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风俗文化礼仪【新版多篇】

来源:范文范 2.3W

杭州风俗文化礼仪【新版多篇】

民俗活动 篇一

1、杭州人腊八日烧八寺香的习俗。过年时节杭州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避难功能。早先杭州有句揶揄躲债人的老话,叫做“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想办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见面,初一见面拱拱手。”

2、年夜饭口彩吉利。大年三十夜,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3、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杭州先民开门后要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家人按辈分行拜年礼。

4、游城隍山和梅花碑。杭州可供人游玩娱乐的场所,只能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杭州百姓终年劳作,只有过年才有闲暇。虽说“钱塘自古繁华”,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参差十万人家”新年公认的游乐的场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两处。

游玩文化 篇二

春季采茶

素有天堂瑰宝之称的龙井茶就产在风景秀美的西子湖畔。这里土地肥沃,其独特的山区小气候非常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大自然特别的垂青和茶农精心的培育诞生了品质优异、名扬中外的龙井茶。

杭州西湖龙井、狮峰,天竺,灵隐群山,盛产西湖龙井茶。唐朝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可见西湖产茶历史悠久,相沿成习。西湖龙井茶,分春茶、夏茶和秋茶。采茶讲究季节,一般春茶在抽出一芽四叶或一芽五叶时采制,夏茶待抽出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时采制,秋茶在抽出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时采收。采得早,芽头小,影响收成,采得过迟,叶质窒老,又会影响质量。

茶谚说:“前三日早,正三日宝,后三日草。”茶乡有“女采茶,男炒茶”的习语。妇女们心灵手巧,采得快,采得好。男人身强力壮,手有劲,炒茶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法,全靠手上功夫。开采日,全家要吃青团子,炒茶之夜,要吃红糖鸡蛋。炒茶要根据嫩叶在徐火炙热了的茶锅中的变化,熟练运用各种手法炒制,这样才能使茶叶扁平挺秀,光滑匀齐,翠绿略黄,香馥若兰。

秋季观潮

八月十八是杭人观潮日。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在过去,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民俗文化 篇三

闹花灯

鞭炮声么,慢慢交安耽落来的,年啊过好的,格辰光心里晌多少有点失落滴~不过表难过,因为元宵节要到的!格天子老的老、小的小,个个劲道蛮大,赶来赶去到处看花灯。花灯样式么表得说的嘞,啥个龙啊、凤啊,猪八戒啊,阿童木啊,要啥西有啥西!外加木佬佬灯谜,猜到就拿奖!不过,格天一过么,真当要安耽的嘞。年么就算过过的,接落来么要各归各,小伢儿么要上课,大人么啊要起早落黑挣铜钿。大家明年再来过!

剪花纸

剪纸儿、剪窗花…格把儿事体,要说辰光是木佬佬长的嘞,少说说有上千年的。因为平头百姓手里晌没钞票,但又想窝里晌弄得好看点,结个办涅?只好剪剪纸儿、贴贴窗花,又表铜钿又省力气。就噶讨剪、剪、剪、剪,剪出名堂来得嘞!落底毛儿过年过节都要剪的,啥个喜鹊报春啊、鲤鱼跳龙门啊,专挑吉祥的花头剪。你表说,窗高头、门高头贴一贴啊蛮好看滴,只可惜格毛子不大看得到的。其实啦,人家老早说过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格些民族的东西都是中国人的“根”啦!

烧香

要说老底子格事体,烧香绝对算得上一桩。年一过好,马路高头窜来窜去都是杭嘉湖格把里赶过来烧香的老太太,头高头么包块毛巾插朵花,身高头么背只黄袋儿,成群结队。看她们个个高兴得来,笑得尽根牙都露出。她们当中蛮多人睏了上天竺的,早上爬起来,从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一路烧到灵隐寺,一个不少,统统烧到,个个拜到。格批烧香老太太都毛节约嘞,屋里晌带点“麦糊烧”、“清明团子”来吃吃。回去格辰光倒肯花钞票的,啥个天竺筷啊、王星记扇子啊、“西湖绸伞”啊,都买点回去。你表说,挎个烧香袋儿,撑把红绸伞,真当蛮好看滴!

