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

来源:范文范 9.22K

目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学论文集第二篇:小学语文论文集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第四篇:论文集: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第五篇:2014 年小学语文网络论文集24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学论文集

小学课堂教学过度的方法

文摘: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读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扣,浑然一体。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过渡的常用方法。关键词: 教学过引性衔接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

我们做《今天我们如何上公开课》的讲座中提到“教学环节的过渡应该自无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课堂教学过渡中都努力做到——淡这几年来我也一直在学习并实践收集到的关于教学过渡的方法。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一课教学获得

年繁昌县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加粗字体是我的过渡语)

(一)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度: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

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他看见——?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鼓励学生用上“——来——去”说话)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

(二)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

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下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

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第二篇:小学语文论文集

怎样能让小学语文学得更好

怎样做课前预习,怎样听好果,怎样做课后复习,怎样写考后记等,在这些环节中始终贯彻一个怎样做学习笔记的问题。那么,同学们怎样做好学习笔记呢?

1、记提纲每上一节课,把老师在课中教的概念、公式、法则、原理等记下来,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说明。每学完一章,一单元,自己来一次小结,把一章,一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系统地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这些在课本上虽然有,但不系统,复习时不方便,通过摘抄提纲,既方便复习,也增强记忆,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

2、记疑难同学们在预习时多少会有一些自己的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业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错误,那么上课时必须注意老师讲解疑难的地方,这些难点问题,哪怕课堂上已能解决,但时间一长又可能会遗忘,所以不妨把这些问题作一下记录,复习时多看一两遍,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不少同学把这些总是汇成一本《较难题集》,从中得益匪浅。

3、记方法所谓记方法,是指老师讲解范例或习题时,让同学们记住解题技巧、思路和方法。

4、记悬念上课时老师有时留下一些总是让学生课后思考,而这些问题也许要经过若干天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才能解决,同学们在看一些课外书时,也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而自己一下子未能解决的,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时而想想,稍加留意,很可能得到“踏破铁鞋封锁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5、记体会就是把自己对老师讲的这节课经过思考得到的体会简要记下来。正如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如果没有反思与总结,同学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检查这个结果,以及得出这个结果的路子,同学们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 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前段时间,深圳南山区在我校举行了区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听了15节课。参赛的老师都是各校的佼佼者,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漂亮的粉笔字、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灵活的课堂反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人佩服不已。尤其是参赛课堂时时闪烁的人文光芒,更让我这个平日疏于学习的“老教师”羞愧难当。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文本对话)。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许多参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

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拍手或在黑板上写上“t”,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

我带的是低年级语文,虽然我学过儿童心理学,也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戏呀、运用多媒体呀,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就拿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这件事来说吧,这次赛课,每位教师方式都灵活多样。如杨淼文《四个太阳》:学生合作互查,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从教18年来,我的课堂闪烁了人文之光吗?我扪心自问。

曾记得在内地上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己正认为上得得心应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现在想起来,怎一个“哎——”字了得!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呀!

听了赛课后不久,我们就学完了第三单元,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爱家乡》,一向成绩很好的俞珏兵这次仍然写得很好。我把她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当念到“我的家乡江西婺源人杰地灵,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时,学生郑海添插嘴:“不对,詹天佑是我们广东人!”我脱口而出:“郑海添,捣乱呀,你?”“詹天佑就是我家乡人!”他不服气地嘀咕着。因他每次语数英考试老垫底,平时又不大守纪,大家见我不屑的样子,也七嘴八舌地说他:“是吗?那你怎么不写到你的作文里去呀?”“他就是我老乡,我听我爸爸说的。” 郑海添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我见了,犹豫了:“也许他这回说的是对的?”我疑惑地读完了全文。回到办公室,正好办公桌上有刚到的2014年3月的《小学语文教师》,我随手翻开看看,真是无巧不成书,里面正好有一篇《詹天佑是何地人》的文章,看完后,我才知道,郑海添真的不是捣乱,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这次是我戴“有色眼镜”看人,错怪他了。直到现在,他那种委屈的眼神,仍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眼神分明在抗议着老师对他的不公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

看来,我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虽然我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呀?所以,在教学中,我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试想,课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闪烁?

从教18年来,我的课堂闪烁了人文之光吗?我扪心自问。

曾记得在内地上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己正认为上得得心应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现在想起来,怎一个“哎——”字了得!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呀!

