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八路军游击战

来源:范文范 3.01W

浅谈八路军游击战

浅谈八路军游击战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着无论是从武器装备还是人员训练都对我军有绝对优势的敌军,八路军在伟大军事家毛泽东的指挥下创造了游击战战术,指导我军有效的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付出了较少的代价,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极大的作用。本文将从游击战术的创造、游击战理论、游击战术的战法战例以及游击战术的成效几方面对八路军游击战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八路军游击战抗日战争

一、 游击战术的创造

在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战是八路军采用的最主要的作战形式,而我军从何时以及为何要采用游击战的作战形式则要从卢沟桥开始说起。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向中国军队发动猛烈进攻,遭到中国军队的坚决抵抗,史称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面抗战。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一天,毛泽东、朱德等致电蒋介石,表达红军将士“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的强烈意愿。也在这一天,中央书记处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 “不管日方将扩大为大规模战争或将暂时取外交压迫形式”,都要“坚决保卫平津保卫华北”,并“着手组织抗日义勇军,准备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 8月1 日,毛泽东、张闻天在关于红军作战的原则致周恩来等人的电报中指出:我军应“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初步确立了我军在全面抗战中的作战方针。

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八路军决定采用游击战还经历了以下过程,毛泽东、张闻天在关于红军作战的原则致周恩来等人的电报中指出:我军应“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初步确立了我军在全面抗战中的作战方针。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的冯家村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随着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存在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一条是国民党只要政府和军队参加,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的片面抗战路线;另一条是共产党所主张的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强调“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 积极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关于军事问题,毛泽东指出,我军的军事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经过与国民党谈判之后,8 月25 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立即挺进华北敌后。对于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毛泽东在9月21日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明确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9月25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等人,明确指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 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 我们须负严重的责任。”11月8日,在太原失守的前一天,毛泽东致电八路军领导人,再次强调:“太原失后,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这一阶段,游击战争将以八路军为主体,其他则附于八路军,这是华北总的形势。”因此,全面抗战一开始,中共中央就确立了坚持敌后游击战的基本方针。此外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将游击战作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敌强我弱形势所决定的。同时,我国是大国,地域广大,日本虽是强敌但兵力有限,只可能占领城市与重要交通沿线,这就为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游击战的理论和原则

1.游击原则:

1)游击战存在于国内力量分裂时期。通过毛主席在1927年至1930年的文章不难看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存在“,根本上是因为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军阀)将中国分裂成几块互相混战,游击战就是在这些军阀统治薄弱的缝隙中生存下来的。具体引自《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将最主要的原因归结为“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从而,游击战的生存关键在于分裂、统治力薄弱的政府。倘若是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政府,那么游击战则很容易被破解。

2)游击战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例,大规模的游击战争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得以参与进抗日战争的伟大斗争中,而不是仅仅看政府军与敌人血战。人民群众以地雷战、地道战、伏击战等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打击敌人,人民广泛的参与使得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一日不得休息,终日疲于奔命,大大打击了敌人的士气,让敌人感到胜利遥遥无期。而反观抗联的失败,则是因为日军采取归大屯的战术,广建据点,人为制造无人区。而东北抗联也并不接纳东北群众最终导致失败。日军在晋西北地区实行以战养战,三光政策来积累对美国,苏联的战争物资,不得中国百姓之心,而中国共产党走群众路线是游击战术得以执行并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2.游击理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四句著名的话,被称为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游击战从来不是翻盘的决定战役,游击战的目的是增大对方的战斗和统治成本,最终决定战争成败的军事因素还得是大型会战摧毁对方有生力量

三、八路军游击战的战法战例

1.游击战法

游击战的主要战法是袭击,依据袭击对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分为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袭扰战等。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实践中,还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等丰富多彩的战法。这些战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袭击战:乘敌不备,对其实施突然攻击的战法。通常选择战斗力不强,防备不严,便于袭击的驻止之敌和运动之敌,以迅速而突然的动作,速战速决,快打快撤。

伏击战:袭击运动之敌的战法。分为待伏和诱伏,待敌或诱敌进入伏击圈时袭击之。要求秘密隐蔽,突然发起攻击,速决歼敌,快打快撤。

破击战:以破坏敌人重要军事目标为目的的战法。目标通常是敌人的交通运输线、后方补给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技术兵器基地等。进行破击战必须有周密细致的组织计划和充分的技术准备,以出敌不意的方法和行动实施。

袭扰战:游击队、民兵和群众相配合,以各种手段,杀伤、毁坏、恐吓、扰乱、疲惫敌人的战法。由游击队和民兵以单人或小组进行袭扰活动,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杀伤敌有生力量,制造各种假象,虚张声势,迷惑敌人。

