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新版多篇】

来源:范文范 2.66W

成功人士【新版多篇】

成功人士故事 篇一

苏格拉底

古希腊的大哲学者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一栋大楼里。这栋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子,也感到高兴吗?”

“是啊!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力气;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的花儿,种一畦一畦的菜,这些乐趣啊,数之不尽啊!”苏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的一层的房间给了一们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乐乐的。

那人又故意问他:“先生,住七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啊?”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可真不少呢!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啊!”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乎环境,而在于心境。”

成功人士故事 篇二

中国首富李嘉诚

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李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李嘉诚是家中长子,不能不帮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16岁的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小嘉诚也抱怨过自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发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为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李嘉诚很紧张,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为他开脱,一再为他说情,让老板不要开除他。

没关系的,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

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久而久之,竟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什么职业,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一切对他后来的事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后,李嘉诚辞掉跑堂的工作,从塑胶厂推销员开始,一直干到了业务经理。三年后,20岁的他做好了准备,要大干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办起了长江塑胶厂。随后,经过反复考察,他认为塑胶花市场需求很大,于是大量生产,这为他带来了可观收入。30岁的李嘉诚,已成了千万富翁。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时,李嘉诚却敏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拥入这个行业,好日子很快会过去,如果再不调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溅湿衣裤了。有人认为他太保守了,但他认为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

随后他找到的是房地产。60年中期,内地的局势令香港社会人心惶惶,富翁们纷纷逃离,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当时的地产价格来算,他简直可说是全军覆没了。但他沉着应变,仔细分析局势。认为内地肯定会恢复安定,香港将进一步繁荣发展。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行之,将所有资金都来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

李嘉诚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他从中获得了双倍的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此后,李嘉诚节节高升,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富。

成功人士故事 篇三

吃饭不收钱,却赚了百万

开餐厅却不收顾客钱,这件事在平常人看来像是一场商业自杀,但创业者韩月却看到其合理的地方。你吃饭,广告主付费,这家广告餐厅不仅没有倒闭,还在激烈的餐饮业另辟蹊径,赚了上百万的利润。

一起来看这个叫韩月的郑州女孩的餐馆创业故事:

2007年,如同许多创业者一样,郑州女孩韩月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与同学一起合作开的以面食为主的饭店由于资金问题面临停业。接下来的事情怎么做呢?韩月首先想到了给饭店打广告。后来经询问同学她才发现,自己连广告费都掏不起。她开始抱怨那些媒体的广告费用太高。同学长叹一口气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啊!你的餐厅如果免费,不用打广告也会人潮涌动。”韩月苦笑了一下,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被同学的这句话启发了。餐厅免费,人潮涌动,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吗?自己的餐厅如果和广告结合起来,不是很好的模式呢?

回到饭店,在房间里坐了一个下午,一个草案就迅速形成了。她给饭店设置了两扇门,一扇是正常收餐费的门,一扇则是走地下消防通道的免费门。正常收餐费的与以前到餐馆吃饭没什么两样,吃多少收多少钱。但免费的那扇门里却做了一个弯弯曲曲的走道,两边墙上挂满了广告位。她想:免费吃饭能大幅提高人气,有人气就能吸引商家来做广告,赚取广告费,同时也能带动收费餐馆的营业收入。

这个想法令她十分兴奋,人一旦有某种成型的想法之后,就很容易迅速投入行动。韩月紧锣密鼓地准备了半个月之后,终于在9月份的一天清晨,打出了“本店吃饭免费”的牌子。

之前,她算过一笔账,如果按照免费餐限量提供的话,一份面的成本是一元五角左右,每天从她的“九曲广告回廊里”经过的人如果有二百个,那么最多每天多支出三四百元。而且,她还要求,每个就餐的客人,必须在结账时背诵出三个广告才能免单,这样的话,广告的宣传效应,不言而喻。

