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及故事(通用多篇)

来源:范文范 8.96K

寒食节的来历及故事(通用多篇)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介子推 篇一

古代传说源于对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于是杀掉太子申生,打算改传位于骊姬之子奚齐。太子弟重耳为逃避灾祸,只好逃命他国,途中贫病交加,险些冻饿而死。随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制成羹汤献给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过难关。后来,重耳归国,当上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然而,在封赏随从流亡的功臣时,晋文公却惟独忘掉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不料,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一起,抱着大树被烧死。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2021年的寒食节是哪一天:4月3日,星期六, 篇二

“寒食”是冬至以后第一百零五日,一般多在夏历清明节前一两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创设的一个节日。介子推对晋国公子重耳有恩,重耳当了国君(晋文公)后,欲请介子推出山做官,介子推不愿,遂躲入山中。重耳为了逼他出山,遂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未出山。后来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天定为“寒食节”,即要禁火,吃冷食的意思。据唐人徐坚《初学记》卷四《寒食》条所载:禁火的传统可能在周代就已经存在。寒食节原先延续时间较长,大约一个月左右,后来天数逐渐减少,一月只有数天。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天,店舍无烟官舍绿。”描写的就是寒食节的情景。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篇三

古时“清明节”与“寒食节”在时间上的关系是: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现在二者已经在习俗上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时节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据传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悔,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

寒食节的来历介绍 篇四

寒食节是什么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 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24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区把寒食节与清明节等同了起来,在同一天过。

然而,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意义

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

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

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

寒食的。活动

活动多,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地域广,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吃寒食面的习俗

于每年寒食节和清明节只差一两天(有时甚至会重叠),“清明节死还是寒食节死”这句话就作为表示“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什么意义”的意思流传了下来。

寒食节期间正处在初春之时,寒冷的气息逐渐退去,万物复苏,野地里也开始遍生艾蒿。作为寒食节不可缺少的一道节日食物,艾蒿常常被做成年糕或漂亮的糯米团,甚至在祭祀的时候也常常会见到它的身影。

在寒食节的当天也有不生火只吃寒食的习惯。在寒食节的前一天提前准备好凉拌的豆芽等凉菜以及冷饭,或者是准备好一种叫做“寒食面”的荞麦面条作为这一天的食物。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吃寒食的习惯也渐渐不像以前那样被严格遵守了。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 篇五

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寒食节的禁忌 篇六

1、禁火,禁烟,其实这也是寒食节的习俗,在这一天是不允许生活做饭的,每一户人家都要吃了冷的食物。古时候在这一天要是生火的话就是对神灵的不敬,是会有灾难降临的。

2、禁止在墓地拍照,寒食节也有和清明一样的扫墓活动,只是清明对于大众来说了解的比较多。扫墓是对先祖的祭拜所以不允许在墓地拍照,在墓地拍照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可能会引来不好的怪罪。

3、寒食节期间禁忌买鞋,鞋与“邪”谐音,这段期间和清明期间一样都是阴气比较重的日子,买鞋回去的话相当于是把邪气带回家。

4、忌在床头挂风铃,即便是从前就挂着的也要在寒衣节这一天摘下来。因为风铃是容易招来鬼怪的器物,人们在睡觉的时候又往往是最容易招来鬼怪入侵的时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