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精神心得体会多篇

来源:范文范 2.47W

冬残奥精神心得体会多篇

冬残奥精神心得体会篇1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王跃和杨倩茹分获第四名和第五名。“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赛场上,中国运动员道出心声。

北京冬残奥会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共有9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有两位是中国运动员。根据比赛规则,视力残疾的运动员是在引导员的引领下完成比赛,运动员使用电子气步枪,通过感受激光射线的准确度,以声音频率作为反馈信号,指示运动员调整射击角度,完成最佳射击。

根据出发名单,中国运动员杨倩茹在引导员于洪顺的引导下第2个出发,王跃在引导员李亚林的引导下第5个出发。在和引导员的密切配合下,两位运动员顺利完成了比赛,王跃获得第四,杨倩茹获得第五。

“今天的表现比赛前预期要好,我发挥出了自己的实力。”赛后采访中,杨倩茹对比赛结果非常满意。

2001年出生的杨倩茹是来自北京的运动员。刚进入北京残奥越野滑雪队时,身高一米七的她体重只有90斤,连完成训练都非常困难。为了变得强壮,她每晚睡前吃5个鸡蛋,为了追赶队友,她早晚各加练一堂课。终于,她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强壮,和他人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并在亚洲杯上夺得两枚银牌。

杨倩茹说,她要感谢所有支持她的人,尤其是引导员和教练。“他们当中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成就今天的我。”杨倩茹说,比赛过程中,引导员于洪顺一直在为她喊加油,给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从来没选择放弃,我会比从前更努力,更坚定。”本届冬残奥会,杨倩茹还将参加残奥冬季两项中长距离项目的比赛。

22岁的王跃来自河北秦皇岛,接触冰雪运动时刚满17岁。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在训练的道路上,王跃遇到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但无论多困难,她都从未想过放弃。

“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王跃说。

冬残奥精神心得体会篇2

以一路领先的姿态到达终点,中国选手郑鹏夺得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坐姿)项目金牌,也为中国队取得了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

夺冠后的郑鹏在受访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实现了四年前的梦想。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5公里比赛中,郑鹏获得第四名,创下了当时中国队冬残奥会个人项目的最好成绩。

虽然已经成绩不俗,但四年前距离领奖台仅一步之遥的郑鹏仍不免遗憾。“前几圈如果控制再好一点,可能成绩会更好。”彼时的他这样总结自己的表现,同时立下了更高的目标。“回去继续加把劲,努力争取登上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领奖台。”

他做到了。“今天把这几年的训练水平都给发挥出来了,感觉滑的节奏都比较顺,中途可能有点小失误,还是及时地调整回来了。”

与四年前不同,郑鹏认为自己能够在长距离比赛中夺冠的关键就在于对节奏的掌控。“毕竟是18公里,就怕前面的节奏太着急了,会影响后面的体能分配,今天还是节奏把握得比较好。”他说。收获金牌的郑鹏面对记者提问总是能够冷静分析比赛的得失,而他成长为专业滑雪运动员的道路其实布满荆棘。今年29岁的郑鹏出生在福建莆田。2011年,在一家汽修厂当学徒的他被升降机砸伤双腿造成残疾。

2013年,郑鹏在家乡残联的推荐下报考北京一所残疾人体校并被录取,从此与滑雪运动结缘。进入国家队后,在上强度的训练中,郑鹏也会滑倒摔伤,但他仍咬牙坚持,日复一日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进发。

时隔四年终于圆梦,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郑鹏却没有过多提及自己的艰苦付出,而是将更多感谢给予了自己的教练和队友。“四年来我们按照教练的系统训练计划提高体能,在匀速训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能分配方式。”他说。

与教练提供的训练指导相比,郑鹏认为队友给予他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支撑。“今天我们有三位队员参赛。如果自己真的发挥不好,还有队友在后面接棒,让我感觉轻松不少。”郑鹏笑言。

冬残奥精神心得体会篇3

当张梦秋越过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岩石赛道最后一个弯道,跃入人们视野并全速冲向终点时,守候在终点区域的中国队教练组、技术官员和志愿者人群,已经进入狂欢模式。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后第二个比赛日,中国高山滑雪迎来了突破历史的激情时刻:1分13秒54!在残奥高山滑雪项目中,终于第一次有中国运动员出现在最高领奖台上!

“我很喜欢‘金容融’,我喜欢金色!”张梦秋说,“我现在感觉特别开心、激动。”

张梦秋出生于2002年,14岁时,她被河北省残联选中,成为一名高山滑雪运动员。“刚到队里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教练告诉我说,想要把雪滑好,就必须练好体能。一次完成体能训练后,我的双腿已经疼到走不了路了。那时我想到过放弃,在家哪受过这样的苦呢?”

