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和备课培训心得体会多篇

来源:范文范 2.97W

说课和备课培训心得体会多篇

说课和备课培训心得体会篇1

暑假伊始,为期三天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收获很多,感触也很深,希望这些收获能够很快的运用于我平时的教学中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意识到知识淘汰的加速,迫切地希望来充实自己知识的储备,来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贫乏,上进之心催促着我工作之余的学习不能满足需求,而培训无疑给我带来了希望,我渴求借此机会得以满足。在集中培训的这段时间内,我认真地聆听了傅孝溪、付安平、谭家蓉、吕信芬、匡谦娜、胡学军专家的讲座和经验介绍以及体会等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生物教学与教研工作有了新的审视和思考。

例如市教科院的胡学军老师所讲到的生物学与人文教育,把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带入了生物,如果在教学中用大量的诗词,不仅能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的知识,也能够增长他们的文学修养。这也是我们以后教学的一个新的方向。

武珞路中学的匡谦娜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文资料,都来源于她平时的教学。往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太过空泛,使得学生不知所云,无法理解,如果能够像她这样引入大量的直观图片和视频,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付安平老师是一名很有心的老师,他赞成初中教师可以投身科研之中,从他高产的论文量里面可以看出,他确实付出了很多,自己“创造”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念,这不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创新精神么?不仅学生要创新。老师也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行。

短短的几天培训中,有培训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来自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也能向专业人士请教;在这里可以与所需相统一,这能很好地让教师驱走困惑,在头脑中注入真正的可以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新理念。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我更要把这次培训的精髓贯彻到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说课和备课培训心得体会篇2

今天是12月17号,是12月月考的第一天,说起来很巧合,上两次培训都分别遇到第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试。下次的话,应该就是期末考试了吧。也预示着我们上学期的培训接近尾声了,真有不舍的感觉。

上午我们进行了有关怎样备课的培训,我们还分为好几个组进行讨论。周老师对我们上次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真是佩服他工作的细心。回想一下,我作为一个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调查问卷并没有做到如此细致的分析和总结,看来以后的工作又有要改进的地方了。

怎样备课,在学期开始到现在,老实说,备课都比较匆忙,因为班主任工作较多,备课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往往到了上课前的一天才去翻阅资料准备。而且有不利的因素,因为我往往是一个早上上四节课,一个早上下来,给我改进上课程序的时间基本也没有。不过幸好即时改进的能力较强,会感觉到上了一节之后,第二节开始就顺畅多了,有组织条理多了,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了。(这样的话对于第一个上课的班不公平)所以决定:以后尽量提前备课,通览教材,同时认真突破重点难点,多和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能学会物理,喜欢学物理。

下午的培训,是去华侨中学观胡石安老师的课——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观课的一个星期前已经完成了这个课时。

上课期间,胡老师的语言风趣,对学生很多的鼓励和引导,同时条理很清晰。但是令我很吃惊的是:胡老师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这块花费时间不多,而学生基本上接受了,接下来的应用花的时间比较多,学生基本都能回答!我认为胡老师上课的跳跃性是比较大的,马上想想自己的学生,如果我对桂山中学的学生这样子上课,他们能弄懂吗?心里没底,觉得不太可能,但是想想:桂山中学的学生相比于华侨中学的学生并不会相差得远啊,怎么上课区别那么大?于是在观完这个精彩的课后,我对胡老师提出来一个问题:胡老师,请问这里是否按成绩好坏进行分班?果然,得到的答案是刚才听课的班是这里最为重点的班,怪不得基本上都能够弄懂,而我们桂山中学是没有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转念一想,这样的话有利于因材施教,但是对于低段的学生所造成的压力可是比较大的。

观课回来,马上试着把彻底讨论应用到我们第三章的复习中,发现收到的效果还不错。

说课和备课培训心得体会篇3

课堂效率是教育工作永恒不变的话题,集体备课则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它弥补了个人教育智慧、知识上的盲点,引发了参与者思维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补充了教师自身个体的不足,明显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既有个体积极参与,又有群体通力合作的备课方式,有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博览众长,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效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但是如何让集体备课真正成为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研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交流,防止集体备课变成集体“抄课”呢?

