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读书感3篇

来源:范文范 1.89W

《大清相国》读书感1

《大清相国》读书感3篇

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是没有设立丞相或者宰相这一官职的。但我们熟悉的明珠、索额图,都被称为明相、索相。而同为正一品的汉人官员陈廷敬也是三殿三阁大学士,所以也称他为大清相国,其实并不为过。

近年来国人对王跃文的《大清相国》推崇备至,作为历史小说,讲述陈廷敬的为官一生,虽是有艺术加工,但是他都是可追根溯源,有据考证的。其实为官和为人一样,先为人才能后为官。前清入关的这几十年,汉人一直被打压,但陈廷敬作为一个汉人,还能成为正一品的官员。同时能够经顺治、康熙两代近七十余载,想必肯定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

书中概括陈廷敬的一生为五个字——“等、忍、稳、狠、隐”。第一是“等”,其实并不是让大家傻等着。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等待中应该不断去吸纳总结,不断去充实自己,等到机会才能去把握住。第二是“忍”,简单的理解是忍耐,忍性是一种修行,坚韧不拔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疾风可以摧朽木,但绝不能摧稻麦,更不能摧劲草。第三是“稳”,稳稳当当,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因为本是如屡薄冰,如果再不稳当那么滑一跤,那肯定是必然。尤其稳当,就是不能过急。喜极而泣,乐极生悲,稳当就不能做事太过。如果太过了。那事物肯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第四是“狠”,其实就是严格,对敌人狠心容易做到,但最难的是对自己时刻也恪守要求。第五是“隐”,在达到一定目标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样的人生的哲理,其实是大半辈子受用的。在无论职场、学习、甚至在生活与家庭当中,用他的这些方式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也可以自己去想一想,看一看。

《大清相国》读书感2

最近单位组织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这本小说我以前看过,再次阅读,感触颇深。下面从陈廷敬的个人境界、修身齐家方面谈一点感受。

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0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安全着陆。在老家颐养天年并发挥余热,编纂了《康熙字典》与《钦定词谱》,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他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纵观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看得透人、想得开事。先修身、齐家,然后再干大事,陈廷敬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

陈廷敬年轻时候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棱有角,热血沸腾,所幸遇上一个好岳父,书中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少年得志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朝的张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所幸遇上顾璘这样的好导师,没有让他在年轻时锋芒毕露而得意忘形。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等”(要沉得住气)和“忍”(要能经受起磨练)。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

面对索额图与明珠的争斗,陈廷敬自始至终没有选择站队,两人都想方设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阵容,给出了很多诱惑,陈廷敬一直没有动容,甘于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误会他差点断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总是岿然不动,稳若泰山。“君子有大畏呀,成大事者,必须有所畏。所谓无大畏者流,其实不过莽夫耳。”“稳,一时兴许会吃些亏,但是不会倒大霉。”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稳”(要谨慎且低调)

第三重境界: 看得透人、想得开事

能将身边的人看透,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准确判断,迅速作出处理,干净利落,不优柔寡断,事后不贪功,做到功成而退,这是陈廷敬最高的境界。这需要一番历练,一个人没有经历很多事,没有接触很多人,不善于总结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点也不可能达到这层境界的。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递进关系,修身与齐家是基础,若没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国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国藩、蒋介石是典范,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家书、日记中学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独、贞信、担当、约束、涵养。陈廷敬也有孤寂的时候,也有受委屈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抚琴,静静地思考,反复反省自己,这其实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齐家,俗话说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我们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最后被家里人给害了。汉代霍光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功德盖世,因为没有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在他死后整个家族遭受灭族之灾。陈廷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过特殊途径,甚至打着哥哥的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陈廷敬每次知道后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严明地处理,用理智的手段维护好亲情。德,永远比才更重要,我们要教育子女先做一个有德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把人分为四类:德才兼备的称为圣人,有德无才的称为君子,有才无德的称为小人,无才无德的称为愚人。在找不到圣人与君子的情况下,宁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对于工程结算审计人员来说,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固然重要,政治修养也不容忽略。我们每天面对的复杂的工程项目,每天都会与工程老板打交道,会遇到太多的诱惑,工作过程中也会迷惘,难免受委屈,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格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时刻反省自己,注重修身与治家,懂得简单清淡的日子才最幸福最长久。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提高、慢慢进步。

《大清相国》读书感3

一本好书,总能像良师益友一般,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启迪。近期,我认真拜读了省委党校一位老师推荐的《大清相国》一书,该书用小说的手法讲述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尤其让我对一代帝师陈廷敬辅国安邦、为民解忧的格局与建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封建王朝,宦海难测,有清一代,大臣鲜有善终,然而陈廷敬其人,从政53年,历经28次升迁,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一直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康熙时期的政坛常青树。从《大清相国》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廷敬不单单是有着卓绝的政治智慧,更是其为官的品格和才干深得君心、更得民心,为匡扶社稷、治理民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大清相国》书中的主旋律是颂赞主人公忧国忧民、从善如流、治吏举贤、清正有为的高大形象。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国有企业党员干部提出了20字要求:“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古今对照、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陈廷敬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干部典范,他的作为和精神,于我如醍醐灌顶,令我感触颇深。

一是清廉自持,两袖清风。陈廷敬在为官期间,不贪污不受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克己奉公。党教育我们,党员干部要守住底线,领导干部要带头约束自己。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学习陈廷敬,从廉洁自律、清正自持开始。“反腐倡廉”在如今更是国之大业、党之大业,对于企业而言,强化巡视巡察,抵制微腐败,强化追责等工作,更是要警钟长鸣;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坚守原则,发现问题,要敢于面对、敢于发声。学习陈廷敬,从党风廉政、作风建设开始。

二是宵衣旰食,勤政为民。陈廷敬的“勤政”品格同样知名,53年长此以往,未敢废弛。今天,我们讲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敢为人先,以身作则,尤其是要学习广大党员模范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学习陈廷敬,从积极热忱、甘于奉献开始。

三是体察民情、造福于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陈廷敬深知,他来自于民间,为官一任,必须要造福于百姓。我们每一名领导干部都来自于群众,不能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利民便民”为指挥棒,把服务群众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日常工作中,只有真真切切地“身入”一线支局、“心入”一线员工,才能真正了解员工的生产、工作实际情况,才能为政策的成功制定提供参考,并推动政策优化和改革,进而真正帮助区县公司和支局发展。学习陈廷敬,从深入一线、投身实践开始。

陈廷敬被康熙帝誉为“完人”,是和他以上的优秀品格分不开的。通读全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做工作如同做人,首要的是责任心,对公司负责,对部门负责,对团队负责,对员工负责。在工作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要服务公司发展大计,都要恪守原则、克己奉公,都要悉心研究员工的利益,关心员工疾苦,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与一线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本好书,一个良师益友,觅得良言,与大家共勉。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