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及长影评(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2.82W

2022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及长影评(精品多篇)

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及长影评 篇一

“考古精神”话组工干部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这一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优秀的纪录片之后,一件件国宝的展示、一组组故事的讲述、一个个默默付出的身影,在繁华市井背后默默奉献的工作者的工作故事逐渐也为人所知,引起了一番“考古热”,许多年轻人纷纷表示想学考古专业。

2018年7月,踏上选调生之路的我怀着对基层工作的热切期盼,对于基层工作的憧憬,告别了校园,告别了有些“酷炫”的考古学专业,来到更为真实面对基层事务的乡镇岗位。刚刚毕业的我还不懂得“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的真正概念,乡镇工作多而繁杂。如今工作半年多,现在的我褪去了初来时的青涩与无知,慢慢地也融入工作岗位,也更为深刻体会到了组织工作的不易,也发现了组织工作与考古的相似之处。

用情怀坚守事业 有担当不知疲倦

对于不了解考古的人来说,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这样的工作,认为考古就是“挖墓”“挖宝”。在参加工作后,有很多人问我,考古学专业是不是真的很难找工作,为什么放弃了这样的专业来到乡镇,为什么不去“挖宝挣大钱”。事实上,考古工作也是非常艰苦的,很多长期奋战在田野考古工作一线的考古队员,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收入通常也不高,又常常不被人理解,真的是做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常常一蹲就是一整天,在烈日之下晒黑晒伤,就为了能够真实地把遗迹揭露出来,真实地记录。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考古工作也需要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在田野调查、考古发掘中,要与各部门打交道、要跟群众做工作,要远离城市生活,一年有三百多天都在外出差,与繁杂琐碎的基础工作为伴。正是有这样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情怀,中国当代考古学艰难地发展至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成就。当一件件精美的文化瑰宝呈现于世人面前时,青年一代更是万分感慨“此生无悔入华夏”。

考古工作和组织工作一样,都是需要情怀的,需要付出许多常人所不知道的艰辛。组织部的门,总是静而肃穆,组织部的灯,总是亮到最晚,组工干部既要低头伏案练好一支笔杆,又要通宵达旦整理报表汇总台账。站在“路人”视角,组织部门是个严肃而不近乎人情的部门,组织部的工作跟业务部门相比似乎“繁而无用”,甚至不那么“脚踏实地“。组织部门的用词总是“高大上”,实在叫人“难以亲近”。在旁人的不解中,在晚归的夜晚家人细细碎碎的抱怨中,是信念和坚守在支撑组工干部。

用细致打造品质 用细心补齐短板

在考古的田野工地上,考古队员们通常都拿着小刷小铲,慢慢清理出一个个遗迹,小心翼翼地“呵护”刚出土的“文物宝宝”,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考古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田野现场有可能有很多的突发情况,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可能会出问题,从而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组织工作亦是如此,由于组织工作涉及面广,又对口人事、干部、组织建设、发展党员等关键领域,更是要付出百分之两百的用心来,组工干部要能够做到反应快、做事细致,更要做到少犯错、不犯错。这是相当考验人的,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说,更要绷紧神经反复查看、多看多学,迅速适应岗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年轻人要学会在基层一线的实践锻炼中锤炼摔打,所惧之处,正是短板。组织工作虽难,但总是可以用心做专业的。

在党建引领下,组织工作涉及我们体制机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为重要的是做“人“的工作,相比于考古人,组工队伍更为庞大,也是很多进入体制的年轻人进行锻炼的岗位。考古工作者每天迎着朝阳、赶着黄昏,日出而作,协调好与各级政府各部门、当地村民、民工、技工、考古队员、实习基地的关系。日若西山之后也不闲着,还要整理标本、器物、清理底层、绘制图纸、撰写发掘简报、进行学术研究。考古工作容不得弄虚作假,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对历史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在离开校园选择基层选调生项目时,很多人不理解我,说到农村乡镇,你还没在考古工地待够吗?或许在18岁当初选择考古学作为专业的时候,我就已经与基层结下了不解之缘。组织工作、驻村工作多而杂,要迅速成长为一名多面手并不容易,既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考古的学习让我有了更好的耐心。

