质利益,关心自我实现,所以他们常常审视个人发展,具有强烈的个人学习的目的性,对于“一些毫无好处可言的活动”漠不关心。

研究生的心理、思想和学习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绝不仅仅依靠通过惯例性的政治理论、决策等灌输或行为规范等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就能达到目的。真正起作用的是他们在实践中的体验,是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是导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献身科学精神的感染,是校园整体环境氛围的熏陶,是研究生中非正式群体的自我教育、共同进步的目标的追求。因此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必须坚持导师指导和非正式群体共同进步,坚持内容有效和导向鲜明相结合,坚持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观念。

三、研究生德育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一)内容有效与导向鲜明相结合原则

内容有效性是指能够引起广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抵制西方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并且能够结合研究生自身发展的诉求,拓展和优化德育教育内容。如调查所示:

问14: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己的影响程度?选择“影响一般”、“影响不大”、“无影响”的共占63%;

问15:你认为哪方面的教育应该放在德育教育的首位?选择“爱国主义教育”占66%,“马克思主义理论”占11%,“集体主义教育”占17%;

问6:目前学术界浮躁现象严重,其根本原因是?选择“急功近利”的占54%;

问9:高校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选择“追名逐利”的占52%。

传统的德育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本位的一元价值观取向的正面灌输,往往忽视个人现实发展的诉求,导致大多数研究生对传统的德育持保留态度,认为这些教育“可爱但不可信”、“可信但不可行”。结合当前形势,笔者提出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理念来引导研究生关注民族发展、关注学术伦理。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明确了我国德育的基本价值,它还着眼于当代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既继承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精神,又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反映了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富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荣辱感、羞耻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征,也是道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创造研究生成长的良好环境。[1]

因此,积极培养研究生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民族精神,培育其民族自尊心、自责感和责任感,这是具有内外需求的。一方面,研究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观念的阐释更具有深度,这是社会发展、民族腾飞所需求的;另一方面,民族自豪感与自我实现程度的高低成正相关,当研究生自我实现程度越来越高时,其民族归属感将越强,这是绝大多数研究生认同、需求的方面。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关注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培养其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必须培养研究生正确的学术伦理观,塑造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人格,这有助于其在专业领域更好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二)导师引导育人原则

研究生导师是教学、科研的杰出代表,是最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对他们的学业、生活等各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品修养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名利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直接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2]。导师与研究生的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导师对研究生的一种特殊影响力和约束力。导师和研究生接触最多,最能及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而且研究生比较信任导师,这就使得导师育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与分析是不谋而合的。

问11:对于研究生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选择“导师”的占70%,选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占23%;

问5:大学学术重要内涵的特征是?选择“一流的导师”占68%,选择“一流实验室”占27%。

可见,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导师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第一,人格育人的原则。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不仅是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是用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不仅用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灵魂去感化学生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导师要重视并发挥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做学问,导师更不能浮躁,要淡泊名利,拥有高尚的情操、高品位的人格。

第二,细节育人原则。这里的细节育人有两层含义:一是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通过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地影响;二是教育研究生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严谨作风。很多研究生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宿舍脏、乱、差,处事少礼仪、浮躁、缺严谨。因此,导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必须教育和要求研究生从小事做起。

(三)非正式群体共同进步原则

近年来,研究生的行为特点逐步发生了一些变化,即越来越淡化正式群体意识,注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而研究生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学术研究型、爱好交流型、经济合作型等类型。随着网络的发展,又出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型群体。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术研究型群体,即因导师和学科而形成的学研集体。这种群体以导师为核心,以相同的科研课题作为载体,是研究生交流和工作最频繁的集体。[3]在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合作型群体形式中,个人的发展必须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但是由于个体在这样的群体中更加关注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自我意识增强,当个人行为占主导地位时,有可能形成对自身的盲目崇拜,从而失去协作精神,导致集体观念淡漠,产生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道德观。

因此,必须利用这种学研集体积极引导研究生个体共同关注群体发展,促使他们形成敢于承担责任、互相关心帮助、与人为善、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对研究生开展德育工作时,应积极培养和引导这种非正式群体中的集体主义,帮助他们树立群体目标意识。如果非正式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那么对于研究生个体的激励及规范作用也是很显著的。他们通过群体目标的实现和集体的成功,来完成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

(四)校园环境育人原则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生们完善知识结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形式,是活跃学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规范和激励行为、锻炼意志、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动力,是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健康审美情绪的重要载体。构筑导向鲜明、学术特征显著的适合研究生群体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有效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首先应该加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教风、学风,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广大研究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其次,营造浓厚的以学术活动为载体的研究生成长氛围。[4]学术性是研究生群体最具特色的特征,学术特征应该成为研究生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开展研究生论坛、学术讲座及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多方面给予研究生刺激,从而使得研究生德育工作不但起作用于“报告里、导师前”,还能时时刻刻反映于研究生日常生活中。

总之,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念,并基于研究生的特点,采用与时俱进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方法,创造良好的研究生平等发展、充分发挥才智的校园文化环境,使研究生德育工作在民主、平等、相互学习的双向互动的氛围中展开,更好地彰显研究生这一群体中不同个体的个性,追求研究生德育工作和研究生自身共同发展的双赢或共赢,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德育走出困境的路标[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922.

[2]邹惠,刘旭东。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2930.

[3]尹发跃。研究生网络伦理道德现状及对策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4144.

[4]佟福锁。论职能部门管理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4):105108.摘要:针对目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出现的困境,笔者从研究生德育出现困境的原因及研究生群体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走出德育困境的四原则:内容有效与导向鲜明相结合原则,导师引导育人原则,非正式群体共同进步原则,校园环境育人原则。

研究生论文参考 篇十二

论文题目

空一行,2黑,一般不超过20字,不用不常见的英文缩写。

小5楷。

小5宋

概括地陈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要求200~300字。

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要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不引用参考文献;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的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

除了无法变通之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括号说明。

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

Title

第一个词首字母应大写;4号Times New Roman,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不超过12个实词。

NAME Name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