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心得体会多篇

来源:范文范 2.23W

关于父母心得体会多篇

关于父母心得体会篇1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为了让我校全体同学心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地面对生活,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感恩主题教育,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一、达到了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学生知道了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了关心他人、知恩图报。使学生树立起了感恩之心,使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恩,更使学生把这种爱化作博爱,能够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学生能够时时、事事、处处心存感恩,使家庭充满和谐、充满爱心、充满希望。

二、内容与形式

1、从班会入手,开展了感恩父母教育。

结合实际,我校召开了主题班会《感谢的心》。班会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同学们表达了自己如何与父母交流感情。班会进行的很成功,同学们各抒己见,争相举手表达自己如何向父母感恩。这折射出了学生对家长的关心和感激。

2、从实践体验入手,开展了父母感恩教育。

从四月开始,我校通过主题班会《感恩的心》向学生进行了全员发动,公布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内容。让全班同学从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开展了“感恩调查卡”“爸爸妈妈我想说”“看看我的表现”等活动,通过让学生写体会、写信等,筑起了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心灵之桥。宋名航的家长在给孩子的回信中写到:亲爱的孩子,你懂得为家人分担家庭的责任,懂得孝顺父母了,懂得改变自己身上不良行为习惯了,你爸高兴的一夜未眠,你的行动我和你爸感到惭愧,因为我们很久未对你的爷爷奶奶这样照顾过,你是我们的好儿子,是我和你爸学习的榜样。而且许多家长纷纷用来电,对面交流等方式殷切的希望此类活动可以长期开展下去,也很愿意参加此类活动,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孩子交流。看到这些我们当老师的真的感到很欣慰。

3、从读书收集资料入手,开展了感恩父母教育。让学生收集了部分名言、警句等进行交流、熟读、背诵、理解,汲取传统美德之精华。

4、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

我们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让孩子们受益的是,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我让孩子们把在家中的感恩行动记录下来,比如与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

5、墙报“感恩的心”

适逢即将来临的五月的母亲节,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人做一份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抄报,他们做的手抄报特别漂亮,内容丰富,将对别人的感激之情表现得很充分。

对于这些感恩的手抄报,我们在班级内部进行了评奖。同学们都很高兴。一方面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同学们彼此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了解,同学关系也更加融洽。

6、学唱一组感恩歌曲,开一次感恩会。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几十首感恩的歌曲。有韩红的《天亮了》,张艾嘉的《心甘情愿》,罗大佑的《母亲》《摇篮曲》,凤飞飞的《心肝宝贝》,曾路的《母亲》等等,活动期间,校园里处处飘荡着动人的歌声,在歌声中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本月末,我们开展了题为“点亮亲情,感恩父母”的感恩会,在会上,各班利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抒发了对父母的热爱。有唱歌、朗诵、将自己和家长之间的感人故事等。

我们的感恩教育活动就此就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感恩教育仍在继续。

关于父母心得体会篇2

带孩子玩时该不该拍照?

暑假的游乐场是孩子们玩乐的场所,大滑梯、海洋球、沙池、各种组合积木,是游乐场的标配。我带孩子去的时候,总有这样一些家长特别喜欢给孩子拍照片,以记录他们成长的瞬间。拍照本身并没什么问题,但有的家长为了发朋友圈,不停打扰正在玩耍的孩子,并要求孩子配合照相,就有点不对了。想问问这样的家长,你到底是带孩子出来玩?还是只为了拍照发朋友圈?

