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道》读后感(精选多篇)

来源:范文范 1.81W

第一篇:《金融道》读后感

《金融道》读后感(精选多篇)

在关于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专题读书活动中,我一口气将《金融道》读完了,书中有对金融的动态了解,管理水平经验,有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和让人不敢想象的实例。通过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造就出一家业绩骄人的省级分行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服务的也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因“弱势”而疯狂?我想,只有树立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如何让一群思想各异的人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什么是员工每一?”这个提问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个网点经理我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做得又合格不?记得当接任时我的第一份工作总结中提到的关于工作中的难题时,我提到网点的一位员工,我直接指出他不适宜做网点一线的工作,原因是他比别人做得差。后来我更新了观念,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该员工的自身努力改变了这一情形,现在他由一个别人都不想与他拍档做事的“新”员工变成了一个可能教导他人的“老”师傅,由以前要别人帮手“执手尾”变成现在主动要学新东西,主动问有什么要帮忙。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新观念只有一个:

不能对一个员工采取放弃的态度如果大家都放弃他,他也可能会放弃自己,当所有人都觉得他不行时,他可能也不觉得自己不行。

我不能容忍他不熟悉的业务由别人代他做,我要求他熟悉作为一个综合柜员需要熟悉的业务,可能也是机缘巧合,一批旧员工走了,换了一批新的员工,有些还是刚毕业的,这下不但没有人帮他了,反过来别人要请教他,借这个机会我要求其他员工让他独立去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如果教错了就纠正他,对了就赞扬他,因为要表现出比新人强,他主动去做一些以前对他来说“难度高”的业务,慢慢他的自信心有了,责任感有了,业务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月时当我在计提一季度应付利息时他叫我教他,当我教完他后的一个星期,他告诉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当输入原始数据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计提利息的业务凭证,我们一试果然与手工计提的单据一下,他很开心,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他的“战利品”。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你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我庆幸我没有放弃这个同事,我也没有资格去放弃他,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和闪光点。同他向我们展示“战利品”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工作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开心地投入工作当我刚到银花分社时,正好是存款大幅下跌时,当时我对固有的客户一无所知,对未来也没有信心,和同事们开完班后会的饭局聊天中我感觉到大家好像都觉得吸存与我们这些一线员工一点关系也没有,那是领导们的事,我们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付出太多,岂不被压榨了?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敬业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益于学习,有益于领导,但现在明白到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当我们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己从这个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

还有一点让我现在还很感动的,2014年3月中旬才收到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我们一季度的对公开户数是45户,因为开户所需的时间较多,有时员工觉得“挺累”一个活,而当时我们还差十多户任务数,但时间只剩下差不多一周的工作日,当我看到每有客户要求开对公户时,办理业务的员工那种私下暗喜的表情,当最后一天我们以超出任务的业绩完成了该项任务那种欢呼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们从这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

既然我们选择工作,选择为信用社工作,何必让工作牵着自己走,何必让工作成为自己的负担为何不付趁机为工作付出满腔热忱,去享受工作的快乐,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一个重要部份。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我们这个“弱势群体”也疯狂呢?记得几次开会领导都和我们说,这个世界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金融道》中思考也让我找到了答案:

在工作中,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但是,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它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我记得自己也曾经不断为自己工作的失误或业务的停滞不前找借口,工作失误时,以“员工之间没有配合好”“员工新,业务不熟悉”为借口;当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时,我也曾以“信社理财产品不多”、“金融政策不好”或“我已经尽力了”等等借口;呵呵,只要有心去找,借口还是无处不在。做不好一件事情,完不成一项任务,可以用各种借口为自己的当“挡箭牌”,但事实上这只是在掩饰你自己的弱点,自己在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寻找借口时,却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作为一名网点负责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是我的责任吗?将困难说得再多、再大,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其实,在每一个借口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只是我们不好意思说出来,甚至我们根本就不愿说出来。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的代价却无比高昂,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一点也不比其他任何恶习少。不愿承担责任,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一个团队中,是不应该“我”与“别人”的区别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获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可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尊重。如果人人都寻找借口,就会削弱团队凝聚能力;没有人是不犯错的,所以以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错就是错,没有谁天生就能力非凡,正确的态度是正视现实,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第二篇:金融道 一书读后感