层层发掘历史 感悟成长魅力

考古工作者是默默奉献的,“青春献给考古,文物上交国家”,很多人都问你们图什么?有多少常年坚守在田野考古一线的干部,几十年如一日,拿着微薄的收入,只是做一件事情,为文化遗产事业而奉献终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南开大学时,寄语南开师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今天我们组工人要去了解和学习这样的“考古“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以求,层层发掘,事无巨细。因为我们是这片土地上最基础、最根本的力量,我们的工作是艰辛的,也是神圣的。我们要多些耐心,少点浮躁,用“考古精神”发掘土地、用“考古精神”绘制美丽乡村、城市发展的美好蓝图。

细看组工干部们,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并没有一门大学的主修专业叫做“组织工作”。有的人一毕业就接触了组织工作,有的人则在别的岗位多年之后转入组织工作。组工干部是没有“专业”,又也是“专业”的,这种专业不在学院课堂里,而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中积累总结。虽然有时面对“文山会海”“5+2”“白加黑”,我们刚毕业不多久的年轻人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从中也渐渐能够得到进步成长。

夜深了,在无数的城市里,无数组织部的灯还亮着,在无数乡镇的乡镇里,还有许多人还在伏案工作着。在广泛的小村里,很多人看着漫天的星光,而脚踏实地地努力着。

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及长影评 篇二

《国家宝藏》第三季在一片期盼声中,终于要来了,等哭的宝粉们开始疯狂打Call。

这一季九座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历史文化遗产:故宫、西安碑林、苏州古典园林、西藏布达拉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孔庙孔林孔府、三星堆、安阳殷墟将拉开一幅泱泱中华、万古江河的历史画卷!

12月6日起,每周日晚八点半,央视综艺频道CCTV3,我们依旧,不见不散。

一眼千年,荡气回肠。不同的守护人,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

尽管到目前为止,节目组尚未公布最终入选的文物名单,但新增加的8座中华文明历史文化遗产,都拥有闻名全国的镇馆之宝,看看下面哪些国宝能入选?

01

故宫

巍巍故宫,耸峙苍穹,

环姿玮态,百代是崇!

六百年,紫禁城!

2021年是辛丑牛年,不知道此次故宫能否把这件《五牛图》做为守护的国宝?

《五牛图》卷,唐,韩滉作,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

紫禁城1420年洪武年间正式成为皇家宫殿,玉壶春瓶是明代流行的瓶式之一。

缂丝花卉册,明,十二开,每开纵41厘米,横42厘米。清宫旧藏。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元,通高28.4厘米,口径17.1厘米。清宫旧藏

02

西安碑林

石刻渊薮,翰墨津梁。

集书艺、演文字、藏典籍、载历史,

用金石永固凝聚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该馆。

刻于唐贞观十年(636),唐王李世民为了纪念开国战争中曾骑过的六匹战马,令宫廷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将六匹战马形象采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刻出来,置于昭陵北司马门祭坛两侧以示纪念,李世民亲自为每匹马写了赞诗,并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刻在每件浮雕的上角。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国宝级文物,六骏中最精美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在上世纪初已被盗运到海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件也被割裂为数块,多有残缺,令人惋惜。游人至此,每每慨叹,望六骏能早日在故土团圆。

《玄秘塔碑》,螭首方座,高386厘米,宽120厘米,28行,满行54字,共1200余字,柳公权书并篆额。此碑是为唐代安国寺上座大达法师立的纪念碑,刻于唐武宗李炎会昌元年(841)。

碑文主要叙述了大达法师的生平以及他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时蒙受朝廷恩宠的情况。碑铭后刻有“刻玉册官邵建和并弟建初镌”等字样,是研究唐代寺院经济的可贵史料。碑阴刻有大达法师的弟子正言出钱购买庄宅一座和发给他的执据等。

此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字迹清瘦,结构严谨,气势雄迈,骨鲠气刚,神韵耿介,属柳公权书法的精品。该碑笔笔精到,字字珠玑,加之邵建和、邵建初兄弟雕工精湛,是历代人们学习“柳体”书法的范本,因此被列入国宝级文物。

《石台孝经》由四块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长方形巨石结体而成。碑首、碑身、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起来。此碑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官员)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745)镌刻而成。碑额是唐肃宗李亨的篆书 “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字。碑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以自己喜爱的八分隶体书写的《孝经》,所以称为《石台孝经》。字体雍容华贵,端庄大方。

开成石经刻成于唐开成二年(837),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共12部儒家经典。共114石,228面,65余万字。是现存较早且完整的儒家文化石刻经籍,是西安碑林早期藏品之一,被称为中国最大最重的一部石质图书。

03

苏州古典园林

它承载着隽永无声的姑苏吟唱,

壮志谐风雅;

它定格着天人合一的东方画卷,

咫尺筑“天堂”!