一、反复研读吃透教材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不同,教学目标不是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需要反复研究教材,进行挖掘。无论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隐含在文本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读,吃透教材。特别在集体备课中面对一组教材时更需要精心研磨,合理整合。

(一)不同层面备教材

每一位教师在对自己承担的单元组进行备课时要从三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备课。

一是针对全册进行备课。不仅要明确新课标中本学年段的目标和任务,还要明晰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目标和任务。同时还要注意同一知识的衔接和贯通,相邻单元内容上的联系和运用。

二是针对每篇文本进行备课。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如有的教师采取这样的做法:先把每篇课文的知识点一一分解,按册分类归纳,得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列,然后进行分析。做到在有所侧重、有所联系。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和贯通。

(二)细致深入读教材

备课时,每一位教师对教材不仅研读,而且朗读。通过研读旨在把握文本的内涵要点,掌握课文内容,理清纹理脉络,明了课文的写作特点等。通过朗读,促使备课人尽快进入课文,入情入境,在吟咏中感觉文字的韵律,体验语言的节奏,领会文本的韵味,体察作者的情感,找到授课的心理感悟点。

(三)高广角度展教材

这里所说的深读是指以教材为起点,最大程度的开发可以利用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合力,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这里所指的深读拓展,不仅仅是对于一课教学内容的拓展,而且还包括对课文的相关评论、课文的原著、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拓展阅读等。

二、研究学情多种预设

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式、学习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会反映在教学中,因此在备课时必须进行预设。

这种预设主要从三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无论是新编入的课文还是老教材,无论是识字、阅读还是口语习作,不管从哪一方面语文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在他进入校门前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有多厚,与具体语文学习内容有多少联系,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具体分析生与生间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倾向和个性特点各具特色,这些在备课时都要加以区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从多个方面进行预设和准备。

第三分析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具体到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知和反应。那么他们对学习内容有多少认知,会关注哪些方面,可能忽略哪些方面……教师在备课中都要有所掌握和了解。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备课中一般采用以下做法:

一是预留变化空间,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调整主要依靠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

二是在备课时,做好教学预案。至少应准备一种预案。

三、融入特长张扬个性

语言教学是一种艺术,语文备课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行为。多年来统一的模式化要求,助长的是老师们复制教参,抄写教案的风气。试想:如果教师们可以用自己方式和风格,进行创造性备课,必定会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尝试让组里的每一位老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时权衡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融入自己的特长,进行创造性备课。

我们的课堂反对作秀式的表演,但是如果教师能恰当地通过自身语文素养的展示来表现语文的魅力,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又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适当融入一些能展示个人语文风采的环节,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四、反思交流整体拉升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堂课,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终结,备课的终结。我们要求组里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深入的反思,这种反思不应是三言两语的应付,而是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次师生交流、生本对话的归纳总结,试着从中提炼宝贵的闪光点,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自我反思完成后坚持进行交流互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在自己与他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拓展了视野,圆润了自我,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拉升了全组教师的备课水平。

说课和备课培训心得体会篇4

20xx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市备课组长培训班,三天的培训班学习下来,感到有点累,可是心里一直涌动着一种感觉,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值”。经过培训学习,我觉得受益匪浅,感受很多,反思很多,进步也不少。

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有专题讲座、实践操作和教研组经验交流。具体涉及到三大方面:一是教研组建设,从理论、实务操作到具体指导;二是教研活动组织,包括校本教研活动的策划、网络技术的运用、综合实践活动;三是教学常规管理。授课老师的讲座,都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向我们传授了精湛的理论内涵,带来了教学实践中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每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都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短短三天紧张与充实相伴,收获与幸福相随。此次培训将不时鞭策我,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伏案反思,我将尽快消化吸收本次培训成果,内化提高自身素养,以培训为契机,从实处着手,具体从四个方面改善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

