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多篇)

来源:范文范 1.06W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多篇)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范文 篇一

【关键词】学生社团 民族文化 文化传播

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各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但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自己的母体文化群体进入大学校园后,不断面临着主流文化的考验和民族认同的困境,帮助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引导他们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显得尤为关键。

如今,高校学生社团不断增多,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能够将学生社团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就大大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力。据我们调查,截止2012年11月,云南师范大学共有近百个学生社团,其中,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载体的共有4个,分别是香格里拉文化社、印象之南、丽江少数民族文化传习会和白族文化协会。我们就云南师大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为研究出发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在社团内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涉及纳西族、白族、彝族、普米族、傈僳族、摩梭族、汉族等各民族学生;社团外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从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各专业都有所涉及,以期从传播学的角度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在增强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做些探索。

一、调动个体“组织情结”,构建社团内部成员民族多样化

在对云南师大四个少数民族社团社员的民族成分构成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香格里拉文化社的社员,以65%的汉族同学比例成为四个社团中汉族成份构成最大的社团,而丽江少数民族文化传习会汉族学生比例为24%;同理,两个社团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则分别最小和最大。其中,纳西族学生以34%的比例居丽江少数民族传习会中少数民族同学(76%)的首位。彝族、白族、普米族、摩梭族的人数比例也均超过样本总数的5%。而白族文化协会也以72%的少数民族学生构成比例紧随其后,其中白族学生占到了60%。

学生社团是由一些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发起并组建而成的,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管理等多种途径,在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和决策等各种能力。另外,一些学生还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在彼此的合作中,学生既锻炼了能力,也培养了感情,更增进了彼此的合作,产生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并不断达到提高成员的整体素质的作用。在健康、有序、有益、积极向上的活动中,形成与时俱进的先进社团理念、价值观和社团精神,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根据个体间有着共同的志趣、利益和价值取向,不断吸引多民族的同学加入社团活动中,构建出社团内部成员民族的多样化,传递多样化民族的文化内涵。从而对社团产生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培养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为进一步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努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骨干,建立完善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

云南师大丽江少数民族文化传习会较其他三个社团更加深得大学生的喜爱,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丽江少数民族文化传习会始终以传播丽江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寓教于乐,在云南师范大学以及周边高校中,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传播了丰富的丽江少数民族文化。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社团骨干的素质如何是一个社团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志存高远、勇于改革、乐于创新和善于组织的负责人才能造就和锻炼出一个优秀的社团队伍。因此,高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校学生干部的管理之中。要有计划地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着力提高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把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独到见解,能够致力于传播与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积极分子选拔到社团负责人岗位上来。引导学生开展有影响、有特色、有创新的社团活动,让社团成员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目的。

在我们得到的数据中显示,有45%的同学在获取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中,是以“老师、同学间传授经验为主”,所以应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导师制。指导学生社团是高校教师的一项职责,是其教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教师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为学生社团的创办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可是对于教师这一方面的劳动,学校往往不予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可以利用边境地区优势,集纳师范院校资源,发挥社团指导教师在指导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如何更好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在考核和评估教师工作时,学校应考虑把社团工作纳入其中并对于一些优秀的指导老师予以适当的奖励,这对积极参与社团指导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认可。

三、强化品牌意识,努力提升民族文化内涵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是社团凝聚青年学生的重要手段,给社团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展示了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们一方面通过活动影响人,另一方面又在彼此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中营造出浓浓的氛围,推动社团的建设发展。很多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加入某一社团,但参加几次活动以后便再也没有了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不高,活动低水平重复。因此,学生社团活动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在对“大学生喜爱的少数民族社团的活动类别”的调查过程中,有77%的同学更喜欢少数民族节日庆典,少数民族文化展占到18%,而对少数民族文化讲座的喜爱度上,只有3%。社团活动的质量(包括所传播内容的质量)决定大家参与的满意度,而活动的举办形式则决定大家参与的踊跃度。想方设法提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中潜移默化灌以文化的内涵,是社团取得成功的法宝。

社团活动是一个相较集中的学习过程,但如果能够引导社团成员主动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传播效果则会更上一个台阶。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以活动方式广泛传播,以例会形式定期定量传播,以平时宣传的形式辐射式传播,三种传播方式相结合,才能使得社团具有更高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前,云南师大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活动次数虽然多,但是形式单一,活动内容陈旧,如在每年传统的丽江“三朵节”晚会中,如果做到出新、出奇、出经典,就需要社团的成员们在内容上必须考虑社团活动的适宜性、公众性、成长锻炼性,考虑到活动本身的育人功能;在活动方式上,要考虑到新颖性、时代性、创造性;在具体的方案上,要考虑各种细节,务必使方案详细周密;在方案的落实上,要责任到位,落实到人。除了已为许多人广为知晓的传统“篝火打跳”和文艺表演,如何将其他形式的活动展现出来,需要进一步地思考。

