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论文(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1.73W

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论文(精品多篇)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反思论文 篇一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反思论文

摘要: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应当尽量实现人本化,以居住者的实际居住需要为最终标准,才能实现居住环境设计的本来目的。但是在时下多种多样的居住环境设计中,追求奢华、高档的过度化设计普遍蔓延,美观、实用、能够给予居住者人文体验、有一定存世价值的设计却并不多见。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过度化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一直是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中高端区位的设计,作为优质居住环境所追求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是建筑发展商极为重视的一项投资,其设计的多元化和巨量的建设投资,有效提升了城市居住环境的改观。但是发展到今天,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居住环境设计越做越精致,越做越豪华,甚至出现了园林式设计,可谓极尽奢华铺张之能事,导致过度设计现象、刻意设计现象、对人文体验的忽视等种种不良现象,而真正的生态、人文、美观、实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却落寞无声,难以在市场中立一席之地,让人不禁感叹时下设计者的才智与灵感不复存在。

一、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居住环境设计成为了普通居民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相应的导致城市规划者、开发商、建筑商等等都绞尽脑汁想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能够让居民享受高端的居住环境。但是,这种过分的追求导致居住环境设计越来越背离人们的实际需要,变得更奢华、更可以、更不自然和更无用。但是人们也限于个人素养、攀比心理、盲目追求等因素,对此被动的接受,甚至成为了背后的推手,促使这种过分设计现象越来越蔓延。

二、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理念悖论

1、美观设计和奢华设计的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人们的心理变得越来越浮躁,物质的追求冲昏了人们的头脑,对于物质要求的标准只能以金钱来衡量,即越贵越好,导致大量的商人以此为最佳商机,华而不实的商品大量衍生,这种现象在城市居住环境设计领域也是愈演愈烈,各类没有实用价值,只有昂贵标签的设计出现在各个居住区,美观设计变成了奢华设计,人们都以贵为美。

2、人文设计和伪文化设计的矛盾

任何地方都有因为长期的自然生活形成的建筑文化、城市文化和生态文化,而时下的城市居住环境设计,大破大立、大拆大建,很难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元素,形成了一元化、相似度极高的环境设计。而原生态的文化元素被消灭殆尽,甚至有异域文化的主题元素为迎合人们高大上的胃口逐步引入,占领了一些居住区,让人猛以为突然来到了异域他国。但这些伪文化的主题设计可能因为一时新鲜迎来人们的疯狂热捧,但长期的大范围的对本土文化的忽视,伤害的其实是本土文明本身,伤害的其实的居住者本身的人文素养,甚至遗患历史。可能会失去一个地区、民族自身的文明,会有大量不伦不类的文化现象出现。

3、自然生态设计和刻板设计的矛盾

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形成一个适宜人们居住、能够让人们最大限度体验到自然美的环境,但是当前的设计理念却畸形地走上了刻板化、呆滞化设计的死路。假山死水遍地开花,各种硬化设施不断侵蚀自然居住环境,导致人们连见到一点点自然生长的草地都要欢喜半天,因为他们平时见不到。不断扩大的硬化面积也导致城市内涝等一系列后遗症多发。很多刻板设计成为了丝毫没有使用价值的废品。曾经有一个在公园设计通行道路的故事,设计者先是在公园里种上草,然后放任人们在草地上行走,最后根据人们的行进轨迹设计了通行道路,不用想,这样的道路肯定是极为便利和美观的。但我们目前的公园、小区通行道路都是根据设计师在办公室立画的图形依样而成,导致人们不得不面对拐弯抹角的道路,出现了大量的不走通行倒、翻围栏、踏草地的现象,是因为人们的素质实在太差吗?不尽然,有时候也的确是太不方便。

三、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的思考

真正有价值、有魅力的设计,应该是持久的、人文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也是践行了本土文明、体现本地文化元素的设计,而不是以猎奇、刻意造作、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以及迎合的心态进行设计。我们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各地各组文化文明丰富多彩,城市居住环境设计要尽量多的采用这些元素,符合我们个人居住的实际、我们个人的文化继承才是真正的好设计。而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也要秉持本土文明的理念,特别是在自然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方面多做文章,应当大力弘扬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生态自然设计理念、人本位设计理念,实现有历史传承价值的设计。

四、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的出路

城市居住环境设计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并非一人一力可以完成,这种理念要首先得到广泛的宣传,得到普遍的理解和接受,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共识,才能形成从政策设计、区域规划、具体实践一系列环节上的自觉,才能改变目前这种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上的畸形乱象。

1、美观设计要遵循东方审美情趣

中华文化历来讲究美,毕加索曾经对一位到访的中国艺人说,你们为什么要跑到外国来学习艺术,你们的中国元素才是世界上最美、最艺术的。所以我们的城市居住环境要注重从中国本土文化中吸收、传承美观的设计形式,把传统的东方审美情趣延续下来,这才是最有出路也最能形成历史价值的设计。

2、人文设计要讲究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广阔的地域范围养育了多民族的儿女也造就形成了多形态的地方文化,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元素,把这些文化元素尽可能多的运用到当下的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中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我们不必费心要大开脑洞的神思,也不必舍近求远的追求异域风格,更不必荒诞不经要找到一种怪异的形式,只要多加发现,就会发现我们祖先创造的神奇的文明所能产生的流光溢彩。

