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的心得体会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2.04W

儿童诗的心得体会精品多篇

儿童诗的心得体会篇1

孩子与生俱来就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和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参与其中,获得体验与成功的快感,我们不妨给他适当地创造这种机会。我的孩子一岁多时,学会自己进食,两周岁时会自己穿简单的衣裤,在托儿所的表现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强,经$2老师的夸奖。虽然孩子一开始在做这些事情时,完成的并不好,但是我不断的给她尝试的机会,并加以鼓励,直至她成功。孩子从小和我分床睡,在她四周岁时,她说她是个大孩子了,提出要独自睡一个房间,当时我心里没底,但还是同意了她的请求。头几个晚上,半夜里我总要起来看好几次,偶尔也会发现她把被子蹬掉,但是大多时候她都把自己裹得很严实。后来,我一般不会再特地起来查看她的被子了,完全相信她能把自己照顾好,我很放心。这也是她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了,经常会自豪地和小朋友们提起:她是单独睡一个房间的。

我们平时可以让孩子洗一些小的东西,比如自己的饭碗、手帕之类的物品。洗不干净的时候,过后我们可以偷偷再洗一次,但是在孩子面前,我们得肯定地表扬他们。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可以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好。适当的鼓励和赞赏,可以强化良好的学习行为,防范不良行为的养成。俗话说“一句鼓励话,胜过百句骂。”确实,比起批评和指责,“鼓励”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更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我们应该拿放大镜来发现孩子的良好习惯,并给予及时鼓励和赞扬。

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日之功,它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需要家长不断地督促和引导,还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直至良好的习惯形成。

儿童诗的心得体会篇2

来到了一个留守儿童的地方,这里离镇上还是比较远的,渠道目的地也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我们一行人这次哦的目的`就是去了解一下情况,给们带来欢乐,到了目的地,这地确实是很偏,我们去到了那里的学校,当时孩子们都在上课,我们去到了目的地之后就看到了很多孩子,这里的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的家长很多都在外面工作,因为这里地方还是比较偏的,大多数的孩子家长都选择了外出工作,来到这里之后经过我们的调查,孩子们大多多数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到了之后最让我的感触的就是很多孩子们的眼神,这是不一样的,能够感受到他们需要温暖,一想到自己从小都是跟着爸爸妈妈长大,再联想到这些孩子就觉得自己很幸运了,或许我是无法去体会这种感觉的。

这次来到了这所学校,在跟孩子们互动之后能够看出孩子们还是很开心的,我们能够带来的也不多给孩子们带去欢乐就是最让我觉得开心的事情了,然后我们还组织了一些互动游戏,跟孩子们互动,大都在积极的参与,还有一些节目或许这就是很简单,但是又不失温暖的举动,大家都积极的参与了进来,我能够看到孩子们脸上那真的是很真实的笑容。

自己以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社会实践,关注留守儿童一直都是被很多人关注,其实我是很建议亲子去经历一下的,能够去带来一些帮助什么的当然是更好,这次的活动意义很深刻尽管就是短短一天的时间,但是大家都在用心的去感受这次活动,大家都在用心去经历,很多的同学都觉得自己实践活动经历的很少在,这次留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以后我也会积极参加即相关的实践活动的。

儿童诗的心得体会篇3

最近这段时间在网上学习《指南》,让我受益匪浅,《指南》从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如何引导孩子,培养孩子,以及影响孩子说的都很彻底,从各个方面都对老师的工作有很好的引导性作用,也有很强的指向性,让我们年轻的老师知道如何从每个细节上去看待每个领域的教学问题,以及从各个方面了解孩子,学习《指南》让我学习到了幼师应该认清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一切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幼儿为主体”。以下是我个人对于学习《指南》的一些心得体会:

?指南》将幼儿的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有学习和发展目标、教学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和发展目标针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说的很具体。使得我知道如何更好的开展平时的工作以及对孩子的观察引导。

学习《指南》其实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幼儿学习和未来发展的一个质量,未来孩子的发展好与坏,对于孩子的现在学习教育是很有影响的。学习了《指南》我深刻体会到了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老师,我们的教学目标很多时候都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重的是教学目的的达成、幼儿的参与度、掌握知识的学习程度等等。在学习了这次的《指南》后,我经常想,也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我总感觉,在教学上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很多对孩子发展的延伸教育,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无形有形的影响孩子。现在学习了《指南》,让我更加明白,我们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指导老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想,我应该要把《指南》的教育精神记在心里,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孩子为中心,培养孩子.学习了《指南》能让我更加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挑战自己的教学思路,以更好的工作来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童诗的心得体会篇4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这既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农民工的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同时,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作出了携带或不携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家庭决策,从而形成了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随迁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就学途径、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显而易见且相对紧迫,同时他们的空间流动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形成冲击,触及了相关主体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较早成为政策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安全、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自然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社会关注效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中国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现象,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全国妇联课题组2019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2]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存在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夸大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本文以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肃省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通过统计和推断方法,整体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特征,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态势,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问题提供有效的实践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对于留守儿童的认定标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结构,即双方均外出还是仅单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即不能与子女见面的时间为半年以上还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龄,即是18岁以下还是15岁以下或者12岁以下。我们这里所呈现的数据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在义务教育学校读书的儿童。为了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我们把留守儿童分为三类:一是父母双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儿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儿童,其中包括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两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占39.69%,劳务输出大省尤甚

