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故事(2【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2.27W

爱因斯坦的故事(2【精品多篇】

爱因斯坦的故事 篇一

老师们从来都不用解释爱因斯坦是谁,因为孩子们在科幻故事中就能听到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人们很想多讲一些爱因斯坦的故事,关于他那些伟大的发现怎样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就像讲牛顿被苹果砸到的故事一样。

可是, 人们却找不到那样的故事,因为他那些发现实在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于是,人们都以敬仰的目光看着这位科学巨匠,却在不知不觉之间被他那些奇怪的行为逗得捧腹大笑。

一天,爱因斯坦没有下楼吃早餐,他的太太上楼去看时, 发现他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

“亲爱的! 我得到了一个绝妙的想法。” 爱因斯坦眼睛 痴痴地看着前方。 毫无表情地说。 然后, 他就走到钢琴边弹起琴来,弹得很陶醉。突然,他停了下来,在纸上写下了一些东西, 然后不停地自言自语: “我得到了一个绝妙的想法! 绝妙的想法……”

他继续弹钢琴, 每隔一段时间就写下一些东西。 过了半小时,他上楼走到他的研究室,告诉太太不要打扰她,他要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

太太只好每天给他送去三餐。 过了两个星期, 他终于走了下来,脸色苍白,眼神呆滞,手里握着两张纸。他用微微颤抖着的手将纸放在桌子上,告诉太太说, 那是“相对论”。

这样的趣事还有很多。 爱因斯坦最爱吃鱼子酱。 在他的生日宴会上,朋友们特地为他订了一盘鱼子酱。 鱼子酱端上来时,

爱因斯坦正在滔滔不绝地讲“惯性” 问题。 他一边吃鱼子酱,一边继续谈论“惯性”。 当他讲完 “惯性” 问题, 鱼子酱也吃完了。

这时,一个朋友问他:“你刚才吃的是什么东西呀? ”

“啊,”爱因斯坦摇摇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呢?”

“是鱼子酱啊! ”

“啊……”他用手挠了挠头,“是鱼子酱,我怎么没有尝出来呢? ”

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后, 有一天, 他办公室的秘书接到一个电话,听到一个德国口音很重的人用英语问:“请问,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里? ”

“实在对不起, 不能奉告,” 秘书解释说,“因为爱因斯坦博士不喜欢别人去他的住所打扰他的工作。”

这时候, 听筒里的声音突然变得很小、很小, 只能隐约听见“请您不要告诉别人,我就是爱因斯坦。 我正要回家, 可是忘记自己住在哪了……”

就像爱因斯坦中学的一位老师所说, 他很不喜欢表现自己——他对科学的研究完全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他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所思考的科学问题上, 所以在一些生活细节上闹出了许多笑话。

此外, 爱因斯坦对人十分亲切,他没有将科学当成自己的成就,而是当成 自己终生的爱好,在临终的前几天,他还在修改他的科学著作。

正是这种专注与热爱让他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成功励志故事 篇二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数学、几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在他不满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时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他一共制作了三个小板凳,最后的一个比前两个要好一些。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表现了他对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伟人的小故事激励鞭策我在学习做事情要努力认真,一丝不苟!

爱因斯坦励志故事 篇三

爱因斯坦对学生说:“有两个从烟囱中爬出来的工人,一位很干净,一位很肮脏,请问,他们当中谁会去洗澡?”

一位学生说:“当然是肮脏的工人。”

爱因斯坦反问道:“是吗?干净的工人看见肮脏的工人,他的确会觉得很肮脏;肮脏的工人看见干净的工人,就不这么想了。我想再问你们,他们中的谁会去洗澡呢?”

另一位学生信佛知晓了答案:“因为干净的工人与肮脏的工人对视,以为自己也是肮脏的;而肮脏的工人看见干净的工人很干净,就会以为自己也是很干净的。所以,干净的工人会去洗澡。”

在场的学生都赞同这个答案,然而爱因斯坦却笑说:“答案仍然是错的。理由很简单,两个工人从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工人干净而另一个工人肮脏呢?”

如果人们一直都在预先设定的框架下运用表面的逻辑思考问题,那么社会将根本无法获得发展,人类亦将止步于当下。

探寻真理的人们,让我们把思索变得更加胆大吧!