一千年,苏州古典园林!

说起苏博的国宝级藏品,就不得不说秘色瓷莲花碗。唐代诗人陆龟蒙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叫《秘色越器》,在这首诗中,描述了当时极为罕见的皇家御用瓷器秘色青瓷。

当然,还有著名的《七君子图》,画作是把元代的6位画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定之、张绅、吴镇)的墨竹图逐一收裱在同一长卷中,其中收录有柯九思的两件作品,共有七幅,故得名。

太平天国忠王府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群之一,现存彩绘和壁画(统称彩画),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为全国所罕见,可说是江南“苏式彩绘”的典范,以描绘精致、风格秀丽著称于世。

04

西藏布达拉宫

以世界屋脊作门槛,

以千年冰雪作门楣!

汇集所有虔诚与想象的高原明珠!

一千三百年,西藏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内珍藏8座__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各类文物约7万余件,典籍6万余函卷(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瑰宝。

05

莫高窟

寻,如何穿越千年,身临其境;

探,如何凿空丝路,连贯东西。

一千七百年,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06

秦始皇陵

从巍峨军阵到茂林封土,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

秦始皇陵兵马俑,

向人们展示着秦帝国不可抗拒的威严,

诉说着千古一帝问鼎天下的赳赳之志!

两千两百年,秦始皇陵!

谈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收藏最大的特色,当然是兵马俑、铜马车。

此件藏品为秦代的青铜器,秦陵一号铜马车为“立车”,是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照秦代真人车马1/2的比例制作。铜马车整体用青铜铸造,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我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07

孔庙 孔林 孔府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用他的思想为

华夏大地盖上了文明的烙印,

两千余年,未曾断绝。

大哉,孔子!

两千五百年,孔庙、孔林、孔府!

孔子博物馆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闻名于世的藏品包括明代以来直至1948年的30万件孔府私家文书档案、宋代以来4万多册善本古书、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饰以及大量的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礼乐器等。

天诰命盒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专为保存皇帝圣旨之用,是孔府与朝廷保持密切联系的佐证。

08

三星堆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伴月,现王都风采。

雄踞西南,展多元中华。

三千二百年,三星堆!

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博物馆收藏的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系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

09

安阳殷墟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这是一个王国的缩影,

是东方文明的重要驿站。

三千三百年,安阳殷墟!

自盘庚迁殷,商代逐渐进入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殷墟出土的这一时期青铜器因其精美的制造工艺而享誉海内外,可谓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典范。

甲骨文是刻写于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通常是殷人的占卜记录或记事。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单字,卜辞10余万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各方面。

注:文中所有藏品只是示意,并非节目中“守护国宝”。

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及长影评 篇三

2月7日20:30,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的最新一期《国家宝藏》,你看了吗?苏州博物馆三件“国宝”惊艳亮相啦!

作为一档“频上热搜、好评如潮”的文博探索节目,这一次让全国观众透过苏州三件“国宝”,感受千年古典园林的“壮志携风雅,咫尺筑天堂”。其实,节目背后的“宝藏”也很精彩。2020年11月中旬,看苏州记者跟随《国家宝藏》摄制组整整9天,全程见证了这个年轻团队的高效、严谨和创新。

怕水的蒋欣

和苏州护城河来了次亲密接触

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位“明星国宝守护人”,《甄嬛传》中扮演“华妃娘娘”的演员蒋欣担任真珠舍利宝幢的“守护人”,分别在盘门景区及苏州博物馆进行了拍摄。

节目组提前两天来苏踩点,拍摄当天更是凌晨4点就抵达盘门景区,进行再次踩点、走位,调试灯光、声音、镜头。当蒋欣抵达开始化妆时,节目组也不放过任何间隙,紧锣密鼓地和她对台本、沟通细节。

也正是因为前期工作的细致周密,蒋欣在手摇船、瑞光塔、苏州博物馆的镜头,均是一次拍摄完成。

“心里慌慌的,我平时不太坐船。”北方姑娘蒋欣天生有些怕水,登上盘门景区的手摇船前还在担忧,但在优哉游哉的手摇船上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她就开启了“自拍模式”,把在苏州的美好体验迅速分享在了微博中。

蒋欣经纪人告诉看苏州记者,为了这次拍摄,蒋欣真的很拼。“她本身是个怕水怕高的人,这次为了守护国宝,两样全干了。”

