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作文【新版多篇】

来源:范文范 3.16W

影评作文【新版多篇】

影评作文范文 篇一

事件回顾到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在这一天里,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震撼世界的8级大地震,一时间山摇地动、房屋倒塌、学校倒塌、桥梁倒塌、河流堵塞、公路堵塞。这场特大地震,波及到汶川周边的十几个市县,数十万的人民群众处于危难之中。也就在这紧急时刻,党中央和爷爷、爷爷在第一时间派遣了我们的人民和武装警察部队,冒着余震的危险,想尽办法赶赴地震现场。这部电影运用写实的手法,真实的记录了人民和武警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灾区人民的一个个鲜活事实。你看,为了救人,和武警叔叔,用自己的双手来刨开碎石,一个个手上血肉模糊;有一位叔叔,尽管自己的嘴唇都干裂了,却把自己仅有的一瓶矿泉水给受灾的群众喝;一位警察阿姨,为了不让灾区的孩子饿着,宁可让自己的孩子吃奶粉,把自己的乳汁喂给灾区的孩子;还有位女警官,不顾自己的家人遇难,却没回家去看望,而是选择留下照顾灾民;更可贵的,是一个米-171运输直升机组,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由于气候条件恶劣,整个机组五人全部牺牲了,让我们一起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吧!他们是:机长邱光华、副驾驶李月、机械师王怀远、机械师陈林、二级士官张鹏。自从汶川大地震以来,机长邱光华所率的该机组,已经飞行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7.3吨,共抢运伤员54人。

灾区的老百姓,也用各种方式向亲人,表达自己对子弟兵们的崇高敬意。有一位叫郎铮的小朋友,那一年他只有3岁,在叔叔把他从废墟中营救出来之后,用自己那没有受伤的右手,向叔叔敬了一个工正的少先队队礼,在场的人无不落泪。许多人都说,这是2008年最动人的敬礼。

这部记录电影,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珍贵,懂得了共产党好、亲的道理。我们人人都要学习人民子弟兵这种舍身和奉献的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影评作文范文 篇二

关键词:作文评语 学生 赏识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又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写出成功的文章,绝非易事,所谓“呤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想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我认为可以以小学作文评语为突破口,变以往作文评语那种单纯侧重对学生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为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教师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赏识性的评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博士曾说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和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和成就。而自己信任和崇拜的人对自己的赏识更能给予自己无穷的力量。”一般来说,教师是学生信任和崇拜的人,因此,教师在作文评语中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教师在批阅作文时,要尽量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词语用得恰当,一个句子写得生动,一个段落写得精彩,都要做好记号,作为学生的一个成功之处,在评语中由衷地为其喝彩,大加赞赏。

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因此,对于学生用心创作出来的作文,无论是寥寥无几的眉批,还是三言两语的总批,都要坚持以赞赏为主,把一颗爱心融入作文评语之中。

二、对话式评语,有利于增强学生作文真实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不应把学生看成是小字辈,从而忽视学生思想,居高临下,唯我独尊;而应多一点民主意识,把学生摆在与自己平行的位置上,把学生当成朋友,重视他们的思想,与他们交流、探讨。

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现在的学生作文由于引导不当,教师忽视了从学生生活中挖掘题材,学生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只好编一些空洞的、虚假的内容。因此在以《我的妈妈》为题的作文中,学生写妈妈冒雨送伞和我生病了,妈妈送我去医院看病的居多。如写自己生病的,其中一位这样写道:一天夜里,妈妈发现我发高烧,就赶忙抱着我往医院跑,一路上又刮风又下雨,好不容易才到医院。我这样给她写的评语是:你生病了,只有妈妈着急吗,爸爸呢?你妈平时都是骑摩托车送你上学,你生病时,她肯定急坏了,不然怎么会连车也不会骑了?要不是老师猜测的这样,那你妈妈就是一位傻妈妈。后来,她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那篇文章是从作文书上模仿来的,不是以自己的妈妈为原形。我鼓励她写真实的妈妈,原来她妈妈既要上班,又要烧饭,非常劳累。于是,她这样写道:一天,妈妈病倒了,本以为中午要吃方便面,谁知刚进家门就闻到饭菜的香味,妈妈正拖着疲惫的身体为我烧饭,见此情景,我从后面搂住了妈妈,脸颊贴着妈妈的后背,泪无声地落下。这样的文章真实、感人。通过对话,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些身边的小事、趣事,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大大丰富了作文的素材。

