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品多篇】

来源:范文范 6.73K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品多篇】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一

摘要:现阶段,小学教育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健康;多样化

小学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更需要具有自我调控的办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在教给学生一定知识、技能以及发展他们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消除在教学设计、学生评价和教学管理中一切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特征。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知识、方法、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实现的过程。特别是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未成熟,很多时候是语言和行为的模仿,教师的行为是被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能以信任、期待和欣赏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内在的潜力会充分地显现出来;反之,如果教师通过嘲讽、挖苦、辱骂、体罚等手段教育学生,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相对于小学的其他学科,小学数学的发展目标更多的是关注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根据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下面通过例证的方式,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简单的几个字里面蕴含了很多哲理,要使学生“信其道”,首先要做的是“亲其师”。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以教师为中心,从而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是只发生在课堂之上,更多地存在于生活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在教学方面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而且在学校生活中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是命令的传达者和执行者,而是学生生活的引领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不但在课堂上能感受到教师的存在,更能感受到教师在生活中对他们的关爱。教师扮演的并不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关怀者的角色。这样,学生就会亲近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会存在隔阂,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

二、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

轻松活泼的课堂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延续。学生的情感会随着喜欢教师延伸到喜欢教师的课,在这种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能左右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说过,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堵塞,操作迟缓。例如,在某节数学课上,课堂内容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数学算理的讲解十分枯燥,学生理解很无趣。当时是一个闷热的下午,学生由于上课前的纪律问题受到班主任的批评,结果导致教师辛苦地讲课,大部分学生却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导致课堂低效。但是在“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做好了充足的预设,针对不同的场景准备不同的活动。教师讲解的时候妙笔生花,学生学习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求知的愿望,回答问题时不仅能够轻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带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氛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才能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升华。

2.建立平等民主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不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应该是“教是为了不教”。在知识的传授和探索中,师生之间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交流。师道尊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管教基础上,而是自然地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做出了走神甚至调皮的行为,教师可以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诙谐的批评等方式进行教育,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合适的举动,又能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担心教师批评的心理,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投入学习。其次,教与学是一个民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而不是刻意地安排活动内容和操作方法,学生机械地去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真正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动脑、动口、动手,深刻地体会到分工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甚至是失败后的气馁。这些心理活动不是教师能教会的,而是教师提供一个民主交流的平台,由学生自己去发掘和感受。

3.激励性的评价,自信心的培养

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学生孙某,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对学习充满了极度的反感,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通过和孙某家长的沟通之后,我发现孙某并不是不知上进、不学无术的学生,而是由于在幼儿阶段,家长忽视了对他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此家长也很懊悔。孙某虽然学习不能赶上正常节奏,但是在卫生、劳动、好人好事等方面特别积极。在做完他认为是好事情时,总是期待着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于这些,我带动学生给予他很高的赞赏,使他积极地融入班集体之中,让学生渐渐地赏识他,并在学习上帮助他,让他认识到自己能为班级争得荣誉能得到赞赏的同时,学习方面也能如此。像孙某这样的学生,在任何的学校并不是个例,关键在于教师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从各方面去关爱学生,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去了解和帮助他。根据小学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多从生活中探索数学,并将学到的知识再应用于生活中去。多实践,多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洞察学生的个性心理

学生因家庭、智力以及所处生活环境等原因,对数学学习的掌握能力存在差异,同样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心理健康方面,要做到因人而异,洞察他们的个性心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法。

