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2.66W

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精品多篇】

《八阵图》 篇一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战乱流离 篇二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陕西杜公祠——求仕之路 篇三

杜甫35岁时曾移居长安以图实现求仕之志。他曾长期居住在长安少陵附近,又因远祖杜预本是长安人,所以自称“少陵”、“少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然而杜甫仕途坎坷,在长安经历了应诏不第、干谒无门、生活困窘等重重挫折。如今的杜公祠位于长安区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它北倚少陵原,南临樊川,祠内花草茂盛、环境幽雅。杜公祠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门是仿唐代的砖木结构;院内有五个水泥砌的大花坛,祠院内有三间享殿,殿内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0年)杜甫写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唯一的杜甫笔迹。展室墙壁上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年谱》、“杜甫足迹图”、“杜氏世系表”、“杜甫在长安行迹图”等。现杜公祠系清代重修,1960辟为杜甫纪念馆。

杜甫川——勤王北上 篇四

杜甫把家人安顿在羌村之后,听闻唐肃宗在甘肃省灵武即位,便辞别家小,登程北上,去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路过延州(今延安),暂住于延安七里铺。时隔不久,杜甫从延安起程,后来据说到达安塞芦子关时被反贼虏回长安,关进监牢。在狱中,他回忆这次陕北之行,写下了《月夜》、《塞芦子》《望春》、《三川观水涨》、《玉华宫》、《羌村》等名诗。后来延安人民为了纪念杜甫,在此修造了“杜公祠”。宋朝时范仲淹还亲笔题书“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今仍完整可辨。近年来,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维修扩建,除恢复重修了原有祠堂、摩崖石刻、楹联外,还新建了亭台、展室、成为国内外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

《旅夜书怀》 篇五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客至》 篇六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48岁至58岁:西南漂泊时期 篇七

随着九路官军在河北省临漳县西的相州大败和陕西地区的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甘肃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主政成都,杜甫便去投靠他。严武死后,杜甫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杜甫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综观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致君尧舜上”的求仕思想和“穷年忧黎元”的凄苦遭遇,可以说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但是与他人生际遇完全不同的是,杜甫的诗歌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

杜甫人物评价 篇八

《杜工部诗话选》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隘,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七言难于气象雄伟,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继者。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