1、明确职责

当这个教研组长,我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上让领导放心,下对学生负责。作为一名教研组长,我时刻牢记领导的信任与嘱托,时刻把教研组作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发挥我最大的潜能,力求让我的教研组拥有最强的凝聚力,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影响着它的每一个成员,总是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它的怀抱,创出更多的精彩与辉煌。

2、团结创新

教研组长是学校教研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在学校和教师之间起着纽带作用,是教师和学校进行沟通的桥梁,上下信息畅通才能有效保证学校教学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一个教研组包含一科或者几科任课教师,教研组长要善于团

结同事,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凝聚每一个成员,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掘每一人的教学闪光点,人人都出一招,促进教育教研工作的开展。

3、以研促教

一是多学习,走出去向先进学习;坐下来内部观摩。二是健全教研制度,人人上一节校级公开课。三是加强校本教研,坚持“三环五步”的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活动落到实处。四是注意资料搜集积累,并做到资源共享。用以上形式力促我校教研上台阶,教学上档次。

4、加强学习

作为教研组长,理应是教学教研的示范者,个人的素质修养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教研活动的效果乃至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正因为如此,教研组长的职责促使我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确保自己走在学科教研的前沿,以便更好地带动全组教师。自己最早参加新课程的学习,听过市里许多成功的课堂教学的案例,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学生辅导、学生评价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我都能拿来和同组的教师一起分享,使老师们少走弯路。在工作中,我还注意向同一学科的老师们学习,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工作没有花架子,扎扎实实,学生基本功训练相当到位。每次教研活动时,我都缠着他们给年轻教师传授经验,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

说课和备课培训心得体会篇5

听课与评课这是我们教学工作中的必要的环节,也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与评课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成长。但在我们的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常常教师之间的听课与评课只是流于形式,有目的性地应付学校的常规性检查,没有将听课与评课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那么应如何有效地听课与评课,让这种教研模式发挥其作用。通过这次听《走向有效听评课》感觉到听课与评课的作用,又该如何才能有效地听课与评课,感受颇深。下面谈谈自己听讲座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听课者的目的要明确

听课者在听别人上课之前,要有具体的听课目的,你去听别人的课,要达到一定的目的,要有所收获,对于别人的成功之处,最好能及时记录下来,等课后再去做加工,让这些好的做法能成为自己借鉴的东西,对于别人做得不太好的地方,你就要善于吸取教训,说到底就是听一节课一定要有一定的收获,取别人之长来补已之短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听课者的态度要诚恳与谦虚

htt13听课者的态度一定要诚恳与谦虚,你去听别人的课,一定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融入课堂,则是对授课者的尊重,同时也会让自己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

三、听课者课前要作相应的准备工作

听课者在听别人的课之前,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要有相应的教材,当然还要有做记录的工具,最好能在听课之前对这点位教师要有所了解,这位教师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是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这样叫做是知已知彼,你听课的目的就更明确了,同时对别人所教的学生的情况也要有所了解,这样看别人针对不同的教充对象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对自己的课堂把握很有帮助、所以我个人认为听课教师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授课教师的大体情况,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大体情况,了解教师授课的大体内容,也就是了解教材,这样才能在听课的过程中,知道授课教师是如何把握和处理教材和各个知识点的,是如何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这样才能听出课堂的看点和弱点,对授课教师有帮助,自己也会受益匪浅。

四、听课者不仅要关注教师,也要关注学生

听课者进入课堂后,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技能、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表现,通过学生的表现,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反映,师生间互动等,总之一节成功的课堂是由多种因素体现出来的

五、评课者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听课者课后要对别人的课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会通过评课了解授课者的课程设计意图,听课者也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别人的好的做法给与充分的肯定,你认为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与授课者共同探讨,当然这要立足于课堂,绝不能吹毛求疵,以达到共同进步,这是听与被听者都想要的结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