三、商榷式的评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其实,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如果用一种商榷式的评语,他们更易于接受。学生也是有思维的人,他们有迫切的成人意识,人格尊严,他们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读了评语后,觉得老师在和自己商量,油然而生对自身的价值有了肯定的认识。

例如,我们发现学生把成语用错了,当然要明确指出来,但如果旁批一句“这么用恐怕大家听不懂吧”之类的话,学生往往会会心地接受,并且他会感到老师是在和自己商量探讨,来自成年人朋友式的尊重那将是孩子们最为看重的“奖励”。如果我们能用“相信下一次作文你能把事情一件一件说清楚。”“如果你能把这一段长话短说,效果将倍增。”“如果你的书写再漂亮些,定能锦上添花”之类的评语委婉地指出了学生文中的不足,学生看了不仅不会烦心,反而很舒心,他们从内心里接受了老师的意见,下次会用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作文,会尽量避免类似的不足。

商榷式的评语既充分发挥了教师评语的作用,也带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作文或思想行为提出建议,让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指导去修改作文,去调整自己的言行,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同时,增加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四、情感式的评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影评作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作者电影;姜文;叙事;主题

当前,在中国影坛占有一席之地的“60后”导演之中,姜文无疑是其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位,其电影具备独树一帜的风格,并曾屡次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夏威夷电影节等电影权威盛会的荣誉和国内令人称羡的票房。限于曾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的《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Doorstep,2000)“违规参赛”导致姜文收到了“五年内不能担任导演”的行政处罚,姜文以导演身份创作的电影数量并不多,但是属于姜文的风格已经在五部电影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可以说,姜文已经建立起并不断地在完善一个自己是不可取代的“作者”的电影世界,这个世界值得人们进行探索与开掘。

一、作者电影理论中的“姜式”电影

作者电影理论最早起源于1948年的《法国银幕》,在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将摄影机视作作家的“自来水笔”的比喻中产生,随后在安德烈・巴赞等理论家的努力下发扬光大。姜文电影便符合巴赞等人的作者电影定义,即其中包含了诸多个人化元素,是毫无疑问的作者电影。首先,姜文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是其身兼编、导二职,甚至作为演员出身的他还经常出演电影的主人公(并且姜文因自称属马,其电影中的主人公几乎均为马姓),如《鬼子来了》的马大三、《让子弹飞》(Let The Bullets Fly,2010)中的马邦德与《一步之遥》(Gone With The Bullets,2014)中的马走日。即使是在其戏份较少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inthe Heat of the Sun,1994)和《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AlsoRises,2007)之中,姜文本人也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成年马小军与老唐),甚至亲自担任剪辑与制片,这样的创作方式保证了他能够将银幕作为个人肆意挥洒才华的画布,在作品中尽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其次,纵观姜文目前的五部电影,不难发现他已经形成了一套专属于自己的,极具个性的电影艺术体系和创作套路。除却构图、音画等元素外,在叙述手段和主题选取、主题表达方面,姜文都为自己的作品打上了“姜式”标签。

二、“姜式”叙述手段

姜文是一个不甘于采用单线叙事的电影作者,他常常采用一种出人意表的方式将故事打碎、虚化和拼贴,人为地给观众的理解制造阻碍,这也导致了对其电影的解读往往是众说纷纭式的。

(一)拼贴、环状叙事

作为一名深谙后现代叙事方式的导演,姜文往往将自己的电影变为一座容易令人迷失的影像宫殿,这样“陌生化”的叙事方式也导致了姜文的电影有着“曲高和寡”的诟病。以《太阳照常升起》为例,影片的叙事是拼贴式的。电影分为四个看似独立的部分,分别为“疯”“恋”“枪”和“梦”,前三者的时间背景皆为1976年“”即将结束时期,而“梦”则发生在1958年,当时的中国与苏联仍然有着密切互助的联系。四个部分不仅在时间上有所区别,在地点上更是被直接标为南部、东部、南部以及西部。在“恋”中,观众所接受到的信息是关于林大夫和梁老师等人在“”期间长期自我压抑下的爆发;在“枪”中,故事的重心则放在唐老师的家庭悲剧上,因为唐老师对妻子的忽视,结果妻子选择了与生产队小队长婚外恋,直接导致了唐老师杀死小队长。同时电影的叙事还是环状的,在“疯”的一开头,便是女主人公躺在铺满鲜花的铁轨上,原来这是女主人公疯妈的一个梦,在以她为中心的“疯”中,她神智失常,做出了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最后不知所终(极有可能是跳河而死,姜文始终没有交代疯妈的结局)。而在电影的最后,在“梦”中,原来疯妈曾经与唐老师的妻子一起去找自己的丈夫,疯妈的丈夫是一个名叫阿廖沙的人,然而她所得到的却是丈夫的死讯,最后影片以疯妈在铁轨上生下孩子而结束。姜文将电影视作一场时间与空间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人类有关历史的集体话语和记忆是失效的,生活中的事件是以断裂性的荒诞方式存在的,无法被人全面地解码。