后来,看到队友每天都在努力训练,张梦秋打消了这个念头。“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人生能有几回搏,现在不搏何时搏——这句话是我前进的动力。”张梦秋说。

第一次穿上滑雪板站在雪道上的时候,她在一个小缓坡上就摔了好几跤,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技巧,就越滑越好了。第一次参加河北省残运会时,小梦秋没能登上领奖台。看到站在领奖台上的队友,她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站上领奖台。终于,她在自己参加的首次残疾人全国高山滑雪锦标赛上,拿下一银一铜,并且顺利进入了国家队。

“当时我告诉自己,下一次比赛,我的目标不是第二、第三,而是夺得冠军。最终,我在全国残运会和省运会中都拿到了金牌。”张梦秋说。

赢得全国冠军后,张梦秋开始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先是去了新西兰看到国外的雪道和国内的不同之处,虽然对手不多,但也积累了一些比赛经验。后来去了欧洲的一些国家,参加了欧洲杯和世界杯比赛。对国外的运动员有了一些了解,感觉自己和国外运动员的差距特别大,我还得继续努力。”

为了尽快缩小差距,张梦秋和她的伙伴们加倍努力。在他们身后,许多人以各种方式给予全力的支持。中国残疾人高山滑雪队领队王响平表示,这批运动员之所以能迅速提升竞技水平,离不开国家队从选材到日常队伍管理的体制机制保障,离不开诸多高水平雪场的场地设施保障,更离不开我们运动员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2020年,张梦秋在瑞士为中国队拿下残疾人高山滑雪首枚世界杯金牌。随后她又在当年的世界杯分站赛中赢得三枚奖牌。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前,她被国际残奥委会官网认为是“承载‘东道主’夺冠希望”的选手。

3月5日,被寄予厚望的她,在女子站姿速降项目中以0.1秒之差屈居亚军。“我挺开心的,滑降不是我的强项,今天的成绩会对后边的比赛(在信心方面)有一些帮助。”张梦秋在收获银牌后说。夺得金牌之后,当记者问到她想通过这个冠军给人们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时,她先是说,“我脑瓜子笨,不会说”,然后思考了一会儿,缓缓地说:“想让更多人知道,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冬残奥精神心得体会篇4

在最后的冲刺赛段,日本运动员川除大辉大口呼吸着加快了滑行节奏,最终以52分52秒8的成绩冲过终点,获得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传统技术-站姿冠军。

川除大辉冲线后,在终点等成绩的中国选手蔡佳云跑上前去,边表达祝贺边俯身帮他解开固定器,脱下雪板。

所有运动员完赛后,蔡佳云最终仅次于川除大辉,名列第二。

在混采区,蔡佳云格外兴奋,“特别高兴!我有点不敢相信这是我的成绩。平常都没滑过队友邱明洋,今天运气好,赢了他,拿到了这枚银牌。”

虽然蔡佳云在赛后显得非常轻松,但实际上这名小伙子在赛前紧张得失眠,辗转反侧到今天凌晨三点才睡。“昨天晚上压力特别大,脑瓜里一直在想今天比赛的选手会不会特别厉害。后来就找了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辅导,慢慢才睡着。”蔡佳云告诉记者。

记者们在混合采访区也问到了蔡佳云为川除大辉解开固定器的事。蔡佳云认为运动员们互相帮助再正常不过。

“之前和川除大辉比过一次赛,虽然没说过话,但我不会因为不认识他就不帮助他。我们是练体育的,不分国籍,都有一样的目标,应该互相帮助。”说到这里,他显得有些激动,“我们为了人类而战,不是为了自己而战的,我们要突破人类的极限!作为残疾人运动员,更该互相帮助。”

蔡佳云今天的出发顺序比较靠前,所以要在终点区等候较长的时间。而他在终点区也不只帮助了川除大辉。“因为在这儿等成绩嘛,他们来了我就寻思帮助一下。”蔡佳云说,“我过终点后就很累,当时就希望有人能帮我脱板,那时候就很难受。看到其他运动员进来了,我知道他们当时的感受,大家行动也都不方便,所以就想帮助他们一下。”

谈到后面的比赛,蔡佳云信心很足:“还要比3月9日自由技术短距离和3月12日的自由技术中距离。希望能进前三吧!”

冬残奥精神心得体会篇5

残奥会期间,行动不便的残疾观众在北土城地铁站,不用出站,即可完成进入奥林匹克中心区所 需的全 部安全检查,直接换乘奥运支线;持证残疾人乘车入场,如果不方便或者不愿意下车,安检员将上车检查。

本届残奥会安保。警方将从一个个细节突破。残疾人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苦楚。肢残、智障、视觉听觉语言残,所需要的社会关爱是有差异的, 太原则、太笼统不行。针对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截瘫、脑瘫、脊椎残疾等各种类型的残障观众,采用细致 入微的、有区别的安检方法,既方便了残疾人,又充分尊重了残疾人的人格。而对于本次运动会的主角——残疾运动员,他们的参赛不在于能否拿到奖牌,能拿到多少奖牌,而在于 积极参与。

