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道的成长与蜕变

来源:范文范 3.36W

师之道的成长与蜕变

师之道的成长与蜕变

犹记得刚当老师那时,我第一堂课的心情—兴奋,忐忑夹杂着一丝的遗憾。

我的第一堂课心情是兴奋。因为终于有机会实现了自己当一名老师的梦想。大学毕业了,能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像曾经最喜欢的张老师那样去传授知识,教授自己掌握我技巧帮助学弟学妹们理解,领悟知识,为他们将来谋生、创造更好的生活助一把力,能用自己见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未来走得更顺畅更远增加一点保障我是开心的。同时,犹记得第一堂课是忐忑的。初出茅庐,刚踏进教室那一刻,望着那一双双大大充满灵气与期待的眼睛,我很是紧张。因为我不确定这堂课课堂指令是否清晰易懂,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不知道他们听懂了能不能运用所授的新知去解题。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尽管讲课之前我已经结合教参和请教资深老师的意见对这堂课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在真正体会到上好一堂好课是很不容易的事。上课并不像演讲那样铿锵有力和精神饱满就行;上课不像主持人那样主持,学生不像成年人那样知分寸;上课不像座谈会那样各抒己见。中国大班教学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知识本领,还要有超强的把控课堂的能力,更要求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应变,随时把学生带回课堂上来,让学生专心而感兴趣地去掌握这一堂课的内容。为什么会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哎,一想起内心不经内伤。我上手的第一堂课有一个环节是根据该课主要内容展开拓展的。在自由抒发己见环节中,有一个学生在重点内容上有所走偏,我一而再地跟学生理论,导致后面上课环节和时间都很紧凑。后来才知道那是班上一个成绩比较好而思想又有点过于活跃的学生,他不是听不懂,他喜欢在课堂上时不时制造点意外,就看老师能不能接得住这个梗,及时转回课堂中心主旨上面来。

上完第一课就代表着正式踏入教师这一行了,教师之道漫漫长路,需不时借鉴和学习,探究才能不断完善这条路。自从从事这一行以来,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完善自己师之道。

一.课堂语言的技巧

个人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讲课语言尽量适当,清晰流畅,简洁易懂。如果太复杂的话,学生容易蒙圈,积极性容易受挫。因为师也,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对于学者而言,当然是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学会的肯定更积极,自尊心和好胜心得到最大的满足又能增长见识和掌握学习技巧和能力,何乐而不为。

二.课堂时间的分配

好的一堂课教学设计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上什么内容,怎么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需要我们老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水平去设计。我觉得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学大纲,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只有把教材中的东西吃通吃透之后,才能真正的运用自如,不然很容易就会变成照本宣科。因此,我觉得一节课每个环节该怎么设计,引导,采用什么活动方式开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是效果优化都需要细究,磨合。在讲课之前,我都会将教材看几遍,熟悉教材的重难点和讲课内容的安排,或者上网搜索这一堂课别人是如何设计和展开的。这也是以后教学过程中所必须注重的环节。否则容易引起重点难点不够突出,情节拖沓,环节不够紧凑。但如何根据不同班的学生去上好一堂课,我觉得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互相学习和借鉴,实践。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反思的成长过程。

三.课堂思维的启发

首先,好的一堂课离不开师生有效的互动。课堂提问,谈论,调查等上课方式都是启发学生的有效方法。设计问题和提问的问题都要有逻辑性、系统性,不能为提问题而提问题,避免上课满堂灌,一人唱独角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自己讲到哪里,学生就跟到哪里,没有自己思考加工的痕迹。之前上课时就有同事跟我提过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包涵性,时刻记得学生是学者,要允许学生犯错,必要时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做适当的引导,解惑。否则,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挫,他们思维仿佛就是在固定的模板中,缺乏发散的机会。

其次,老师的指引要到位。这是有时上完课后或者听其他同事的课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也是最深的收获。通过听课老师,以及和自己的课作比较。我发现自己的课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还很不足。比如郑老师讲课时突出的是引导,虽然自己的话不多,但是却能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一个层面到另一个层面,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同事的这种引导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一直保持较好的积极性和精神状态,还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总之,在师之道博大而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去钻研,学习,反思,领悟,实践。一个人或许可以走得快,但我觉得师之道深远,或许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琢磨,借鉴也许走得更快乐,更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