在瑞光塔上,苏州的美景让蒋欣暂时忘记了“恐高”,她对着看苏州的探班镜头感慨:“这是第一次站在这么高的地方看苏式建筑,感受到了苏州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就像苏州的女孩子一样娴静美丽。”

仅半天不到的时间,蒋欣的拍摄就杀青了。节目现场的高效“一次过”也着实震撼了看苏州记者,节目组导演吴宛玥说:“团队成员都是从上一季《国家宝藏》就开始合作,彼此之间早已建立起默契,很多需要拍摄的镜头,无需编导强调,摄像就会捕捉到。而且,早在出发来苏州拍摄前,我们就已经充分交流过如何拍摄、具体拍摄哪些内容。”

没有暖气的南方冬天

“95后”团队不辜负每一帧

在苏州拍摄期间,正值暮秋初冬,连续几天阴雨绵绵,编导团队多数是北方人,面对没有暖气的南方,也咬着牙坚持,时常在凌晨5点、天蒙蒙亮就出发前往拍摄目的地。

《国家宝藏》的团队成员多为“95后”,甚至不乏“00后”。主力摄像程振宇清楚地记得,自己来过苏州5次了,每一次都是因为工作。即便无法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到来,但他对苏州有着很奇妙的感情,他感慨:“大概因为环境太舒适,在这里工作也不会觉得很累。”

在苏州博物馆,为了将展厅里真珠舍利宝幢复制品最美的样子记录下来,编导团队请苏博工作人员将陈列玻璃擦得锃亮。

拍摄宝幢时,节目组动用了少见的“老蛙探针”镜头,这个特殊镜头可以进入狭小的空间,呈现正常镜头难以做到的精致、细腻,更以超微距的方式,将宝幢拍摄出小人国的感觉,视觉效果非同寻常。

此外,黑布、转盘、各式灯光,节目组都从北京“跋山涉水”背来了,力图通过布景还原文物的真实模样,拍到其中的精彩细节。

苏州博物馆每逢周一闭馆,这为节目组争取了大量拍摄时间,但因为拍摄内容十分精细,一天时间远远不够,节目组在周一之外的几天时间,都是在游客离馆后,从傍晚拍到深夜11点。

深夜拍摄完成后,节目组还需回住处整理素材,并调整第二天的拍摄方向和内容。

“有心的人不会被辜负”,在100分钟的节目中,相信大家感受到“95后”拍摄团队眼中苏州“国宝”的沧桑之美、精巧之美。

区别于其他8座文化遗产

苏州“三宝”是活着的文物

与前两季有所不同的是,《国家宝藏》第三季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博物馆建筑室内空间或展品,而是选取了中华大地上享誉世界的9座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表现对象,角度更为宏观。在这其中,苏州古典园林又显得尤为特别。

《国家宝藏》执行总导演周宇辰告诉看苏州记者,节目组一直非常期待苏博篇。

“区别于其他遗址、遗迹、古墓,苏州古典园林作为文化遗产还在延续着生命力,在当地百姓、城市氛围中,历史和文化都还感受到鲜活的存在,这非常符合我们节目‘让文物活起来’的定位。”

本期节目选取的三件“宝藏”分别是真珠舍利宝幢、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微缩明式家具,选择这“三宝”,也足见节目组之用心。

真珠舍利宝幢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宋代制作,距今已有千年,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可以说是苏州工艺的集大成者。

节目播出的前世传奇中,蒋欣饰演孙十娘,演绎了一段智斗贪官、为夫伸冤,并舍身保护宝幢的故事。蒋欣的表演极具感染力,让人分外感受到宝幢的珍贵。

而这也离不开此前在苏州拍摄时,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钱兆悦详细为蒋欣介绍了宝幢的来历、如何被发现、如今真品又怎样被细心专业地保存。

在瑞光塔上,当看到蒋欣对宝幢背后的苏州文化十分感兴趣时,钱兆悦还和节目组沟通,特别增加了一段讲述内容,着重介绍盘门作为连接大运河和苏州古城的重要位置。

“希望通过这样的介绍,不仅仅展示苏州文物,更展现大运河和苏州古城,聚焦宝物背后的城市遗产,拓宽欣赏的视野。”

在演播室,则由苏州博物馆高级工艺美术师黄丽虹担任今生讲述人,为观众介绍了真珠舍利宝幢所运用的各种苏州工艺,并分享北宋时期苏州的繁盛景象。

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则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四百多年前,伴随着苏州古典园林之一拙政园的建成,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亲手种下一株紫藤。这株紫藤见证了拙政园的起落浮沉、沧桑巨变,依然生机勃勃,亭亭如盖,成为了苏州博物馆中的无价“活宝”。