我就见过这样的妈妈,他的儿子差不多4岁,在沙池玩沙子,妈妈觉得儿子装沙的动作很帅,就要求儿子停下摆个pose,孩子照做了,妈妈又说:笑一笑。孩子也做了。一会妈妈发现角落一个大号瑜伽球,就让儿子抱过来,儿子玩沙玩得很开心,不太愿意去。妈妈就说:“你去把那边的球抱过来,我给拍个最帅的照片!”儿子不情愿去了。那个大球对于他来说有点大,得用力抱高一点才不至于挨着地。这个过程中,妈妈不断找角度拍照。嘴里说着:“儿子你真棒!太帅了!好了,可以了,你去玩沙吧。”

我在一旁看着,“小家伙好乖啊,这么大的球都抱过来了。挺有毅力的!”妈妈会了一句:“是啊。”然后专注去发朋友圈了。而我的女儿在一个角落,一直玩着自己的游戏,嘴里念念有词,把装好的沙桶排成一排,沉浸在某个故事场景中了,她抬头见我注视着她,又自顾玩去了。

想当初我也曾像那位妈妈一样热衷给女儿拍照。小家伙故意跟我对着干,摇头晃脑,要么就跑开。有一回她生气了,问他“你是不是就喜欢手机里的我?”当时我就哑口无言,对呀,手机里有的只是虚假影像,而面前的她才是真实的,是我今生最大的牵挂。如果不看手机的照片视频,我的头脑中还存有多少女儿影响?诚实地说,真的没多少,都是手机在帮我记录。我不要这样。我希望老了不用捧着手机看,也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回忆出她童年的每一帧。从那后我带着她出来玩,很少玩手机,就是在家里看手机也节制着。我和老公协定,每天看手机一小时。

这时只听小男孩大声喊起来:“你真讨厌,我不在这玩了!”那位妈妈开始还笑着哄孩子,“好,好,不拍了,不拍了还不行吗!你玩,你玩吧!”后来孩子明显情绪上来了,什么都不愿意玩。妈妈也生气了,“不玩,拉倒,不玩那就回家,好不容易带你出来玩会,给你拍个照,还不乐意。那以后再也别出来了!”妈妈怒气冲冲带着孩子走了。

其实孩子有什么错呢?他本来也非常专注地在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他的妈妈却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反复打扰他,一会儿让他摆pose,一会儿让他看镜头,一会儿让他笑一笑。不断分散他的注意力,最终导致孩子情绪崩溃。孩子本来专注在游戏上的注意力,被反复地打断和破坏。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做什么事都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大人做事被反复打断也是没好脾气的,何况孩子,他们虽然小,也是有感觉的。反复地打扰,不仅会破坏孩子的注意力,还会大大降低孩子的游玩体验。再大的兴趣,也经不起反复地打扰。有时候越投入一件事,越恨被人打断。

也许孩子正对一件事或一个东西很感兴趣,希望引起我们的共鸣。也许孩子觉得一个游戏非常有趣,希望我们参与。如果我们总是忙着拍照,而不能及时给孩子反馈,孩子就会觉得被忽视。

而且拍照、发朋友圈还会带来安全问题。在人多拥挤的场合,家长的注意力如果集中在拍照和看手机上,会带来许多安全隐患。比如本月5号青岛双胞胎海边溺水身亡的新闻,妈妈自述只是看了一眼手机,再看孩子就不见了。有时看一眼就是几分钟,如果妈妈一直关注孩子,就算遭遇离岸流,家长大声呼救,孩子的获救机会还是会有的。这种痛对一个母亲来说难以承受,对一个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人数众多的场合,孩子容易被人群撞倒踩到。如果是在开阔地带,家长低头看照片效果的时候,孩子没准就跑出视线范围了,那后果更不堪设想。在各种游乐园,展会上都会听到走丢孩子的招领广播。庆幸的找回来了,没找回来的呢,抱憾终身,一个家庭的大不幸莫过于此。

父母这种做无形中教坏了孩子。如果我们总是无论到哪里,不管做什么,都要拍照、晒朋友圈,手机不离手,那么孩子自然有样学样,认为出来玩就是:拍照—晒朋友圈—over。

部分家长隐隐想在朋友圈寻找存在感,过度依赖朋友圈。其实,在朋友圈发几张孩子的照片,说明一下孩子在玩什么,这么做的意义,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尤其是爱心爆棚整日就想晒娃的妈妈们,不管孩子干什么,都觉得可爱有趣,忍不住就要拍拍拍晒晒晒,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必须晒出来给大家看看。其实别人没你那么喜欢你的孩子。不如用那个时间,多观察孩子在做什么、多倾听他们在说什么。那些脑海中的记忆将成为关于孩子最好的回忆,等他们长大后再讲给他们听。

我们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拍照欲望,尤其不要因拍照而打扰全神贯注的孩子!

