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讲课稿

来源:范文范 2.06W

大家了解长征么?今天讲一讲和长征有关系的的几位历史人物。

党史教育讲课稿

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召开秘密军事会议,部署第5次“围剿”重大军事行动,制定了一个名曰“铁桶计划”的战略方案,以红都瑞金为最终目标,对红军进行大包围。“铁桶计划”是“绝密”文件,但蒋介石想不到的是: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铁桶计划”的全部材料就到了共产党员项与年等人的手上。

国民党的少将叫莫雄的把这一计划交给了项与年,项与年接过这一沓文件,决定尽快送到瑞金。当晚,项与年挑灯夜战,用特种药水将各份情报上的要点,一一密写在新买的4本学生字典上,重要的军事标图则描到薄纱纸上。他选择了一条由德安抵达瑞金的最佳路线,即从南昌乘车到吉安,进入泰和,从山区插入兴国县境,再横插于都,然后直到瑞金。当他进入兴国县境临近茶园村的地方,发现国民党军队封锁很严,一般青壮年根本不可能从这儿通过。项与年回到山林中,用石块一连敲下了自己4颗门牙。次日下了山,他完全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就这样,他一路赤着脚,混过了沿途敌军的层层哨卡,把4本密写字典交到了周恩来的手上。

帮助我党伤员并给我党提供物资的莫雄曾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后被释放。1951年镇反,被当地政府判死刑,叶剑英知道后,立刻打电话给陶铸,要求刀下留人,并报告毛主席,毛主席也做了批示。

当时的中央负责人在传阅了“铁桶计划”之后,深感中央根据地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若不断然采取措施,再有十天半月,就会完全被敌人围困得难以脱身。10月10日,中央发布了战略转移的行动命令。10月16日,中央主力红军8.6万余人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0月26日,即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后的第10天,按照“铁桶计划”渐向苏区腹地推进的国民党军队已完全占据了宁都、长汀、会昌等地。7天后,敌军的前锋推进到瑞金城外。到这个时候,敌人才知道红军的主力已转移。

军情报告传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气得七窍冒烟,他精心铸造的“铁桶”最终成了一只裂缝漏水的烂桶。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为中央苏区10万名红军指战员及时脱离险境、提供绝密情报的有功之臣。1956年国庆节前夕,副总参谋长李克农上将派人专程前往福州、广州,将项与年、莫雄接到北京,让他们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国庆典礼。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大家知道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是哪一位么?第一位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是哪一位么?

本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他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是一位美国人。

美国的医学博士,放弃了舒适的环境,毅然决然地前往当时还正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他用仅有的医疗条件,不顾自身安危地去研究当时在东方都很猖獗的热带病。

他投身中国革命后,迎娶了延安第一美女。新中国后,他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

这个对中国充满深厚情感的外国人,便是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沙菲克·乔治·海德姆。

马海德,本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儿童时代生病,无钱医治面临死亡,被一位医生免费救活了。

马海德却从那时候开始,就把救死扶伤的医学梦,深埋心底,并时刻都在为之奋斗。

1933年11月,年仅23岁的马海德,凭借超常的勤奋,获得了日内瓦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

拥有骄人的学历,马海德本可以进美国任何重点医院或医疗科研机构,他这时的一个决定,再次改变了他的一生。

毕业之际的马海德,听说在上海等地,一种东方热带病四处蔓延。当时贫困中的中国及落后的医疗条件,根本无以应对。

马海德回想起8岁时,全家遭遇流感的经历,隐约想起那位陌生医生的话。马海德下决心越过重洋,到中国为苦难的人民解除病痛。

来到上海,他与同行的同伴在一所医院当医生。稍有积蓄后,他们几人便合伙开了一个诊所,但同行的同学都因不适应中国的环境,以及美国有着更好的就业相继选择了回国。

只有马海德,因为自己对热带病的研究,深知中国人民的需要,毅然选择只身经营着诊所。

在上海行医多年的马海德,见识到中国底层民众的困苦,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无耻行径。

种种现实因素告诉马海德,这里需要专业的医生,救死扶伤是医生的使命,这也是他选择留在中国最重要的原因。

结识宋庆龄,开始投身于革命之路。1943年冬季的一个夜晚,马海德受邀参加挚友的晚宴。在宴席上,马海德被一个典雅的女士吸引住了,随着推杯换盏,晚宴的氛围也达到了高潮。这时马海德凑近挚友耳边问:“那位女士是谁?“挚友顺着他的目光,不禁笑了起来,“那位是孙中山先生的妻子,宋庆龄女士啊!”于是由挚友的引荐,马海德与宋庆龄便互相认识了。随着和宋庆龄的不断交谈,马海德发现她不仅自身气质袭人,而且思想更是令人敬佩不已,通过宋庆龄不断阐述她对革命的简介,马海德深深被这样的一个思想的新世界给迷住了。

1936年,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马海德接到宋庆龄的建议,离开了他生活了许久的上海,与记者斯诺一同前往延安根据地。经过了数月的长途跋涉,摆脱了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和围追堵截,二人终于抵达了延安。在陕北,乔治·海德姆就施展高超医术,与红军医生钱信忠(原卫生部部长)、戴正启等人一道为军民治病。在陕北与当地人的广泛接触中,乔治·海德姆发现回族群众多数都姓马,于是决定自己也要姓马,改名马海德。

