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魅力》读书笔记

来源:范文范 2.65W

目录

《人格魅力》读书笔记
第一篇:《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读书笔记第二篇:九型人格读书笔记第三篇:《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第四篇:《荣格人格类型》读书笔记第五篇:九型人格读书笔记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读书笔记

刘良华教授在《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中提到:渴望赏识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一例外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一个人要是在他的一生中没有遇到过几个好老师,他这一生就基本上没有希望了。

对于这一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同时也让我回想起我的恩师-陈子增老师。陈老师是我读高一时的语文老师,当时他很瘦,个子很高,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弱不禁风,但他的眼睛很大、很敏锐,在课堂上,学生点滴的亮点都会被他发现,并大加赞赏。从初中起,我就很怕写作文,因为每次写作文时,我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记得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后的第3天,陈老师把已改好的卷子发下来,同学们就立刻相互看成绩。我还没来得看卷子,我前排的一位经常捣蛋的男生就抢了我的卷子来看,我听他突然大喊起来:哇!你真厉害!作文竟然拿到10分!”(当时的作文满分是40分)其它同学立即大笑起来。我记得我当时的脸煞白,我觉得自己羞愧得无地自容,恨不得能挖个洞钻下去。

第二天,陈老师讲作文时,抽了好几个学生的卷子,我的也包括在内,当时同学们的目光都往我这边扫,似乎在等着看老师怎样修理我,等着看我的笑话。但令大家“失望”的是,陈老师把我的作文投影在屏幕上,叫全班同学齐读,然后问他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怎样?我觉得这文章很不错,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写作文时,要好好学习她这方面的优点。这篇文章之所以拿不到高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材料来支持观点。只要她今后能多看书,多积累材料的话,我相信她今后的作文一定能拿高分”。陈老师这句话,像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田,我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从那以后,我爱上了读书。每次考试,我不但作文能拿到高分,而且语文的整份卷的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高考时,我的语文成绩在全校排第二名。结果,我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了,成为村里的第一位女大学生,这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善于赏识学生的老师。

在平时,我们总会听到教师们在抱怨自己班上的学生有多差。我想教师们应好好反省一下:到底是谁制造了差生?一个经常批评学生的老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吗?学生不是神,他们也渴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赏识。通过赏识,我们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赏识,可以帮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通过赏识,我们可以让学生获得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会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燃起学生的希望之火,唤起他们的进取心,让一个平庸的人变得伟大。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赏识,要做一个善于赏识学生的教师。

第二篇:九型人格读书笔记

九型人格读书笔记

看完九型人格后让我认知每种性格的存在,接受每种性格存在的价值,尊重每种性格的使命,协发自内心深处对每种性格的人真正的包容。在现实世界中,处在健康状态的人不会持续生活在禅境一般的羽化状态中,也不会永远都是完人——不论这意味着什么。在苏菲教中有一句名言,阐释了人的性格与本体之间的关系。这句话是:“带着你现有的记忆和理解,去成为你之前的你。” 我们的大部分决定和爱好都是基于我们复杂的习性,而不是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不管我们会变得多么健康或幸福,我们永远都是不完美和有局限的。不要逃离生活遁入空门,也不要做人上人,寻求不可能的完美,而应当学会起身迎接巨大的挑战,成为或者说做一个真正的人。

第三篇:《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这周,我重新读了一遍《动机与人格》。下面我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记我的理解说一下。 《动机与人格》是人本心理学之父、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的马斯洛所著。同时这本书也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人类科学的方法论。第二部分“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纠正了我对健康人格的错误认识。第四部分“人类科学的方法论”让我学会了让自己变得优秀、健康的方法。但本书主要讲的是第一部分“动机理论”的“需要层次”和第三部分“自我实现”,下面我说一下我对这两部分的理解。首先是“需要层次”。

需要分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和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求层次逐渐递增。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则是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等级,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下面是第三部分“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是一项非正式的个人探索,他一生都在做着这件事。马斯洛选了他本人认识的一些朋友,以及一些公众人物和历史人物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人都是自我实现者)。通过对这些人的研究,马斯洛得出对自我实现的人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总体印象。