真理是超脱一切现象而存在的,要寻求到真理,往往需要从预先假设的思路和习惯中脱离出来。

然而人们往往被很多最为简单和表面的逻辑所蒙蔽,不愿意花心思多想,向事情本质进一步靠拢。

那些发现了真理的有识之士,往往就是多了那么一些思考,大胆地抛开了一些常规逻辑。

爱因斯坦的故事 篇四

1888年(9岁),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10岁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着作。到了12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同时爱因斯坦开始怀疑欧几里德的假定。16岁,自学完微积分。同年,爱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失败。爱因斯坦开始思考当一个人以光速运动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对经典理论的内在矛盾产生困惑。

在16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与此相联系,他非常想探讨与光波有关的所谓以太的问题。以太这个名词源于希腊,用以代表组成天上物体的基本元素。17世纪的笛卡尔和其后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首创并发展了以太学说,认为以太就是光波传播的媒介,它充满了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物质中。

与以太说不同,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发光体发射出的是以直线运动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18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却是波动说占了绝对优势。以太的学说也大大发展:波的传播需要媒质,光在真空中传播的媒质就是以太,也叫光以太。

与此同时,电磁学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电磁现象的动力学理论——电动力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证明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统一了光的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以太不仅是光波的载体,也成了电磁场的载体。直到19世纪末,人们企图寻找以太,然而从未在实验中发现以太,相反,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却发现以太不太可能存在。

电磁学的发展最初也是纳入牛顿力学的框架,但在解释运动物体的电磁过程时却发现,与牛顿力学所遵从的相对性原理不一致。按照麦克斯韦理论,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个恒量。然而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惯性系的光速不同。例如,两辆汽车,一辆向你驶近,一辆驶离。你看到前一辆车的灯光向你靠近,后一辆车的灯光远离。

根据伽利略理论,向你驶来的车将发出速度大于c(真空光速3.0x10^8m/s)的光,即前车的光的速度=光速+车速。而驶离车的光速小于c,即后车光的速度=光速-车速。但按照这两种光的速度相同,因为在麦克斯韦的理论中,车的速度有无并不影响光的传播,说白了不管车子怎样,光速等于c。麦克斯韦与伽利略关于速度的说法明显相悖!

爱因斯坦似乎就是那个将构建崭新的物理学大厦的人。爱因斯坦认真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特别是经过赫兹和洛伦兹发展和阐述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坚信电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使他不安,这就是绝对参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阅读了许多着作发现,所有人试图证明以太存在的试验都是失败的。经过研究爱因斯坦发现,除了作为绝对参照系和电磁场的荷载物外,以太在洛伦兹理论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爱因斯坦喜欢阅读哲学着作,并从哲学中吸收思想营养,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在“奥林匹亚科学院”时期大卫·休谟(DavidHume)对因果律的普遍有效性产生的怀疑,对爱因斯坦产生了影响。相对性原理已经在力学中被广泛证明,却在电动力学中却无法成立,对于物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不一致,爱因斯坦提出了怀疑。

他认为,相对论原理应该普遍成立,因此电磁理论对于各个惯性系应该具有同样的形式,但在这里出现了光速的问题。光速是不变的量还是可变的量,成为相对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问题。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的影响。

19世纪末,马赫在所着的《发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5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

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的时候,曾将宇宙常数(为了解释物质密度不为零的静态宇宙的存在,他在引力场方程中引进一个与度规张量成比例的项,用符号Λ表示。该比例常数很小,在银河系尺度范围可忽略不计。只在宇宙尺度下,Λ才可能有意义,所以叫作宇宙常数。即所谓的反引力的固定数值)代入他的方程。他认为,有一种反引力,能与引力平衡,促使宇宙有限而静态。当哈勃将膨胀宇宙的天文观测结果展示给爱因斯坦看时,爱因斯坦说:“这是我一生所犯下的最大错误。”

宇宙是膨胀着的。哈勃等认为,反引力是不存在的,由于星系间的引力,促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星系间有一种扭旋的力,促使宇宙不断膨胀,即暗能量。70亿年前,它们“战胜”了暗物质,成为宇宙的主宰。最新研究表明,按质量成份(只算实质量,不算虚物质)计算,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96%。

看来,宇宙将不断加速膨胀,直至解体死亡。(也有其它说法,争议不休)。宇宙常数虽存在,但反引力的值远超过引力。林德饶有风趣的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爱因斯坦)这么喜欢这个理论,多年后依然研究宇宙常数,宇宙常数依然是当今物理学最大的疑问之一。”