正如城区联社领导(更多请关注)在推荐这本书时所说的一样,《金融道》它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金融业员工读本,在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仍在为书中所阐述的那些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风格所感到激动和振奋。杭州广发――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造就出一连串骄人业绩的背后,所发生的让人不敢想象的事实,反映出来的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对于我们信合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服务有着深深的启发。

员工第一

在金海滕行长的建行核心观念中,我读到这样一句话:“员工第一”。这句话在我看来有些震惊,多少有些别出心裁,这和一直众多银行提倡的“顾客就是上帝”的行为标准有些背道而驰。但他是这样理解的:“所有服务工作,都是需要员工去做的。顾客就是上帝,这就意味着员工必须去把顾客当朋友,最终去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而员工,是我们事业的基础,就必须放在第一位。”这句话一直也是杭州广发管理员工的理念,我想这正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也是对“以人为本”企业理念最实际的诠释。杭州广发倡导的是真正的关爱员工,充份发挥出每一个员工自己的潜能,让朴实枯燥繁重的工作变成员工乐意的“快乐劳动”,这种快乐是发自每个员工内心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一种成就感和乐趣,这样的成就感和乐趣就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部分;工作岗位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员工第一”推崇的是积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做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做事业的创业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他们的事业充满勃勃生机的力量源泉。

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顾客

这句话也是我们张湾信用社彭刚主任经常教诲我们的一句话,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来接待客户。是的,只有发自内心的感恩服务,客户才能满意接受,客户才能被感动,这种感恩是相互的,你对客户的感恩的服务最终才能换来感恩的回报。1997年中秋前夕,一个大伯手持一张存单,到杭州广发要求办理存单质押贷款,这张存单的金额只有500元,而且他要贷的也是500元,贷款期限也仅有一个月。如果按照收入成本计算,利息收入微乎其微,银行还要付出人力成本和资料的工本费。但是杭州广发却认为这正是老百姓对银行的信赖和支持,通过做这笔业务杭州广发迅速在市民心目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至于后来杭州广发的人出门打的连的哥都感激不收打的费。以一滴感恩之水换来了涌泉的回报,对客户的感恩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样客户才能带着美好的心情离开,而我们的工作才能更上层楼,我们的事业才能进步。什么叫优质?用心是关键,如果干什么事情不用心,那就一定是在应付。不是发自内心的工作,一定很累。我牢牢的记住了金海滕行长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感动别人,一个人的享受就是被别人感动。

细节决定成败

金融是需求的产物,它不是账面游戏。我们信用社在网点覆盖上与国有银行相比有巨大的优势,把金融服务延伸到居民的家门口,把贴切的服务和居民要求一致,顺应客户的要求,就要从一切细节做起。有时候,细节就决定了一切。