这株手植藤见证了拙政园四百余年的荣辱兴衰。身为苏州市园林管理局原副总工程师的詹永伟,则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园林的研究之中。在今生故事中,詹永伟讲述了自己与园林结缘的故事,并从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出发介绍苏州园林之美。

出土于明代内阁首辅王锡爵夫妇合葬墓中的微缩明式家具,则见证着一个时代的风尚,更诉说着“一生一世一双人,一桌一椅便是家”的不朽传奇。

在微缩明式家具的前世传奇中,邓婕饰演王锡爵的贤内助朱氏,在展现夫妻情深的同时,更展现出对于这些家具的别样情感。

明式家具,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家具的巅峰,它到底好在哪?节目中,苏州市网师园管理处主任吴琛瑜通过对比明式家具与日常生活中的家具,将明式家具的设计特点娓娓道来。

作为一档“让国宝活起来”的节目,由“明星国宝守护人、“今生嘉宾”为大家带来国宝的“前世传奇”及“今生故事”,相信大家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享誉盛名的苏州园林,背后有着“打动人的美感”。

而听完这么多拍摄幕后的故事,在感受到节目制作精良用心的同时,更希望孕育出江南文化气脉的苏州古典园林,带给你久久回味的感动。

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及长影评 篇四

时隔40年,《国家宝藏》续写“九色鹿”的今生传奇

198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改编的动画作品《九色鹿》风靡一时。因为那段舍己救人的荧屏故事,“九色鹿”作为美丽、善良和正义的化身,定格在了无数70后、80后的记忆里,也成为无数国人关于敦煌之美的启蒙。

40年后,“九色鹿”重返荧幕。她以“国宝守护人”的身份现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仅再度勾起了一代人美好的童年回忆,也开启了观众深度了解敦煌、亲近敦煌的热忱之心。

在动画故事里,九色鹿是人类的守护神。那么在现实世界中,谁创造了九色鹿,谁守护了九色将鹿,又是谁她和同伴们的故事沿着丝绸之路传遍远方?

1月3日晚,第三季《国家宝藏》第五期节目走进敦煌莫高窟,不仅带领观众感受它“凝千年艺海之精髓,汇四方文化之瑰宝”的浩瀚气象,也通过《鹿王本生图》、敦煌遗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莫高窟第220窟三大国家宝藏,讲述从“一个人的执着”传承开来的“一群人的坚守”,并试图启迪今天的年轻一代续写这场文化的接力,缔造敦煌艺术新的巅峰。

爷孙三代守护敦煌壁画

88岁老先生64年零失误,却称“我们一家只是泥瓦匠”

《鹿王本生图》的前世故事发生在1945年:深夜的戈壁中,“敦煌守护神”常书鸿骑马追逐离开敦煌的妻子,意外坠马昏厥的他,醒来后发现九色鹿出现在身旁,给了他重新选择的机会:“是时候停下来了,要是再继续下去,你将失去一切财富,你会后悔的!”

舞台上,辛柏青饰演的常书鸿眼神坚定:“虽然我没有信过佛,但我心中也有佛。我的佛就是莫高窟,我的至爱就是莫高窟,所以无论任何艰难险阻,我都会与它终生相伴。”

《国家宝藏》借用虚拟技术让“九色鹿”和“常书鸿”同台,并邀来配音老师丁建华重现动画片中九色鹿的声音。与其说节目是在致敬经典,不如说节目是以致敬经典之名,致敬所有为守护敦煌文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们。

莫高窟九层楼檐下的铁马风铃,苍凉传响。与它遥遥对望的黄沙之下,是常书鸿永远的安息之所。在他身边,还长眠着众多为敦煌奉献的人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选择归根大漠,隐身于世,生死相守。

本期《国家宝藏》讲述的爷孙三代守护敦煌壁画的故事,让观众从更加平凡的视角深切感悟了一次“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已经88岁的李云鹤老先生,在莫高窟做了64年的文物修复工作,他这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近4000平方米的壁画,500多身的塑像,在他的手下重获新生;儿子李波今年56岁,莫高窟第220窟是他看着父亲修复起来的,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回到大漠,干了父亲的老本行,他说,每次从外地回来有一种生命的兴奋,于是一干就是30多年;31岁孙子李晓洋是在敦煌出生,在莫高窟第220窟边上长大的,如今也已从事了10年的壁画修复工作,他想象着自己的孩子未来也会虔诚地守在敦煌,把爷爷的手艺和理念传承下去……

修复壁画64年,李云鹤老先生从零起步,练就了一身本事,如今仍在一线发光发热,他却谦逊地称“我们一家不过就是泥瓦匠”。老先生这一生最骄傲的就是64年零失误,面对不够认真的徒弟,他会跟孩子们说:“佛像就是不会说话,会说话你修不好就去法院告你们去!壁画比我们自己的肉都金贵,肉可以再生,而壁画不能!”