看到孩子的美好,就是控制不住欲望想拍啊,那尽可能偷偷地拍。并不是每张照片都要拍孩子的正脸,也不是每张照片都要孩子看镜头、笑一笑。有时背影也很特别,孩子的其他表情也很可爱。

父母最需要做的是放下手机,给孩子最好的陪伴。要知道你有很多时间可以和手机在一起;只要你拿起它,它随时在你身边;听你召唤。但是如果宝宝长大了,当他们长到10岁、12岁、16岁,你就会发现他们渐渐地越来越需要自己的空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纠缠你,闹着你。静心下来,放下手机,放下工作,想一想你有多久没好好注视你的孩子了?你们正在渐行渐远,趁着现在,多留下些美好记忆

关于父母心得体会篇3

人世间最伟大的莫过于一颗感恩的心,它也是人世间最高尚的情怀。

人人都知道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却没有人真正的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在这个世界,父母是最疼爱我们的人,是父母赐给了我们的血肉之躯,抚育我们成长,教会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自从上学期学校开展了孝敬父母的实践活动之后,让我更加认识到父母养育我们付出了很多辛勤的汗水,我们到了真的要为父母做点什么了的时候了。

记得有一次我放假的`时候,妈妈包饺子。我在旁边写作业,看妈妈实在是太累了,又擀皮又包饺子,我看到后眼眶里流出了心酸的泪水。我跟妈妈说:妈妈,你教我擀饺子皮,我学会了这样你就不能像以前那么累了。之后,妈妈细心的一步步的教我擀饺子皮,后来,我终于学会了擀饺子皮。妈妈高兴的说:孩子,你长大了,知道心疼妈妈了,也能帮妈妈干活了。以后,妈妈每次包饺子我都帮着擀饺子皮。这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一个假期,从那以后,我决定要用我辛勤的劳动来换取妈妈的一片欢心。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不能把孝敬父母这四个字总是挂在嘴边,而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哪怕是你辛苦了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个你自己亲手做的小物品都可以来孝敬我们的父母。记住在孝的天平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平等的,不能用价钱来衡量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孝敬父母的那颗感恩的心。

关于父母心得体会篇4

感恩的心,感恩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定会珍惜每当我听到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养育我十几年的爸爸妈妈。在这些年里,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传授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

有一种爱,惊天动地,比什么都重要。在危险来临时,他们会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将我们紧紧的拥在怀里。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毫不犹豫,在所不惜这种爱就是父母之爱。

有一天晚上,我吃饱饭后,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去政府广场玩一下,行吗?妈妈回答:可以,不过不可以玩危险的游戏哦。我连忙点了点头,然后就像兔子一样地跑出去了。我到广场后根本就是把妈妈的话抛到九霄云外了,还可以说是左耳进右耳出。看见有几个小朋友在爬树,我的手开始发痒了。马上爬上了树,在上面我和那几个小朋友玩得非常开心,根本忘了妈妈的告诫。在我从树上下来的时候一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衣服被弄破了。我回到家的时候等候我的不是责骂,而是关心:你看你,全身脏兮兮的,衣服还破了一个洞把衣服脱下来给我洗!这时我的眼泪都想流出来了到半夜1点多我起来上厕所,发现妈妈的房间还亮着灯,就偷偷的去看,我看到了妈妈还在帮我缝衣服,我的眼泪水想下雨一样,哗哗地流了出来。我一边睡觉一边想:妈妈在这些年来为我付出了多少?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妈妈!

花儿感谢小草,小草的碧绿衬托花的美丽;小草感谢大树,大树的遮风挡雨带来小草油油生长;大树感谢士壤,肥沃的士壤让其茁壮成长。

关于父母心得体会篇5

孩子请求父母该不该全答应?