四、加强交流与沟通,拓展社团发展的空间维度

在“您印象最深的校园少数民族活动是什么”的一个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中,有47%的同学认为自己印象最深的活动是在红烛广场丽江少数民族文化传习会不定期举办的民族篝火打跳晚会,有15%的同学明确地写出丽江“三朵节”晚会时的民族打跳十分壮观。有20%的同学对香格里拉文化社举办的文化展览,免费提供品尝牦牛肉和青稞酒印象深刻。12%的同学谈及映象之南,认为其在其他少数民族社团晚会上的歌舞表演也让人记忆犹新。5%的同学对白族文化协会于2002年在东区贝壳广场举办的首届“苍洱蝶韵”歌舞晚会中的表演记忆深刻。剩下的16%的同学表示,自己或参与或听说过学校的打跳活动和社团的文艺表演,但对具体是哪个社团举行的哪次活动,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在香格里拉文化社、映象之南、丽江少数民族文化传习会是否“传播了大部分优秀的文化”选项中,其比例分别为60%、43%、53%,有71%的同学认为白族文化协会“传播了一部分优秀的文化”。

社团的发展需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作为高校学生活动中最活跃的分子,社团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纽带,是学生走向社会、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桥梁。随着社团规模日益扩大、组织机构日益健全、社团活动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社团开始走出校园,走进基层,在服务社会基础事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广大同学也通过参与社团实践活动,经受了历练,丰富了经验,增长了才干,在参与社会服务的同时找到了步入社会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契合点。

少数民族社团要发展,就需要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也需要经常与外界的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因此,云南师大的少数民族社团需要大胆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社团自身的人力和技术优势,多方面争取活动资金,为社团发展提供经费上的保证。并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推动学校少数民族社团与省内兄弟高校学生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学习并借鉴省内兄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与发展的经验,展示学校学生社团的良好形象。

宣传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意识,要利用一切资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把握一切机会对外宣传,去赢得同学们对本社团的认可,赢得信任。营造社团团结、活泼的氛围,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社团和成员的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①黄光成:《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科学出版社,2007

②和少英:《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③林庆:《民族记忆的背影——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④王飞、杨玲:《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篇二

论文摘要: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民族问题理论,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邓小平民族问题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问题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为主线,将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纳人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问题。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在深刻总结当今国际社会解决民族问题的教训和我国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民族问题理论。

一、邓小平民族问题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实行真正的民族平等的思想

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问题理论的立足点,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立足点。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邓小平在这里强调的’‘真正的民族平等”的涵义是:(1)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各民族的政治平等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平等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2)强调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是在真正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我们所制定的政策是真正执行、付诸行动的。(3)我们强调的民族平等,不仅仅是帮助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平等地位和权利,还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实现各个领域的真正意义的民族平等。

2.关于实现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民族团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根本原则。邓小平高度重视民族团结,特别强调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把民族团结与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将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着手点。在我国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他认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考察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其要点有:强调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强调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民族团结的目标;强调全党的大团结是我国民族团结的核心;强调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加强我国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

3.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

民族关系是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它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如何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特征,是民族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既是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拨乱反正,又是对建国以后民族关系所做的科学总结。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一是阐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着根本的不同,邓小平提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二是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即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三是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提出,平等、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建立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

4关于坚持和实现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想

作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以及民族工作者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强调“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陀的要义在于:其一,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不是形式上、表面上,而是实质上、实际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邓小平认为,中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二这是我们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邓小平强调要教育各级干部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行使法定的自治权。其二,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一定要把经济搞好,少数民族从民族区域自治中得不到好处,”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其三,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还必须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还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5.关于全面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思想

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根本立场和目标。邓小平始终把发展作为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着眼点:邓小平强调:”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发展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一整套紧密围绕民族发展这个主题行之有效地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成功地解答了由第一代领导人提出,但由于历史条件未能解答的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二

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族问题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继承了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而且,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科学地回答并解决了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使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1.系统地概括了我国新时期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科学地总结了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

每个国家及每个时代的民族问题是不尽相同的,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时代民族问题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才能有的放矢。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我国新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一是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实现后,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旧社会在民族问题上的遗毒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全消除的。二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三是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由于相互了解或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四是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间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五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有时会做出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我国内部的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正在加紧对我们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江泽民教育全党一定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认真妥善地加以解决。

