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辞千金的原文阅读及翻译【新版多篇】

来源:范文范 6.49K

晏子辞千金的原文阅读及翻译【新版多篇】

《晏子使楚》《晏子辞千金》原文及译文 篇一

《晏子使楚》《晏子辞千金》原文及译文

《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①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②,今方来③,吾欲辱之④,何以也⑤?”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⑥。王曰,何为者也⑦?对曰⑧,齐人也。王曰,何坐⑨?曰,坐盗⑩。”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⑾,酒酣⑿,吏二缚一人诣王⒀。王曰:“缚者曷为者也⒁?”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⒂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⒃?”晏子避席⒄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⒅,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⒆。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⒇。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1?”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22,寡人反取病焉23。”

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这两则故事的题目都是编者加的。《晏子春秋》是春秋时期齐相晏婴言行轶事的汇编。书中有许多结构完整、描写生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贤良正直的忠臣形象。全书共八卷。

②〔齐之习辞者也〕齐国的很会说话的人。习,熟练。辞,言词。

③〔今方来〕现在正要来。

④〔辱之〕羞辱他。

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

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为,于、在。

⑦〔王曰,何为者也〕您就问,“干什么的?”

⑧〔对曰〕我回答说。

⑨〔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的意思。

⑩〔坐盗〕犯了偷窃的罪。盗,偷窃。

⑾〔赐晏子酒〕请晏子喝酒。赐,赏赐,古代君主拿东西给别人叫“赐”。

⑿〔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⒀〔吏二缚一人诣(yì)王〕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诣,到……去。

⒁〔缚者曷(hé)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曷,同“何”。

⒂〔视〕看着。

⒃〔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固,本来。善盗,擅长偷窃。

⒄〔避席〕离开座位。这是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席,坐具。古时候把席子铺在地上,人坐在席上,所以座位叫“席”。

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zhǐ)〕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枳,也叫“枸橘”,果实酸苦。

⒆〔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徒,只是。其,它的。

⒇〔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21〔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难道楚国的水土使他擅长偷东西吗?得无,莫非、难道。

22〔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圣人,这里指晏子。熙,同“嬉”,开玩笑。

23〔寡人反取病焉〕我反而自找倒霉了。寡人,楚王自称。古时候诸侯自称“寡人”,表示谦虚。取病,自找倒霉。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啦”。

晏子辞①千金

晏子方食②,景公使使者至③,分食食之④,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⑤,言之公⑥。公曰:“嘻⑦!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⑧!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⑨。”使吏致⑩千金与市租⑾,请以奉宾客⑿。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⒀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⒁君之赐,泽覆三族⒂,延及交游⒃,以振⒄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⒅,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⒆,是臣代君君民也⒇,忠臣不为21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22也,仁人不为也;进23取于君,退得罪于士24,身死而财迁于它人25 ,是为宰藏26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27,一豆之食28,足于中,免矣29。”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30,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31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32?故再拜而不敢受命33 。”

注释:

①〔辞〕辞却,不受。

②〔方食〕正在吃饭。

③〔景公使使者至〕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名杵臼,前547—前490在位。使使者,派使臣。

④〔分食食(sì)之〕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者吃。

⑤〔反〕同“返”。

⑥〔言之公〕言之于公。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齐景公。

⑦〔嘻(xī)〕叹词,表示惊叹。

⑧〔若是其贫也〕其贫若是乎!他穷得像这样。

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错误。

⑩〔致〕送。

⑾〔市租〕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

⑿〔请以奉宾客〕请求让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奉,供养。

⒀〔再拜〕拜两次。表示十分恭敬。

⒁〔以〕由于。

⒂〔泽覆三族〕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

⒃〔延及交游〕延伸到朋友。交游,朋友。

⒄〔振〕同“赈”,救济。

⒅〔婴闻之〕我听说这样(引古语常常这样说)。

⒆〔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给百姓。夫,助词,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⒇〔是臣代君君民也〕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君民,为人民之君,统治人民。

