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李广简介 (荟萃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3.24W

汉朝李广简介 (荟萃精品多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本站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汉朝李广简介 (荟萃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一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

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

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

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

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二

小的时候李广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个将军,主要原因呢是因为小学中学里学的诗词里有好几首都是歌颂他的,他身上似乎被笼罩了一层神话般的色彩,很多人说他是对外作战的大英雄,说他战无不胜,吓的敌人不敢进犯自己守卫的国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这是我最早接触的一首写李广的诗,小学的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写汉朝的将军,叫李广,射箭技术很高,百发百中,他的臂力很强,晚上打猎的时候以为有老虎,惊吓的时候射出的箭竟然射进石头里进去了,侍从们拔都拔不出来,这是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这个人太神了。射箭把石头都射穿了真厉害!

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写的也是李广将军,汉朝的敌人匈奴都非常惧怕李广,称他为“飞将军”,而飞将军确实名副其实,在他对匈奴作战的生涯中,李广从云中,雁门,代郡打到渔阳,右北平。几乎所有有匈奴人出没的地方李广都担任过当地的太守。所谓功劳甚大,对维护汉朝的边疆有重大的作用。

渐渐的终于知道了更多关于李广将军的事情,而他身上的光环呢也一层一层的逐渐剥下来了,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李广为报在被贬官时被小官侮辱而在复任后杀之泄愤的事情,有他在漠北之战中出任偏师,却迷失道路错过决战,不堪刀笔吏的侮辱而自杀。

“李广难封”,是说李广打了一辈子仗战功颇著,却一生都没机会封到侯爵,而同期与他一起作战的将军甚至比他晚了很多年才初战的将军们如卫青一战封侯甚至一门四侯,现在终于知道了李广为什么封侯不到,很多古人说李广封侯不到是以为他个人原因所致,说他曾诱杀匈奴投降的俘虏(此事有确实记载),而杀降在古代是向来称作不义,是将军的忌讳!还有李广在汉朝首次主动出击匈奴的作战中被匈奴人集中主力包围,差点被活捉导致他战后被剥夺军职,贬为庶人,就在他贬为庶人的时候心情郁闷外出打猎才有了“林暗晚惊风,将军夜引弓”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而打猎归来的时候由于已经深夜,城门已经关闭,李广想耍大牌凭自己的名气和地位进城不得,被城门尉关在了城外过了一宿,还被城门尉羞辱了一顿,结果李广再复职后就杀了这个人,可看出他心胸还是比较狭窄的,不会合光同尘,没有包容万物的胸襟。

我看呢,上面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不过更主要的是他生活的主要年代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时候,那个时候汉朝的国力不强,国策采取对匈奴和亲换取和平,对外作战采取被动防御被动应战为主要策略,所以汉朝的将军门在那个时候是很难与匈奴人真刀实枪的大干一场,而从秦朝开始的中国古代封建帝国,每一个朝代的将军除了皇亲国戚其他人都是以军功才能封侯,军功以斩获首级数量来论。你打一战击溃了敌人没有斩到多少首级的话是差不多相当于没有军功的。所以李广难封是有道理的。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李广就更不幸了,汉朝开始对匈奴反攻,李广本来是有很大机会的,可惜既生瑜,何生亮。这个时候汉朝出现了两个绝代将领,在中华军事史上占有浓厚笔墨的两员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卫青虽是骑奴出生,但他姐姐卫子夫是当时的皇后,汉武帝为了发展外戚的势力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全力培养卫青,每次作战都将卫青放在匈奴人主力出没的地方,卫青也不付重望,一战袭击了匈奴人的圣地,斩首800多级,一举功成!从而确立了在汉军中的领袖地位。李将军从此只能做战略牵制作用,或者为了配合主力而去防守一些重要的城市。可怜!

所以呢,一个人要想成功,自己本身的本事那是避不可少的,但是机会和运气呢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东西加在一起才有可能造就一位成功的人物,一位被后世永远敬仰的伟人!可惜李广不是!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今天背了这首王昌龄写的《出塞》,文中的飞将指的是西汉时代的李广。我不由得想起了有关“李广学箭”的故事。

李广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保卫国家,可他的武力样样都好,就是射箭不行,因此,他想向吉疾学箭,吉疾把手放在李广一晃,李广的眼睛眨巴了几下,吉疾对他说:“你还是回去吧。什么时候,你能目不转睛再来找我。”

李广回去练了一年,终于能目不转睛了。又去找吉疾。吉疾指着窗外的柳树,让李广一眼数清楚一枝柳枝上的树叶数,再来找他。

李广又回去苦练了两年,终于能数清百步之外的树叶数了。又去找吉疾,吉疾又把一条蜈蚣挂在墙上,让李广数清楚蜈蚣的腿数才来找他。李广回去后,又苦苦练了三年,抓遍了所有的蜈蚣之后,他还抓蚊子数蚊子的腿。三年后,他又去找吉疾,希望吉疾能收他为徒。