在总结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最基本的经验时,江泽民指出:“就是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沿着这条道路更好地走下去。

2.深刻阐明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央召开的几次关于民族工作和统战工作的重大会议上,江泽民强调指出:“民族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的祖国统一、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建设成功的大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中央教育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从“三性”的高度强调民族问题是前所未有的。

3.明确提出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在1992年1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上二”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公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间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进步,离不开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历史和现实把各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的振兴就是56个民族的共同振兴。”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我们党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重要思想和根本立场。而且,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任务和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中央要求,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各种项目,必须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在1999年9月30日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再次强调: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沿海地区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构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其意义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

4针对国内外的形势,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这是江泽民1993年11月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在1999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意义更为重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思想是:(1)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国家统一的基础。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各民族繁荣进步。{2)要坚持在全社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深植于各族干部群众之中。(3)要用团结、教育、疏导的方法,正确处理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民内部矛盾;教育各民族群众高举团结和法律的旗帜,自觉维护社会稳定。(4)“为了加强各民族大团结,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对于破坏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绝不姑息迁就,犹豫不决。(5)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和依法打击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西方一些敌对势力与我国一些分裂主义势力加紧勾结,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不断挑起事端,就是企图在我国打开一些缺口,进而实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我们必须积极防范和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篇三

增强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自信

当今世界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怎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问题。尽管各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同一政策在不同国家实施的效果不尽相同。橘生淮南t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处理好民族关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关键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民族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局。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民族问题层出不穷的同时,我国的民族关系和谐、社会稳定,特别是上个世纪末经受住了剧变引发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中国找到了并坚持了适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进入新世纪,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涉及民族因素极端性突出的社会事件,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维吾尔族有句谚语“不是一阵歪风就可以吹倒天山,不是一场冰雹就可以毁掉草原”。所以,不要以某个地区出现的问题、某个民族出现的问题来绑架整个社会的民族关系。为此,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国民族关系大局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是当今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应该说,“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因此,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巴西模式,无论是多元文化大熔炉政策还是民族同化政策,不管在西方国家实施的效果如何,在中国就会“水土不服”,中国不需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抄袭模仿别人的东西。对正确道路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这条道路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伟大成果。”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怎样正确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这是民族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基本遵循。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民族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的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照顾政策的实施,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信仰可以不同,价值观可以有别,但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上必须高度统一。如果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结,何谈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发展。为此,一方面要反对民族分裂活动。不管什么人,来自哪个民族,任何种宗教,决不允许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要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惕,旗帜鲜明地同“”作斗争。另一方面要搞好民族团结。“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共同走上康庄大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多做“滴灌”,少做“漫灌”,使得“三个离不开”的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如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进交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

加强文化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尊重各民族文化,理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不能忽视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不等同于汉族文化,是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不能把少数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只有在中华文化、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上达成共识,才能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要在全社会、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中强调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守望相助等理念加强提炼、阐发、弘扬,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文化养分。

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同志强调:“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做,对本民族历史坚持正确的观点,不能本末倒置。弘扬和保护各民族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按照提高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要求,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民族法律法规,实现民族工作有法可依。加强民族法制的宣传和教育,“要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形成全民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法律意识,处理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任何社会问题都要有法治原则,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社会问题。一切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都要依法禁止。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篇四

关键词:内地中职班;爱国意识;措施;优秀人才

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关于“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种理念:没有边疆民族地区的跨越发展,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又何谈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因此,加强对内地中职班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增强地区学生的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保证。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发展地区教育事业方面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在内地创办班,就是其中一项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响应国家的“智力”,我校于2010年开办了内地中职班。办班近4年来,学校对内地中职班坚持“尚德笃学、爱国兴藏”的德育工作理念,紧紧围绕“以德树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育”的德育工作,积极探索,精心部署,多措并举,力争培养一批政治可靠、素质全面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本文以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内地中职班为例,针对学校藏族学生爱国意识培养的现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来的德育工作经验,探究加强内地中职生爱国意识培养的一些德育措施,以促进内地中职班的德育建设,为祖国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以下,是我校在开展学生爱国意识培养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当前内地中职班学生爱国意识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地区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藏族学生在语言、思维方式、性格、交往行为、文化基础等方面,与内地学生相比,有一些差异和不同的特点。他们从地区的教育环境,转入内地教育环境,有时可能会产生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如环境的不适应、教育教学的不适应、心理的不适应、人际的不适应、交流的不适应等。而内地中职班的教工,如果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把握不准确,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深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就不能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