如今的敦煌研究院,已从建院之初的18人,发展到1473人。在世代守护下,莫高窟这座凝结着人类千年文明的璀璨瑰宝延长了生命,也深情诉说着“我心归处是敦煌”的执着。观众们说,这个故事和“给兵马俑拍照的人”一样震撼人心,他们从事着自认为“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抱朴守拙,工于匠心,而这样的热爱,可能是对时光对浪漫的表白了吧!

“后九色鹿时代”的启思

吾辈当努力,让世界看到敦煌艺术新的巅峰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一个沟通中西的商贸重镇,留下举世瞩目的人类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艺术家走进黑黝黝的洞口,未留下名字,却留下丹青千壁,将近八个世纪的灿烂文化凝结在45000平米的壁画中。六万多件的敦煌文书,上起十六国,下至北宋,因为战乱曾被迫封存。千年之后,洞口重见天日,却又逢乱世,洞内宝物大量流散海外。

饱经沧桑的敦煌,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一面辉煌,一面血泪。如001号讲解员张国立所说:“敦煌,是一节历史课、文化课、艺术课、地理课、传承课。”80多年来,在一代代人的悉心守护之下,敦煌文化逐步从悲凉中走出来,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本期《国家宝藏》从《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一分为三段的颠沛流离命运切入,讲述了一件国宝是如何在中国众多考古学者的苦心奔走下,在日本青山先生一家的无偿捐赠下,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支持下,得以全卷“合璧”。见证了文物回归之旅的原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永增先生说:“未来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中国文物回到祖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出生于这片土地,更重要的是为了掌握中华文明的发言权。当然,我们也向全世界的学者敞开怀抱,因为这不仅是敦煌的历史遗存,更是敦煌带给全世界的共同财产。”

对敦煌文化更好的保护,是对它的传承和光大。回望历史,常书鸿、张大千、徐悲鸿、董希文、关山月等美术巨匠都是受到了敦煌的熏陶和滋养;冯健男等老一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匠人们,当年也是根据莫高窟的壁画,创作出了经典的《九色鹿》。

节目特别从《九色鹿》衍生开来,回顾了“一座上美厂,半部国漫史”的辉煌。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为代表的第一次高峰,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九色鹿》《哪吒闹海》《三个和尚》《葫芦娃》为代表的第二次高峰,曾经的中国动画享誉世界,斩获过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大奖、第17届戛纳电影节荣誉奖等重磅奖项,并影响过众多的动画人——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导演、“动漫之父”手冢治虫,就是看了中国动画片之后放弃学医;凭借《千与千寻》封神的宫崎骏,也是因为中国动画,萌发了将动画作为终身事业的想法。

辉煌属于过去。“后九色鹿时代”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同样在沿着前辈的路,进行新一轮敦煌文化以及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孵化。当我们放眼望去,会发现“艺术之花”正越来越多地绽放在我们的生活里: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电影《英雄》《妖猫传》等无数影视剧的场景还原来自敦煌莫高窟;奥运会开幕式的飞天、舞蹈《丝路花语》《千手观音》,无数的美妙身姿来自敦煌莫高窟;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彩绘、民族文化宫的建筑装饰、福娃欢欢头上的火焰造型,无数的纹饰元素也是来自敦煌莫高窟……

80岁的冯健男老先生说,当年,他们怀着朝圣的心情打开了敦煌的艺术之门,在简陋的环境里日夜兼程,你追我赶,并把这股“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精神气儿贯穿了整个的创作生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否看到下一部像《九色鹿》般的传世经典,也让世界看到敦煌艺术新的巅峰呢?看着《九色鹿》长大的常书鸿先生的外孙崔冬晖、新一代“上美影”人田懿在节目中给出了他们坚定的答案,我们也有理由期待——这场文化的接力之路,将在吾辈脚下走得更加宽阔而自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