吉疾终于收下了李广。把自己的'浑身解数都教给了李广,最后李广成为赫赫有名的神箭手。

读完这些故事,我很敬佩李广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李广中途就放弃了,他可能就成不了飞将军,也就没有“但使龙城飞将在”这样的诗句了。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四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曾随皇帝出行,冲锋陷阵抵御敌寇,深得文帝赏识。文帝曾言:“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候岂足道哉!”在文帝看来,若生在高祖时代,李广当个万户候不在话下,可事实是:李广难封。

这就不免有些奇怪了,一个才气无双、能搏虎射石的将才怎么就终未封侯却含恨而死了呢?细观史书,便可瞧出些端倪。

文帝文治,景帝倡和,直至武帝,汉军才能酣畅淋漓地与匈奴打几场。可是汉军的作战策略经年不变,长久下来连匈奴人也能估摸到几分,若想打几个漂亮的胜仗,靠蛮力是不行的。可要命的是,一腔热血的李广仍是囿于俗招,没有多少变通。与整日草场驰骋、与马为伍的匈奴军队硬碰硬,结果可想而知。若有当年上郡追击匈奴射雕人偶遇敌军数千骑兵之时的机敏,有当年下马解鞍骗得匈奴兵撤走时的冷静沉着,又怎至于接连失利,履战败北?

自恃勇猛不知变通,这是其一。其二,性格所致,李广的性格算不上轻狂,也算不上放旷,有种武夫的倔劲,越老越倔。虽两鬓斑白,仍再三请求随卫青、霍去病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经不起请求,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将军,可这一去,有去无回。顾其年老,大将军卫青命令李广与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可李广不干,先是要求改调令,后满心恼怒地带兵出发,因迷路导致计划落空,回到军中以自刎谢罪。迷路并没有错,可试问——一个恼怒的将军能对寻路抱有多大的认真?一个临死仍怪天意却从未发现自己不是的人竟也值得老少,不论识与不识都为此落泪吗?将失败归咎于天意,便是其三。

李广如此认为,后世亦如此认为。王维就曾言:“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缘身数奇。”可是打仗靠的是实力,有没有运气是次要的,有没有胆谋才是重中之重。后世文人多以李广自喻,这真是大错特错。李广之所以难封,其四,便是无才。

对此惟有少数人看得最清,黄淳耀便是其中之一。他说:“李广非大将之才,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王夫之也说:“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文。”什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什么“惜哉名将,天下无双”,如果武帝时代汉军里全是这般才能的将领,还谈什么横扫匈奴一雪前耻,还说什么治世千秋大汉煌煌。

李广难封,是史实,也是事实。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五

李广是西汉名将,在汉武帝时是有名的将军。他多次打败侵略军,因为他行动快,忽来忽去,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侵略军给他起了个外号“飞将军”。

飞将军有一对浓浓的眉毛,形象像个倒“八”字,长着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多年习武让他练就了射箭百发百中的本领。他头带头盔,身穿盔甲,英姿飒爽的骑在战马上,侵略军听到飞将军的名字时,就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李广小时候就立下了长大后保卫祖国的志向,所以他从小开始拜师学武练箭,可是箭术一直没有进步,他就找到了一位高人,拜他为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他闻鸡起舞,不惧寒冬腊月,盛夏酷暑,终于练成了每箭必中,箭无虚发的本领。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李广带军巡逻,路过一片树林,发现草丛中影影绰绰影蹲着一只老虎,他连忙拉弓射箭,“嗖”的一声射了出去,第二天,李广发现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大家拔也拔不出来,李广将军真是力大无穷啊!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六

第一,李广精于骑射,作战勇敢。中石没镞表现了他的射艺精湛,在上郡遭遇战,在雁门被俘后又脱险,在右北平之战中,无一不彰显他的骑射之精湛,勇敢无畏的名将风采。

第二,正直廉洁,为人低调,李广得到的赏赐都分给部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第三,仁爱士卒。在战场上,每遇到缺水缺粮的地方。将士不全喝过水,他就不过去,将士不全吃过饭,他就不吃饭,士兵都愿意跟随他打仗,在他的领导下都很安逸痛快。

第四,讷口少言,与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射箭

第五,行事简便,独具一格,在出击匈奴时,他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是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也不用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也很简单,和程不识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他的部队也没有因此受到危险

第六,善于观察、机智敏捷,处变不惊、指挥从容、在出兵雁门攻打匈奴里被俘,他选择装死,再瞥见旁边一少年有一匹好马,便突然跃身跳上少年的马逃走。

在上郡遭遇战时,他让士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让匈奴兵以为他们是诱敌之兵而不敢轻易攻打

在出兵右北平时,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在汉军的箭将要用尽的时候,李广命令士兵拉满弓而不发箭,自己亲自用强弩射杀对方裨将,使得对方攻势减弱,

第七,忠心爱国,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大大小小和匈奴打了70多仗,年迈时仍想为国杀敌

当然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缺点

斩杀霸陵尉表现了他的心胸狭窄,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同时还有一些冲动,在听了中贵人的说辞就带着一百多骑急追射雕人。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七