1.聪明型

小朱是个很聪明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很突出。但是在平时的练习时,经常出现不稳定的局面。小朱有一个特点,上数学课时很喜欢发言,也很喜欢“接话头”,甚至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为了纠正他的这种坏习惯,和蔼的谈话,不会引起他的重视;而严厉的批评虽然能让他认识到错误,但会影响到他的情绪。我与他的家长分析原因时发现,小朱的聪明可以使他在短时间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有充足的表现欲望,所以在数学课上能发现其他学生的纰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了自己的表现欲望。但是由于小朱认为数学基础知识过于简单,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自己在数学练习时出现了难题不错,而基础题目经常出错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应该由家长进行说服教育,而在表扬小朱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同时,向小朱提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求他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题目,以培养他的反应能力。这样做,不但使小朱的才华得到展现,更能保护小朱的自尊和自信心,使他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小朱的例子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并不是只有学习落后的学生和默默不语的学生需要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的学生同样需要。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并不固定于某种形态,而更多的是具有个体化的特征,往往我们注意到的是群体化的状态,而忽略了个体化的思考和培养。

2.思维薄弱型

思维薄弱型的学生并不少见,因为数学学科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带一种理性的思考和验证。学生吴某就是属于这类,他在数学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地理解题目所给出的意思,这样容易出错,导致吴某对数学尤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逃避,自信心受到打击。吴某是自身的学习方法出现了偏差,导致成绩下降,只有有效地找到症结并帮他解决困难,才能对他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对于提高吴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采用“开小灶”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并把数学情景融入生活之中,帮助他主动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当吴某意识到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的时候,兴趣就能渐渐地培养起来,从而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看似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但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看,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所以在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下,学生的心理呈现多方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从细节入手,全面地培养学生。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知识思维的建立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教师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数学教学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整体。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所呈现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二

大学时代是个人心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困惑期,也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强烈的时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相当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据大学生群体及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促进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深入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并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1.适应能力较弱

新生入校后将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恋家情节较重的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不适的状况。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此时易产生自卑、消极、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在饮食起居方面也会因其特别的风俗习惯,难以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从而产生焦虑感。

2.学习动机缺乏

大学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使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降低,学习目标模糊。一些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學习时间,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成绩的下滑使他们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时期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中突然沦为一名中等生,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在一个集体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强化集体协作意识、互相理解与包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而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有人因性格过于内向而不善与人沟通。这些都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久而久之使人产生孤独感,更有甚者会出现社交恐惧症,渐渐自我封闭,惧怕接触外界。

4.个人就业压力

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方向,就业焦虑感在临近毕业时会越发严重。多数人求职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工的好岗位非常有限,社会需求量很小的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更大。一些家庭贫困和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承载了全家人改变命运的期望,但就业现实又令自己难以如愿,部分人就会出现心理失衡、怨恨社会等不良情绪。

5.恋爱观不成熟

大学生谈恋爱对他们自身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帮助他们的心理逐步趋于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心理影响[1]。大学生的情感还比较稚嫩,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多数学生都不善于处理爱情与学业、爱情与责任的关系,恋爱受挫后,部分大学生会失魂落魄,出现偏激心理。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补救式”教育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着重点主要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疏导和调适上,关注于如何消除大学生已产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对个案的`心理疾病治疗上,主要面向的是少数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对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统一研究和教育,忽略了绝大多数暂时无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消极心理预防和积极心理引导教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觉,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强调追根溯源从预防着手,就会治标不治本。

2.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老师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兼职老师,其中有个别老师仅仅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等级考试就能持证上岗,而我国此类考试的各地区标准及难度不一,导致证书无法代表实际能力。这些非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咨询实操训练,不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业务水平,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而对比美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仅需通过专业的心理资格考试,还必须得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这两种形式。目前,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面性,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引导,还需将此教育覆盖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保持课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辅导的课外机构,但其具有被动性,若学生不主动前来咨询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愿意正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会主动求助,怕被人歧视和排挤。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高校应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它们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正确的三观可以让人充分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能减少盲目与偏执,维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挫折,不因人生中的困难而迷茫,使其能较好地处理、平衡各种复杂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感。

2.引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补救式”心理教育模式,针对传统病理式、问题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消减了传统心理教育的被动性和局限性[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心理机能,能够调动学生对生活及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全面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同时,还能最大程度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塑造出学生的健全人格。

