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思录有感(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1.71W

读沉思录有感(精品多篇)

《沉思录》读后感 篇一

班主任曾推荐一本叫《沉思录》的书,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起初看时并不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可后来我对它改观了,原因在于作者睿智而深刻的思考如和煦的春风抚平了我的焦燥的心。

“每个人都仅仅生活在现在,丧失的也只是现在。”提醒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时间﹔“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有一瞬,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教会我们不要被无意义的事折磨﹔“人们互相蔑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警醒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人……

《沉思录》快被我读完了,书的最后一小章节使我颇有感触。马可·奥勒留在书的终了谈了一个人生终了会遇到的问题——死亡。《沉思录》全书都在谈理性,将死亡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死亡是最需要理性看待的呢?也许是的。世上总有不少人看不清死亡,即使是将化为一抔黄土。幸而我们遇到了《沉思录》,它总结出了人生应遵循的几个准则,也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一件可拍的事。的`确,有些人会常存在我们心中,马可·奥勒留就是其中一位。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

沉思录读后感 篇二

马年初一,我的叔叔从美国给我带了一本《沉思录》,我在拜读它时,好像能够清晰地听见它朴实的声音。

它是那么的宁静,甚至有点喃喃地细语。

一种可以穿透我的静水深流的思想力量。

这本书是作者写的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的对话,是在写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作者,“哲学的沉思”成为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

作者在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

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的人极为相似,他们必须也要考虑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很好!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于行动。

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一个死角那就是自己,所以要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人们总是在拿手电在找别人的毛病,却从来不去关照自己的问题,而照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做到,它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自己的过去,去反省自己的过往。

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决不仅仅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还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还需要这个人具有平静,安宁自我反省的思想;还需要有一个自我到无我的跨越,一种在思想或思维上的从经验进入到超常的自觉,一种大彻大悟。

透过《沉思录》,我看到一个深刻而又平静的人站在我的前面,同时我就告诫自己:错待了自己,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你的灵魂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人的灵魂。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更少苦恼,摆脱了激情的心灵就是一座堡垒,因为人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你得到庇护。

这一堡垒是不可摧毁的,而不知道这一点的就是一个无知的人,知道这一点却不飞向这一庇护所有的人则是不幸的人。

伟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将化为尘土,死亡最终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应当真诚而正直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人生的幸福,不是感性的快乐,而是一种心灵的感觉。

这何止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就是自我的心里独白,这就需要将自己的心灵大门敞开,这也是解剖自己的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与嘱托。

我真的感觉到了一位 哲人心灵宁静,宁静到了伟大的程度。

我只能满怀敬畏之情虔诚的凝视着头顶上的北斗。

我读后的感觉和作者一样,摆脱和脱离不了外界的干扰,我理解《沉思录》的高贵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纯朴,思维的敏锐,意志的顽强和批判的彻底。

最终落实到主题上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这一崇高的追求。

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

一本书的好坏,我认为主要看它能否触动了你的心灵,从而能够说服你,进而改变你,对你的生活有所助益。

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句话。

《沉思录》就是一本对我人生有影响的书籍!

读沉思录有感 篇三

《沉思录与智慧书》是一本记录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讲述了人生哲理、为人处事方法等。对我们今后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指导意义。要达到书中所说境界,树立良好心态非常重要。心态就是你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自己遇到事情的态度,针对同样的人和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态,从而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有这样一个公式:成功=100%的心态+0%的方法。这个公式说明了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具体而言,要树立五种心态。

1、积极心态。

就是凡事主动去想、去做,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去应付,做到志向远大,不断进取,永不满足于现状。要思虑周全,想在前、干在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积极就是要永远树立一种阳光心态,凡事要多看积极面,看正面,不要因一时一刻挫折而恢心丧气失去斗志,要学会正确面对人情冷暖,不消极不消沉永远保持工作激情、昂扬向上的斗志。另一方面,树立积极心态还要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人生最大的危机就是没有危机”。凡事从长远考虑,注重自身成长和提升,确立明确目标,并且内心有强烈的愿望去实现它,主动找机会去学习,自觉地去行动,始终坚信自己所追求事业必定会成功。