在根据地的环境不如上海,吃穿住行都是重重考验,马海德却很快的入乡随俗,吃着白菜就着窝头,啃着土豆,睡的地方是时不时掉着土块的窑洞。

延安的生活环境很苦,但在漫天的黄土中,马海德也看见了人民的坚毅,无论战士还是当地百姓。

旁人问他是否习惯这样的环境,马海德坚毅地说:“我丝毫不后悔。”三个月的延安考察结束后,斯诺决定回美国时,马海德却自愿留下,并且加入了红军,更是入了党。

因一支舞,迎娶延安第一美女。1940年除夕,马海德参加了一场舞会,在优雅的音乐和绚丽的灯光下,他一下就被一位女士的气质吸引了。那位女士叫周苏菲,在当时的延安被称为“延安第一美女”。马海德邀请周苏菲共舞一曲,两人起舞间默契有加,而彼此也感受到了对方深厚炽烈的目光

一曲终了,本以为将不告而别,但马海德却邀请周苏菲去自己的窑洞,并且向她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如此强烈的情愫在彼此之间传开,之后他们更是一同在闲暇之余散步,聊着自己对于理想的看法。二人越发的情投意合,终于准备结婚,他们以彼此同样对革命的热情冲破了常人对于婚姻的桎梏。在婚礼当天,毛主席和周总理亲临现场并向两位新人多次祝酒,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婚后二者的生活更是彼此搭配,二者在不同的领域向着同一份事业而不断发光发热。

志愿加入中国国籍,冒死挽救50万人民性命。在新中国正式成立后,马海德首当其冲地申请了加入中国国籍。那天,周总理亲自给他盖章签字时问他:“加入中国国籍你后悔吗?”“不会后悔,如果让我重来,我仍然会选择来中国!“马海德铿锵有力地说道。

加入中国国籍之后,马海德并没有以外国人的身份享受着更好的待遇。在一次发放外籍人员补贴时,被发到补贴的马海德却一脸严肃地说:“我是中国人!不是外籍教授!“

到了1954年,研究所正式成立,马海德身为副所长,更是亲力亲为。面对研究传染率很高的皮肤病时,他没有携带任何防护措施前往病区,在他看来,如果裹得严实去看病,病人病还没痊愈就会被自己的打扮吓死。

研究所的医护人员被他的无畏打动,纷纷效仿起来。而在让村民们抽血时,村民们都不抽,他身先士卒,自己先抽了血。

在面对一个身患皮肤病十余年的老人时,马海德每次看望都拉着老人褶皱的手,而老人老泪纵横,说道:“十几年人们都不敢和我接触,马大夫你是第一个愿意的人。“

在担任副所长期间,马海德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麻风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他主持建立了麻风病综合防治研究基地,在一些地区取得了防治麻风病的好效果。

而这数据都是他通过冒着极大感染风险,去病区一个个收集总结而来的。伴随着数据逐渐的完善,病情逐渐的好转,马海德的研究前后也挽救了五十余万人的性命。

病床上仍在工作,骨灰撒向延河。患者一天天在减少,而马海德却日渐消瘦。十年过去,中国基本消灭了性病,可马海德的胃,也被切除得只剩下四分之一了。常年因为工作的繁琐导致饮食不规律,研究的后几年他更长时间是忍着胃病去看病的。1976年,马海德又被确诊前列腺癌,66岁的马海德没有安心养病,反而更是坚强地说:“我会战胜疾病的,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哩!”1976年一直到1984年,马海德陆续做了8次大手术,可病情稍微好转一点,他就跑到滨区去看病人,又去国外为麻风基金会募集资金。这几年间,他为基金会争取到了数以千万美元资金。

历经多少磨难,他都挺了过来,可在1988年的北戴河会议上,马海德倒下了,他被送往医院。病床上奄奄一息的他也没有忘记他挂念的病人们,他让周苏菲每天把全国各地地病人给他写的信读给他,然后又口述让周苏菲写回信。到最后,马海德的声音越来越小,往往周苏菲要用耳朵贴在他的嘴边才能听清。而就在一天,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马海德走过了他平凡但又伟大的一生。病逝之后,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分成了三份,其中一份,洒到了他曾深深热爱的延安的延河里去。延安,他在那里开始他的“中国人“的一生,也终究在那里结束。回望马海德的在中国的时期,更是将自己当作中国人来生活,在当斯诺问他为什么留在延安时,他只是简单地说:“因为我觉得这支队伍会有出息,我觉得这里的人民需要我。”1949年2月,米高扬以斯大林特使的身份,秘密到达西柏坡进行访问。在这次访问中,米高扬向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说道:“李敦白和马海德是美国侦查机关的间谍,应该把他们抓起来。”毛泽东直接说道:

“马海德从1936年就参加了我们的红军,当时我们损失了90%的根据地,90%的共产党员,90%的红军战士,

他那时就加入了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我身边,他的事情我最清楚!

1988年10月,马海德因病去世,按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分成了三份,一份被存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份送回到了他的老家美国纽约的布法罗市,一份则回到了延安。

马海德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去告诉他们,他是热爱这片土地,他更是热爱这份事业。

2022-11-12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