21〔不为〕不这样做。

22〔筐箧之藏〕用筐箧收藏财物,指敛财。筐和箧都是竹器。

23〔进〕向上。指在朝中。下文“退”指在朝外。

24〔得罪于士〕意思是,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

25〔财迁于它人〕财物转为别人所有。

26〔为(wèi)宰藏〕为家臣蓄积财物。

27〔十总之布〕一种质地较粗的布。总,丝八十根。

28〔一豆之食〕一样食物。豆,古代一种食器。

29〔足于中,免矣〕意思是内心满足就可以免于忧患。

30〔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书社,书写社的人名。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各立社。

31〔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32〔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意,推测。

33〔受命〕接受君命。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继管仲之后的大政治家。他生活俭朴,忧国爱民,敢于主持正义,又善于辞令,在外交活动中不畏x暴,维护国家尊严,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大。这篇课文所选晏子的两则故事,分别表现了晏子的才能和美德。《晏子使楚》记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击败楚王,保持了国家尊严,表现了他在外交上的机智。《晏子辞千金》写晏子不受齐景公千金之赐,生活俭朴,并从与管仲的对比中,突出了晏子的高尚品德。

读后思考一下,在《晏子使楚》中,楚人是怎样“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使他“反取病焉”的?在《晏子辞千金》中,晏子从哪些方面陈述了他辞千金的理由?

晏子使楚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网站地图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网站地图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晏子辞千金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二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 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参考答案:

12、答案:C、、朝中为官

13、A 孰谓汝多知乎: 谁说你聪明呢?

14、翻译下列句子(4题中任选3题,每题3分,9分)

1、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

2、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3、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味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4、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晏子使楚与晏子辞千金比较阅读试题 篇三

晏子使楚与晏子辞千金比较阅读试题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坐盗( ) (2)其实味不同( )

(3)生于淮北则为枳( ) (4)使者反( )

1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

(2)景公使使者至。

译文:

1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4分)

晏子辞千金阅读题及答案 篇四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①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②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释】

①致:送去。②宰藏:蓄积财物。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景公使使者至( )( )

(2)分食食之( )( )

(3)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

(4)是臣代君君民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从文中看,晏子辞千金的主要原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由此可看出晏子具有 的品格。

答案

1、(1)派;使臣 (2)食物;吃 (3)税款(4)君主;统治

2、(1)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2)有一身粗衣穿,有一口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3、晏子认为,君主赏赐自己已经很丰厚了;只要做到有衣穿,有饭吃,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了。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为君主着想,知足明理。

《晏子辞千金》课堂实录.. 篇五

原帖地址:

摩西

时间:12月3日星期六

地点:新都一中多媒体教室

班级:新都一中高一8班与高一11班部分学生

执教:摩西

主持、摄像:初雪霁

听课者:李玉龙,实小十八子,初雪霁,卧看千山,凡夫子,吴乔,陈老师,干干夫妇,铁皮夫妇,钟老师,张羽卿老师,陈敏,

(摩西根据回忆整理)

过程:

师生问好

师:今天很抱歉,周六把大家弄来上课,可能很多同学会感到有些郁闷,尤其今天是这样阳光灿烂,那么我们今天首先来点轻松的,大家看屏幕上,打的是“晏子”,这个人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知道他的故事吗?

生:知道

师:能否请一位同学来讲一下他的故事?

(一位学生举手,讲晏子使楚的故事)

师:讲得真好,十分感谢!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正直

师:正直吗?他为人民疾呼吗?

生:聪明

师:对,晏子是以一位智者的形象出现在历史当中的,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他另外一个故事(将翻译的现代文发给学生),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把这个故事读一下,刚才那位同学举手了我没有看到,很抱歉,现在你来讲好吗?

学生读译文

师:很好,现在大家看看,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正直的人

师:为什么?

生:想把钱给百姓

师:还有呢?

生:廉洁

师:现在大家豆清楚了他的品德了吗?

