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建党伟业》观后感

来源:范文范 1.27W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是唯一一部我观看过三次的影片,每看一次,党的光辉都在我脑海闪耀,胸中激荡,难以言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建党伟业》观后感

当蔡锷在朱德的搀扶下屹立于坡顶、当顾维钧愤怒地一拳锤在巴黎协定书之上、当陈独秀一脸倦容从牢狱中走出、当王会悟在嘉兴游船上微笑着凝望那些胸怀天下的男人们……我心中总会不自主地浮现出这样一个念头——就是这一个个看似平凡的身躯,改变了中国。

也许从片头至片尾,对我而言充斥着整个观影过程的感情,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满溢的敬仰,可能还夹杂着一丝生不得于彼时的遗憾。

上至政界风云人物孙中山、宋教仁,下至一介学子方豪、匡互生,无论是谁,只要他们曾在那个年代,为了中华民族燃烧过自己,他们身上就必然拥有着两处共同点——爱国精神,和历史使命感。

也正是这两点闪耀在当时无数人身上的光芒,照亮了黑夜风雨中飘摇的中国。

毫无疑问,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中国不至于灭亡的最根本基石。对文化和血脉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催生出了爱国精神,对应的,爱国精神也使得中华民族渴望去守护这一份归属。所以,即便是最为普通的老百姓,对于当时抵御外侮的军队,也抱有着相当的同情心理。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休说处于时代风眼的各路英豪,他们心中爱国精神四溢,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心中热爱,急于宣泄的情感进一步催生出了历史使命感,所以他们无顾生死,浴血向前,聚萤火之光,化灼灼天日。

时至今日,也许表现的方式不同,但爱国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依然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故而中国脱离了困苦,走向了富强。先辈倘若知晓,定当欣慰。

中国的近代史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

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名论断,鼓舞了气势。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取“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即便无法向他们那样去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也应当以我们的方式,刻苦学习,融入社会,去展现我们的爱国心和使命感。或许此刻的我们在遥远的未来,也会成为人们口中,为了中国的灿烂而奉献过的,民族的骄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