2、归零心态。

任何人都要抱着从零学起的态度,认真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因为取得一点小成绩自以为是,无论你做得多好,取得了多大成绩,都要不断心态归零,不断回到起点,力求把基本的事情做得更好,同时要不断虚心向别人学习,使自己不断提高不断成长,从成功走向更成功。

3、平常心心态。

就是能平淡的心情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面对自己的升降去留、面对人生的各种各样的失败与挫折······平常心也决不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而是要摆脱世俗烦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要适应平淡生活,尤其是功名利禄更应顺其自然,即古人所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感恩心态。

要常怀感恩的心。要多想那些值得感谢的人,想那些值得感谢的事。对于周围的人要心存感激,你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与他们有很大关系,你的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他人的配合和帮助。对于每一天都要心存感激,这一天给你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经历和体验。多讲感恩的话。我们所有的感恩之情不要只藏在心里,要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将这种感激之情公开说出来。多做感恩的事。心存感激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要做到三个感恩:感恩于父母,是父母孕育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抚养成人;感恩于朋友,是朋友曾经给予我们人生路上许多帮助;感恩于组织,是组织为我们提供了人生成长的平台。

5、同理心心态。

就是要懂得换位思考,就是要善于站在别人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别人。而理解是和谐相处的基础。否则,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对他人的看法就会产生很多误解和成见,与人相处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的分歧,对立和冲突。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往往没有对错之分,而是由于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而造成的。善于换位思考,遇事善于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去考虑一下,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才能做到“求同存异”,才能跟不同特点的人都做到友好相处。

沉思录读后感 篇四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遗憾,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它,但是它确确实实又是生命中的收获,可以入心且无声,象长了翅膀,在偌大的心灵世界里自由飞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带给人的是对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没有经历过遗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遗憾是一种感人的美,一种破碎的美,因为有它,人世间一切的真善美将更值得称颂;因为有它,生命将更值得去回味;因为有它,就有了远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其实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学会生气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这个世上,我们不应当太多的在乎和顾岂别人怎么样评别自己,只要你认为做的对,你就坚持去做。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自足的内心精神世界,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虽说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属于自己的锚,有了它们,你的心中就拥有了一个对你来说最安全的场所,就会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沉思录读后感 篇五

我阅读了《沉思录》一书,它是斯多亚学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所写的名著,也是一本感悟人生之书,阅后使我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值得我一读。作者大都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一本十二卷对话书,文风优美流畅,纯正优雅,富有哲理之风范。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人生感悟,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虽然它出之于古代近两千年前,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是喜欢读它。

作者用一生的探索,为无数寻找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下了灵魂的石阶。他深刻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人们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还要求人们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思考那些善、光明磊落的事情,并付诸于行动。

我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在新常态下要提升精神文明的程度,正确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为民造福。同时要有紧迫感,西方好的经验该引进的应引进,并放眼学习。书中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列举几点浅谈自己的感想。

书中提到,“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这一理念我深受感触,他言传身教给我们做人道理,要求我们为人处事要有好的准则,假如老是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视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书中还提到,“对一件事不发表任何意见,使我们的灵魂不受扰乱,这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因为事物本身并没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们的判断。”这一理念早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坚持的外交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做好自己份内事,不也是我们每个公民需要的品格吗?我们要独善其身,从我做起,就有助于推进党的建设,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还有,书中所说的“不要分心,不要虑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这是对我们提出了很好的要求。国税干部要摒弃外表让人眼花缭乱的光荣和浮华,坚守为纳税人优质服务的职责,真抓实干,多为纳税人办一些实事和好事,追求心灵的充实,这才是每位国税务干部要做的事。书中还有一个理念,我特别喜欢,“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那是多好的督促与告诫,要求我们做实事、做好事。这样,我们党的廉政建设就会真正落实到每个人,好的风气就会传播到祖国的每个角落。