3.扩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仅靠校内几位心理教育专职老师来完成,应将各院系教师、学生都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其中。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由心理素质过硬的学长来劝导、安抚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龄人,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可设置各院系心理咨询站,重点培养年级心理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要求心理委员每月填写一份班级心理“晴雨表”并及时上交给心理辅导员,使其能第一时间掌握、了解各班同学的整体心理状态。联合校园内各方力量共同呵护与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加强这些组织体系的专业技术能力,学校可定期约请专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4]。

4.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1)利用网络构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当代大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网络的虚拟性可使大家畅所欲言,心理透明度极高,它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心理网站,在网站上设置心理学知识板块、发布各类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案例分析,随时更新最前沿的心理研究动态[5];开设能直接和心理教师进行网络交流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在自由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可尽情表达内心体验,教师也能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主动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另外,高校可借助目前学生对移动智能设备的高使用率特点,开发针对移动终端的心理教育平台。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众服务号,将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活动移动化,方便与学生随时沟通。高校运用互联网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形式。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性教学

高校可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集中多发点,结合他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日活动;也可每周组织给学生放映一些思想积极向上,题材覆盖政治、民生、情感、生活等多种类型的影片;还可在校园公示栏的醒目位置设计心理宣传橱窗,在校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并利用校园广播讲解各种心理问题案例。通过这些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引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视。能从大学生心理养护的角度为其排解常见心理困惑,起到预防、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3)提供并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真正的锻炼与完善,能快速、全面地促进个体心理成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社会实践不仅令大学生增长了眼界、增加了社会阅历,也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心理调适及承受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高校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贫困地区进行义务支教,并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使其开放部分实习岗位,争取为大学生创造并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

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建议

1.重视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通过内在的努力才能奏效,学会自我调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6]。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大后,大学生才能做到处事不惊、从容理性。高校应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与自我规划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善于借用各种理由进行心理减压,从而将外部环境对自己情绪产生的不利因素尽量弱化;还应建议他们主动接触品质优秀且格调高雅的课外教育,多结交正能量的伙伴及多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告诫他们需自觉抵制腐朽、不良的意识侵蚀。

2.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注重和谐的人文环境建设

高校应努力建设优良文明的校风学风,倡导友爱温暖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可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让大家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消除孤独感。同时,高校应创建整洁、清新、舒适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校园内部公共设施,并对那些易于诱发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意识的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顿及净化。这些都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能使大学生感到积极、愉悦,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依靠感和归宿感,从而保持稳定良好的心态。

(2)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心理品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直接性影响,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教師应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要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平等,不断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自觉的愿意主动与之亲近。对于自己尊敬、崇拜和喜爱的老师,学生对其所授课程大多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模范榜样,能够吸引和感染学生并促进其积极心理的形成。

(3)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反馈作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手资料得到科学管理,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该系统必须满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学生的心理隐私。学生登录系统后会进行多项心理测评,测评内容以心理档案的形式录入数据库并得出相应测评报告,系统会根据测评结果自动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7]。之后,心理健康老师将依照系统筛选的结果,对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心理辅导。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便于老师随时存储心理咨询辅导内容,并利于后期的及时跟进和信息查询工作。

五、结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国对新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我们每位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与思考。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不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积极拓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英琦。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科版),20xx(7).

[2]曾梦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

[3]袁忠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xx(39).

[4]方瑗。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xx(3).

[5]莫梦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科版),20xx(6).

[6]张佳。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文学教育,20xx(2).

