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中秋节的传说【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1.7W

有关于中秋节的传说【精品多篇】

蟾宫折桂 篇一

蟾宫折桂的字面意思是攀折月宫桂花,中国古代用来比喻科举应考得中者。

中国古代科举大考都在八月,人们就把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蟾宫折桂”。

《红楼梦》第九回写到,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

中秋节的神话故事传说 篇二

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逄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逄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吴刚折桂

相传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但桂树随砍随合。天帝把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另有一神话传说,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于是他就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了人间。

嫦娥奔月 篇三

中秋节的传说中,最美丽动人的莫过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了。

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之一。

嫦娥是怎样奔月的?自古以来,嫦娥奔月有很多版本,说法不一。

但各种版本有一共同之处: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念后羿射日之功,赠他不死仙药。

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无法留在地面,飞天奔月而到了月亮之上。

从此,月球上就有了一位美丽浪漫的月宫佳人。

嫦娥奔月的神话记载,最早见于《归藏》。

据《周礼》记载,《易经》原来有三本,即夏代的《连山》、殷代的《归藏》和周代的《周易》。

由于《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所以现在通称的《易经》是指周文王整理过的《周易》。

据199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的王家台秦简《归藏》,以及《文选》李善注释时两次引用的《归藏》记载,都说常娥服西王母不死之药奔月成为月精。

嫦娥是怎样吃了仙药?有人说是因为嫦娥不知情而误吃了;有人说是嫦娥好奇偷食;也有人说是嫦娥故意盗吃;还有说是后羿冷落嫦娥,嫦娥吃了仙药伤心而去;还有的说是后羿的部下逄蒙趁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时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危急中将仙药吞下。

以下两种传说,应该是流传最广也最符合嫦娥奔月的温馨浪漫、美丽动人。

中秋节的传说 篇四

远古时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赏赐仙药。八月十五后羿带众人打猎,其弟子西蒙前去其家盗药,后羿妻子嫦娥为保护仙药,遂将其吞下。吃下仙药的嫦娥,不受控制的飞上天去,迟来的后羿只见到将要消失的嫦娥。后认为纪念善良的嫦娥,遂将这一天定为中秋节,意为:全家团圆的日子。期望有一天后羿与嫦娥能够团圆。

月宫蟾蜍 篇五

月亮里存在蟾蜍的说法比较古老。

在战国以前,古人就传说月中有座月宫,月宫中有“蟾蜍”。

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根据闻一多先生《天问释天》中的考证,“顾菟”即蟾蜍。

这是迄今月中有蟾蜍的最早记载。

后来,人们把月中蟾蜍与嫦娥联系起来,说是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并被罚捣长生不老药。

西汉《淮南子》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东汉科学家张衡在《灵宪》中记载:“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

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绝色佳人嫦娥怎么会在奔入月宫后变形成为现今人们印象中的丑物蟾蜍(蛤蟆)?这是当今人们的误解。

在古代,蟾蜍并非丑物,而是吉物。

据考古发现,蟾蜍可能是由我国古代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蛙演变而来的。

仰韶半坡彩陶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有纹样的彩陶,它的纹饰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非常丰富,这其中就有蛙的形象。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到了汉墓的帛画上,蛙纹演变成为一只蟾蜍两脚分立,站在一弯月亮上的形象,蛙的形象逐渐演变为代表月亮的蟾蜍。

汉代石刻画像里,也有伏羲氏和女娲手里托着日月轮的形象,女娲手中托的月轮里就有()蟾蜍在捣药。

在汉代,蟾蜍往往被视为三千岁的长寿之物,还是镇乱保安的吉物。

《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所造的侯风地动仪:“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如果是丑物,蟾蜍怎么会和八龙相配?

因为月宫中有蟾,所以月宫又被称为“蟾宫”,又因圆月如盘,辉映寰宇,故月亮也有“蟾盘”、“蟾光”、“蟾魄”、“蟾彩”、“蟾辉”之称,皆因这只蟾蜍而来。

中秋节的神话故事传说 篇六

中秋节月饼传说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愿忍受元朝统治阶级残酷的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的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了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给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晚上,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了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就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日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的越来越精细,品种也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的特别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等系列活动,有的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还有另一个说法: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会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遗俗。

中秋节传说-嫦娥奔月

我国对月亮的崇拜,集中体现在嫦娥奔月这一传说上。

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上就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西汉名籍《淮南子·览冥篇》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灵药,被嫦娥偷吃,就直奔月亮而去,但只身独往,难免冷清。东汉科学家张衡(78—139)大概是为了惩罚嫦娥的私奔,在其专著《灵宪》中说,超群绝世的嫦娥到了月亮就变成丑陋的蟾蜍——癞蛤蟆,并被罚在月宫中捣药。

但是,蟾蜍的丑恶形象和美丽的月亮毕竟难以协调,在民间,人们慢慢地为奔月的嫦娥恢复了原来的玉貌仙姿。六朝以后,嫦娥又变成了美女,孤栖月宫,非常寂寞。

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从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赏月改为祭月,盼嫦娥回归人间。为使她在月宫不感寂寞,人们又逐渐创造了月中有白兔和桂树的故事,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进一步演绎出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500丈,玉帝令西河仙人吴刚伐桂,可桂树有特异功能,随砍随合,所以,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到了宋代,中秋节习染成风,赏月、玩月更加热闹、普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京师祭月,倾城人家子女登楼或在夜半之时焚香拜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蟾宫折桂,喻科场得意)……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了两三千年,添枝加叶,越来越完整、完美,它揭示了月宫之谜,包容着人类对月球的种。种遐想,同时也反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解放和人格独立的强烈愿望。

中秋节的传说 篇七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在古代叫什么 篇八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吴刚伐桂 篇九

到了唐代,又有了月宫中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

传说月亮上的广寒宫前有一颗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

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

吴刚常年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砍不断,吴刚也只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砍下去,永无尽期。

吴刚何许人也?为何到月宫中伐桂不止?有不同的传说。

一种说法是说,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另一种传说与第一种传说相似,说西河人吴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放到月宫,令他在月宫砍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得仙术。”由此吴刚便在月宫常年伐桂。

还有一种传说,带有爱情色彩,说吴刚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鲁的天将,被嫦娥的美丽深深吸引。

他不顾嫦娥的多次拒绝,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宫纠缠嫦娥。

嫦娥不堪其扰,指着桂树说,它枝条太长了,今夜你若能将它砍断,我便答应你的追求。

吴刚心花怒放,抡起斧头就砍,可每次拔出斧头,树身便恢复如初。

于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树总是不断,一直砍了千百年,今天还在砍。

由于月中桂树的传说,人们又把月亮称之为桂月、桂窟、桂宫。

中秋节的传说 篇十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寓意团圆完美。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完美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寓意团圆,也就应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就应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齐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构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