总之,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为纳税人所想,为纳税人优质服务,才会树立国税良好的形象。正确看待各种抱怨,学会制怒,懂得宽恕,净化心灵,洗去俗尘,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读沉思录有感 篇六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沉思录》就是一个君子——奥勒留,思想汇聚成语言的集锦。书中汇集了社会和个人伦理,精神信仰,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此世的超越精神等。一切都看似矛盾的思维内容,却在奥勒留的笔下协调统一,在他的著作中获得一份宁静和谐。

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因为有了习惯,我们才不会被一阵什么风吹跑。或许,《沉思录》中每一句话就是一根线,拧在一起,就成就了无数人思考的习惯。也许正因为如此,《沉思录》成了无数人的枕边书,直至我们敬爱的温总理。

奥勒留说不仅把自己视为一个罗马公民,也把自己视为一个世界公民。他的哲学思想与其说是尊重人,看重人,不如说是尊崇人的理性和责任。《沉思录》与其说一本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灵魂的低语。

阅读《沉思录》,我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阅读的,也不知何时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因为一直在枕边,只是今天闲暇时无意中发现每一页上已经都标有记号,由此证明我都已读过,但绝对不是每页都只读一次。读这本书,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一次能读多少就读多少,不必一次读完,也不必按顺序读。因为人的思维本来就是散漫的,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天中能有多少时间能让自己深入思考,能让自己从繁忙中抽出属于自己的宁静。《沉思录》就有这样一种魅力,它能帮助读者进行一种精神和德性的训练,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从纯净心灵中汩汩流出的美。

我们都是自己灵魂的主宰,生活的目的不同,掌舵的方式也不同。但是,我们都追求乘风破浪的力量,也寻求喧嚣中宁静的港湾。《沉思录》是对我们看不透的生活的梳理,奥勒留给予我们整理生命的方式。

《沉思录》读后感 篇七

马克·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

这是一本用写成的书。人能够经过双眼看世界,可是有个死角就是,所以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忙人们去过更加完美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对自我的同类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书中有一篇是这样说的:“有一种人,一旦做了好事,就当作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账簿上。还有一种人虽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别人当做受惠者,觉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我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结出的葡萄,并不因为自我的果实要求什么报酬。”

奥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异常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期望别人指导的,不仅仅要使行为高贵,并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沉思录》读后感 篇八

我去年读了《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这本书是作者集大成,编辑的季老有关人生的名言名句。我各取所需地把其中的一些语句抄给同事欣赏,交流心得,颇有收获。我就来个串串烧,再学习一遍,再品味其中的哲理,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和行动。

季老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生活在社会上“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还说:“家庭是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人们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季老的话普通中见真理,我是个任性的人,头上有两个发旋,更加强了我倔犟的脾气。这两字箴言,我只做到真字,而不会忍。所以,一生坎坷,幸福指数就偏低了。

季老认为:“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动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时无论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走的路,不知不觉之中,不管有多少曲折,最终还是要走上。”可不是吗,什么缘分啦,机会呀,环境啦,舆论咯,国情啊…等等,都把你赶到这条路上。唯物主义不能解释,那就用唯心论解释吧。这里的忍字我是跑不掉的,俗话说的好哇,人到弯腰树,不得不弯腰哦!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人世间,波诡云谲,因过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连季老都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十字架肯定比季老的又大又重吧,我这样想。

季老还论述到忘和怀旧,对我也有启迪作用。他说:“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人不仅会忘,有时还要怀旧,“怀旧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 季老生活的秘方就是如此吧,忘记痛苦,爱抚生命,感恩戴德!

季老饱受文革之苦,曾说:“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指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季老的感慨,也是我们大家的感慨吧。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