在此之前,韩月免费拉了很多广告放在自己的广告位上。由于她的餐厅位置还算不错,附近又有几家写字楼。很快,她那里吃饭不要钱的消息就传遍了那几幢写字楼和几个商场。有来这里看新鲜的,有来品尝的,也有冲着不要钱的午餐去的,韩月的饭店,一下子火爆起来,一些排队排不上的客人,也不想再换地方,干脆就直接花钱用餐。

桌椅工装都成载体,广告餐厅初见成效

免费已经半个月了,效果要比想象的好,但是临时筹措来的几万元资金也一天天地赔进去,毕竟正常用餐的人还是不多,她几乎捉襟见肘。看来广告不能再免费了。于是,她又一家家跑去找那些已经免费登过广告的商家。可尽管韩月百般劝说,他们就是不打算交费。结果,广告位一块块空出去了,韩月开始着急。

可没想到,没多久有部分商家开始主动找到她交费做广告,每块广告位每月几百到上千元不等。原来,这半个月来的广告终于收到了效果。有一家化妆品代理商说,自从在韩月的餐厅免费做了广告之后,不少女孩子跑过来问他们这款化妆品,甚至有几个对广告词倒背如流。

此后,陆陆续续有更多的商家参与进来。终于收支平衡之后,有人开始劝韩月扩大广告回廊的规模,但是韩月却拒绝了这个建议。原来,这个广告回廊利用了所租店面的安全通道和一部分楼梯空间,按照消防管理部门的要求不能再进一步扩大了。那么该如何在不增加广告位的前提下发布更多的广告呢?

2008年初,韩月找到了河南当时一家规模比较大的LED外屏生产商,要求合作。这样就能在一个LED屏上播放多个广告,不必开辟新的广告位。几经商谈,对方同意赞助一块中型LED屏,但条件是必须划出一部分展示空间让厂商免费打出广告内容。韩月看着手里不多的资金,只好咬咬牙答应了。

另外,她还对菜品进行了细分。面和份饭都按照广告词的难度、长度进行了等级划分。背诵三段比较长比较难的广告词之后,不仅可以得到一份顶级茄汁面,还可以得到一份小菜的奖励。同时,韩月也对LED显示屏上的广告进行了难易区分。有时,为了一顿免费的午餐,很多人会把整个广告群看两到三遍,同时也记住了很多自己本来不感兴趣的广告。韩月的这个做法,得到了那些商家的高度赞赏,她的广告收入渐渐多了起来。

广告收益虽然多了,但是仅仅一个LED屏远远不能满足广告需求。对此韩月早就有自己的想法,餐厅既然是以广告为主题的餐厅,那么每一个细小的角落里,都应该体现广告的效应。她思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另外一些方法。比如服务员的工装上,点菜的菜单上,甚至是盘子、碗以及桌面等等,都是很好的广告载体。就这样,韩月的餐厅逐渐变成了广告的“天堂”,同时还获得了不少商家赞助的餐厅用品。

甘心做成体验店,将对手变成盟友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韩月在免费餐厅的花样上也做了改进。但与此同时,餐厅的那一部分收费的业务,反而受到了影响。这一块也算是餐厅的主要收入来源,日益下滑的营业额让韩月觉得苦恼。2009年5月的一天,一位客人在韩月的创意餐厅用餐之后,提出了一个要求,如果不在韩月这里投放广告,能不能进行其他方式的合作?

恰巧韩月正在为自己的收费菜品发愁,两者一结合,她想了一个好主意,并提出了一个口号:你吃饭,他买单。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去吃收费餐的顾客,如果你是某种品牌的消费者,那么只要你可以列举出此品牌的三个广告内容,并持消费此品牌产品的小票,可以免费吃等级不同的饭菜,而韩月则凭借这些小票,与不同品牌的商家结算。