(二)模糊性叙事

影评作文范文 篇四

关键词:孔子;文学批评;内容与形式;中和之美;影响

先秦文学学术的特征是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先秦文学批评思想虽然呈现多元化格局,但只有儒、道是贯穿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脉。儒家文学批评创始于孔子,经孟子、荀子等继承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儒家思想是一个历史动态系统,先秦儒家学派只能说是其创生阶段。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的思考天下兴亡的问题,“庶子不议”的观念被打破,“处士横议”的风气横行。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为思想多元化提供了社会条件。

孔子是先秦儒学流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孔子创始的儒学,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延续承传了周礼的礼乐文明和仁爱精神。孔子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十分重视诗和乐,认为诗乐的学习有利于道德品质的修养。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起也,孔子明确把“诗三百”作为儒家人格道德修养的起始教材。孔子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强调学是在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之言语表达上的重要意义。这样,文艺审美,在孔子的仁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孔子的文艺思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涉及文艺的批评标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

孔子主张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完美统一。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文、质本指人的外在仪表和内在品格,“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要具备高尚的内在品德,又要具有符合礼节的仪表。但是,孔子关于文、质并重的论述一样可以运用在他的文艺理论之中,质可以指文艺作品的内容,也可以之文章质朴,文可以指文艺作品的形式,也可以指文采。孔子很重视言辞的表达,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没有外在的言辞,他人无法准确了解自己内心情志,而言辞没有好的组织,表达不准确深刻,是无法在现实中和他人交流沟通的。

孔子对言辞的重视并不表明孔子是形式主义者,实际上,孔子厌恶语言花巧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巧言乱德”认为花言巧语的人缺乏人心,惑乱德行。孔子对形式的重视是出于准确深刻表达内容的需要,所以孔子一方面说:“辞达而已矣。”认为言辞充分表达出人的思维内容不够了,另一方面又要求“信,辞欲巧”,独到深刻的内容还需要有效的外在形式去展开。

孔子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论述,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并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孔子还主张中和之美。中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之一。中,适中,折中;和,平和,融和。中和的出现非常久远,《尚书*尧典》中已经有“八音克谐”、“神人以和”观念的出现。此后中和的思想延绵了几千年,既是儒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也是儒家的基本美学思想。

孔子在他的思想中贯彻中和之道,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谓中“行”,是指言行举止符合中和标准,而狂者,狷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和中和标准,狂者太过,狷者不及。他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完全的一致,集合之后,只有数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而“和”是矛盾的统一,集合可以互相得到提高,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当然无所用处。“中”与“和”是统一的概念,“中”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和”,而能做到“和”,自然也达到了“中”《论语*先进》中载孔子语:“过犹不及”超过与达不到都不是完美的状态,这就从否定的角度表达了中和思想。

孔子将“中和”思想运用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形成了儒学以中和之美的审美评价标准。在评论《诗经》时,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批评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本意是描写牧马人神情专注的姿态。孔子在此借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特征,认为《诗经》各篇都符合儒学政治、伦理和审美的标准。从艺术角度看,孔子的“思无邪”体现了中和之美的思想。“思”可以理解为语气词,无实际意义,也可以理解为“思想、思虑”,对“思无邪”理解的关键在于“无邪”,《论语集解》引包咸对“无邪”的解释,谓之“归于正”,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解释此句时说:“论功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所谓“正”,是与“邪”相对的,不邪僻,不走极端就是“正”,所以,“无邪”体现了中和的观念。

孔子的中和思想还表现在他的创作论和情感论之中。孔子认为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上应该适度,符合温柔敦厚的原则。在评价《诗经》的《关雎》篇时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关雎》这首诗即表达了情爱的欢乐,又没有过分到失当的程度;有淡淡的哀伤,而没有过于激烈的悲伤,在情感表达上体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孔子肯定了文学的情感表达,赞许诗的乐和哀,但又认为抒感是应该有节制,不能太过。后来的文学创作虽有“发愤抒情”的传统,不过孔子的中和思想仍有极大影响。

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涉及广泛,自成体系。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的非常深远的,其关心现实,服务政治的文艺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国华主编,《文学批评名篇选读》,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2] 摘自百度百科。

[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秦汉卷》,辽海出版社,2009年7月版。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