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故事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3.3W

除夕的故事精品多篇

除夕的故事 篇一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关于除夕守岁熬年的传说故事介绍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的现代故事 篇二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一到春节,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男女老少脸上挂着笑容,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

一大早,爸爸妈妈就忙着在门口贴春联和福字,去逛花市买年花装饰房间。花市的花可真多啊,每种花都有它不同的寓意,年桔代表着大吉大利、剑兰代表着步步高升、百合代表这百年好合······,我们逛了好一会,爸爸挑了两盆“鸿运当头”买回家。

下午,妈妈就在厨房里忙开了,“叮叮当当”的切菜声一声声的传来,为我们晚上带来了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菜式非常丰富,妈妈说每样菜都有寓意的,鸡代表着“有计”、鱼代表着“年年有余”、生菜代表着“生财”······,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开心的吃着年夜饭,都举杯祝愿。祝福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祝福爸爸妈妈、姑姑姑父工作顺利,当然还要祝福我们小朋友学业进步啦。

吃了晚饭,窗外有人开始燃放烟花了,伴随着“咚咚”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在天空中炸开了,五颜六色,美轮美奂。电视上,除夕的重头戏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热闹的播放着,有歌舞、小品、相声······,表演都很精彩。

我们家过除夕还有个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包饺子。我们看节目的时候,就见姑父拿着擀面杖在飞快的转动,一张张圆圆的饺子皮就出来了,妈妈拿过一张皮,在中间放上馅,把两边的皮一捏,打上几个褶皱,一个漂亮的饺子就包好了。我也给妈妈帮忙,学着包饺子。零点钟声敲响,我们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就是我们家除夕,热闹的除夕!

除夕的故事 篇三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3、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4 、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

除夕作文 篇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迎来新的一年。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家里吃一顿团圆饭。

一家人洗菜、烧菜、搬菜、煮菜、烧饭……忙得不亦乐呼。厨房里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这响声好像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

不一会儿,桌上摆满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有披着黄金甲的红烧鱼,有红通通的`红烧肉,有圆溜溜的肉丸子,有绿油油的青菜,有香喷喷的糖醋排骨,有又甜又辣的鱼香肉丝,有……我看到满桌子的色香味俱全的菜,想到爸爸烧的菜真是应有尽有,爸爸的手艺真是非凡呀!我等不及,夹起一个肉丸子,就放到嘴里,真是美啊!我又吃一个,感觉越吃越想吃。我尝肉丸子,又夹起一根鱼香肉丝,咬一口,感觉也一样是美味呀!等爸爸、妈妈、奶奶时,我已经吃很多菜。当我们一家四口团团围坐在一起,爸爸打开一瓶红酒,给每人倒一杯,号召我们举杯:“祝愿我们一家的生活和事业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身体健健康康!”“干杯”,爸爸说完一饮而尽,我吃得更欢,我们有说有笑的。我们大漂亮!”妈妈举起手中的酒杯,对我说:“祝宝贝学习有进步,把钢琴的六、七级过!”爸爸又说:“祝老妈万事如意、永远健康!”奶奶也举起酒杯说:“祝我们全家幸福美满!”在叮叮当当的干杯声中,我们全家一起迎接欢乐祥和的新年。

饭后大约半小时,妈妈又拿出许多水果放到桌子上,有香梨、有苹果、有火龙果、有橘子、有甘蔗,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不吃其它水果,偏偏吃这些水果”。爸爸插嘴道:“因为,香梨代表想你;苹果代表平安;火龙果代表红红火火;橘子代表吉祥;甘蔗代表甜蜜幸福。”“哦!”我恍然大悟。

这时,我抬头一看,已经快八点。我忙说:“春节联欢晚会快开始。”爸爸、妈妈、奶奶就急忙收拾碗筷,一会儿就回到客厅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哈哈哈”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不时地荡漾在客厅里。

除夕 篇五

周末,我的好朋友张卉媛送给我一本《除夕的故事》,这本书讲述关于我们中国过年的故事,当时我还不知道过年是怎么来的呢?对这本书很感兴趣,我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为什么中国有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为什么要贴春联?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从前,有个叫夕的怪物,它经常伤害百姓,所以,灶王爷要去天上找神仙来帮助除掉夕。灶王爷在天上找啊找啊,正好,碰上一个叫年的小朋友,年说:“灶王爷爷爷,灶王爷爷爷,您我讲讲人间发生的事情,好吗?”灶王爷要急着办事,所以他和年说:“我要有事。”说完他就向前走。正在这时,年的师父神农出来,灶王爷连忙对神农说:“人间有难,来一个怪兽,把老百姓害苦,请您快派天神把他除掉吧。”师父说:“就让我这徒弟去吧!”那小孩刚转头要走,师父就叫住他说:“你带这个红丝绸去吧!打年的时候会用到!”他高兴谢过师父,向人间飞去。

一天,夕来,人们早早地躲进屋子里,它“砰”的一声撞开一户人家的大门,然后张开大嘴,把一桌子的鸡、鸭、鱼、鹅、肉连盘子、碗一起吃下去。这时,年来打夕,年从口袋里掏出红丝绸,甩来甩去。夕一看到红色的东西就难受,它四处乱蹿,年在天上挥舞红丝绸,到处闪着红光,夕就装死,年看到夕一动不动,真的以为夕死,高兴地喊道:“夕死,夕死!”这时,夕找到机会一下子扑上去声,年又舞起红比绸,夕一下子退回去。找来小竹筒“噼呖啪啦”几声巨响,夕被烧伤,他就喊来乡亲们一起放竹筒,一团熊熊大火在年的身上烧起来,夕被烧死,老百姓们开心极!村民们看着年手中的红绸,说:“年啊,假如我们家家都有一块红绸,那可就再也不怕怪兽!”年眨眨眼,说“好办,那就让家家都有。”说着,他将红绸向天空扔去。只见红绸一下变成千条万条,挂到家家户户的门上。

为庆祝这次胜利,人们从此就把腊月三十儿晚上叫做“除夕”。()为纪念年的功绩,就把正月初一叫“年”。不过,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不再烧竹竿,而是变成放鞭炮,门上也不再挂红绸,而是贴上红春联。这些风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