为了参赛,他们事前都作出了超乎常人想像的付出,他们有勇气、有资格走进赛场,本身就已经 证明了成功。比赛中,他们需要正常人的鼓舞和理解。对于他们参赛,观众应该多欣赏、多喝彩,把他们的 长处看成是超常规发挥。赛场喝彩声、掌声不断,且都是恰到好处,才能激发他们超水平的发挥。本届残奥会规模很大,将会涌现一大批成绩优异的运动员,也必然会出现一批虽然没有拿到奖牌,但赛 风顽强,敢打敢拼,让人感动不已的运动员。

媒体报道这些残疾人运动员时,应该准确揣摩他们的心理,以 他们的方便为方便,以他们的满意为满意。切不能强人所难,只顾自己方便,增加被采访者的负担 无论是残疾选手、残疾观众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残疾人,他们所到之地,难免会遇到障碍、碰到麻烦。

因 此,残奥会会闭幕,但对残疾人的关爱不应落幕。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有残疾人6.5亿,占总人口的 10%;中国则有8300多万,每16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应当有更多的社会民众甘 当志愿者,主动从细节上向残疾人投去关爱,提供帮助,并且还要把这种关爱视为一种快乐。

这样残疾人出 现在哪里,和煦温暖的春风就能沐浴到哪里,“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精神就能延伸到哪里。

冬残奥精神心得体会篇6

在一个小区里,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小伙子,小时候也不知为什么双腿残疾了。他父母又不在身边,一个人生活。过了好久,一些大妈们见他也困难,常去帮助他做些日常琐事,整理整理房间,帮他煮煮饭。有一位大妈经常去看他,给他送点东西,过年过节的,去看看他,送些节日品。

小伙子虽然双腿残疾,但也不是一个“残废”。他并不泄气,常坐在书房里写作投稿,赚些稿费,暂以度日。

听人说,又一次,小伙子一个人在家时,开炉煮东西吃,自己在房里打字发稿,由于太认真了,忘了炉上的东西,时间长了,水烧干了,炉上起了火,烟还有些浓。一个残疾人,行动不便,又起了火,怎么弄才好呢?这些大妈还真热心,一下跑上楼去了,替他扑灭了火。

他一般都不出来,很少见到他的人影,人们常说他文章写得好,成绩还挺好的,只因为是残疾人,回家自学成才,写得一手好字那。他生活很乐观,喜欢很多东西。他过了很久才熟悉这里,一开始,不爱与外人走串门,也不爱说话。

他常推着轮椅去公园外面了解时事。他说,他的梦想是当一个作家,是现在的追求,小时候他还想去当运动员。他家书很多,他喜欢看书,去哪里都捧着一本书,最近他还出了一本小说。他想去写一本关于残疾人的书,反映残疾人的追求与梦想的书。让残疾人更坚强去奋斗创造新的生活。

我认为,残疾人又是另一个新的人群,它有理想,有力量,只要自己多多努力,也会有好的生活。周围的人对残疾人需要关心爱护,而它,要更自信,自立,自强,他们与平常人没什么不同。而且,有些常人做不到的事,他们却可以做到。

做一个“常人”!

冬残奥精神心得体会篇7

今年的两届奥运会可谓是我们国家的盛事,赛场上体育健儿们的精彩表现,时刻感染着亿万人民为他们 而欢呼,特别是残奥会上的残疾运动员们的表现更让我为他们而激动,虽然他们缺少着身体的某一部分,但 他们身残志不残的顽强的拼搏精神令我在心灵的最深处涌起一股股激情与力量!

在残奥会结束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从组织者和志愿者热情的服务中,让我 又感觉到在当今社会残疾人正在被浓浓地关爱所包围,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赛场中最为闪亮的人 物。

从48年前奥林匹克向残疾人打开成功之门后,数以万计的残疾运动员用惊人的毅力与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富有挑战性的赛场上以摄人心魄的勇气,书写着一篇篇动人的华章。

他们用行动来向世界证明,我能行! 在赛场上我看到,他们是快乐的使者,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的都带着微笑,他们没有因为自己 的生理缺失而烦恼,也没有因为行动的不方便而气馁,在这点上是值得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的人所学习的,也 可以说,他们就是我们所学习的榜样。

有些运动员虽然双目失明了,但他们灿烂的笑容并没有因为双眼失去光明而暗淡;有些运动员虽然只能依 靠着轮椅,但是并没有因此而阻止了他们对奔跑的渴望;有些运动员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是他们心中的翅膀依 然引领着他们在赛场上飞翔! 每当观看他们在赛场上精彩的。

演绎时,我的内心都会感到激情澎湃。因为我看到了,看到了残疾人的坚 强!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残疾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关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一个小小地帮助,或者 一句真诚的问候,都会在共同前进和谐道路上洒满温暖地阳光!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