1、 对现实的感知:这些自我实现者比常人有更强、更准确的对事物的感知、判断能力和对

未来的预测能力。他们能比其他人更加迅速、准确的发现被隐藏和混淆的现实。

2、 接受性:自我实现者相对的不受令人难以抬头的罪恶感、使人严重自卑的羞耻心以及极

为强烈的焦虑的影响。即使他们身上有种种的缺点、与现实的差距,但他们可以以他们的方式接受他,而不感到有真正的忧虑。他们不会过多的被外界的的纷扰困惑,让自己处于罪恶感。

3、 自发性:自我实现者在行为中是相对自发的,他们不会让习俗惯例妨碍他们认为很重要

的事情。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们豪放不羁、小题大做,或者不经过慎重思考草率行事。

4、 以问题为中心:自我实现者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心胸宽阔,不为

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困扰,以人类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为中心。

5、 超然独处:自我实现者可以离群独处而不会伤害自己或者感到不适。他们喜欢独处,他

们可以泰然自若地保持平静,不会受那些在其他人那里会引起骚动的事情的影响。

6、 自主性:自我实现者的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以及潜在的资源。他们不受外

界给他们的资源所影响。他们足够坚强,他们可以不受外界的赞扬以及自己情绪的影响。

7、 清新的鉴赏力: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能力。

8、 高峰体验。

9、 人类亲情:自我实现者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他们具有帮助人

类了愿望,好像世上所有人都是一个大家庭。

10、谦逊与尊重:自我实现者都具有谦逊的态度,他们能够与任何性格的人友好相处。而且,

他们更加懂得去尊重别人,甚至是恶棍,他们也不愿贬低货物入其人格。

11、人际关系:自我实现者比其他成年人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他们具有更多的爱,

更多的消除彼此界限的能力。

12、道德:自我实现者道德力量很强,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他们只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

13、手段与目的: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的手段与目的的界限泾渭分明。他们关注

于目的,手段则相当明确的从属于目的。他们常常既能够享受“到达”的乐趣,又能够欣赏“前往”本身的愉快。

14、幽默感:对于一般人感到滑稽的事情,自我实现者并不感到如此。他们的幽默常常是更

紧密地与哲理而不是与其他东西相联系。

15、创造性:自我实现者都以某种方式显示出具有某些独特的创造力或独创性。

16、对文化适应性的抵抗。

17、不完美性:自我实现者也有愚蠢的、挥霍的或粗心的习惯。他们会显得乏味、固执、令

人气愤。他们并没有摆脱浅薄的虚荣心和骄傲感。偶尔还会表现出出乎意料的无情。

18、价值:自我实现者以哲人的态度接受他的自我、接受人性、接受大部分社会生活、接受

自然和客观现实,这自然而然为他的价值系统提供了坚实基础。

19、二分法的消解。

以上便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初读关于心理的书,感觉很吃力,很多理论还不能理解。希望能够通过以后的阅读,对这本书再有一些更深的理解。

第四篇:《荣格人格类型》读书笔记

姓名:李国静年级专业:2014心理硕士学号:h13091100280

《荣格人格类型》读后感

在很多人眼里,卡尔.荣格的理论就和他的姓氏一样充满了玄妙、神奇的色彩。时至今日,依然还有不少人坚持认为,荣格的理论只不过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境分析以及力多比原理的延伸,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和恩师弗洛伊德的观点发生了分歧,荣格才走上了自我探索的道路。荣格不但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发阳光大,并且做出更进一步的研究,他花了毕生的精力将心理学理论简单化和浅显化。对荣格来说,他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对潜意识理论的追根溯源。他向世人揭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

荣格的成就就在于,在弗洛伊德“前意识”的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心灵层次分析理论,并且将前意识深入剖析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从这个角度看来,荣格的理论基础带着弗洛伊德的影子,但却有非常浓厚的个人色彩。“集体潜意识”是荣格心理学理论中最受推崇的理论。它的核心就在于,相对于其他生物,人类的脑海中残留下来的先祖记忆会让一个人显现出足以同其他生物相区分的“特性”。而这种经过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先祖记忆又会在人类内部形成一种共性,投射到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本能。