3、自然生态设计要充分考虑环境可持续

一个适宜人们居住、能够让人们最大限度体验到自然美的环境是再适当不过的居住场所,我们不必标新立异,也不必费力不讨好,生活就要有更多有生命的元素存在。当每个人的居住环境中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我们就会爱上生活。同样是修建一条草地通道,大可不必要用水泥把道路封死,铺一条鹅卵石通道,让小草在石缝中自由生长,踩在青草露水的小石径上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能不硬化的地方都尽量用绿化带来替代,不是能够让城市更多一点绿色。让城市居住环境尽可能多的利用自然地理,减少一些大拆大建的浪费不是更科学。尽可能地不要建造人工湖、人工山,而尽量保留那些被填埋的溪流河沟不是能更多地保留我们以前的记忆。最近有一则新闻,报道的是日本的排水沟内有大量的鲤鱼自由生活,报道者要反映的是人家环境治理的良好成果,但我注意到那些水沟边常年积累形成的青苔和那些年代久远的青石板,没有一个良好的保护理念,就目前我们城市建造的这种做法,我想这些青苔早已不知被填埋在那座大楼之下。

五、结语

只有实现居住者人本需要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才是真正的优秀设计,而除此之外的一切过于奢华、过度的设计都是画蛇添足。而作为普通公众,也要在提升个人素养的同时,对与城市居住环境设计有一个理性的选择,而不要被炒作俘虏,成为助推过度设计、无用设计的背后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谦。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变通之道——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安徽农业科学,10期。

[2]林雪源。关于当代公共性艺术中环境雕塑的思考,重庆大学,.

[3]张离可。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居住氛围营造,重庆大学,.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论文 篇二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论文

1.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建筑节能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快速发展的经济给建筑能源消耗带来的巨大压力更是让人们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建筑消耗在总能源消耗中占据的比重加大,甚至发展为三大能耗之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建筑节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关键点。建筑行业高能耗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品质。根据数据额显示,我国绝大部分新建筑都是高能耗建筑,其中所采用的节能技术十分有限的。国外的建筑节能技术远比我国发达得多,我国各项指标都未能达到节能要求。我国建筑面积排在前列,但是在采暖、供水、制冷等环节却存在大量消耗,建筑节能工作可以说刻不容缓。事实上导致我国建筑节能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初期高额投资、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节能环保意识、节能技术落后以及政策法规的缺失等。

2.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建筑的发展将推动我国环境事业上升一个阶梯,国人的大力推崇也将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的完善和不断创新。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节能建筑的发展也遭遇了不少国人的误解。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这种长期关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建筑工程所带来的能源消耗,资金费用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了业内所关注的焦点。政府和社会的各界人士开始重新思考建筑行业的未来的发展模式和前景。总的看来,我国建筑节能在未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2.1未来建筑的节能

在未来,节能建筑将从内至外做到“节能”这一点,在建筑的外形上设计者们不断向着节能环保发展,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包括了不可耗尽的资源与可耗尽资源。节能建筑的推行实则是对资源的一个有序利用,在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的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节能建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物,而成为了能源的转换场所。节能建筑在行业内作为提倡生态保护的新思路,应该大力提倡。以前,国内利用自然环境换取大量的资金财富,并企图以个人的意志改变自然,这些举动导致中国的各大城市雾霾四起,四季温度紊乱,环境极度恶化。立足长远的发展,节能建筑的推行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减轻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还能够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节能建筑群体不同于传统建筑,节能建筑更多地考虑独立的长远发展。设计师们在建筑的设计环节、施工环节都融入了节能环保的概念。节能建筑在减轻城市负荷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未来的节能建筑往逐渐向着智能环保方向发展。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除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之外,同时还是调节微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未来,节能建筑的外层必须要能保障室内的气温,而且是无污染无公害的建筑材料。可惜的'是,新能源已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能源结合高新技术为节能建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臭氧层破坏加剧,全球气候陷入困境。由于我国号召大力发展经济,导致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大自然对于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利用,消耗资源产生了极大地负反应。在保护环境问题上,各行各业都积极采取措施,建筑行业则喊出“节能建筑”口号走在环保的前沿。电能的消耗在建筑内占据很大比例,降低电能消耗也是缓解环境压力的有效方法。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均消耗也在逐渐提高,由此产生的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在全球倡导保护环境的形势下,这种现象显然严重背离人们的初衷。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节能建筑的必然性,相关工作者需要克服节能建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建筑工作者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内至外地打造节能建筑,为人们营造最适宜居住的环境。建筑节能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也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发展前景。在发展建筑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的无节制开发和利用有限资源,导致严峻的环境问题。在降低消耗,推行节能型建筑的时相关人员需要兼顾实用与节能,探索低碳环保的建筑发展模式。从这个方面出发,节能建筑在行业内作为提倡生态保护的新思路,应该大力提倡。建筑是继承与构建城市的主体,未来城市发展将会与建筑紧密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先进的节能环保文化也渗透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建筑节能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观念的转化也会大大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无论如何我国未来建筑必然会走向节能环保,建筑节能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这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一次挑战,更是一个建筑转型的大好机会。

3.结论

建筑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的同时,建筑节能肩负着重要责任。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节能工作毫无疑问的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心。建筑节能是整个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是健康生活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抓好相关工作,落实和推广各项建筑节能的技术。建筑的节能离不开人们的大力支持,因此做好宣传工作,唤醒人们的节能意识是建筑节能得以前进的基础。我们始终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建筑节能必然会走上一个新舞台,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作者:田亚军 单位: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博,尚少文。建筑能源审计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意义[J].节能,(05).

[2]鄢晓非,周建亮。基于LCA理论的建筑能耗及碳排放模型构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06).

[3]张晶。建筑节能工程的系统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5(22).

[4]李阳。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建筑,2015(06).