生:清楚了

师:但是还有一个人不清楚,就是晏子,我儿子晚上经常说,想梦见唐僧,我说即使你梦见了他也不懂你的话,因为你说的是现代文,他是唐代的人。平时我们都是扮演的现代人,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今天我们反过来,客串一把古人,把这段文字翻译成古文好吗?

生:好

教师在屏幕上显示课文的现代文翻译,在现代文下面根据学生回答打出翻译出来的古文)

师:晏子正在吃饭?

生:晏子正食

(教师打出)

师:你们见过古文里面说“正在”是用“正”吗?

生:没见过,应该用“方”

(教师把“正”改成“方”)

师:齐景公派使者来了?

生:公使使至

师:很不错(打出)继续,晏子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吃?

生:子分食与之

师: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

生:使者未足,晏子也

师:也?

生:亦,亦未足

师:很好,继续,使者回去?

生:使者归,使者返,

(教师将两种答案都打在屏幕上)

师:告诉了景公?

生:告之于公,

师:景公说,呀

生:景公曰:“噫!”

师:呵呵,用的是哪个“噫”?

生:口字旁那个

师:我用的是拼音,这个字太难找了,我们用“意”代替一下吧,就相当于通假字,他穷得象这样啊!

生:如此窘也!

师:怎么不用“穷”呢?

生:一般古文穷都是指官运人生道路一类的,应该用“窘”

师:很好!我们一般说“日暮途穷”,就是指道路迷茫,还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又是指穷尽。我不知道?

生:吾不知也

师:吾?

(生讨论)

生:寡人

师:我们知道,景公是一个诸侯,先秦诸侯自称都是寡人,很好,我的过错啊!

生:寡人之过也

师:派使者送千金和收税权给他,这里大家看看资料,我把千金和收税权划线,后面的括号里面写的千金与市租,因为这个词比较生僻所以这就是原文,大家照着写就可以了

生:使使送千金与市租

师:很好,继续,请他用来供养宾客?

生:使以待宾客

师:晏子推辞了?

生:子辞之

师:多次送给他?

生:数(shuo)赠之

师:最后晏子拜了两次推辞说

生:子再拜辞曰

师:什么叫再拜?

生:拜两次

师:为什么拜两次?

生:表示恭敬

师:我家不穷

生:吾家不窘也

师:我们说古人有名有字还有号什么的。谦虚的时候应该称什么?

生有争议,有学生说名

师:自称谦虚应该称名,所以这里最好是?

生:婴家不窘也

师:因为景公的赏赐

生:因公之赐

师: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以公之赐

(教师打出两种翻译)

师: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和妻族?

生:恩及三族

师:延伸到交游的朋友

生:延至友

生:好像不大舒服

师:为什么不舒服?

生:感觉这个翻译读起来不舒服

师:那你觉得怎么样才舒服呢?

生:我也不知道,感觉而已

师:好,那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下,继续看后面,用来赈济百姓?

生:以之赈民

师:国君的赏赐很优厚了

生:君之赐厚矣

师:为什么不用也?

生:也感觉是判断,矣感觉好一些

师:矣用来陈述,还有一些感情

继续,我听说?

生:婴闻之

师:从国君那里获得厚赏

生:获厚赏于君,获赏于君

师:散给百姓?

生:散之于百姓

师:这就是代替国君统治人民

生:此乃代君治民也

师:忠臣是不做的

生:此乃忠臣不为也

师:从国君那里获得厚赏而不散给人民

生:获厚赏于君而不散之于民

师:这就是用筐箧收藏财物

生:此乃筐箧之藏也

师:仁义的人是不干的

生:君子不为也

师:仁义的人就是君子,很有道理

师:向上从君主那里获取

生:上取于君

生:进取于君

师:有人说进,你能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吗?这里明明是向上啊?