xx年的春节,许多市民都希望兑换一些新钞做新年的“压岁钱”用,但遭到了许多银行的拒绝,只有杭州广发在接到媒体的咨询电话之后,立即成立了专项应急小组,两个小时内,一个特别的服务方案开始实施,市民不仅可以到杭州广发各个支行的柜台兑换新钞,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动柜员机取到一定数量的新钞,尽最大可能的满足了市民们过节的需要,当地的媒体和老百姓无不对此事赞不绝口。为了市民们这样一个非常细小的要求,在这两个小时的背后,杭州广发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接到咨询电话15分钟后,各个部门齐聚行长室开始研究可行的服务方案,第一时间做出服务安排和承诺,第一时间从萧山、余杭紧急调用数百万元的新钞以满足供应量,第一时间解决了自动柜员机新钞不吐钞的技术问题。如果杭州广发接到这个电话也借故推托,也没什么大错,只不过也杭州广发也从此将混同于“其他的银行”,正是由于在这样的一个细节上的重视,以小事为突破口,主动跟进,才凸显了杭州广发的服务理念。这个“新钞事件”只是他们一个服务案例,优质服务只是做为他们所有员工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终的要求。他们把优质服务做为他们服务的底线,要求每一个员工,在对待每一件事情上,都要将服务做到优质。这就是他们注重的细节,是服务到家,而不是服务到位。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杭州广发金海滕行长却说:我们的起点不高,我们总行的牌子不够好,我们什么都可以选择,但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出身。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起点是弱势而把我们的服务也变成了弱势。我想,只有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研究先进单位的经验成果,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提升、我们的事业才能进步,我想我们每个信合人也能和杭州广发他们一样,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第三篇:《金融道2》读后感

集群开发的优劣

——读《金融道二》第二章有感

《金融道二》第二章的标题是“寻找富矿”,顾名思义是把区域市场、专业市场等统一市场客户开发比喻成开发一座富有的矿山,这是很形象的。这与我公司倡导的“系统性开发”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提到广发银行作为全国性知名银行,也需要主动的开发市场来创造活力源头,从身边的小商户做起,逐渐培养并扩展同类型优秀的客户。从目前该行已经形成的客户群体来看,经过数年的努力杭州广发先后形成了浙江钢材经销商户客户群、杭州富阳造纸行业客户群、杭州萧山纺织行业客户群等,成绩斐然。

广发银行坚持开发和维护群体市场同时也与时俱进,在某些处于行业周期顶峰走下坡时,能及时收手并慢慢从中退出,从中能体现出该行判断分析宏观环境、相关行业的独到之处——时时分析,刻刻关注风险。比如广发庆春支行前期支持手机市场,在辉煌时期,国产手机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广发行曾经成片开发了手机经销商的客户群,此类业务甚至占据了该分行1/3强的业务量。但由于手机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老牌的手机技术厂商手里,国内的厂家受核心技术限制很被动,到现在都没有喘过气来。掌握核心技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并不是市场上这些厂家能解决到的,随着国外品牌手机大量涌入国内,国产手机必定式微。果然过了不长时间,国产手机销售和利润急剧下滑,波及国产手机经销商。广发行提早意识到

这个问题,他们根据预先设立的方案开始逐步退出且不动声色。我想

在广发行所支持的客户群体中,萧山的纺织业客户比重也可能在逐步

下滑,毕竟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依靠劳动密集型模式支撑的产业

必定退出历史舞台,纺织类企业即使合理的生存下去,也只能是注入

高科技的因素,有强有力的品牌支持才能在竞争中屹立不倒。

“群体优质才是真正的优质”,文中把上述作为小标题,充分说

明产业行业的周期性,行业的优劣性、发展前景等必须作为群体开发,

系统性开发选择的标准选项之一。又回到老的议题,支持高科技、新

能源等高新项目朝阳产业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排斥一些传统性、稳

定性强的行业,比如目前操作中比较多的临安山核桃互保项目中山核

桃企业、广发行开发的钢材企业、富阳造纸企业等。

联系到我们目前实行的系统性开发,可以借鉴广发行的群体开发

区域和行业,比如钢材、造纸等,也可以开发电子市场、图书市场等

杭州比较专业的市场。摒弃纺织服装业、临安电缆企业、建筑材料贸

易生产型企业等行业走下坡路的企业。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摸索和实

践,同样作为信贷机构,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做法和思路必定有异,需

要我们总结出我们自己的一套东西来。

2014.10.16

第四篇:金融道

金融道读后感

在关于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专题读书活动中,我一口气将《金融道》读完了,书中有对金融的动态了解,管理水平经验,有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和让人不敢想象的实例。通过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造就出一家业绩骄人的省级分行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景德镇市商业银行,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服务的也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因“弱势”而疯狂?我想,只有树立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你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和闪光点。我感受到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工作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敬业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益于学习,有益于领导,但现在明白到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当我们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己从这个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既然我们选择工作,选择为商业银行工作,何必让工作牵着自己走,何必让工作成为自己的负担为何不付趁机为工作付出满腔热忱,去享受工作的快乐,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一个重要部份。