除了潜意识之外,荣格对心理学的贡献还有梦境的研究、情节和原型理论等等。在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荣格还提出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人格面具等不易被人察觉,但却真实存在的心里学现象。所谓“阿尼玛”,就是男性人格当中的女性气质,而“阿尼姆斯”则恰恰相反;人格面具则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当中会用另一种面貌示人,以博取众人的好感。在荣格眼中,即便是在野性的男士也会在特定的时刻彰显出柔弱的一面,而个人面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荣格人格类型》这本书主要讲述荣格对人格类型的理论及应用。读后对比其他衍生自荣格观念的人格的类型学派(如mbti的十六中人格类型),发现,荣格人格类型最大的特点是:无法用测验来判断,它更需要深入的探讨与分析。mbti及类似的人格分类测量与量表,固然有其特点与用处,也确实引用一些荣格的观念,但与荣格的人格类型有非常根本的而重要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荣格认为了解人格类型,可以让我们对普遍的人性心理有更佳的认识。据他的说法,他探索人格类型的最初动机,是想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对精神官能症的看法,与阿勒德的看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两个人的理论都非常精彩简明、清晰易懂,问题是,他们怎么都只能看见一面,而且各自坚持己见?荣格因此展开关于人格类型的研究,包括对文学、神话学、美学、哲学和精神学的历史回顾,加上在心理学实务领域工作近二十年的观察成果,他归纳出人性心理学的重要坐标: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型、外倾型),以及四种功能(思考型、感官型、直觉型和情感型)。荣格的人格类型并不是把人分类、贴上标签,而是了解自己的最佳工具。尤其,当一个人在自己心里的暗礁搁浅时,它就像指南针和罗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方位,走出焦灼困境,到了今日他的人格类型已被大量运用,在商业界广泛流行。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荣格类型学,这是荣格类型观念的架构,包括两种倾向:内倾、外倾与四种功能:思考、情感、直觉、感官,并论及劣势功能与潜意识的角色,也对告诉我们研究类型时必须注意的危险。第二部分详谈外倾特质分别与四种功能结合时的类型特征。第三章是内倾特质分别与四种功能结合时的特征。第四章,主要讨论类型研究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及相关的临床应用。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外倾特质河内倾特质的临床意义

外倾特质和内倾特质是典型的体质倾向,外倾的主要的兴趣在客体,而内倾者则在主体。如果想研究这种基本倾向可能有什么医学上的重要性,就必须先了解主体和客体出现的时刻。主体和客体总是出现于原本由神秘参与决定的关系面临批判的时候,无论是来自于主体本身或他人的批判。这种事件会影响整个人格,例如在幼童或大部分仍在潜意识或分化的人。但即使是已分化的成人,仍有需要发展的潜意识部分。这种处境容易引发批判的冲突,而造成神秘兴趣的消解。

书中认为,透过冲突,特定关系中的两个人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完全和谐。体验到这种和谐问题的人就是主体,而他觉得不和谐的冲突对象就是他的客体。可以观察这种问题如何在个体身上展现出来:一种牵涉到阿尼玛—阿尼姆斯问题的情绪被制造出来。还有一种问题是要适应现在被客体化的环境,这会制造出另一层影响,汇聚出阴影的问题。

小孩身上可以见到典型的例子:他们父母总是像他们期待的那样完美。被制造出来的情绪是对父母生气:接下来的坏脾气则导致适应性的问题。小孩现在要面对如下怀疑:我是什么人?或爸爸、妈妈是什么人,接下来则是这个我是什么?爸爸、妈妈是什么由此诞生了主体和客体。这种处境很快汇聚出母亲的原型,因此往往具有大量的情绪能量。

当神秘参与消解时,每一个人都会升起相同的问题。虽然问题是共通的,但处理的方式则依据这个人的主要兴趣被导向或主题或客体而有所不同。个人解决问题方式能指出他的基本倾向是什么。

内倾者面临的客体的敌意

内倾型的人基本关注的是主体,所以会觉察主体里面的困扰因素,这事情绪升起,他有压抑这种情绪的偏向,欣然致力于寻找崭新而可靠的导向。对客体外在适应性困难对他比较不重要,或完全不重要,基于这个理由,内倾的人常常显得负面、阴沉,罢自己表现的奇特、古怪、傲慢、甚至带有恶意。他不会更大察觉和理解来处理这种困难,而是逃避。于是内倾型的人可能因此一步步缩小他的朋友圈,选择最无害的人。但他常常突然碰到外在世界的现实问题。客体的敌意会是他的绊脚石:他总是运气不好,即使是年轻的内倾者也会在楼梯跌断腿,他不注意阶梯,却忍不住对阶梯上可怕的红地毯发脾气(他事后会针对客体说:我不在乎是什么颜色或我不喜欢这种红色,因为不适合我)。