生:我记得《岳阳楼记》里面有这个,进就是对皇帝,退就是对下面,但是我记不太清楚了

师:很好!《岳阳楼记》里面说:“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我们同学读书很仔细啊!是为家臣蓄积财物?

生:此乃宰藏也

师:智慧的人是不做的

生:智者不为也

师:穿粗布衣服,吃一样食物

生:衣短褐,同食

师:内心满足就能免于忧患

生:心足则避忧(患)也

师:为什么要只用“忧”或者“患”?

生:古代多用单音节词

师:对,我们现在说长江,古人叫江,黄河古人叫河,我们多用多音节词,古人多用单音节词

师:下面,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去世的国君把书社五百授予管仲

生:景公谓晏子曰:前桓公以书社五百授之仲

师:你们觉得用“前”好吗?

生:不好,

师:那用什么?

生:昔

师:去世的国君该怎么说?

生:先王

(教师改正)

师: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

生:未辞而受之

师:管仲呢?

生:省略了

师:好,继续,你推辞是什么原因呢?

生:汝辞之何也?

师:用“汝”合适吗?韩愈有一首诗《听颖师弹琴》,开头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尔汝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卿卿我我”,是比较亲密的人之间说的,你们觉得这里最好用什么?

生:子

师:好,再看下面,晏子说:智慧的人考虑多了,难免圣明的人考虑多了,肯定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考虑多了,肯定会有一次成功。

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师:呵呵这么肯定?你们似乎在冒险啊!

师:终于到最后了,向来管仲的失误就是我的成功吧,所以拜两次不敢接受

生:臣以为管仲之过乃臣之得也,故再拜而辞之(弗受)

师:我们终于把文段翻译成古文了,我现在把我们的成果念一遍(教师念),你们认为晏子能看懂吗?

生:二懂二懂(方言:半懂)

师:我刚才觉得我们不是在翻译成先秦古文,倒是象在翻译成《三国演义》,“我乃常山赵子龙也!这种句式其实是明清时候的句式了,那么先秦的句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来看看原版的是怎么样的,我们的算是盗版,但是盗版也有比原版好的地方

(发下原文)

师:我们看看原版比起我们的盗版如何?前面大家翻译得很好,“使使“我觉得比原文还精练一些,

(以下主要是对比学生翻译文段与原文的异同,讲解文段有关字词知识)

师:刚才我们看了文段,现在大家想一下,如果你是晏子,会接受赏赐吗?会的举手

师:这么多啊,那不会接受的举手

(一个学生举手)

师: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我觉得怕景公送了我财物之后会叫我干一些不愿意干的事情

师:国君给臣子行贿让他贪赃枉法是吧?

生:是

师:那么为什么要接受呢?也请同学说说

生:是钱啊!

师:呵呵,是啊,不能跟钱过不去,我就经常想中五百万呢!但是有一个事实是,晏子没有接受为什么?大家可以看到晏子的什么品德?大家从文段中找答案

(学生看文段)

生:心系百姓

师:为什么

生:想把财物分给百姓

师:可是他最后还是没有

师:晏子讲述自己拒绝的理由,有几个?

生:三个

师:分别是什么?

(生回答)

教师出示课件

师:我以为,与其说是晏子的理由,不如说是晏子的困境,晏子是否想用这钱来帮助百姓?

生:是

师:但是最后帮助了没有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他因为某种原因,把他心系的百姓给牺牲了,人家经常说两难处境,但是这时候晏子面对的其实是三难,收还是不收,这的确是个问题,他应该怎么选择?

生:他可以把钱分给百姓,然后说这是国君给他们的

师:在钱上都附一个说明书,告诉大家这是国君的钱吗?

(生笑)

师:听起来不错,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可能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胸怀宽广的国君,也许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心胸狭隘的国君,那么后果很可能就是很严重的,晏子说了自己拒绝的三个理由,在这三个理由当中,有最起关键作用的一个原因吗?

生:有,代君君民

师:什么叫代君君民?

生:帮君主治理人民

师:为什么晏子不愿意?