听了赛课后不久,我们就学完了第三单元,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爱家乡》,一向成绩很好的俞珏兵这次仍然写得很好。我把她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当念到“我的家乡江西婺源人杰地灵,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时,学生郑海添插嘴:“不对,詹天佑是我们广东人!”我脱口而出:“郑海添,捣乱呀,你?”“詹天佑就是我家乡人!”他不服气地嘀咕着。因他每次语数英考试老垫底,平时又不大守纪,大家见我不屑的样子,也七嘴八舌地说他:“是吗?那你怎么不写到你的作文里去呀?”“他就是我老乡,我(请您支持)听我爸爸说的。” 郑海添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我见了,犹豫了:“也许他这回说的是对的?”我疑惑地读完了全文。回到办公室,正好办公桌上有刚到的2014年3月的《小学语文教师》,我随手翻开看看,真是无巧不成书,里面正好有一篇《詹天佑是何地人》的文章,看完后,我才知道,郑海添真的不是捣乱,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这次是我戴“有色眼镜”看人,错怪他了。直到现在,他那种委屈的眼神,仍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眼神分明在抗议着老师对他的不公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

看来,我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虽然我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

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呀?所以,在教学中,我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试想,课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闪烁?

对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体会点滴

小学语文课活动课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能力与特长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相比,活动课更是为学生及教育提供了更广阅的空间。

1、多层次。语文活动课可以在个人、小组、班级、学校四个层次上开展。个人活动如图书阅览、三分钟演讲、小日记;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小报编辑部、语文游艺宫、小小文学社等,还有班、队、校的集体活动,更是增加了学生交空间。

2、多形式。根据具体情况,语文活动课可以灵活机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竞赛式:辩论赛;文艺式:将童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将约定俗成的成语让学生演绎成生动的故事等。还可以采用语文游戏式。语文情境式等。

3、多渠道。语文活动课不仅仅是依靠课本,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的。所以开展活动的渠道是很多的。 在“五一”劳动节,笔者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农民种田,还亲手实践,又到附近企业访问2人,然后围绕“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开展“讨论会”。又如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设计了“找春天、赞春天”的活动。

4、多系列。例如,设计“学雷锋”活动,让学生人人收集有关雷锋的事迹、日记,进行讲雷锋的故事——学雷锋、见行动——唱赞雷锋的歌,明雷锋精神系列活动。又如,在高年级设计“互赠格言”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立志的格言,上课时,讲格言,课后进行格言展览等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充分体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素质教育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因而,在教学时,我非常重视课堂的气氛。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则沉闷、冷漠、消极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智力活动,窒息智慧火花。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课中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

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1、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读着那些文章,眼前就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

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2、以趣开头。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中,我让学生说说狼和羊是怎样的动物,狼和羊会发生什么故事?狼会不会摇尾巴?课文为什么以《会摇尾巴的狼》课题?一石激动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讲究提问的方法。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课文讲了童第周两次争气的事,一次为自己,一次为国家。我表扬后学生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童第周为什么要给自己争气?他又是怎样给自己争气的?结果怎样?从童第周为自己争气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三、注意处理课堂的冷场。

冷场是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时的反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问题难度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课堂上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简单,学生又觉得没意思,为此,在备课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是花了大量的功夫,以其问得巧,问得妙。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我问学生:你认为这是一头怎样的小象?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课堂气氛也在学生的思考中活跃起来。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促进数学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朔城区八小:程月娥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育的任务。车尔尼罗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首先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实践证明,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注重数学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

定基础。

一、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型人格

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

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二)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主动型人格体现人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显得缺乏灵气,考虑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数学教育中要营造一个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气氛,对有独到见解要大力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型的人格。

三、自主探索,培养思考型人格

思考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自主探索是培养思考型人格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思考型人格品质的形成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培养思考型人格品

质。

四、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动配合,对事不存在偏见,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与坏),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当今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组织作用极为重要,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交流、争执,课堂有时处于无序状态,这时,教师充当的角色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的的意见等,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强调合作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积极态度,完美形成合作学习与容纳型人格的和谐统一。

五、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灵活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敏捷,处事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

有质的区别。

教育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数学课上,学生能敢于提高、敢于质疑,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挑战、敢于表达”的质疑品质。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成功诱导,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延伸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起。