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德皇军队通过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彩助兴,小孩子们则为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脚步而向往。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既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

中学时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可他并不申请加入意大利国籍。他要做一个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战过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梦想,并且在“敌国”里作了一连串“和平”演说。德国右翼刺客们的黑名单上也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悬赏两万马克要他的人头。

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又从荷兰迁居美国,而且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生存下去。

爱因斯坦励志故事 篇五

十六岁时爱因斯坦仍然整天和一群调皮贪玩的小伙伴在一起,一个星期日,他正准备和那群小伙伴去河边钓鱼,母叫住了他,满腔慈爱地说:“孩子,你整天贪玩,使得功课不佳,我和你爸爸都为你的前途担忧啊!”

“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罗伯特和杰克成绩也不好,不也是天天玩吗?”爱因斯坦说。

“话可不能这麼说啊!妈妈知道你喜欢听故事,我给你讲一个吧! “从前,有两只可爱的小白猫在屋顶上玩。玩著玩著,其中一只猫抱著另一只猫从烟囱里溜了下来。等它们爬出来时,一只猫很干净,另一只猫却很脏,你知道谁会去洗澡吗?”

“当然是脏的那只小白猫啦!”爱因斯坦马上答道。

“恰恰相反,因为那只脏的小白猫见同伴是干净的,以为自己是干净的,所以,他不会立即去洗澡,甚至还四处乱逛,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白猫回家一照镜子,才发现自己又脏又丑。”

讲到这,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当自己的镜子,你就会像那只肮脏的小猫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听完母亲的话,爱因斯坦满脸羞愧,急忙放下鱼竿。从此,一心一意努力读书。

爱因斯坦励志故事 篇六

假若没有孜孜追求的一种志向,假若不去探求客观世界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境界,那么在我看来,再长的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

俗世之人所努力追求的一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都不屑一顾。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唯一目标,这种伦理的基础,可以说与动物无异。

指引我前进,并且不断地鼓舞我去创造生活和正视生活的,是真、善、美。

生活百味来源于自然界,而坚强的个性却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我自己的本性使然。现在经常有一些品格高尚的人愤然弃世,以致我们对于这样的结局不再感到震惊和奇怪了。然而要做出死别的决定,一般都是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感到内心绝望而了结自己的生命。今天,在精神健全的人中间,极少发生这种事情,偶然出现的例外发生在那些最清高、道德最高尚的人身上。也许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才是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正如终生都游荡于水中的鱼儿,不是对水的世界也一无所知吗?

爱因斯坦的简介 篇七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是著名的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创立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1999年(己卯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励志故事 篇八

爱因期坦大学毕业后,一年中几次失业,后来他才应聘到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做了一名技术审查员。

他每天上午步行到专利局,走上四楼,坐在他那狭长的办公室里,工作八小时。当时专利局使用的是一种长腿座椅,这种座椅让不少人养成一个习惯:把座椅往后一仰,双腿跷到桌上,悠闲地审查图纸。爱因斯坦不习惯这样,他宁可紧张、聚精会神地伏案工作。有一天,他从家里带来一把锯子,把椅腿锯掉了一截。他又可按自己的习惯,整个身子都埋在桌子上的图纸中工作了。每天,他把图纸审查完后,就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令他着迷的物理学研究。也正是在伯尔尼工作的这段日子里,爱因斯坦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他提出了光量子假设,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相对论也是在这段时间诞生的,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当人们惊讶干爱因斯坦的天才时,是不是也该从被他锯掉的椅子腿中有所领悟,他锯掉的仅是一截儿椅子腿?不,他锯掉了一种安逸的工作状态,才使他能完全集中精力到桌案的工作上,不会因为安逸而懈怠。所以,不要总是把目光盯住别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拿起你的锯子来,锯掉容易让人懈怠的那份安逸。

爱因斯坦的故事 篇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有“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轻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著名的电影演员查理·卓别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于好莱坞首映之日,邀请爱因斯坦夫妇去看。爱因斯坦和卓别林走出汽车时,许多人发现爱因斯坦来看戏,大家围拢欢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别林。爱因斯坦不喜欢这样的场面,问卓别林:“这是什么意思?”卓别林马上安慰他:“这没有什么。”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