[7]程安琪。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xx(23).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三

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起着榜样性和领导性的作用。班主任应当在充分剖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加以引导和教育。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关键

(一)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初级水平,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只有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境遇,及时通过其生活的圈子以及周围的亲朋好友进行了解,尽量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其建立起超越师生的朋友情谊,加强深入的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诉求,加强心理教育的时效性。

(二)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班主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者,树立起正确和有价值的教育理念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有上下等级的模式,其在保障教育教学秩序和提高知识传授效率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当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则不利于对小学生心理的剖析和引导,往往起不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小学班主任须要树立平等观念,通过友善和蔼的动作和表情,拉近彼此距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心理辅导。孩子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千差万别,因此有必要开展贴合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心理健康辅导,选取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具体带入的实例,帮助学生人格的成长。例如在正式进入课堂知识学习之前,采用分组的形式,分别用不同的情景假设,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探讨的问题既涉及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事关班上部分同学在近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这样便充分地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有益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充实和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是决定其能否很好地开展具有科学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能从学生身上汲取到部分积极因素,此时便是教师进行自我完善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将班主任这一特殊的角色融入到心理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反攻为主,进行身份角色的替换,锻炼学生对于相似问题的评价和处理能力。但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只是被动地等待学校分配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只有学校分配了任务,才会开展所谓的心理健康辅导。因此,必须打破这些固守的传统的观念,真正把握和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充实和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储存。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保证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活动中有效地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科学处理和引导。班主任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丰富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此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强调课堂的交往性是现代教育正在逐步重视的内容。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指的是班主任利用愉快的课堂氛围,逐步引导出希望学生了解并引发思考的心理教育问题。例如加强趣味性课堂教学的比重,可以利用绘画作品、实物模型、青少年题材影片等穿插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对绘画和影片观后感的踊跃探讨,进而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和如何处理身边的事。班主任还要对有新的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在交流谈话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制定相关的引导措施。

(四)开展集体活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集体活动在小学课外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不管是在知识教学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实用性。选取当前环境下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影响的话题作为集体心理健康活动的讨论课题,营造出一种积极健康的品格形象。例如某山村小学的支教教师不顾自己身体疾病的困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体现了神圣而又光辉的教师形象。选取这样的讨论话题,不仅向小学生们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范围,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一切知识性的教育内容更具有现实意义。如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定会给其学习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和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X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小学是孩子人生一个小小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他们了解了勤奋、第一、落后、嘲笑等这些字的含义,于是,他们的心理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他们有时也很矛盾,是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这些由学习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惑。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集体活动、团体生活等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但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期盼,使他们的生活变的。忙碌,在学校和补习班之间来回穿梭,生活也变成了单一的学习生活,因此,小学生出现了厌学、焦躁不安、上课紧张等等情绪,更甚至出现逃学、上课睡觉等严重行为,这个时候,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等扑面而来,是小学生在压力下,产生了自卑、厌学、不爱交际等心理问题,幸福感降低,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的教育就显的非常重要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1)情感教育。2011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融为一体,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人物”。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受到了老师的充分重视,因为情感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的发展,促进了小学生心理积极健康的发展。(2)意志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意志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他能促进小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和障碍。而意志的培养是让小学生有意识的确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调节和支配行为,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并达到目标。在小学里,有一部分的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这使得他们上课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遇到学习中的难题就退缩,做事情心不在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重视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把课文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和生活中的励志故事运用到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耐心的引导和启发,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力,树立执着的信心。当今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除了单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塑造良好的品格是小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念。作文也是培养学生品格,树立其正确价值观的阵地,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作文发现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并加以分析和引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心理关怀。在新修改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表明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关怀的重视。其中人文性体现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使小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健康幸福的人。语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关怀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要求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语文教师教学质量。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涵盖“心理健康与道德”学习领域,这要求教师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教师的心理状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这要求教师自身的心理必须积极健康。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师生之间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就成为主要的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师生的良好互动,轻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质量迅速提高。(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会常常发现许多上课讲话、看课外书、开小差,甚至睡觉等等行为。这是学生缺乏学习语文兴趣的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教材为依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动力。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深化素质教育对小学现行教学体系提出的新要求。但是现在很多小学因为对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解决,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加大社会和学校对着一点的认识,加大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桂香。浅谈小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学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0(05).

[2]梁丽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07(05).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