开办内地中职班的学校,如何根据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特点,从入学开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值得所有教师认真思考。个别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体系中,有时可能学业成绩评价多,学生思想和行为评价少,往往只重成绩,不重过程和日常表现。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的活动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接受,却没有关注。如对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更多的还是注重活动的开展上,投入大,有时可能忽视学生的民族特征,忽视了历史教育,学生的爱国意识培育也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从入学到毕业,采用统一的教育模式,活动的形式上考虑得多,细节上把握少。

二、加强内地中职班学生爱国意识培养的德育

措施

(1)以日常德育为抓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为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我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内地中职班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将内地中职班的德育分解为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对应一个年级,作为此年级的德育重点。一年级侧重进行中华民族大家庭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二年级侧重国情和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政策教育与民族融合教育;三年级侧重爱国兴藏、励志报国教育。这样每个学年突出一个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爱国意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既全面又深刻。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有民族团结主题团日、主题班日活动、民族团结教育专题形式报告讲座、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如通过“藏汉一家亲”的主题班会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活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全部由我校学生处民族班事务办公室完成。

(2)管理风格化,落实全员育人的教育制度。“众人拾柴火焰高”,学校推行全员育人的教育思想,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首先,“全员育人”一直是内地班(校)的传统和特色。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该具备“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政治责任和育人意识。其次,内地中职班学生远离家乡和亲人,对内地生活不适应,又处在成长发育的青春期,需要学校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而这一切单靠班主任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更多的教师来做他们的“爸爸”“妈妈”,才能使更多的孩子得到关爱、健康成长,这对密切师生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利用学校各种教育力量开展德育工作,既凸显班主任的主体地位,又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结合自己的岗位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工作精神、科学工作者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祖国意识。

(3)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爱国意识培养。

①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每年五月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五四大合唱,同学们合唱了《一个妈妈的女儿》《翻身农奴把歌唱》等,国庆期间也有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同时,还有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的歌舞表演、藏族特色文化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②以民族传统文化和重大节日为载体,扎实开展乡土教育,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及家乡的热诚;扎实开展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更充分利用元旦、春节、端午、中秋、五一、国庆等祖国的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秀文化、民族大团结等传统教育。

③充分利用广东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寒假或节假日组织藏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博物馆、虎门销烟馆、中山纪念堂、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等),祭扫烈士墓,缅怀各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具有人本情怀及祖国意识的合格接班人。

④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城市、农村调查研究,慰问孤寡老人等,使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以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开展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4)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强化学生爱国意识。一是每个教师、各学科教学中都渗透德育工作的内容;二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课、主题班会课为教育主阵地,注重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中国近代史教育、地区历史及文化教育、“四观两论”教育;三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阵地,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传统、讲国家版图,强调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结合教学讲爱国英雄和科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讲“老精神”,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老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为中华腾飞做贡献而刻苦学习的自觉行动;结合教学讲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民族政策实践的成就;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结合教学,讲国情、区情和形势政策,引导学生强化爱国主义意识,懂得知恩、感恩,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优秀人才。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校园氛围,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室、阅览室等,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让每一块绿地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阵地,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6)爱国主义意识培养在“对比教育”中显成效。为增强藏族学生爱国意识培养的实效性,我校引导藏族学生在生动的对比教育中提高认识。比如,通过新旧地区的对比,使学生认清新旧地区两重天和百万翻身农奴当家做主人的事实;认清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地区、才能发展地区的历史事实;通过“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对比,使学生深刻认识现实,增强爱国主义意识。通过对比教育激发藏族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爱憎分明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成为藏族学生的精神支柱。

结语:以上,以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内地中职班为例,针对学校藏族学生爱国意识培养的现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来的德育工作经验,探究了加强内地中职生爱国意识培养的一些德育措施,以促进内地中职班的德育建设,为祖国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耕耘在这块特殊的教育热土上,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我热情满怀,脚步坚定。我也担心我的人格魅力还不够,更担心我的德育工作方法、方式不对头。我一直在加强德育工作理论、地区人文历史、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等的学习,始终以全面育人为指导,以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为重点,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紧密联系藏族学生思想实际,采取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系列教育方式,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感。我坚信,今天我们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明天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为伟大祖国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大力加强内地民族班民族团结教育和学校管理工

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9-8-27.

[2]续文辉,万金鹏,靳海波。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的理论意蕴[N].西

藏日报,2013-8-17.