总之,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的基础,灵活型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增强。两者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素质的不断提升。

第四篇:论文集: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诸城市密州街道城东小学 钟炳富

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要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进行。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我们培养的是人,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生理、认知、情感等整体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惟一。在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中堆砌理智知识,并以此来评判人的发展,这样做,只会泯灭孩子的灵性,抑制纯真的童心。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

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那么,选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了,语文教师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我以为阅读教学如果有序的话,这就是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和思想深度,而不是各种能力的人为的琐碎的逻辑划分。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筛选信息,都要理解关键语句,都要体验思想感情,都有许多思维的训练,但不管怎样,对字词的掌握、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和成块语言的记忆是核心。这样的话,我们就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大胆选材了。像小语教材中的《火烧云》《鸟的天堂》《草原》《我家的猫》《威尼斯的小艇》等散文都是上乘之作。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中国的古诗、古希腊的神话、各国的童话、一些适合孩子读的小说比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等都是极好的阅读教材。我曾经向小朋友推荐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小语课本第八册也选了题为《争吵》的这一段。这是一本情感真挚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性尊严的好作品,语言亲切自然,如涓涓的溪流,童趣盎然,其中有一种理想的东西在引导孩子。现在国内还没有定论的儿童阅读书目,这是一个遗憾。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儿童部分选了《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等好的作品,广大教师们可以关注。

其次是怎样读的问题。当然要朗读、默读、速读,要能有体验的读、抓住主要信息的读,要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行结合。这里面每一项读的技巧都要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考察目前小学生读的能力,单就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一项而言,不少同学也是不能过关的。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从语言学习还是生存能力来讲,都强调读。布什上台颁布的教育纲领中就明确提出“阅读第一”的口号。教师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但不要立即讲,要在学生读中生疑,疑中讨论,议而不决,处于愤悱之时作精要讲解,拨开疑云,让学生“重见天日”,获得求知的乐趣;老师要讲得精彩,要讲出韵味,要讲出想像。巴金是一位热爱生命、充满激情的作家,《鸟的天堂》里写了那么清澈的流水、那么大的一棵榕树、那么多活泼的小鸟。他写榕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热爱生命、礼赞生命之情,使我们仿佛感到了巴金那颗因生命美丽而激动之心。当然孩子们读不到这么多,这需要教师去渲染、引导、开启。

第五篇:2014 年小学语文网络论文集24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的思考

象山县林海学校翁益敏

语文新教改正在向纵深发展,课程新理念正在多元地浸润着语文的课堂教学,各种教学矛盾也随之显山露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现象。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念只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却难以有效落实。而多元化的教学新潮不断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新奇的刺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语文课堂教学迷失了方向。由此,很多老师都发出“语文课越来越不会教”的感慨。

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以及该怎么教?其实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如何先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语文本体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法定要求,符合汉语言学习的本质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要有自己的“本体规范”,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本体的规范——是教材为本还是学生为本?

语文学科是一门教会学生正确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基础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广义), 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言文字。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的基础”的地位在近些年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确立,语文教学离“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叶圣陶)的目标还比较远。学习语文,要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离不开对教材的学习,而重点则应该是利用教材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应该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已是许多教师的共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是在教教材,过分关注教材的规定性,倾力于教材内容的诠释。如《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故事非常简单,学生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但在教学中常看到许多繁杂的现象,根子就在于:以教材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

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模式往往从故事内容入手,很多教师都会围绕着故事内容与学生一问一答,让学生明白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事而争论不休?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为什么认为天无边无际???最后问学生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从而告诉学生本文的寓意。这么一来,把原本富有童趣的一则简单的寓言故事进行了琐碎的内容分析,完全从教材到教材,抛弃了语文学科的本体目标,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这是因为,教师在备课时,关注了教材而忽略了学生。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则是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入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地说就是 1

关注学生主体言语的发展,以读为切入口,本着让孩子读出童趣,读出童真为出发点,如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就摒弃了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配以教师的范读,巧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引发童趣。这样, 学生一来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二来被老师的范读所打动,自读课文时非常认真用心,很快能入情入境,课堂上引发了童趣。

