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包拯故事里

来源:范文范 1.07W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读史使人明智。而中国史是一部浩瀚深奥的书卷,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王朝的兴衰更迭,记录着王侯将相的英勇懦弱,中国史这面镜子既照出王朝的兴亡,也照出君王的成败,照出人臣的忠奸。在滔滔巨浪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故事再次读起,依然能够让我心灵震撼,感触颇多,他就是——包拯。

忠臣包拯故事里

包拯是忠臣。他不仅忠于君主,也忠于人民。他自始至终都秉承为天下百姓办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时代不同了,那些忠君思想被视为封建的糟粕,但其忠诚、爱国的核心内涵还要弘扬。今天,作为新时代党员的我们,更要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要与党同心同德,要做到全心全意的忠诚,言行一致的忠诚,始终如一的忠诚。要始终听党指挥,不辱使命;为民谋利,不负重托;无私奉献、不怕吃亏。要牢记党的宗旨,争做为民谋利的模范,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包拯是廉臣。“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即是包拯的明志诗,也是他以身作则的本色。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包拯的为官之道和做人的原则。他始终相信,一个清官,一个为老百姓做主的官,就会被人拥戴,就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清心就是廉洁的根本,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品行和人格力量,更是党的性质、宗旨对党员领导干部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种人生信仰和追求。学习”的自律精神,就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做到清心律己。最重要的是,不论是作官还是为民,都要把握基本原则,要正直,不要有邪恶之心,为人更要光明磊落,党员干部只有自己干净,才有做人的底气、为官的正气、办事的硬气,才有担负领导重任的“资格”。

包拯还是干吏能臣。1043年,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纪检监察干部),期间,进士出身的王逵,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因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但是,包拯不惜得罪当朝权贵、刚正不阿“七弹王逵”,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张尧佐是宋仁宗爱妃张贵妃的伯父——声名狼藉的“昏官”“庸官”。包拯率领谏官上谏,“反复数百言”,言辞激烈以至唾溅君面,直至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弹劾王逵”“谏免张尧佐”背后体现是包拯敢抓敢管、动真碰硬的担当精神,与当下一些党员干部遇到问题左躲右闪,遇到矛盾上推下卸形成鲜明对比。老百姓既不要贪官,也不要“瘫官”,做“太平官”和“好好先生”只会助长懒政、庸政,只会带坏一方政治生态,决不可等闲视之。千年以前的包拯精神,是我们现在许多共产党员正在努力所做的一切,当以其为标杆,洁身自好,真正体现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做人常律己,正气贯云霄”,如果我们共产党员能时时警示自己,学习包拯精神,“清已心”、“树直道”、“省吾身”,以大局为重,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妥善处理个人得失,做到“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如包拯、像包拯、超包拯,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能成为一名堂堂正正、对党忠诚、廉洁奉公、敢于担当的合格党员。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