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篇三

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很丰富。这些文化在当地特定的宗教、政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悠久而稳定的形态。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历史紧紧相依,文化是少数民族存在的证明,文化的流失就会导致少数民族的没落。在少数民族地区,独具人文特质的美术教育需要顺应这一现状。

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步伐的加快,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逐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作为保留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也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弘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春天。以四川藏羌民族地区为例,其在受到汶川大地震的破坏后,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除了对于重建家园的物质建设的关心外,人们还关注当地藏羌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国际文化不断冲击着国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急于“走出去”,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威胁。这种“断层”的尴尬困扰着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肩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双重重任。如何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推进我国民族文化研究各项工作的开展,成为了一项艰巨的课题。显然,借力国家扶持政策和自身丰富资源,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发挥高校教育、科研优势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1、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特色办学指标是一项占有重要比重的参照指标。特色办学是指教育要结合自身所处区域、自身具有的学科优势进行自身办学定位。这是高校发展教育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核心资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对全面人才需求的进一步迫切,高校教育多元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以特色办学为导向,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之一。

2、是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美术教学,既有助于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知识体系,又有助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着宝贵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一般都具有民族文献资料库、民族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这些设施都是高校美术教育的优势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地理位置处于少数民族文化、社交都极具民族特质的地区,学生可以在这个民族网络里得到丰富的民族文化熏陶,这是其他地区不可能具备的环境条件。发挥学科资源和区域民族美术资源优势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有力保障。

3、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综合背景下,我国开始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度。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97项属于工艺美术类,占名录总数的18.7%。党的十六大更是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要求,肯定了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如玉器、漆器、陶瓷、金银铜器、竹木器、民间剪纸、木版画、染织、民族民间雕塑和民族建筑等等。它们蕴含着伟大祖先的聪明才智,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形成了以手工劳动为主导的传统行业。但是,现如今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停滞不前,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弃,这需要高校加强对传统工艺相关学科的重视。加强对高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动力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措施

1、将民族文化引入课堂

我国拥有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风俗各异、拥有独特艺术的民族,我们不妨将少数民族的特色艺术形式借鉴到课堂上来,教授学生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当然,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高校要想发展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就必须深入民间,根植于实践。比如藏族有所谓的唐卡艺术,彝族的银器也相当漂亮,高校可以围绕这些艺术形式,用学理的眼光、教育的手段向学生分析这些艺术形式。必要时候,还应该邀请民间艺人到课堂上教授知识。笔者认为,学校应该综合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和少数民族艺术,形成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美术课程,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程,比如民族艺术鉴赏课。这类课程程序简单,每堂课教师都会向学生展现一门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然后和学生一起运用美术的理论去分析和欣赏。这种方式可以很有效的将民族文化引入到课堂上去,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高校也会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方式以及特色化的专业。

2、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模式

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少数民族特色化美术教育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求更高。因为要教授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那么仅仅是毕业于普通美术院校的教师就难以满足这一条件。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可以让教师到地方公益美术机构实践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入了解少数民族艺术。而在教学方面教师也应该采取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演示教学法。最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开展实践课,带领学生定期到民间“采风”,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到少数民族艺术诞生的摇篮里,与民族艺术“亲密接触”。

3、实现美术教育创作成果的商品化

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一般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该依托这一条件,将高校美术教育与之结合,形成良性的互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这就要通过美术商品化来实现,而且是有特色的民族美术商品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反映少数民族风情、艺术的美术作品创作中,题材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为主,但艺术手法却是属于美术的,学生在创作完成后,可以到旅游区出售,比如组织一些“创意集市”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了美术创作的实践中,也繁荣了当地的旅游文化,甚至会形成一道具有特色的风景线。

四、结语

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美术教育,既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坚实保障,还是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有力推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国当前高校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物质与文化资源,改善现有教育资源现状,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核心教育目标,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必将迎来我国民族文化繁荣的新高潮。

桥梁景观设计现状与发展论文 篇四

2.1高度重视桥梁美学和景观设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国内外的城市桥梁得到空前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景观桥梁的艺术设计,并将景观桥梁的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相结合,使桥梁建设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从而达到人文景观与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景观桥梁的建成将变成所在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连接江河湖海的`重要纽带[3]。

2.2引进国外桥梁景观设计新理念

我国在桥梁景观设计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要虚心接受和学习国外桥梁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新兴技术以及研究成果。例如,国外桥梁景观设计专家指出,景观桥梁的建设不应仅考虑外观设计,也不应只注重桥梁功能而忽视它的外在美,要集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身,综合考虑景观桥梁的整体价值,即桥梁最终应由功能和外观共同决定其形式,将结构力学与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更加完美的景观桥梁形体。

2.3桥梁景观设计者会越来越多

随着城市景观桥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政府对景观桥梁的建设投入会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景观桥梁的建设工作。科研院所和高校也会加大有关桥梁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加强桥梁景观设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高校毕业后的学生将会成为主要的专业人才输出形式,因此,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桥梁景观设计工作。

2.4桥梁夜景观设计会越来越成熟

当人们在茶余饭后进行散步时,会观赏到景观桥梁的夜景如此之美,同时也会疑惑:为什么桥梁夜景观和普通的桥梁交通照明有天壤之别呢?其实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前者将桥梁交通照明与桥梁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它是根据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的,从而对城市景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有了更高的要求。

2.5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

新兴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将带动整个桥梁景观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会更加广泛的应用于桥梁建筑工程之中,特别是新材料在桥梁建筑中的应用,必然会促进我国桥梁景观建筑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景观的设计越来越成熟。很多景观设计者积极继承前人的优秀设计理念,吸收优秀设计产品,不断融合当代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大趋势相融合,表现的更加有内涵。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出,桥梁景观设计行业得到了更大的进步,综合品质的提高,必然会推动整个桥梁景观设计行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穆祥纯。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1):1-5+15.

[2]万敏。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桥梁建设,(6):66-68

[3]张谢东,魏明华,胡志坚。基于AHP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桥梁景观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2):74-78.