做清明团子

清明节吃清明团子是南方人的习俗,杭州人越发表说得。不过老底子都是自家屋里晌做做滴。做格种团子的野菜叫“艾”,滴滴绿,蛮贱的,种啊用不着种,养啊用不着养,荒郊野外,没人的地方,到处生长,尤其是坟角落头,哇!密密麻麻,多得来人走都走不进去。要做格辰光,把艾叶摘落来,过过水,挤挤干,切切碎,与面粉搅拌、搅拌就可以做团子的。自家做的团子里晌有艾叶的,吃起来有股特别的清香,店里晌么的买滴。

腌大白菜

专门听到有人说吃腌制品可能要得癌,落地毛儿哪个晓得啦!杭州家家户户都吃得噶起劲,啥个霉豆腐啊、咸鲞啊、咸带鱼啊、腌白菜啊。格当中要算做腌白菜的人家最多,偶隔壁头一个老倌,从伢儿做起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为啥?腌白菜既省铜钿又便当啊。每毛冬至一过,家家都买回来一堆堆大白菜,在太阳下底晒干,然后搬只大缸,一层白菜一层盐,人站上去一圈圈踏得实饼饼,然后封好,过段时间就可以吃。做一毛可以从冬天吃到夏天嘞!

腊八施粥

你问我啥个食品会有哄起哄倒的人抢来吃?当然是“腊八粥“闹!它最热闹得嘞!十二月初八直直没到雷,灵隐啊、净寺啊、上天竺啊就开始准备的,糯米、桂元、红枣、果仁都挑最到门的。老百姓么表说得嘞,十二月初八天不亮就急吼吼地拉哈寺庙等施粥点门口等的,有种人连钢精锅都拎过去了。为啥介俏?主要是粥不光好吃,而且据说是释迦牟尼佛得道前吃过的。哇!噶一来么,哪个不抢来吃涅?

语言文化 篇四

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属于吴语太湖片。

杭州话,一般是指杭州主城区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 [70] ,分布于杭州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杭州话是杭州历史的活化石。南宋年间,开封及周边地区的北方军民随宋室大举南迁,定居临安。此后,清朝的八旗兵在杭州驻扎,时间长达200年以上。由于北方移民急剧增加,导致占人口优势的吴语与占政治优势的北方官话进行融合,这一特征在杭州城区内尤其突出。杭州话有儿缀(“儿”字单独读出,非儿化),多用文读,这是和北方方言长期融合演变的产物,也是与临绍吴语、苕溪吴语的差异之处。杭州话语腔语调与周边临绍吴语无异,较大程度地受到了绍兴话的影响,杭州与绍兴的依存关系类似上海与苏州。

杭州市区话具有全浊音,四声齐全,清浊对立,这是隶属吴语的典型标志。

杭州地区的滨江、萧山、富阳方言,以及临安、桐庐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余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杭州地区吴语临绍方言使用人口众多。此外,原严州府今划入杭州的淳安县、建德市为徽语。

风俗文化 篇五

苏杭一带把正月初三作为“小年夜“的习俗,这一天不能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这天每户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备香火,素菜供奉于井栏旁,并将除夕在井栏上新贴的红纸封条揭去,名曰:“开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户户购买“寸金糠”供祖宗,讨个“日进寸金”的吉利。 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是杭州人过年的前奏。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

大年初一,杭州先民开门头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称开门炮,张帖“开门大吉”,然后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按辈分家人行拜年礼。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老杭州的过年习俗,反映了杭州人随缘、达观、仗义、机敏、幽默以及热爱生活、知书识礼、乐趣自取的一方民风,这实在是杭州人的福气。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