释放情绪对他自然有益,举个例子,情绪平息下来,于是他免于受到代谢的困扰。外科医生比较可能被他找来,大部分却只是为了不太重要或不太严重的治疗。

这个发展阶段就像是心灵得满足,但本能却被忽略。内倾型的人在心智上占优势,却与环境疏离,不断与世界碰撞,不过,通常不会危及他的生命。内倾型的人有可能是以不充分而压抑的方式呼吸(为了保持平静避开世界),所以极容易得肺结核。

外倾型的人基本上关心的是客体,他喜欢安排他的客体关系。他为他们放弃自己,只剩一点模糊的身影。他忽视自己里面发生某些事。某些东西已经被启动的事实。尽管外倾型的人能成功适应客体,但会不时出现上述的疏忽,而被低估的情绪会以偶然出现的心情变化表现,且很快会发展出敌意。未被了解的情绪也会影响代谢:肝脏的问题有代表性,甚至心脏也可能会受影响。到了这个发展阶段,他比较需要内科医生。而不是外科医生。一般说来,外倾型的人跟随自己的本能而忽略本能时,并没有致命的危险。

可是发展的第一阶段之后还有别的阶段。在内倾型的情形,外在适应的欠缺愈来愈多,尽全力尝试逃入内在,也尽管他透过选择来限制客体的数量,他还是会选

择与世界撞击,以至于客体的现实强加于他身上。现在再也无法使情绪平静:它表现的非常清楚,内倾者展现的敌意通常表现的敌意通常也比无害的外倾者更为激烈许多。

另一方面,外倾者会到达一种情形,情绪呐喊着要得到满足。情绪激烈地破出,破坏了他原本的对外在世界的适应,黑暗的阴影面变得明(本文 来自本站:)显。外倾者开始面对主体的问题、他自身现实的问题。

在这种处境下,内倾者必须变得更为外倾,把他的兴趣导向客体。而外倾者必须变得更为外倾,把他的兴趣导向客体,而外倾者必须更为内倾,转向自己这个卑微的人,就是主体。倾向反转的任务不被接受时,就会发展出临床的疾病。

旧系统的瓦解为身体带来的影响

接下来的顽固、偏于一方的试着坚持原有的倾向类型,但这已经不合时宜,能量遗留到相反的转向,而挣扎的结果就是心智层次的贬抑原本的优势不再可靠地作用,变的劣势,旧系统的瓦解会带来身体上的影响。

内倾者变得很容易得到突然而危险的感染。过度的情绪可能如此严重地干扰他的代谢,以至于发生非常危险的状况,甚至致命。危险来自内在:内倾者需要内科医生,以免危及生命。

外倾者如果尝试维持偏于一方、过时、原初的倾向,也有重大的危险。他对外在现实的适应已不在可靠,他现在可能发生意外,需要外科医生。外科治疗的需要可能会非常紧急,因为失去补偿的外倾者发生的意外通常很严重(车祸或登山的意外)。

可是,必须帮助他的并不总是外科医师,因为他的问题常触及法律层面。对主体面的盲目无知,加上黑暗的阴影,往往导致他破产、诈欺和做出其他违法的事。所以,外倾的人可能会因为意外或愚蠢的罪行而让自己身陷困境??不是只有死刑才能会毁掉一个人:监狱或少年感化院也能做到这一点。

这个发展阶段非常关键。内情的人会用自杀来逃避危机,这种情形会发生在突发情绪的压力下,而面对破坏他主观平静的可恨情绪的力量感到惶恐的时候。外请的人也可能用自杀来逃避问题,他会在黑暗阴影的深思熟虑中安排自杀,以逃避不得不处理心爱客体——安全感——的状况、

在这种危机中,内倾型的人会发展出外倾者的所有症状,而且达到更险恶许多的程度。正因为他不接纳自己的外倾面,所以它会以自动化、古老的形式出现,且带着更棘手的问题。不过,现在比二十年前更可以成功地处理这些危险的疾病,危险的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治疗,原本致命的代谢疾病也有了治疗的药物,比如serpasil和largactil.不过,当过度的情绪对代谢作用干扰到很严重的程度,而发生心智退化时,还是有心智毁减的危险;当情绪的力量破坏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时,也有身体死亡的危险。再次强调,危险来自于内在