桥梁景观设计现状与发展论文 篇五

1.1没有足够重视桥梁景观设计工作

桥梁景观设计工作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大多数人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较有影响力的桥梁景观建筑仅仅是桥梁结构工程师们的功劳,而非设计者和施工者的杰作,因此设计者对桥梁景观的设计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每一座景观桥梁的成功修建都离不开所有参与者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所有人的团结协作和共同的智慧创作才能造就一座完美景观桥梁的落成。因此应当转变不重视景观桥梁设计工作的态度,将设计工作进行到底,落到实处[1]。

1.2桥梁景观设计欠缺整体考虑

许多人认为景观桥梁的修建仅仅是将一些装饰物添加到桥梁之中,是建筑完工之后的后期制作,与之前的桥梁设计毫无关联,这是建筑设计中的一大误区。所有的建筑作品的完成都应该是浑然一体的,所有的建筑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不能脱离景观桥梁的整体建筑风格和方案去单独探讨某一环节的设计,这样会使整个景观桥梁的建筑不和谐,极易产生违和感,应当在方案设计阶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与融合。

1.3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应用不足[2]

由于桥梁景观设计行业在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现在还处于发展中阶段,许多技术和设计方案并不完善。对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不足,使得一些设计技术不能灵活和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这对景观桥梁设计者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要求,更是给予殷切厚望。

1.4建筑工程学与艺术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景观桥梁的建筑外观也更加重视。设计者们不应该仅仅注重景观桥梁的实用价值,而忽略它的观赏价值。例如,许多景观桥梁的照明设计大多仅限于考虑它的照明功能,只追求实用价值,桥梁全部照亮就达到目的。完全没有考虑它的艺术设计价值,这样会使景观桥梁的艺术性大打折扣,缺乏景观桥梁的艺术表达和其自身魅力,以及充分表达桥梁空间和时间的延伸。

环境监测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六

2.1创新环境监测技术

科学技术日渐成熟,广泛应用到环境监测工作并且促使各级监测部门展开具体监测工作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方式。其中,设备创新作为监测技术的主要内容,现阶段国内所运用的设备相对老旧,主要是中小型生产企业的中低档监测仪器。借助于技术创新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针对大中型设备实施开放性共享制度,在增强设备使用效率的同时控制和减少制造费用,从而实现使用性能和监测效果的提高。监测技术的方式创新则包括:实现动态性监测,及时掌握和整理各类污染物变化趋势与动态。将遥感环境和地面环境监测有机融合,增强预警应急等监测能力。广泛应用连续自动化技术和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加强生态检测技术研究力度。比如:PIC技术,通过计算机、自动化、通信技术结合组成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将其应用到环境监测的河流水位等户外作业;无线传感器技术,集中应用于环境监测的网络建设工作中,借助于无线传感器的。节点把数据及时传输至INTERNET网络,及时汇总和储存数据。

2.2完善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

严格根据环境监测相关管理要求执行,完善和创新环境监测制度,确保其符合及时传输、方法正确、数据精准等要求,全面反应污染源、环境变化趋势和质量情况,进而准确预警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监测规范和标准,统一管理监测结构,增强监测数据有效性和真实性。执行垂直性监测制度,确保财政、人事等方面不会受到地方政府的约束,真正意义上实现环境监测的独立。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加大抽测与检查力度,严厉处理环境监测工作中数据修改、谎报等弄虚作假行为,积极鼓励环境监测的技术创新,主动和地方环保政策或项目合作。

2.3建立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

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必须包括监测信息网络(数据传输、数据报告、在线监测等)、环境管理监测网络(县、市、省、全国四级的监测网络)、环境要素监测业务网络(固体废弃物、地下水、空气、土壤、地表水等)。由于环境问题会涉及到交通、工业、事业性单位等行业,要求相关行业必须参与到监测工作内。比如加强和商检、卫生防疫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有效节省人力物力,增强设备使用效率。通过构建监测网络,促使环境监测工作朝向制度化、精确化、全面化发展,全面负担其环境要素的经常性评价监测、测试技术的研究以及污染事件调查等,实时监测和了解环境实际质量情况,制定指导、协调、监督为一体的工作规划,更加全面的发现问题和隐患,为污染治理、保障质量情况提供数据指导。

2.4提高环境监测团队的专业水平

监测团队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工作效果,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作团队,能够推动环境监测顺利完成。针对监测站在职人员,必须结合实际监测需求定期给予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组织各种培训活动,增强工作人员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不午安完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通过实际操作、问卷调查等方法考核职工业务情况。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职工,及时督促和监督其进行相关技能学习和训练,对于考核优秀的职工给予一些物质奖励和精神表扬,提高职工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促使环境监测各项工作的平稳实施。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所获得数据信息是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并且为环保计划编制提供了指导依据。这要求监测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改善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克服工作的各种难题,为实现环境保护、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金柳勇,叶小芳,吴一文。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工程技术:文摘版,(6):00183-00183.

[2]刘健,宋威威。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与发展,29(6):175-175.

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现状与发展论文 篇七

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现状与发展论文

1、概述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让信息进入大爆炸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信息,使网络成为信息快速传播的平台,网络媒体如雨后竹笋蓬勃发展。互联网是在纸媒之后而崛起的一种新的媒体介质,这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存在的媒体,不同于纸媒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纸媒是传统媒体的代表,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纸媒虽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的终将被网络的广播电视所取代。在网络时代电视广播越媒体来越不受关注,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各种软件的开发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递这也就迫使广播与电视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数字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将数据传送至任何想要到达的有网络的地方,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媒体在如此巨大的挑战下,如果不能实施新的有效措施,其发展必将要收到限制,甚至被网络信息而取代。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虽然不及网络传输的迅速,但也比纸媒传输快速,有一定的可发挥其功能的发展空间。

2、广播电视的现状

2.1 旧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

广播电视在20世纪是人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势以及知晓新奇事物的主要来源途径,曾一度被称为媒体传播的新生代,但是,在最近些年网络迅速席卷全球,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直接将广播电视击垮。虽然,目前广播电视仍然存在,除了出行车辆对广播的需求还未衰减以外,电视也逐渐被网络数字电视所取代,在人生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更多的使用率。传统的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有其巅峰时期,在巅峰过后,必将是跌宕起伏的路程,在逐步发展成为弱势媒体的过程中,也相应的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