[3]郭海燕。爱国主义新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

[4]夏春峰。例谈班化学教学与祖国意识的渗透[J].吉林教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范文 篇五

牙少

刘基有言道:“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团结在一起,我们才是最强的。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泱泱华夏一直都是多民族团结在一起,我们一起开心,一起欢笑。虽然也有过泪水,也有过分合离乱,但,民族团结的意识,它一直根植于中华大地,它是我们心中不老的传奇之花。我们相信,民族团结之花将在我们华夏的每一寸土地上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芳香!

回眸当世,团结之气犹如一股冲天而上的浩然正气,震慑乾坤。金淑萍,她是雪域高原上的一名检查官,她是爱岗敬业的“拼命三郎”,她更是那于各民族兄弟姐妹情同手足的团结之花。为了民族的和好,她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多次被评为“反分---裂斗争先进个人”。艾则孜,他是新疆西北部的一名干部,他把“加强民族团结,责任重于泰山”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他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发扬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民族团结如一支颂歌,优美的旋律传遍我华夏大地。

世事百态,万物自有两面,在民族团结这首曲子上也是出现了点不和谐的音符。台--独闹分--裂,新疆7·五事件,西藏3·一四事件,这些破坏民族团结的事件,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这些势力,纵然他们有通天的本事,我们也要把将其湮灭在我华夏的星空之下。任何势力任何人,休想分裂我泱泱华夏!

一部厚重的华夏史,就是一部华夏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在华夏的历史上,我们有“以和为贵”的宽厚仁爱,我们也有“化干戈为玉帛”的风度。刻苦铭心般的民族团结之情,矢志不渝般的民族团结之志,生死不移般的民族团结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五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各民族团结是我华夏的生命。也是我华夏力量,更是我华夏的希望。

维护民族的团结应从你我做起。孟子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应当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在与民族兄弟姐妹接触交往时,要学会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说伤害兄弟姐妹感情的话语。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藏--独、疆--独和台--独分裂势力。维护民族的团结是我们每个华夏子民的责任,是我们创建美好明天的希望。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篇六

关键词:体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大中城市。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源分散,特别是具有多民族的特点,所以给学校民族团结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体育学科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其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体育学科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本文将从3个方面谈谈中学体育学科教学中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进行民族团结精神的渗透。

一、重视课堂常规,运用体育常规进行经常性教育

看似简单的课堂常规在体育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源于多民族,在一个班级中,汉族的学生往往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少数民族学生相对分散,有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班级中与别人不同,甚至会害怕汉族的同学看不起他们,排斥他们。因而要把学生团结起来,加强他们56个民族是一家的意识,必须在体育常规中进行经常性渗透。比如,班级体育课中的队伍,是一个班级风貌的窗口,在课堂中队伍整齐,做到快、静、齐,不但可以显出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把对方视为兄弟,把自己真正当作班级中重要的一员,班级凝聚力不断加强。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的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集体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比如每学期的队列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国庆阅兵仪式,以此来教育激励学生。

二、挖掘教材内涵,结合教学活动,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精神的渗透

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内涵,特别是不断加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耐力跑练习是一个经常使用的体育项目,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教学中不少学生惧怕耐力跑项目,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对体质差,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往往都会有放弃的决定。此时,体育老师应号召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旁观的同学会在跑道内给跑步的同学加油鼓劲,有些甚至会在终点为其递水,帮扶体力不支的同学。久而久之,少数民族的学生会因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不再自卑,汉族的学生也会因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更爱这个集体。实践证明,耐力跑这个常用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加强民族团结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象征。如何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应用于新课程教学之中,已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学习武术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比如在给学生上武术课时,将“抱拳礼”的知识拓展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抱拳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进一步体会武术的博大精深。这种方法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教育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显得不空洞,而且行之有效。再比如“抛绣球”,学生本身对这一项目就有浓厚的兴趣,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引入这一传统项目。在体育场地中央竖立起约10米高的投球圈,学生们微侧身体,瞄准球圈,手臂轻轻一甩,绣球不偏不倚地穿过球圈。一个绣球抛完,快速有序地跑到球圈的另一端继续投球,直到规定的比赛时间结束。橙、红、绿、蓝、黄、紫六种颜色的绣球在空中来回穿梭,宛如一道道横架高空的彩虹。这一项目集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于一体,使学生在练习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弘扬了民族的体育精神,另外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认真总结,积极交流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表率作用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为了在课堂内外通过体育活动达到民族团结精神的渗透,体育教师除认真教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遵循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的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的、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总之,在体育教学之中,处处都存在着民族团结教育因素。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比较特殊,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更要适应新世纪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将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使民族团结教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