这个想法,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三个月的时间,韩月骑着单车跑了数十个品牌商家。说起她的广告餐厅,大部分都觉得新鲜有趣,有一部分当场就与她签订了合同。不仅如此,那个客人的思路也彻底启发了韩月。除此之外,她又开发出了“菜品新尝”。就是以自己广告餐厅的名义,与很多家饭店联合,只要是饭店一推出新的菜品,就可以放到她这里免费品尝。当然,免费的前提还是以广告为基础。

这一个点子,遭到了有些人的质疑。想想,本身就是以经营饭店为主,把别人的菜品拿到自己的饭店里面,不是砸自己的场子吗?但是韩月不这么想,她说:“我的餐厅本身就不是单纯以饭菜盈利的,而是一家以广告为主要收益的餐厅。既然化妆品可以做广告,手机可以做广告,那么饭店为什么不能做广告呢?我的饭店就是其他饭店的体验店。而且除了做广告之外,他们还可以免费给我提供菜品,大大降低了我的经营成本,何乐而不为?”

2010年9月,韩月收购了一家小广告公司,将饭店与之合并为一家公司,以保证能够合法经营广告业务。说实话,虽然自己做广告餐厅做了这么久,接触的也都是与广告有关的业务,但是真做起广告公司,她心里还是没有底。就在这时,一个同学给她出谋划策,并告诉她,做广告公司,并不比她做餐厅复杂多少,而且可以和广告餐厅相得益彰。

同学的话事后果然得到了验证。韩月通过将广告公司的专业水准与现有的饭店业务相结合,收益多多,到2011年4月,她的财富便积累到了100多万元。与此同时,她的广告主题餐厅也越做越顺利。谈起经历,韩月谦虚地说,其实她成功只有四个字:敢想,敢做。

成功人士故事 篇四

联想CEO柳传志的故事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成功人士故事 篇五

西少爷肉夹馍的互联网思维

西少爷的创始人,孟兵,在腾讯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都有任职经历,虽然自己在上学期间也捣鼓过创业,但都是小打小闹,可以说经验与前两位高大上的前辈来说(黄太吉煎饼和雕爷牛腩),差得太多,但高端有高端的玩法,低端有低端的策略。虽然做的是编程工作,在用户体验方面的经验并不多,但这帮西少毕竟是浸润在互联网企业里的,耳濡目染之间,也会对用户体验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于是,在2014年4月8号,西少爷肉夹馍开业。在开店之前,他们不忘用冲击性话题来开路,一篇名为《我为什么要辞职去卖肉夹馍》的文章悄然产生,文章里,北京的繁华、高悬的房价、物质的爱情、平凡枯燥的工作,一切都太有代入感,处处都敲击着白领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的心,于是,文章一夜之间被疯传。

孟兵说,自己团队所做的,就是对于用户体验的把握与对极致的追求。“很多行业追求的是用户满意度,但我们追求的是‘用户尖叫度’,就是产品一定要超越大家的预期。”话虽如此,他拜师学艺只用了一个月便出师了,此言此行,不得不说多少还是有些浮躁。而火爆的名气,更多的靠是名校高学历、名企高薪职位,对应的却是小摊、肉夹馍,这些奇妙的组合来引爆的,一时间西少爷成了各个网站的热点,尤其是被各种教育网站看重,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西少爷也扶摇直上,利用自己互联网人的身份优势,进行起了身份营销——凡是互联网企业的员工来这儿都有优惠,一系列营销做法效果显著,西少爷生意很是兴隆。

由于品类极其简单,所以,西少爷的。产品质量一直保持地不错,但致命的缺陷依然在这里,过于简单的品类,很容易让用户产生倦怠。过量的宣传导致了用户预期高涨,而一个肉夹馍的体验边界增长成本越来越高,满足用户不断增高的体验期望越来越难。另外,通过过度宣传造成的人为稀缺感,很可能会导致用户对产品的畅销产生怀疑。

总之,接地气儿的西少爷过得还不错,但如何解决扩张中的问题,产品品质和口碑如何保证,网络营销还有哪些新招数、还有漫漫长路需要探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