传统的信息新闻传播媒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它是一个高强度新闻的信息企业,它承载着很多年新闻的灵魂,而在多年运营的过程中,人们从来没有把广播电视当做是一种企业经营需要的宣传手段其实,真正的传播媒介都是一种宣传手段,而新闻的信息也是正是产业需要宣传的内容。而广播电视之所以能够在新闻行列站稳脚跟,必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存在,新闻文化宣传既是它的基础,又是它的前提。电视与广播又有很大的视觉上不同,直观上给人们生动形象的画面,这种激烈的角逐也激发了广播传媒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广播传媒在发生听众减少的前期就开始转变,现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宣扬新闻信息,还涵盖了市政、汽车、交通等行业,给广播赋予了新的生命。

2.2 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加速了广播电视衰落的进程,因为广播电视已经不再拥有广大的听众与观众,人们逐渐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信息化上来,网络传媒在短时间内收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传统的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作为其主要功能的宣传、教育与监督工作也已经逐渐的失去其价值,这是否意味着在网络信息的攻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传统媒体需要做出让步呢?那么,我国是否还会重视广播电视,大力主推电视广播的必行性呢?这些问题都关系到电视广播的发展前途,党和政府需要广播电视为其宣传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产业的基准。

3、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挑战

在电子信息时代,一切物质都在网络化,而电视广播如果不能跟随潮流,可能就会在新的新闻媒介产生的同时逐渐走向没落。因此,广播电视必须要找出一条改革之路,走出泥潭,寻找新的发展途径。网络传媒与传统媒体不同,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访问量和点击量,首先说,投资的金额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高投入,高收益,这也不足为奇;然后,技术就一项不可或缺的功能,网络传媒通过高新技术开发的软件,再加上高效的宣传,高级设备,这些都给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传媒的网站并不是以此投资,终生受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软件和硬件设备也需要不断的走在科技前沿。所以说,网站建设是与资金投入息息相关的,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没有股市做强大的'资金后盾,发展受到了局限,在网络化的现代,电视广播必须将网络融入进来,通过改革,重新登上传媒的舞台。而资金与技术是在摆在发展面前的巨大的两大难题,如何在挑战面前站稳脚跟呢?

4、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

网络时代,广播电视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主要包括丰富的内容品牌、大量的听众观众支持者以及专业工作人员等,如果能够再将网络媒介强大的技术支持以及强大的资金链融合进入传统媒体中来,将双向的优势合二为一,这种理智的必然选择必将能够为广播电视带来巨大的收视效益和价值效益。因为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来源广泛,又有工作人员明确的现场调查,通过在实际现场的拍照、录像和录音等真实记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现场还原,这是网络媒体所欠缺的最重要的功能。网络媒体在不能完全自己采编、制作新闻的情况下,还需依靠传统媒体的内容、人力资源等成长。网络媒体现在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依托传统媒体而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走上了合作之路。

各种门户网站建设的基本思路似乎正在形成,即内容与经营并重。在“内容”与“经营”这对概念的关系中,内容是基础,经营是手段,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不同的传播方式使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是不能完全与技术手段相等同的。网络媒体虽然兼备报纸、广播和电视的诸多特长,却并不能将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取而代之。从传统媒体的有限信息到网络媒体的海量存储,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到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从传统媒体的定时出版到网络媒体的随时更新,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许多质的差别。互联网自身拥有的巨大功能决定了其将在信息传播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新闻传媒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5、结论

总之,要把握好机遇,提高媒体的竞争能力,完善媒体网站的建设,寻求媒体之间各种方式的互动与合作,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双赢之路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图谋更大发展的必然之路。可以预测,将有愈来愈多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约携手,而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如果能搭上网络发展的这趟快车,将会重新焕发出灿烂的青春,依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马赫。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策划研究———新浪网关于云南鲁甸地震的新闻专题为例[J]。品牌,(4)。

[2]叶彤,栾慧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意义与途径[J]。新闻传播,2014(6)。

[3]戴世富。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J]。新闻界,(4)。

[4]贾志梅。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机遇[J]。价值工程,2012(8)。

[5]张广宇。浅谈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J]。中国传媒科技,2012(2)。

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篇八

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极大。从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看,幼儿教育还存在诸如幼儿教育思想落后、幼儿教学内容“小学化”等问题。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与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育观念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将基于幼儿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旨在增强幼儿教育水平与教学效果的措施,以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当前,许多幼儿园的幼儿教育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幼儿年龄低、认知不全面以及幼儿的不同特点,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行为,认为幼儿的行为幼稚可笑,甚至不尊重幼儿。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阻碍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1]。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关爱与尊重可以让幼儿的心理更健康,可以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有助于幼儿的成长。但是,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教学,不重视学生特性的发挥,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2.教学内容“小学化”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基本上认同幼儿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不断深化拓展,增加了幼儿的学习量。幼儿教师普遍认为,通过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这一认知导致幼儿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出现了幼儿教学内容“小学化”的趋势。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其结果却与预期的结果相反,阻碍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解决幼儿教育发展问题的对策