小时候看小人书时就知道汉朝有个飞将军李广,还知道有个被刘邦拜为大将的韩信。韩信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更广泛,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也知道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时候看小人书只是看热闹,知道李广的箭射的好,一次李广打猎,把一块石头看成老虎,一箭射去,箭头都射进石头中,可见李广功力之深。小人书还有韩信从市井无赖胯下爬出来的画面,一市人都在嘲笑韩信胆怯。这是多么侮辱人,使人羞愧的场面。那时觉得韩信是一个被人经常欺负的“窝囊废”;虽说韩信后来被拜为大将,但对他从无赖胯下爬出来的阴影总也挥之不去。成年后,司马迁的《史记》是必读的史书,看史记你会不知不觉被司马迁带进几千年前的场面,你会为一些宏大、壮烈的战争场面时而振奋时而叹息,有时又会为一些人物的冤屈、悲壮而掩卷扼腕。这真是“台下看戏,替古人担忧”。

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给与高度评价:“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说李广生不逢时,假如早几年跟随汉高帝刘邦打天下,被封为‘万户侯’是没问题的。“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是说李广因为迷路而延误军期,不愿为此再吃官司而自杀了,全军知道了此事都哭了,老百姓听说了,知道不知道的、老的、少的都为之垂泪。“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司马迁在最后把李广比喻为“桃李”,“桃李”不会说话,但花的芬芳美丽和果实的甘美,引来的人把树下都踩出小路来。唐朝诗人也赞李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一生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但总没达到“封候”的标准,而且他一生悔恨的事是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个羌人。李广因征战失利,被免了官职,一次夜间外出,在霸陵亭被霸陵尉禁止通过,被迫留了一宿。《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李广因为被免了职,他的随从通报:“这位是原李将军”,霸陵尉不买账:回答:“就是现在的将军也不准夜行,更不用说是原来的将军了!”这个霸陵尉虽说喝了点酒,但他也是在执行公务,是按制度办事,按说也无可厚非。但李广却耿耿于怀,在重新启用任右北平太守时,趁机把这个霸陵尉带到右北平斩首了。笔者未解的是:令匈奴闻风丧胆、数年不敢近右北平的“飞将军”,何致如此心胸狭窄?!定要将一时因喝了一点酒,得罪于他的霸陵尉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典型的“公报私仇”,我们没法去推测李广的心理活动,司马迁也没对此事作更多地评论,但李广如此狠毒的报复心与他的英雄形象着实不符。但也有人非常宽容的说:“对于一个安邦定国,保卫边疆的英雄来说,没有必要计较李广他的这一点点人格瑕疵。”是的,李广保卫边疆是为了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可对于霸陵尉来说,却是家破人亡了,他的妻子怎么想?他的儿子怎么想?他的父母可怎么过?!

相比之下,韩信倒是一位知恩图报,恩怨分明的人。在他建立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后,立马派人找来当年给他饭吃数十天的一位漂洗丝絮的老妇人,赏千金。也找来了曾经给韩信饭吃数月之久,却因妻子阻挠没坚持到底的一位“亭长”,赏百钱,并狠狠训斥这位亭长做好事不做到底。这一点我觉得韩信做得有点过,你白吃白喝数月了,什么时候是个头!也难怪亭长妻子不耐烦了,毕竟大家吃碗饭都不容易。韩信更找来了当年使他“胯下受辱”的那个少年;凭韩信“楚王”的地位和权利,杀一个当年曾侮辱他的人,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要比李广杀霸陵尉程序简单的多,并且韩信受到的耻辱远远大于李广被霸陵尉留置一宿所受到的怨恨,理由也更充分。但是,韩信并没杀这个人,反而给他安排了一个“楚中尉”的职务。韩信和他的部下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由此看来,韩信的胸怀气量远比李广大的多,韩信在穷困潦倒时就能够审时度势,全面长远的看问题了。

楚汉相争,形势处在相持阶段,当时韩信是齐王,手握重兵,韩信如果倾向刘邦,项羽就会失败,如果倾向于项羽,刘邦就会失败。项羽派人说服韩信,要韩信自立为王,不偏不向,使全国形势行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这是说韩信以为:我在项羽手下时只不过担任“郎中”的小官职,是一名护卫,我说的话没人听,计策也不被采纳,所以我就投奔到刘邦这里来了。刘邦任命我为上将军,统领数万部队,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言听计从,才有了我的今天,我要是背叛了刘邦,是不道德的,所以我不会听从你没的劝说,请为我谢谢项羽。

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韩信千金谢“漂母”,和对策反他的人的对话中不难看出,韩信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他对刘邦的知遇之恩的回报,是帮刘邦打下汉朝四百年的基业。韩信虽然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却在全国平定,人心思治的情况下阴谋叛乱,被吕后处死。我们只能说韩信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而不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否则,缤彩纷呈,斑斓壮阔三国演义的故事,就不是东汉末年,而是西汉初年了!

我们且不去评论韩信的功劳和最后的下场,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里已经对韩信充分的肯定和极大同情,韩信在对待给自己饭吃的“漂母”知恩图报和对侮辱自己的少年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的做法,两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千古美谈。“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去”,市场经济在追逐“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大力提倡“知恩图报”的美德,放宽我们的胸怀,多一分宽容?!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