外倾的人在危机中,随着他所不了解的内倾特质以危险的古老形式支配他,或发展出夸大形式的内倾者症状。如果外倾的人透过意外和严重的受伤与世界碰撞,现代外科手术在科技上的进步,特别是高度发展的麻醉技巧,可以有很大的助益:骨科手术的重建可以使他恢复活跃的生活,而这些人在过去恐怕会终身残废。

当阴影使外倾者碰撞世界,而遇到法律上的后果时,我们必须记住,死刑已逐渐减少,走上废除的方向,现在更加常用的刑罚是为了教育,而不是破坏的目的。可是,不论是出于意外或刑判,仍然有来自外在的生命危险。意外可能致命,失去社交生活也可能摧毁精神生活。

内倾者容易发展成精神分裂,外倾者则可能引发躁郁症

内倾者的劣势外倾特质也有正式的表现。他可能被外在世界吸引而产生直觉,但这种直觉的品质很差,于是他知觉到的可能性并不是分化的直觉功能对这些事物产生的直觉,而只是不可能的可能性。这种情形已经离妄想不远了。如果是透过感官功能而有的知觉,也不会以条理的方式理解外在的世界,他的情形往往也是病态的。

外倾者的劣势内倾特质表现出来时,即使他被迫考虑和省思主体。但往往也只是变成无助的焦虑状态,主要是因为缺乏辨别力。省思自己时,他会用部分取代整体,为了一个缺点而彻底否定自己。接下来可能生起内疚和罪恶感,造成疯狂。此外,他虽然完全知道个人发展的自主性,却视之为大灾难。整体的图像就是忧郁症的样子。有时,主体的沉迷会再度让位给原本的外倾特质,但他的外倾特质现在已经变得低劣,而以躁症表现。

由此可以清楚看见,内倾者的劣势倾向容易发展成精神分列状态,而外倾者可能引发躁郁症。如果精神症状已明显表现,那么,劣势倾向的汇聚就变得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只需要聆听他们所说的内容,当内倾者把他的注意力导向外在,可能显示出妄想的反应,他对客体的病态着迷会显示为如下的沉迷:是他做的,他可能做了,他一定没有,他应该会,他将会。以这种方式把外倾特质的劣势行投射到客体:因为另一面是坏的、蠢的、卑劣的。另一方面,应该转成内倾的外倾者变忧郁时,他的想法会无止境的围绕着主体,他会说:我做的,我应该,我是内倾特质的劣势性被强加与主体,于是忧郁的病人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没有价值、可悲的、贫乏的。

精神医学的经验也有助于了解两种类型。大家都知道,精神科医师要精神分裂患者尽可能早点出院,所谓早期释放,而躁郁症病人则会延迟出院。从劣势倾向的问题来看这种情形,我们可以说:精神分裂患者基本是内倾的,在疾病中表现其劣势的外倾特质,应该被送到外面世界练习他的外倾特质。但躁郁症患者有外倾的性格,应该在病房留久一点,有机会练习他仍然为发展的内倾特质。

不论精神病人多么清楚地显示出某些问题,毕竟是异常的。在正常人里,劣势倾向的问题会在人生的后半段汇聚起来,但病态的情形,往往在很早期就出现。原因之一可能是家庭或环境的影响会导致原本的性格在早年受到扭曲。

有可能是生来外倾的人忍受强加于他却与他不相容的内倾倾向,而发展的相反趋势就朝向尽快恢复真实倾向的目标。健康却未发展的外倾特质与扭曲而不相容的内倾意识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非常复杂,甚至病态的状态。内倾的人也容易有相应的扭曲,这个问题的细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不过,我相信环境因素对天生倾向的扭曲是精神病症状和所谓精神病模式的主要来源。当然了,如果相反倾向的正常发展能不受干扰的发生,是最理想的。但在医学中,特别是心理学,我们很少见到这种情形,因为不太有机会观察正常的发展。干扰出现时,自然会出现各种细微的差异和明显的变形。

可以再多谈一点细节:必须发展外倾特质的内倾者,比较容易得到消化性溃疡。必须内倾的外倾者,根据我的经验,有过早得到动脉硬化的危险。大家都知道,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可以透过心理治疗解除症状,但可能较少人知道,即使是比较严重的动脉硬化也可以从适当的心理治疗得到相当大的帮助,即使所有的教科书都可见到失败主义者对精神医学预后的评估所以必须处理内倾特质者产生忧郁、动脉硬化的症状时,请不要太在意预后的评估,心理治疗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