在我们所调查的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有3750人为留守儿童,占39.69%,比全国妇联课题组根据《中国2019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的37.70%高出两个百分点。但是,全国妇联课题组是按0~17岁全口径计算的,如果仅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计算,则农村留守儿童(2948万)仅占农村同年龄段学生数(10128.5万)的29.11%,这样我们的调查数据要高出六普数据10.58个百分点。在所调研的10个省(市)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超过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庆(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数量最多,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2.完全留守儿童高达43.36%,父亲外出留守儿童最多

从父母外出结构看,有43.36%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达1626人,如果按照严格的留守儿童定义,即父母双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与子女见面,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比例为17.21%。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为半留守状态,达2124人,占56.64%。在半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的占82.82%,为1759人;母亲外出的仅有365人,占17.18%。男子作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亲作为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是家庭较为理性的决策,对缓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

3. 留守儿童呈低龄化趋势,年轻外出母亲更倾向子女留守

尽管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上看4~6年级最多,占50.68%,7~9年级次之,占33.58%,1~3年级最少,仅占15.74% ,但是从留守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的相对比例上看,1~3年级最高,达44.05%,4~6年级次之,占40.26%,7~9年级最低,只占37.96%,小学高于初中,小学低年级多于小学高年级,基本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这与范先佐教授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农村留守儿童低龄化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有关。一方面,年轻人刚刚组建家庭,经济基础较差,需要通过外出打工来巩固家庭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年轻人有着比其他群体更具优势的打工资本(如知识、体力、健康、适应能力等) ,而且父辈尚有精力帮忙照料孩子。在三类留守儿童中,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小学 1~3年级留守儿童在同类型中的占比,母亲外出最多,占22.44%,完全外出次之,占16.27%,父亲外出最少,只占13.88%;小学4~6年级同样是母亲外出最多,占55.11%,父亲外出次之,占53.54%,完全外出最少,仅占46.62%,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需引起重点关注(见表1)。

4.三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调查显示,在各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达33.53%,同母亲居住的比例达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达22. 62%,同爸爸居住的占14.26%,还有2.47%的留守儿童同其他亲属同住。在完全留守儿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完全留守儿童还是总体留守儿童,都有五分之一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处于监护缺失的状态,这一状况尤其应引起各方关注。

(二)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1.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从身高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身高比留守男生高 1.37厘米。具体来看,在小学阶段,非留守男生平均比留守男生高1厘米左右;初中阶段尤其是八、九年级,两者相差 2~3厘米。就女生而言,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高1.10厘米,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较为明显,尤其是九年级,差出2.60厘米。从体重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体重比留守男生多1.12kg,在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最为明显,而女生并没有明显差异。从总体均值来看,留守女生的体重比非留守女生多0.15kg(见表2) 。可见,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三、四和八、九年级),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高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在身体发育关键期,父母的陪护能让他们的生活获得更好的照料,尤其是在营养水平方面,从而使身体获得较好的发育。

2.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

有65.25%的非留守儿童每天或经常能吃到肉,高于留守儿童3.77个百分点。父母的外出,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营养水平。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由于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较之年轻的父母,他们奉行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只关注吃饱,忽视吃好,不注重儿童营养水平的提高,即使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不会用在提高孩子的营养方面;第二,家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家中大小琐事需祖辈照料,而他们精力有限,故难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相反,在家的年轻父母有着较为开放的生活理念,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照料孩子,因而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第三,留守儿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兄弟姐妹同住的,缺少成人的生活照料和监管,一日三餐质量无从保障,这也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不佳。

儿童诗的心得体会篇5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或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它的核心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科学活动所需要的活动材料,能让幼儿人人动手进行操作试验,观察试验结果,记录、表达、交流试验的过程,让幼儿体验试验的乐趣。真正体现《指南》中,“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交流”这些强调过多字眼的意义。另外,我们还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环境和教育氛围,也就是良好的精神环境,鼓励幼儿自信、大胆,敢于提出各种问题、敢于尝试不同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通过对《指南》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经验的过程,也是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其基本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为了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能力。幼儿科学教育的这一特性是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幼儿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的根本保证,也是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根本保证。在《指南》中,所有的领域目标都来源于生活与自然,如“科学探究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数学认知中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这些目标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再拘泥于课堂中的“教与学”,而是鼓励教育者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结合自然观察、生活活动来开展学习。寓学习于生活中。如:《指南》中提到“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码、时钟、日历和商品的价签等。”这些都是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总之,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我们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应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学。在进行操作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让幼儿去尽情探索,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