生:怕功高震主

师:能详细说说吗?

生讲述

师:但是代君君民,是否是正确的?

生不能回答

师:汉代的时候,周勃和陈平都是丞相,一天皇帝问周勃,今年天下判死刑的有多少?周勃不能回答,皇帝又问,进来京城建设情况如何?周勃还是回答不上,十分恐慌,皇帝问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你不该问我,自然有主管的官员,你应该问他们。皇帝就说,那你干什么呢?陈平说,我的责任就是帮你管理百官天下。皇帝听了之后十分高兴,下来之后周勃抱怨陈平不教他这些而让自己丢丑,陈平说:你当丞相连自己的职责都不清楚那干什么呢?我讲这个事情,只是想说明,代君君民实际上应该是相的职责,但是,这时候却是晏子的恐慌,为什么?

师:现在我们来设想,你自己就是晏子,你曾经历了庄公、灵公、景公三个国君,从政57年,事景公48年,创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记录。你经历的最后一个国君就是景公,景公算不上一个十分英明的国君,但是他对你的信赖却是无可怀疑的,在记载你事迹的《晏子春秋》,全书220章中,记载你匡谏齐景公的不下50章。而此50章中,记景公闻过知错的12章,记述景公纳谏后不仅当面认错,而且立即改正的25章;此外,虽然书中没有标明景公闻谏认错但实则赞成你的匡正因而知非而止的10章。你去世的时候,景公正在打猎,闻听消息,他马上驾车回来,他觉得车太慢,于是跑下车步行,一会又感觉步行还是没有车快,于是又坐上车来为你奔丧。你去世以后,一天,景公在射箭,每箭一发,叫好声不断,景公说:“要是晏子还在的话,他不会容许你们这样阿谀奉承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国君,你仍然不敢接受他的赏赐,为什么?

学生:害怕

师:现在我们设想一下:给你两个选择:接受赏赐,但是这很可能成为你以后的罪状,在你倒霉的时候,不仅你,连同你的家人都会遭到灭顶之灾;拒绝赏赐,那么你可以名垂青史,并更加获得国君的信任,你选择哪个?

(大部分学生选择后者)

师:看来大家现在意见有分歧了,而晏子的选择,跟他的个性是分不开的,他从政57年,事景公48年,能做到这么久,与他的谨慎是分不开的。而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受损失最大的是谁?

生:百姓

师:得益最多的是谁?

生:晏子

师:他得到了什么?

生:名身

师:也许还有国君的更加的信任。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明君,也有过不少昏君甚至暴君,但是,没有谁能保证自己遇到的都是明君,所以,伴君如伴虎。当一个国家所有的东西都取决于一个人的时候,他的个性、爱好、心情、智商都决定了你的生存,如果你遇到这样一个皇帝,当听说百姓闹饥荒的时候居然问“他们怎么不吃肉粥”,那么在他的手下做事,其危险就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个话题对大家来说也许太沉重,但是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事实。有很多人都提出过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答案是很多的,答案更是沉重的,这种沉重,大家在以后看一通过我们读书和社会经历去逐步了解,想通过这一堂课了解,无疑是不够的,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1]

晏子辞千金故事 篇六

在《晏子辞千金》中,全文语言风格质朴,每一处小地方都有一个大道理。其中通过几处简短的场景,写出了晏子家境清贫如洗,也正是晏子的简朴行为于含辛茹苦的一贯作风,成就了晏子“辞千金”的缘起。