症状不是病态的失常,而是迈向的道路

从医学角度总结两种基本倾向类型的影响:

内倾者基本活在自己的情绪里,与世界发生冲突。他容易有轻微或中度严重的意外。外倾者适应世界,忽略情绪,他的危险在于心脏和代谢系统。因此,两种倾向类型早晚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发展相反面,也就是他们内在的劣势。

如果这种发展不够充分,接下来就可能出现严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内倾的人可能得到感染症或恶性的代谢障碍。外倾的人容易发生危险的意外和违法的事。此外,内倾的人也容易得到消化性溃疡,外倾的人则是动脉硬化。内倾的人对外在世界的沉迷可能导致妄想症,而外倾的人对内在世界的沉迷可能导致他烈士的内倾倾向以忧郁症表现。

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必须强调,即使在危机中,自发、原初、基本的关系仍是显而易见的(就像kretschmer描述得很出色的体质类型一样)。瘦长体型的精神分裂患者以幻觉的方式转向外在时,他的自然倾向是朝向主体,而他和外在世界的情感交流就会相对的贫乏。当肥胖体型的忧郁症患者把注意力导向内在时,仍然保持自然朝向客体的导向,他的情感交流是良好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使既有的意识会建立抗拒,精神疾病仍会帮助劣势倾向突破而出。内倾的精神分裂患者透过攻击性的爆发,而与外在世界接触。外倾的忧郁症患者关闭自己,脱离世界,而发展出没有人能了解他、没有人想了解他,也没有人帮助他的想法:所以他被用力推回自己的内在。

那么,从现在医学对两种类型倾向的了解,可以期待什么样的治疗呢?一般来说,发展过程出现的内科、外科、精神科并发症,是需要根据医学和经验的一般法则来治疗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可是,除此之外,重要的是在诊断时把病人视为必须透过他的危机而接纳其劣势的人类。

这个关键的处境制造出特别的危险,需要特殊的照顾和密切的注意。举例来说,如果内倾者的内在稳定性崩溃了,他的整个系统可能突然地被感染症入侵。这时必须适时给予抗生素,否则就可能来不及。对还不明确的病人,就必须定期计算白血球的数量,光是记录脉搏和体温是不够的。如果白血球的数量超过一万,就必须立刻开始抗生素的治疗。另一方面,如果外倾者的外在适应性崩溃了,就必须密切预防意外增加的危险性,例如,必须禁止登山,甚至禁止开车。

但除了这种特殊的医疗照护,不论是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症状,都还需要了解症状学的心理意合。疾病是某种异常的而劣势的东西表现出来的症状,在这种异常和恶劣的状况中,我们必须辨认出人类尝试处理其相反倾向的问题所做的努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要以正向的方式解读医学症状,也就是症状不是病态的失常,而是迈向完整的道路。

第五篇:九型人格读书笔记

其实许多朋友在谈论九型人格时,往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你是几型我是几型,贴标签;一种是不屑一顾认为九型根本不值一读(说这话的绝大部分朋友当然没有认真研读过)。我买了十余本,送给了一些朋友。当然,他们看完后一般会说自己是几型,有些是根据测试题来的,当然据我的观察大部分都不是他们所说的那个型号;我自己三年前第一次接触九型时认为自己是5号,后来才发现不是。其实,原因主要在于我们认识自己是有渐进性的,刚开始认识自己的模式往往都带有较大的防御,所以往往也有较大的失真,需要练习相当的觉察之后,才能搞清楚自己是几号;即使知道一个人是几号,我的经验是,也不要轻易告诉别人是几号,除非他真的作好了“准备”。我相信一句话:“当学生准备好时,老师自然就会出现”。

“九型人格”是关于性格分析和心理学的理论,是由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十九世纪介绍到西方的,他是一位把东方哲学的精神教义介绍到西方的先锋。此书是“九型人格”一代宗师海伦.珀尔默的著作,内容深入浅出,看了之后获益匪浅,给我两个最大的启发是,要走出自己固有的观念,去感受他人思想;还有,我们认识自身的性格,目的不是为了把自己分类到某种性格中,而是为了把它抛开,让深层的意识得到展现,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首先要区分性格和本体两个概念。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本体和所形成的性格是不同的,本体(essence)被描述为“个人自己拥有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潜质,而不是通过自身的教育,思想和信仰获得的。在本体里,我们就像没长大的孩童:我们的思想,感情,直觉没有冲突;我们对周围环境和他人都充满了信任;我们做出正确的动作;我们毫不犹豫的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与世界存在着一种直觉关系,而这种关系正式建立在我们与生俱来的本性上。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个人性格的发展,正是为了保护原有的本体,免受物质世界的伤害。也就是说,在孩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本体中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受到了威胁,于是孩童必须保护自己,以免受到更多伤害。