如何让我们这个“弱势群体”也疯狂呢?记得几次开会领导都和我们说,这个世界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金融道》中思考也让我找到了答案:在工作中,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但是,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它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我记得自己也曾经不断为自己工作的失误或业务的停滞不前找借口,工作失误时,以“员工之间没有配合好”“员工新,业务不熟悉”为借口;当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时,只要有心去找,借口还是无处不在。做不好一件事情,完不成一项任务,可以用各种借口为自己的当“挡箭牌”,但事实上这只是在掩饰你自己的弱点,自己在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寻找借口时,却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将困难说得再多、再大,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其实,在每一个借口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只是我们不好意思说出来,甚至我们根本就不愿说出来。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的代价却无比高昂,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一

点也不比其他任何恶习少。不愿承担责任,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一个团队中,是不应该“我”与“别人”的区别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获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可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尊重。如果人人都寻找借口,就会削弱团队凝聚能力;没有人是不犯错的,所以以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错就是错,没有谁天生就能力非凡,正确的态度是正视现实,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在今天,我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职工,我认为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业务书籍上的知识,章

而是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工作的态度,对上级的指令,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在日常工作中全力和同事配合做好工作,对同事提出的帮助要求,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延迟。说得有位名人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自己有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第五篇:道可道 非常道-生死疲劳读后感

道可道 非常道

——读《生死疲劳》有感 《生死疲劳》是莫言2014年以喷涌般的气势创作的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巨著。以“动物之眼”看农民与土地关系变迁,讲述50年乡村史。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终于执著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小说呼应的那一刻,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亲切熟悉的大音;莫言承受着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祈祷祖国庄严、宁静、祈望人类丰沛的生命祥和、自然。

《生死疲劳》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用中国古典文学草蛇灰线的方式,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于土地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据莫言介绍,这部长达55万字的小说,由于构思成熟,他共用了43天的时间就写好了。“在写作中,我丢掉了电脑,重新拿起软毛笔,创作的激情从笔下汹涌而出。”由于小说写得快且长,莫言为此反而感到不安,怕因一时的疏忽而为文本带来瑕疵。 由于莫言首次尝试近似章回体的叙述方式,从而使小说在阅读时有类似阅读

中国古典小说的快感。对此,莫言解释说,他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因小说叙事的需要,尤其是为了区别章节之间的界限。

六道轮回 大气磅礴 半个世纪 乡村中国 腰封文字: 六道轮回的民间想象与古典小说章回体形式完美结合的鸿篇巨制大气磅礴、荒诞怪异 展示半个世纪的农民命运和乡村变迁 探索人与灵、生与死、苦难与慈悲 莫言运用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杂糅魔幻写实的手法,展示一部充满奇趣的现代中国《变形记》……全书笔力酣畅,对历史暴力与荒诞的沉思又不乏传统民间说唱文学的世故,足以代表当代中国小说的又一傲人成就。——王德威教授 “作品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母体,将夸张的想象与质朴的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激情四溢的诗性笔触游走于阴阳两界,全景式地展现了乡村中国的生存画卷。作家将沉重的思想贯注于狂欢式的叙述中,在对苦难的戏谑中加深对苦难的理解。”

每一部好的小说,都是一个“道”。这个道,是隐藏于人物命运和作者构思后面的一种情怀,一种对于生命的观念,对于价值的认识。有时候,我们发现不了,有时候,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这个“道”,如草蛇灰线,看不见、摸不着、道不明,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这个“道”,你从人物的言行中理解不到,你从人物的命运中体会不到,你从作者的抒情中把握不到,你从书评人的剖析中观察不到。甚至很

