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模式下视传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究

来源:范文范 1.6W

高校的扩招,虽然在“量”上做了扩张,但并非意味着质的提高,特别是针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量的提高的同时,对视觉传达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的创造能力要求就更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创新活动能够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便是创新能力,它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它并非间接作用于创新实践活动,而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系统。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多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太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太重视实践,有很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或者在应聘某一职位时,往往对工作无法胜任。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低;另一方面,企业又无可用之才,学生普遍被企业抱怨为“没有创意”、“欠缺市场经验”、不够专业。显然,针对艺术类设计人才的个性化创新性的精英教育仍非常重要,且势在必行。

个性化教学模式下视传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规律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全国艺术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下,有着巨大生产力的创意产业越来越需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之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创意能力的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多的去思考今后办学怎样顺应形势,走在时代前列,培养出具有创新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创意创业事业相当程度的关注与发展,从创意创业的个体化、小规模化到创意创业的企业化、产业化建立,从创意创业竞争到创意创业媒介营销,从创意创业运营到创意创业体制创新,如此等等都纳入了国家发展的宏观规划与研究者的视野当中。

随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创意创业的不断发展,基于创意创业发展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将会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创意创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了为创意创业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内研究者纷纷对此进行探索,如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李砚祖、常再盛《教学改革:创设一种新型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林拓的《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向勇、喻文益的《区域文化产业研究》、陈少峰的《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厉无畏的《创意产业导论》等专著,以及张京成、苏东水、杨建文、王荣华、柳斌杰等前贤时俊的一些宏文都从不同的侧面触及到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重要课题。

英国学者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一书中,就强调了对于创意产业而言创意阶层是极端重要的。他在书中提到,“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创意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从其他国家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无不归功于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