当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本体时,我们抛开性格特征,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物 欲横流的世界,这个从来没有让我们获得安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人们需要成功的保护体系来保护自己,这很自然会与本体产生矛盾,因为在本体中,我们与环境和他人的关系是一种可以高度感知,但又毫无防范的和谐关系。

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假想的世界中,我们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让我们把有关现实的想法和感受误认为是现实本身。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遇到的许多烦恼正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的观点视而不见,我们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葛吉夫认识到人类有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由我们的性格缺陷造成的。没有什么是清楚和客观的,因为在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总是夹杂着自己的好恶和偏见。除非我们放弃这种错误,否则我们怎么能看清人和事的本来面目呢?除非我们能首先把性格除掉,否则我们怎么能从灵感和直觉中,而不是从我们的智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呢?不过,一旦我们已经形成的性格开始弱化,我们就会听到一种回家的呼唤,我们找到“真正自己”的希望就被唤醒了。重新找到我们与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的本来关系,这个过程就像一条回家的路,走这条路需要我们把成熟的性格和对本体的感应能力融合起来。

在苏菲教中,有一句名言,阐释了人的性格和本体之间的联系:“带着你现有的记忆和理解,去成为你之前的你。”

九型人格理论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性格类型,但认识人的性格不是为了把人的性格分类。当我们先如性格分类的泥淖时,我们就会对所有人进行分类,把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放大,从而让这种性格更加明显。反之,人们也会根据我们的性格类型对待我们,而我们因而更加深信他人对我们的解读,于是,我们往往会把他人眼中的自己,当作是真正的自己,并且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九型人格这个系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要抛开自身,挖掘

深层次的自我,去弄清楚那些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性格模式,最终把这些性格模式放到一边,来挖掘我们的潜能,追求更高层面的意识。

九型人格的感知/情绪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改造我们的个性。但它不是真理,不是事实。他只是有关性格的理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假想的世界中,我们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让我们把有关现实的想法和感受误认为是现实本身。只要心中记住只一点,“九型人格”就能成为每一个人的强大工具,来开启通向深层自我的大门。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1、在人追求至高觉悟的过程中,人的性格将成为他们发掘自身潜力的导引者。人性的发展是一个包括了不同阶段的完整体系,从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到一些不平常的潜能,比如爱的能力、感受他人的能力和先知先觉的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这本书绝不简单是讲性格的,也不是人格的,它要比此更深。所以,这本书不象disc性格书《积极性格图解》那么简单,那么好懂;可能需要读至少半年一年以上罢。

2、一旦人们在普通生活层面获得了成功,他们如果想要继续获得健康和快乐,就会进入存在和精神的领域。——当然,也有相反但殊途同归的,从痛苦中觉醒走向存在和精神的领域的。

3、这本书的好就好在,它讲到了性格特征与本体特征表里,一个是外,一个是内;似乎我们缺少与苦苦追寻的,恰恰在我们自己的内核里。

4、它对注意力与直觉的论述,是我看到心理学书籍中论述最好的,了解了每种类型的人的注意力模式是什么,直觉模式是什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觉察。

5、九型它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它受左右的影响,也受安全状态与压力状态的影响。这正是它生命力的所在。

6、一个人学九型并掌握它,关键是要找到九型每个标准型号,至少用三个身边的朋友作标杆,首先是用这个人的气场去与三个标杆人物作比较,然后才考察行为、情绪与思考模式的一些关键细节;而不是相反。

7、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就是一些书中的基本概念有些还没有篇幅讲清楚,如:安全状态与压力状态的区别?本体特征究竟是什么?九大防御机制详细的阐述?自我保护是指什么?等等。还有一个不足是,所举的每个型号的案例都是西方人所熟知的,更需要一些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案例才能适合中国人解读并掌握九型。

本网向您推荐更多精彩范文:

九型人格读书笔记

人格的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个好教师的人格魅力

化学教师的人格魅力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