1.转变幼儿教育观念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需要首先认识自身思想观念的误区,要紧贴幼儿教育的实际,不断调整思想观念,从而提升幼儿教学的实际效果。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教育允许的范围内,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想,开展特色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教学中的主动性,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教学实验后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推动新的教育方式的发展[2]。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幼儿的角度来思考,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幼儿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幼儿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的个性发展。例如,笔者在幼儿教育中,将游戏教学融入到教学中,同时记录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游戏教学中增加与幼儿的互动,针对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的知识,做不同的要求,笔者在长期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后,发现本班幼儿明显比邻班幼儿更活泼,个性更鲜明。这说明,这一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个性有一定成效。2.优化教学内容幼儿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需要对幼儿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幼儿由于年龄的限制,认知水平较低,对很多事物都无法理解,记忆力较差,教授的许多知识都会快速忘掉。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幼儿教师需要侧重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培养,而不应大量灌输死板的知识,一旦幼儿的头脑被大量的知识占据,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就会受到捆绑,无法自己的作出判断。例如,笔者在幼儿教学内容的编制中,除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础性知识外,还侧重幼儿想象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知识方面,笔者在教学内容编制中,加入了识字、古诗等的记诵,在幼儿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笔者在教学内容编制中加入了小故事、生活情景分析的内容。幼儿在识字中,笔者采用游戏教学的教学方式,图文并茂,甚至辅以动画片的形式,让幼儿理解某一个字的意思,以及这个字的结构,如“虎”这个字,笔者直接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有关虎的动画剪切下来,让幼儿从“虎”这个形象中,了解“虎”这个字,让幼儿将这个词深刻地记到脑海中。又比如,从幼儿生活情景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观察能力。在课上,笔者直接对学生说“穿白色衣服的学生举手”,学生在观察自己穿的衣服的颜色之后,会判断应不应该举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形成较好的观察能力。

三、结语

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的教学效果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与观察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同时,重视对幼儿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幼儿可以熟练使用文字工具与语言工具。幼儿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这是提升幼儿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闫江涛。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1):111-114.

[2]张钰君。揠苗岂能助长——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277-278.

环境监测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九

摘要:环境监测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内容,在监测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信息更是开展具体环保工作的行动指导。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渐成熟,使得环境监测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由于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想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展开分析,进一步提出环境监测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结果;现代化监测技术

1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一是,监测结果的实用性较低。较多环保部门针对监测结果与相关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停留于表面评价和简单计算中,严重缺乏系统性剖析,造成与实际环保要求出现较大差距;二是,地方监测水平良莠不齐。不同区域环境监测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地区相对优秀、落后地区过于薄弱的情况严重影响环保工作开展效果;三是,监测覆盖范围有限。当前环境监测集中于重点城市、发达地区以及部分行业、企业,较多污染源只能够进行估算;四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环境监测专业人才有限,特别是高端人才存在流失海外、大量缺乏等问题,造成队伍结构的失衡、较多现代化监测技术、监测方法无法合理使用。

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篇十

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一、城市街道记录城市的历史,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程和特点,城市街道能反映城市的历史形态和风格。城市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和建造的过程,都会留下一些见证,不同年代的建筑形成不同风格的街道空间和广场形态等等。这些建筑和街道积淀下来便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塑造了城市的物质形象和精神面貌,人们就是通过这些物质形象来感知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空间,街道又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之一。城市街道分布广,涵盖的内容多,对城市环境质量、景观特色以及精神面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街道景观的现状

(一)文化缺失与同一化趋势

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理论强调街道的布局、交通、管理的功能性设计;在城市建筑物的布置上注意朝向、间距等实用性原则,这些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但是,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忽视了人们的心理知觉。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许多街道都呈现出同一化的'趋势,在追求利益的商业型社会冲击下,各种类型的街道空间全都统一在商业文化的气息中。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并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是现代化的城市街道在所谓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逐渐丧失了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出趋同化。文化的缺失使得街道的差异性渐渐难以辨别,走在千篇 一律的、商业味浓重的街道上,人们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街道没有地域文化特色,是导致城市之间千城一面、缺乏个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车取代人成为街道的主角

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原来以步行为代表的慢速交通,建立一种快速交通体系,这也使得传统的街道空间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街道空间一般尺度较小,时宽时窄,或直或弯,因而可以构成丰富的空间形态。这样的空间形态方便行人往来穿梭于街道中。街道两侧的建筑物间距较近,总体尺度较小,有较强的亲和力,形成丰富的社会生活。而现代以汽车交通为中心的城市街道正逐渐侵蚀这种社会生活。人行道上停满车辆,机动车道上的车辆川流不息,道路空间被交通工具占据。机动车的出现,无疑使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传统街道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丰富的街道生活、传统商业和邻里结构遭到破坏,城市追求流动性的大尺度城市街道和广场,却没有可以吸引人们驻足停留的东西,造成“只有道路,没有街道”的结果。

三、城市街道空间发展的建议

(一)城市交通性街道———突出城市地域个性

城市交通性街道主要指的是城市的主干道、快速道和车行速度快、车流量大的次干道。交通性街道解决城市中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城市与其他地区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承担了城市中重要的交通运输。其特点是机动车数量多、车行速度快、车道较宽、行人和非机动车数量少。为减少行人和机动车间的矛盾,道路两旁应尽量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并且通过两侧的绿化层次来提升街道景观的品味,展现城市的特色。街道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城市的文化特质,构成了当地文化和城市特色。交通性街道联系城市各主要区域及周围各城市,车道要求车辆有较快的车速,所以,周围一般通过大尺度的景观来反映城市特有景观,从而展现出城市的气质和个性。这种大尺度的景观主要通过自然环境、沿街的建筑风格、轮廓线以及道路线形、节点性建筑物等来体现。比如云南西双版纳的街道用茂盛的植物来体现亚热带雨林城市街道的特点。

(二)传统城市街道———保护与更新

城市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和风俗,这些文化和风俗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当地的地域特点、民风民俗、历史人文等等。这些民间文化在各个时期最集中的体现和存在在传统街道当中。传统街道具有真实延续的生命力,保护和传承传统街道,可以反映一定的当地特点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街道的物质环境方面,物质环境包括保留下来的街道空间形式、街道建筑、街道布局等等。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街道充斥着各色商业元素,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留街道的历史性和地域文化特色?这就需要在保护好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让多元的空间能更好地承载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艺术和各个时期的物质遗产,以及现代商品的交易往来,都能做到做到和谐共处。