孩子总会跟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一些父母无论是合理的需求,还是不合理的需求,全部满足孩子,认为不能亏待了孩子;而一些父母却认为“小孩子哪这么多要求啊!如果什么事都满足他,岂不是惯坏了他!”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父母最需要做的是看看孩子的需要是不是合理的,需不需要延迟满足他们呢。

婴儿时期的宝宝需要第一时间被满足,宝宝心内更幸福

孩子刚生下来一岁前,没有哪个家长舍得让孩子饿得哭一会再去喂。而我每次喂奶都很少等到孩子哭闹,宝宝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妈妈们都是能感知宝宝是幸福快乐还是不安烦躁。

3岁之前切记安全比“第一时间满足”更重要。

儿童乐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游乐项目,走到“小蹦极”的地方,按照规定参与的孩子身高不能低于1.2米。

可孩子看着别人玩得很嗨皮,也非要去玩这个“小蹦极”,这种情况出于安全,就不可能选择第一时间满足孩子,这要是大人必须给孩子建立的原则观念。而我每次遇到类似情况,会告诉孩子这个规定,等你长高了再来玩,而且个子小容易被踩到,会很痛。一般情况下她还是可以欣然接受,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孩子的回应和满足。闹得厉害的话,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儿童乐园有很多好玩的项目呢。安全对已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重要,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也最容易受伤。父母一定要坚持这个原则。

孩子超过三岁可以“延时满足”

而我今天最想说的也是这部分。之前看过很多这方面的专业研究,三岁是宝宝智力养成和主动意识形成的关键节点,意识未形成阶段,第一时间满足孩子可以持续给宝宝积极的思想暗示和引导。但是过了这个阶段,意识和思维体系逐渐形成,适当的“延时满足”可以确保孩子不被宠坏。

三到四岁的孩子会开始发展自主意识,这是他们开始成长的一个分水岭,这种自主意识在五岁之后会更加明显,他们开始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他们开始懂得了“讨价还价”。当然,有时候孩子懂得讨价还价也不算坏事,适当的“奖励”能促进孩子的积极性。

很多父母永远都在跟孩子让步,明明已经明确的拒绝了孩子的请求,转眼之间,因为不忍心,又或者因为孩子哭闹,所以又妥协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请求并不是真心想要的,的是一种试探。遇到孩子出乎意料的请求时,父母应该要懂得去分辨,什么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什么是孩子随口说说的,再来决定要不要跟孩子妥协,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清楚地判断,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父母应该把握好分寸,该坚守底线的时候,就不要因为心软而轻易让步。如果父母一直毫无底线,什么都答应,那孩子当然会得寸进尺,同时也会让孩子不能很好的娶判断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父母多和孩子商量沟通,这样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自制力,培养独立性。

孩子的事情请求父母,能答应一定要答应他们,但要有方式,一句话“非请莫帮,请了必帮”。

举个例子:有一次去超市,在超市存包柜处遇到一对母子。儿子和妈妈请求说:他想来输密码,取物。妈妈开始愉快答应了,超市的存包柜密码有点高,孩子试了几次够不到,就闹着要妈妈抱着开箱。妈妈无奈下只好抱着孩子,可母子两人忙活了好半天也没有把存物箱打开,这时我看到妈妈抱孩子也确实有点累了,妈妈的情绪爆发了,边呵斥孩子笨,边夺下孩子手中的密码条,把孩子放到地上,也不管孩子的哭闹,自己快速地按下密码把箱子打开取出里面的东西,拖着孩子要离开超市。这时小男孩见妈妈把东西拿出来了,他边哭边喊就势地上打起滚来,反复说着;“我要输密码!我要输密码,我就要输!”结果引来不少人围观。妈妈感觉丢脸了,就不顾孩子的哭闹一手拿着东西一手夹起躺在地上哭闹的孩子朝门外冲去。刚走出超市门口母亲就恶狠狠地把孩子摔在地,边打边教训孩子,后来在众人地劝说下这才拉起哭闹的孩子连拖带拉地走远了。