一天,晏子刚吃完饭,齐景公派使臣到来,于是晏子把食物分出来,请使臣吃,使臣没有吃饱,而晏子也没有吃饱。于是乎,使臣回去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感叹道;“晏子的家境居然这样穷,作为皇帝的我居然不知道,是我的过错。”便立即派人带了黄金千两和部分税租交给晏子好让他款待宾客。可谁知,这么好的事,晏子居然拒绝了。齐景公经过多次派人相送,他还是没有接受。最终拜了两拜谢道;“我的家境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母妻子甚至延伸到朋友,你这样的封赏足够了。我的家并不贫困啊,听别人说,从君主那里得到赏赐然以后你分发给百姓,这是臣子越权代替君主统治人民的行为,而忠诚的人可不会这么做;另一个从君主那里拿到封赏又不发散给百姓,这是占为己有的行为,仁义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只要有衣服穿,有饭可以吃,心理得到满足就好了,这样还可以不用想那么多。齐景公仍就不明白。晏子说道,旁人曾说过,聪明人难免会有失误,再愚蠢的人多几次思虑还有是有可取之处的,想来是管仲的错,我得对吧?因此只能再次拜谢而不能接受了。

《归去来兮辞》阅读原文及翻译 篇七

《归去来兮辞》阅读原文及翻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觉悟到现在(归隐)是正确的(选择),当初(做官)是错误的(选择)。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僮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关闭。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相违相悖,我还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听着亲朋的知心话使我高兴,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我的忧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晏子使楚的故事 篇八

晏子在任齐国卿大夫一职时,因他协助并镇压了反叛军,深得景公赏识。当时,晏子身材矮小,面相丑陋,但是头脑灵敏,满腹经纶,能说会道而著称于世。在齐景公即位后的第二年,齐景公在出使晋国时态度狂妄,夸大其词,引起了经过众多人士以及帝王的的不满。于是晋国派出军队想要对齐国实施攻击和报复,以震慑性的方式警告齐国。刚开始,齐景公以为只是开玩笑,并不在意,谁知当晋国军队兵临城下时才慌了起来,面对晋国的强势进攻不得不投降服软。通过这次的事件的经验,景公真正意识到如果要以齐国的利量与晋国较量完全是以卵击石,更本不能与晋国抗衡。于是就想到了以和邻国楚国重修于好的方式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共同来抵抗晋国。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晏子被任命作为使者访问楚国。

由于此时的楚国由楚灵王掌朝,当时的楚灵王桀骜不驯,目空天下,狂妄自大,对待齐国派来的使者也本着玩弄的态度。便命人打算羞辱一下齐国使臣“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宴婴,于是呢这则典故就被后人记录了下来,也是为了教育后人不要以貌取人的道理,从此这件事就一直流传至今。

晏子辞千金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篇九

晏子辞千金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 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参考答案:

12、答案:C、、朝中为官

13、A 孰谓汝多知乎: “谁说你聪明呢?”

14、翻译下列句子(4题中任选3题,每题3分,9分)

1、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

2、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3、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味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4、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译文: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晏子的小故事 篇十

其一、景公派遣晏子治理阿县。三年后,晏子听到很多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很是不高兴。晏子说:“我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请再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定会让你听到有关我的好话。”果不其然,三年的时间到了,每个人都夸赞晏子。景公准备给予赏赐,但都被晏子拒绝了。景公就问他原因,晏子就对他说:“以前我铁面无私,认真执法,别人都说我的坏话,现在我改变了做法,对待事物听之任之,无为而治。所以都来夸赞我。原本的奖赏现在因该是惩罚,于是通过这件事后景公开始信任晏子了。

其二、晏子带着齐景公进行微服私访。当走进一家店,发现没有多少人愿意买鞋,而买假脚的却是不少。于是就问原因,老板解释说,现在的君主滥施刑法,动不动就要处人刑法,脚就被砍了去。不买假脚的话,如何进行生产,养活自己呢。晏子还带着景公进到了百姓的居住区。发现房子很是破烂,孩子们面黄肌瘦的在路边乞讨,景公看来很是有所触动。

其三、景公喜欢出游喝酒,晏子则想方设法让他少喝。可是事与愿违,景公又喜欢上了建造楼阁。晏子知道拦不住,就主动把工程揽到自己身上,然后增加预算,拖延工期,一拨又一拨的雇佣劳动工人,三年之后,工程完成了,受灾百姓也顺利度过了灾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