(三)城市生活性街道———构建宜人共享街道

城市生活性街道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主要解决城市各功能区域内部的交通问题,满足各分区内部的生活和活动需要,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街道类型。生活性街道的特点是:街道两侧一般由构筑物、地面、绿化和公共设施构成。相对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路面较窄,车辆少且车速慢。其中,步行商业街是特殊的城市生活性街道,成功的步行街甚至可以作为城市形象的名片。比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淮海路等。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设计中应该抓住生活的特点,强调场所感和邻里空间,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考虑利用小品、座椅和当地植物来营造交流空间。生活性街道人流量较大,还应该注重行道树种的选择,以方便人们在夏天纳凉,在冬天取得足够的阳光。生活性的街道虽然跟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相关,但不能忽略它的交通功能,要注意解决人车共存的矛盾。上世纪80年代,西方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强调居住使用者、行人、儿童和骑自行车的人构架一个人车“共享街道”模式。共享街道的特征有:第一,构建行人和机动车共享的路面空间,行人有优先权,不鼓励交通畅行无阻的居住性公共空间;第二,明确标示出入口,人行道和车行道不存在明显的区分,路沿石也不做抬高;第三,设置自然状态的屏障和街道设施,来限制行车速度;第四,形式可以是街道、广场或者其他形式,具有充分的景观绿化和休闲设施。

城市园林绿化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园林绿化;现状;可持续发展;庐城镇

论文摘要:阐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表现特点,从资金投入、绿化思路、建管力度、园林景观、绿化空间、绿化指标以及树种选择等方面论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庐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庐城镇系安徽省庐江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63km2,其中城区面积8.7km2,总人口14.36万人,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庐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规划造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挖潜补绿”的园林绿化方针,不断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园林式、花园式的单位、小区、学校层出不穷,使全县园林绿化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庐城生态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庐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庐江县于荣获安徽省省级“园林县城”的称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巩固和深化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庐城镇的园林绿化工作谈一点认识。

1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表现特点

1.1园林绿化现状

自以来,庐江县逐渐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城区绿化面积达356hm2,树木品种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05个,行道树木总量达1.6万余株,地被植物面积从零增加到12.15hm2,庐城的绿化覆盖率增长到29.9%,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8.37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0.5m2增加到7.36m2,初步形成了“绿树环绕、绿草成茵、城在绿中”的绿化格局。

1.2园林绿化特点

(1)规划标准高。庐江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规定绿地占建设用地面积要达到9%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

(2)地方特色鲜明。园林绿化充分体现了庐城镇河网纵横、面湖(黄陂湖)背山(冶父山)的特点,即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山体河道、城市通道为基本骨架,以重点地段为节点。

(3)园林景观全面。园林景观建设有人文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区,如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汤池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周瑜墓园等;有城市生活特点风景风貌区,如环碧公园、绣溪公园等;有沿城市干道两侧绿化的景观轴;有沿县河、东大河、黄陂湖沿岸、移湖水库四周的滨河景观带;有各种街心小游园、小广场、园林小品,以及城市入口景观等不同等级的绿色生态景观节点。

2庐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绿化思路

自20以来,通过义务植树活动,庐江县共完成种植乔木树种5695株、花灌木64286株、地被植物1010m2、建小游园1590m2,投入绿化资金53.3万元。但绿化树种较少,树木规格偏小,绿化项目少,绿化部位小,而绿化的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审批,合理界定植物数量,丰富植物物种,坚持适地适树,多品种搭配。城市绿化要转变曾经一度“以草坪为主、乔灌花为辅”的模式,走“乔木为主、灌木花草为辅”的路子。既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为人们提供大量可进入的休闲空间,又可节省大批的管护费用。

2.2强化建管力度,丰富园林景观

庐江县虽然投资1300万元对庐城的绣溪公园和环碧公园进行了新建和改造,但由于管养力度不到位,导致人为破坏严重,需要及时补充绿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城区周边绿化、城市入口景观美化等;改造军二西路和文昌路的绿化带,因为原来的绿化树种多数已濒临死亡,而且病虫害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美观,而且还为病虫害扩散蔓延提供了种源。2.3开拓绿化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为了增加城市的绿量,必须挖掘绿化空间。而城市空间却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占取相当大的面积。下一步要搞好单位专用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有条件时,还要向立体绿化方向发展。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小区”活动为抓手,提高庐城绿化率和绿化水平。

2.4突出绿化指标,实现自然协调

园林绿化至少要突出绿量、自然化、多样性、乔灌为主等特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数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大绿量则是形成城市绿化特色的第1要素。要编制和完善新区绿化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绿化指标明确规定,对城市公园、街区公园、街头游园定位定量。城市绿化的自然化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管养经费,也符合当前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

2.5合理选择行道树,形成较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

行道树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因其栽植立地条件差,受烟尘及有害气体污染重,受行人碰撞损坏大,受建筑物庇荫、水泥路面辐射强,应选择“耐瘠抗逆、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的树种。从景观效果角度讲,应该择“春华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

美、冠整形优、景观持久”的树种。还要考虑栽植地点和环境,城区道路应多以树冠广袤、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木为主;郊区及一般等级公路,则选择速生长、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树种;通道及墓道等纪念场所行道树种的选择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

3建议

(1)创建园林绿化城市,必须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和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正确选择和应用树种资源、培育健康的园林树木。

(2)行道树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的建设标准和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以方便路人行走和车辆行驶为第一准则,结合景观效果要求,确定适宜的树种、品种。

(3)在植物配置上,既要有乡土树种,也要有引进树种和归化树种。积极开展地带性植物资源调查,以抗风、浓荫、耐旱为城市骨干树种的选择标准,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乔木为主,选择出一批优良乡土树种和已归化的外来树种,适地适树,扩大种群规模,应用于主要道路、公园等绿地。

参考文献

[1]赵荣园。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黑河科技,(4):53-54.