2.重点指导读好对话部分,读中理解课文,读出童趣。学生进入了角色后,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读得比老师更好”上面,因此兴趣浓厚。教师的任务是怎样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特别是对话部分。引导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进行及时地评价和点拨,并适时地进行分角色朗读,再现当时青蛙和小鸟争论的情景,读出童趣。学生读后很自然地说出了它们为什么而争论,为什么观点各不相同,所谓内容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分角色朗读、读出童真,揭示寓意水到渠成。根据教材特点,我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加以表演,学生兴趣盎然,朗读也非常到位,加上教师适时点拨:读到这儿,你想对青蛙和小鸟或者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最好用上老师给你的几个词语(目光远大、眼界开阔、见多识广、自以为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也就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用上这些词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用个性化的表达说出课文深刻的含意,揭示寓意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再发挥想像续编故事,学生兴致勃勃,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且出现了很多个性化的结局,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让学生的童真得到了延伸。

二、教学内容的规范——是人文思想为主还是言语训练为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到底是以是人文思想为主还是言语训练为主呢?显然人文思想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而存在,但也不能在语文课堂上借用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人文思想说教。人文性始终要渗透在学生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言语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佳的教学手段还是以读为主。

上述对于《坐井观天》一文的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也正说明了这一观点。前者由于教师自身只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不自觉地流露出了过多理性的分析讲解。如让学生进行“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它整天呆在井里);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是因为(它在天上飞了一百多里)。”的句式训练,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可能也说得很好,实际上是在对课文内容进行不必要的分析讲解。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动,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后者从读入手,以读为主,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孩子读出了童趣,读出了童真,在读中受到了美的享

受,在读中得到了心灵的启迪。因此语文教学还是应以读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进行语文实践。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特别是低段的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情节生动有趣,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层次的、各种形式的读就能理解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深入阅读时,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童趣,读出童真。要留阅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简教学环节,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实实在在的读。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语言现象,通过“读”这一最佳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从而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读”不仅是手段,也是目标,而许多语文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朗读指导来实现,“朗读教学”实际上也是每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必须对朗读指导加以规范。

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朗读和语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大部分教师也很重视朗读指导和训练。但在平时的听课中不难发现,学生朗读的效果并不好。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主要是朗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正确、流利、有感情”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这种规定,对于起步阶段的阅读教学是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语言建构的规律和语感形成的规律。所以我认为,小学各阶段朗读教学的目标低段应以培养朗读习惯、朗读兴趣为主,练好基本功,首先是读正确,读流利。中段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主,读中品味语言,发展个性。高段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把握朗读基调,处理朗读技巧为主。这样就像一座建筑物,要有一个梯度,通过研究不同的目标、任务、指导手段与方法来完成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现实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朗读教学不管年段,要求一样,指导方法类似,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没了童心。

三、教学细节的规范——是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

新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环节中细节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所谓教学细节是指处于教学关节点、联结点上的教学行为,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结作用。关注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许多教师都懂

得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强调“授人以渔”,但置身于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很多教学环节的设置无非是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一个环节还没有落实就急着把学生引向另一个环节,教师心里只想着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如很多教师都会在教学新课的第一环节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带着问题思考。而当学生初读了课文后又急着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或提一些问题,以便自己展开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里就忽视了一个细节的规范——对于初读的反馈与校正。

笔者曾经教过《渡船》一文,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时,有一学生将“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念成“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流下来。”就此,我没有直接指出读错了字,而是抓住了这一细节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我要求学生再朗读两遍,然后用换词法理解字意,学生很快地将“滚”为“流、淌、掉、滴”等。我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滚”而不用“流、淌、掉、滴”等词呢?引导学生想象眼泪“直滚”、“直流”、“直掉”、“直滴”、“直淌”等分别是怎样一种样子?然后换词朗读体会,联系上下文通过讨论进一步体会到了当时年青妈妈那种焦虑不安,为孩子病情担忧的痛苦心情,也体会到了作者如何仔细观察,把妈妈的表情写细致。这样学生也就初步领悟到了怎样进行细节的描写。当再一次要求学生感情朗读时,那效果显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以上这一教学细节,如果教师不加以关注,单纯地从正音角度走过场,匆匆进入下一环节教学,那么就失去了一次教学生成的精彩。教师只有时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阵地。

推荐相关文章:

2014 年小学语文网络论文集2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1)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小学数学教学

2014_年小学语文网络论文集27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