多时候,你只能在看完全文,把几代人的命运,几代人的鸡毛蒜皮一一回想时,才会仿佛如抓到一阵烟、看到一阵风一样,对这个“道”有所察觉。这时,眼泪就挂在眼眶。这时,这个“道”对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只怕比那些名言警句要重得多。

这个“道”,我曾在《乱世佳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若有所觉;这个“道”,我曾在《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中若有所悟;这个“道”,在我看完《生死疲劳》后若有所触。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家崇尚自然,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要说清楚“道”,既难,也无必要;就连讲究“心”的佛家,也应该是不想也不能说清楚“道”的,否则,怎么会有“着相”一说;我们也同样看到,饱读诗书的博学大儒也总是倾心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原来,迷迷糊糊的朦胧才是释儒道的共同追求。扯远了!

其实,真正的“道”应该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所以,才子佳人的故事难以入道,金玉满堂的美好大结局,难以入道。“道”,是本质的,所以应该是真的,是现实的。所以,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是“道”,悲中有喜、起中有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几近“道”,《西游记》小说没看下去,从电视剧上看,“闹”比“道”多。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

实,这也是现实,所以,《西游记》如果真能如网上传说的倒过来写,倒也算是“道”了。悲剧比喜剧,永远更有感染力和传播力。又扯远了!

《生死疲劳》讲的是轮回的故事。百度了一下,佛家有六道轮回。六道可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人、阿修罗; 三恶道为畜生、饿鬼、地狱。本文的主人公西门闹,作为一个好地主被人革了命,转世又被阎罗王“坑爹”,变成了驴、牛、猪、狗、猴与自己的子辈、孙辈一同生活,最终又回到了人形。莫言讲故事的本领还算不错,处处有幽默,细节把握也不错,虽然越写越疲软,但总算也没把《生死疲劳》写成一个烂故事。我记忆最深的,除了一些西门闹做驴做牛的故事外,就是最后当其终于做狗终结时,阎王与其的一番对话。阎王问西门闹,心中还有仇恨吗。西门闹说,没有了。这剧情实在很像金庸小说的情节。不过,我认为,带走西门闹内心的仇恨的,是时间,更是数次轮回的见识。这番对话,颇有佛学意味,所以,大概佛学无处不在吧,只要人懂得用心感触,懂得用脑思考。人生有太多的无奈、痛苦、不甘,是无处诉说的,是无处排解的,是无处申冤的。所以,西门闹最终领悟了。

在这本书中,难以找到一个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可以让我们去瞻仰,可以让我们去以其为参照物,反观其他人的不足。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走错那么几步的

时候,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人的劣根性和历史的局限性,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作为人的卑劣和怯弱,同时,每个人身上也都能展现出人性的伟大和光辉。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由人组成的真实世界,这就是大道的本质。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本就是经过时间的打捞和人为的加工所造就的扭曲的世界。原先,我以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自己是如此的平凡,自己是如此的卑劣,最后我发现,原来人都是如此,原来,从渺小中可以生出伟大,从平凡中可以长出独特,从卑劣可以长出伟岸。我们高估了英雄,就如我们低估了自己一样。(当然,我们有时也容易藐视别人而自以为是,但那只是在对待周围的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小说中的村和人,好像没有干过什么大事,但是,最后的种种堆叠起来,自然就成了大事。一些小人物,在历史的潮流里,也自然地成了大人物。这也是“道”。

如果要说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什么,我真说不出来,一种莫名其妙的“道”,让我如何以文字来描述?现在唯一的感触是,人生的的起点和终点,已经是既定的了。不管我们在这张美好的坐标轴上画出多么美妙惊艳的抛物线,我们最终的落脚点,都是y=0。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生!

重庆市巴南区环境监测站 陈鹏

2014年3月3日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