[2]王东义,刘迪。植物配植与城市绿化[J].黑河科技,2003(2):12.

[3]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李波,李志栋,刘军。齐齐哈尔市乡土树种与行道树选择[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1):42-44.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与规划论文 篇十二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与规划论文

摘要:城市公共环境规划中应注意功能性、安全性、识别性、舒适性以及经济环保性,提高人文关怀水平。

关键词:公共环境;人性化设计

1城市公共环境概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正是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来的城市建设理念。城市公共环境建设,顾名思义就是为城市人们提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公共设备。它的发展建设在为城市人们提供便捷性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为提高人们精神生活质量提供了空间环境。现阶段,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又有了新的高度。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城市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起到了调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媒介作用。所以,人性化设计的融入将会更加符合人们对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切实需求[1]。

2人性化设计在环境建设中的运用原则

①功能性。功能是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基本属性,其决定了人性化设计的具体形态以及其他延伸效果。②安全性。安全性是在功能性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必须要优先遵循的设计原则。③识别性。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识别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使用人群对其的利用效果,这是因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识别物大多是用来引导人们操作使用设施方法的[2]。④舒适性。舒适性是城市公共环境建设中必须要遵循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具体体现是指在设计中考虑人在视觉、触觉等方面的心理感受,让人们体验到身处安逸舒适的公共生存空间。⑤经济环保性。经济环保原则是在城市人们注重精神生活品质,关心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必须从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来进行,这是因为公共设施的建设使用具有广泛的通用性。

3人性化设计在城市公共环境中运用方法

(1)精细化设计。城市公共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细节的部分,其设施设备的安排是否得当、设想是否周全都是进行人性化设计所必须要考虑到的。此外,公共环境的精细化设计还会直接影响使用者在视觉上、情感上的舒适度体验,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人们在城市中的精神生活质量。精细化设计的具体方法是在建筑物的形式、体量、空间形态、建筑材料质感、建筑物色彩以及建筑物尺寸、与地面标高等。在公共环境设施方面,如对公园内的座椅进行精细化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的灯光问题。既不要与灯光设置得太近容易引来蚊虫,也不要设置得太远。还要注意与灌木丛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都是防止夏季叮咬人群的人性化设计[3]。

(2)特色识别设计。每个城市都有其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历程,将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城市公共环境的识别标志中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参与性。城市人们群众可以在使用公共设施设备的过程中,勾起自身对这个城市的记忆、印象以及综合结构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于一个城市进行一场大致、明亮、清晰的定位。人们在城市公共设施环境中,可以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背景、人文情怀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解这座城市的存在价值。

(3)空间序列设计。人性化设计中的空间序列是指,从空间景观、建筑物视野以及整体形象等来进行城市公共环境建设。也就是说空间序列设计是利用物理环境刺激的原理来增加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与空间环境进行高度融合。这一设计是将人的思维感受放在设计首位的方式方法,通过景观把人的思维情感融入到公共环境建设中,进而完成人与环境的情感交流。在此过程中,人的注意力、情感、兴趣也与公共空间环境达到了同一高度,从而实现情感高潮的观赏游玩效果。现代的公共建筑环境空间与传统的家庭式的园林建筑环境空间不同,它一般不会有较长的空间序列时间。这就为空间序列的人性化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建设难度。

(4)绿色元素的融入。相关学者曾表示在人的视野中,只要存在25%的绿色就可以起到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城市公共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中,要将绿化元素进行有效融入。我们可以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布置大面积的`绿化草地,并合理的种植树木为在夏天的人们提供乘凉的去处。具体来说,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即花园城市。其次,城市公共环境中要进行一定比例的自然植被覆盖,并尊重其自然的生存规律。这样就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进而实现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目的。

(5)可持续建设。在利用人性化设计手段来实现城市公共环境完整建设的过程中,可持续建设是其连续性的有效保证。这就意味着在人性化设计的过程中,应将可持续性运用到城市公共环境中。例如,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利用废弃木材、轮胎等进行护栏、秋千、盆栽景观等建设。在降低建设程度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设计出一个绿色、安全、舒适、文明的城市公共环境,对于提高城市快节奏生活的质量来说是有利无害的。既然其服务对象是城市人群就要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使其真正的发挥效用。

4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1)特色发展。每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文化基调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其建设的方向也应该存有差异。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中,一窝蜂的追求现代化、追求高层建筑、追求大型商场建设,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多样性。所以,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的公共环境建设要首先进行突破设计。把各个城市所具备的文化特色重视起来,将其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进而提高其对城市的特色情感,这与我国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建设目标是不谋而合的。(2)可持续发展。人们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其可持续发展的设置是不可缺少的。在当前阶段,乱扔烟头、果皮纸屑、踩踏草坪以及随地吐痰的现象丛生,这就为城市公共环境的连续性完整性带来了难以维持的破坏。针对这一问题,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对破坏公共环境的个别群众进行惩处。以此种小惩大诫的手段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群众维护公共环境的保护意识。当把这种保护环境的意识普及到每一个人城市居民的言行举止中,就可以将所在城市的整体文化素质提升一个段位。

5结束语

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可以把生活在这一城市中居民的道德品质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人性化设计有利于勾起人们对城市建设历程的记忆情感,从而更加注重对其的建设方式和行为举止。这就意味着人性化设计不仅在物质在为人们提供了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使用便捷性,还为其在精神需求上提供了一定的情感关怀和心灵慰藉。

参考文献:

[1]洪焕坪,柳国伟。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南方论刊,05:50-51.

[2]付静。武汉公共自行车基础设施人性化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12:92-94-108.

[3]罗中霞。对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再认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160-161-166.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