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村(社区)换届后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来源:范文范 1.47W

村(社区)干部处在一线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当前,村(社区)干部队伍总体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在换届后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但仍然存在班子运行质效不高、个人能力不足、村(社区)建制调整改革后合村不合心等问题亟待解决。

基层反映:村(社区)换届后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两委”班子的“磨合期”,功能发挥有差距。村(社区)换届后,干部队伍虽然在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得到优化,形成优势互补、老中青梯次衔接更为合理的结构,但由于知识水平、工作经历、业务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班子成员处于磨合阶段,战斗力和凝聚力都有进一提升空间。如:某城乡结合部社区,新任书记学历较高但经验不足,班子其他成员则年龄较大、思维定势较重,沟通协调和整体配合效能不高,致使整体功能发挥不够理想。

(二)个人角色的“转换期”,岗位适应有差距。部分村级领导干部自身岗位跨度较大,其中不乏来自经商、教育、医疗等其他领域人才,对当前业务熟悉程度不够,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新岗位要求,尤其个别新任书记,对如何抓班子带队伍、如何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缺乏科学、深入的思考,不能做到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如:某中心村支部书记为90后年轻党员,在资料报送、文字写作方面较为突出,但因上任前常年在外地,对镇情、村情没有摸清摸透,在处理信访矛盾纠纷、征地拆迁等棘手事务上较为吃力。

(三)村(社区)建制调整改革后的“过渡期”,融合程度有差距。当前,因村(社区)建制调整改革而合并的村(社区),不同程度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难、后续保障工作不到位、被合并村(社区)公共服务日益边缘化等问题,新一届村(社区)干部和群众融合程度不深,尚处在适应阶段、过渡阶段。如:某中心镇一类村是由强村和弱村合并,并村后在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相关项目、资金分配等方面利益难以均衡,部分村民抵制情绪较为明显,干部得到内部认同尚需时日。

(四)基层治理的“探索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差距。村(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心和落脚点,但因目前基层治理职能分散在不同层级和不同管理部门之中,村(社区)被迫“行政化”,干部疲于应付行政性事务和考核事项,如:某主城区街道社区主任表示,社区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在填表格、记台账,仅每年用于各类表格资料打印费达到上万元,目前虽然在推行基层治理集成改革,但因时间较短,大多举措仍处于探索阶段,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二、几点建议

(一)健全干部管理制度。拓宽选任渠道,针对部分村客观存在的“村难带、民难富”等问题,积极创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机制,鼓励地方试点探索跨村、跨区域任职,将优秀同志选拔到其他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打破地域限制。制定村社小微权力清单,明确工程项目建设、房屋租赁等村社重大事项运行规范,为村社干部履职划出“权力边界”。研究出台村干部养老、医疗、住房等保障措施,完善村(社区)组织工作规则、村社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和统筹管理、建立健全村(社区)干部“荣誉离任”等政策,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二)提升队伍综合能力。借鉴浙江省等先进地区经验,鼓励地方大力推行富人治村、倡导乡贤文化,回引优秀农民企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成功人士等担任村(社区)常职干部,提升领导班子整体成色。构建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培训体系,采取省级示范培训、州(市)级重点培训、县(市、区)级兜底培训的方式,每年全覆盖轮训1遍村干部;鼓励省内高校开办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班,开设基层治理、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物流等课程,采取远程教育、脱产学习等方式提高干部学历层次。通过提升综合素养,缩短班子和干部个人对岗位的过渡期和适应期。

(三)激发干部干事热情。鼓励地方设立村(社区)干部绩效奖励“资金池”,对年度考核连续数年获得优秀的村干部,适当增加每年基本补贴金额。鼓励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从当年度村集体经济盈利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收益对村(社区)干部进行适度奖励,对表现特别的突出的干部,纳入地方人才管理,享受高层次引进人才同等待遇。建立面向优秀村(社区)干部招录(招聘)乡镇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和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常态化制度,明确每年拿出一定编制数量面向村(社区)干部进行招录,同时大力健全澄清正名、容错纠错机制,为村(社区)干部撑腰鼓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