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阅读答案【新版多篇】

来源:范文范 1.72W

《春望》阅读答案【新版多篇】

《春望》阅读答案 篇一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

乐游原 【唐】李商隐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①自趁虞泉②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曲江春望 【唐】唐彦谦

杏艳桃光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

汉朝冠盖皆陵墓,十里宜春③汉苑花。

【注】①羲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驾驭太阳的神。②虞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日落处。③宜春:汉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东南,唐时更名为“曲江池”,与乐游原相邻。

19、这两首诗歌,都写了一天中 时刻的景色,都写到了长安城外的游览胜地—— 。(2分)

20、这两首诗歌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9、黄昏/傍晚; 乐游原

20、李商隐的《乐游原》主要运用了拟人/用典的手法,羲和驾驭太阳奔跑,于黄昏时、日落处停步休息,不肯让夕阳掉头向东方升起,表现出对时光的留恋,传达作者因时光流逝而带来的迟暮之悲、无奈之感。

唐彦谦的《曲江春望》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已化为陵墓的汉朝冠盖,与生命持久的杏桃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作者对繁华已逝、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慨叹。

《春望》古今异义 篇二

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 今义:浑浊;糊涂

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春望》鉴赏 篇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词语注解】: 篇四

春望:在春天远望(或春天里看到的。景象)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破碎。

城:长安城。

深:茂盛;茂密。

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溅泪:流泪

恨别:恨别的情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家书:平安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白头发,老态。

搔:抓,挠。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春望》阅读答案 篇五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 卢纶( 7 3 2年-7 2 2年) , 字允言, 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 旋即安史之乱爆发, 未能为官, 后重新应试, 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 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 终身不得重用。

1、“ 却望千门草色闲” 一句中的“ 闲” 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 5分)

2、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试题答案:

1、【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闲,意为悠闲、自在,(2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1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闲”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思乡;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望”“何日到”可体现出思乡之情;结合注释和尾联,可体现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

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春望》阅读答案 篇六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择题

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④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颔联寄于 ,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

3、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4、本文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之情。

5、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9、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10、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12、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C②D③C④C

2、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安史之乱

9、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0、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1、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2、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赏析: 篇七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译文 篇八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唐诗:《春望》阅读赏析 篇九

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庙: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曾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②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1)《唐宋诗醇》评此文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请结合颔联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2)尾联写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简析该联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 入由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传入庙中的滚滚涛声,气象雄浑;(2分)藏写极目远望之景,写出了繁华的秦楼楚馆掩不住柳色的盎然生机,旖旎动人。(2分)

(2) 比喻,把湖寺西南路比作裙腰,(2分)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茏的迷人景色,而且使人联想少女飘逸的彩裙,形象生动地勾画出西湖的妩媚秀丽。(2分)

赏析

《杭州春望》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画面。

此诗为823年(长庆三年)或824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作者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所民间传说:他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此诗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诗人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读者应当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诗人眼前的景物,而且使读者联想到伍员的壮烈和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

上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移在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作者原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一句写游人沽饮,一句写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作者原注: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正如美丽少女的化身。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不能肯定它就是从白居易这两句诗衍化而来,但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

《春望》译文: 篇十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