其实故事中的孩子本无错,妈妈的本意也是好的,可惜方法不太对,人在发怒的状态下很容易失去理智。孩子要求自己去开密码箱是一种对外界新鲜事物好奇心的驱使,当孩子尝试没有成功时,家长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成功,在上面的事例中,母亲完全可以和孩子共同来完成这件事。可以母亲读密码数字,孩子按密码;也可家长拿着孩子的小手两人一同去完成这个过程。如果孩子坚持要自己完成,可以让孩子再尝试一下。顺利的让孩子的好奇转变为求知欲,这样孩子不仅能品尝到掌握这项技术的喜悦,也有可能成为他在伙伴中骄傲的资本,这样他的求知欲望会越来越高,孩子的本领会越来越多,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聪明。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而有的家长却没有让孩子的好奇转变为求知欲,更没有让孩子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还使孩子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孩子一天长大,和孩子相伴的家长不仅仅是授教者,也是受益者,其中我们学着理解孩子,控制情绪,换个角度想问题,让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关于父母心得体会篇6

我有这样一个疑问: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有回报了多少给父母?

“感恩”二字有无数次出现在我眼前、心中。

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长成一个落落大方的小姑娘,我的爸爸妈妈可是功不可没呀!从蹒跚学步到上学读书,每一个过程,每一天,每一个点滴,都是他们为我们付出。只有父母为我撑起幸福的蓝天,只有父母,帮我插上理想的翅膀,只有父母,为我建起知识的森林,只有父母,才会乐此不疲的悉心照顾我,只有父母,才会给予我无微不至的爱......

父亲为了一个家,从而日夜操劳,起早贪黑地工作,我的父亲就是如此我的父亲叫某某某,是一个为国家效劳的武警干部。自从我有了记忆起,父亲比我们家任何一个人起得都要早,母亲每天七点二十分起床,可父亲却六点三十分就起床了。每天当我才从暖洋洋的被窝里爬起来时,父亲已经用他那有力的大手“砰”地把门关起来了。他,去工作了!

晚上,当我已经进入甜蜜的梦乡时,不知,深夜几点了,有一只温暖的、粗糙的收抚摸着我的脸。是他,是父亲,几乎每天如此。尽管父亲工作很忙,但,我在他心中永远是第一!

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生病了,老师打电话给妈妈,可是妈妈的手机关机,我心想:这可怎么办?爸爸在很远的地方办事,可不能麻烦爸爸呀!丢了工作那可不得了!我没发现老师正在打电话。那是,我也就迷迷糊糊睡着了。不一会儿,走廊里响起了一个刚劲有力的声音:“好的,我接下女儿带他去看病,马上回来!”父亲来接我了。可我心里纳闷极了,父亲日理万机,怎么会来接我呢?在车上,父亲慈祥地告诉我他好不容易腾出时间,和我看完病他还得赶回去。

听到医生说我发烧了,没什么大碍回家休养一下就好了,听到这,父亲才舒了一口气。

父亲是这样忙碌,母亲也是无微不至的关心我,关心着一个完美的家庭。

母亲工作忙得马不停蹄,回家还要煮饭、做家务……

“父爱如山”也足以说明父爱的沉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足以说明母爱的伟大。当我们来到这世上那一刻起,父母们便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

光阴似箭,转眼间十年了。十年呀!父亲、母亲为我们做了多少,已经数不胜数了。作为子女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做点什么吗?哪怕为父母洗洗脚,热情的递上一杯热水,那也就是递上一片亲情,哪怕提提菜,也就是帮父母减轻负担……他们为我们操劳了太多太多,可我们回报的太少太少。现在,行动起来吧,让我们感恩父母,献出我们的一片真心和一丝丝关爱,让这个阳光明媚的世界充满着真诚的爱!

关于父母心得体会篇7

让你的孩子早点阅读

当下社会上十分流行各种儿童早教,妈妈们纷纷把孩子送进早教中心,接受各种知识,感统,社交早期教育,好像花了钱进了班,孩子就能早点成才,比同龄人更优秀。至少心理上也能得到某种安慰。

先不说孩子能不能学到知识,已经有学者研究得出,过早开发孩童智力,其实对智商并不能起到作用。2007年,美国社会学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人为的干预虽然能够在短时间里面让孩子的智商提高,不过,以后若不再进行人为干预,那么孩子的智商还是会降下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对“以学习知识为主导”和“以社会交往为主导”的学前班进行了一番实验,最后发现:在5岁时,前者比后者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到了6岁,其实两者就变得差不多了,并且,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上,后一组孩子反而会更加好。

每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是太早就学习文字和数字这样抽象的符号,那么就会导致孩子以后很多的精力都会关注在抽象的事物上,对于这个世界就不会很好地去感知,会错过非常多的美好的事物,同时也会缺少理解、归纳和判断的主动性和能力。

孩子一定要有丰富的感觉经验、获得形成清晰概念的能力之后,才能够判断事物,知道每件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是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强,却让他学习,那就只能够简单地记住而已。就像是,我们给小树浇水,但是无法被树根吸收,水就会溢出来。要是一下子要孩子掌握太多的知识,孩子根本学不进去,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8200万的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德国教育的秘密是什么?居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

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而一个人会思考是很重要的。在中国,人们太容易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这都是教育的“功劳”。有位名人说过:中国人这么多,很多还不思考,想想多可怕。

会思考一定要有阅读量,也就是读书,读好书。孩子还小,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比读了多少本书,能背诵多少诗词更重要。在妈妈的引导下,我比同龄的孩子早接触到阅读。小时候性格比较孤僻,妈妈一度担心长大的我不能融入社会,现在看来有点多余,我能言善谈,这都是读书叫我早些看清了社会,了解了人性。比起在户外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追逐奔跑的游戏,我更乐意在屋子里捧着一本书安静地呆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当时心智发展有限,大部分名著我还是当故事来看的,其中很多内容无法完全理解,成年以后再读感慨颇深,但是当时在小朋友的世界里“思考”还是比大多数同龄人要深刻得多的。初中三年读了许多国学经典。那段时间很是多愁善感,看着看着就自己蒙在被子里哭。一直到大学我都保持读书的习惯。

参加工作之后,渐渐读得少了。但心情常常低落,莫名感到空虚。总觉得活得太累、太苦,明天太缥缈。思考为题常常陷入死胡同,于是5年之后,我又开始读书,因为有了些生活经验,一本书好处更能补充正能量,也值得这么选好书了。能流传下来的书,都是被很多人论证过有价值的,其中前人的经验都写在书里,以及未来的趋势也被一些研究者预言在书籍里。

我阅读的范围,大概在史书、经济学、现实生活题材小说(主要是描写建国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兵法、团队管理、名人传纪、国学、儒释道、佛经等。我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这些书籍的阅读使我的竞争力明显加强了,想问题的思路更广了。

读书是一个修正自己世界观的过程。同时,我们还可以看看那些牛逼的人物是怎么想问题,怎么处理问题的, 是怎么在逆境当中生存的。

拿李嘉诚做例子,他在小时候就是个疯狂的阅读者,他父亲是个小学校长,小李嘉诚每天有个习惯,就是一有空,就把自己关在书屋里读书。读书培养了李嘉诚气质,给了李嘉诚自强不息的精神营养。在李嘉诚不满1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李嘉诚独自一人挑起了照顾妈妈,弟弟妹妹的重担。可以说李嘉诚的起点是相当低,而且苦的。但是李嘉诚一步步的走向了人生的巅峰。。我敢说,李嘉诚小时候大量阅读的书籍对李嘉诚有非常大的帮助。

因为书读多了,人想问题会非常通透, 心胸也会随之开阔, 就感觉没什么难处能难道自己。

而让孩子热爱读书,父母要先做好榜样。多在家中创造条件,能让孩子随手都能拿到书。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看书。可以让孩子试着讲故事,允许孩子提奇怪的问题,允许孩子选择自己要读的书。

在读书这件事上,父母要少干预,多引导,少些目的性,少些功利心。读书不一定能让孩子成功,但会读书的孩子,一定是有思想的孩子,在人生这条路上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