地雷战:以地雷为主要武器杀伤敌人的战法,通常与地道战、麻雀战结合,杀伤、消耗敌人,封锁和限制敌人的行动。

地道战:依托地道工程打击敌人的战法,通常与火力战、地雷战、麻雀战相结合,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麻雀战:小群分散的阻击行动。通常三五成群,忽聚忽散,时隐时现,出没无常,灵活机动地杀伤、消耗、迷惑、疲惫敌人。

围困战:对孤立驻止之敌的作战。切断守敌与外部的联系,断绝其物资供应,陷敌于弹尽粮绝的困境,结合政治攻势,逼迫其投降或为歼敌创造条件。[i]

2.游击战实例:沁源围困战

1937年冬,薄一波于山西中、南部建立太岳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陈赓率386旅主力及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与薄一波会师,此后相继成立了太岳军区和太岳纵队,根据地获得巨大发展。1942年10月20日,日军集结第36师团、69师团6个大队,及白晋、同蒲沿线二十多个县的伪军共7000余人,在驻山西日军第1军参谋长花谷正少将指挥下,对八路军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扫荡”,占领了沁源县城及其附近地区。1942年11月11日,太岳军区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战胜敌人的命令。同时决定,以沁源县委为核心,联合组成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1942年11月下旬,县围困指挥部指挥安沁、二沁大道两旁据点5华里内的23个村镇,3200多户人家约16000多人全部迁出,给日军侵占地区及其周围制造了一个“无人区”。在围困斗争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各游击集团对日伪军广泛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控制军火与粮食补给线,伏击日军,对其进行重大打击。沁源围困战历时两年半共900多天,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4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取得了依靠人民围困敌寇的伟大胜利,也是游击战术在敌后战场的一次伟大胜利。

四、 游击战的成效

在了解过以上著名的游击战的经典战例后,我们还需要了解,游击战不仅仅是某一次作战指战员的突发奇想,更不是天降的锦囊妙计,它是英勇的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作战经历,以及对战争局势的正确把握所作出一种普适性的战术选择。这就意味着,游击战是当时敌后战场的主要作战方针,它所造成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某几场战役。游击战作为中华人民抗战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对于整个中国战场的战局,还是对于当时民众的自信心提升,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我们可以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的作战为例,作为一支孤悬敌后的作战力量,他们在黑嫩平原上展开了广泛的游击作战。总结起来,其抗战历程可粗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西北临时指挥部建立,岭西的抗联部队在保留原部队番号的情况下,按其活动区域,统一编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和第一、第二独立师。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为龙北部队,由张寿籛领导,主要活动在海伦、讷河、嫩江、克山、德都、通北、北安等地;第四支队和独立师第一、第二师为龙南部队,由许亨植负责,主要活动在绥棱、绥化、庆城、铁骊、巴彦、木兰、东兴等地[ii],在此阶段的抗战,可以说是东北方面对于游击战的一次大胆尝试。此前,抗联部队多是依靠小兴安岭的山区,开展的是山地游击战。西征后开展的平原游击战,战场转移到了青纱帐,在战术的运用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时期,北满抗联各支队牺牲了部分优秀将领,但通过游击战,抗联部队在黑嫩平原站稳了脚跟,积累了开展平原游击战的经验,为进一步广泛开展平原游击战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阶段。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正式组建,并确立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为第三路军的最高指挥机关,各地区指挥部为地区指挥机关,各支队为战斗行动单位,这样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就实现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纪律,内部更加巩固,也促进了北满抗日游击运动的开展。此时期,诺门罕事件爆发,中共北满省委要求各地武装部队改变过去游击活动方式,将山边游击战改变为深入敌人腹地的平原游击战,争取大小军事胜利,破坏敌人军事设备、桥梁、电线,袭击汽车、火车,攻袭城镇等,坚决反对畏缩不前的倾向,采取积极的游击运动,牵制、打击敌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籛根据敌情的变化要求部队巩固现有力量,发展新的抗日部队;要求各部队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以灵活地大步前进、大步后退、昼伏夜动、迂回作战的形式,冲破敌人布置的军事计划。随着战争势态的发展,1940年1月28日,中共北满省委召开第十次常委会。会议要求各部队“在坚持恢复旧区不动摇拓展新抗日游击区的基础上,必须坚决肃清游击运动‘萎缩不前’状态,积极开展平原游击运动”。在此阶段,龙北部队在极端困难时期,英勇地开展游击战,开辟了德都、讷河、嫩江、甘南、阿荣旗等县(旗)游击区,建立了后方基地,发展了抗日武装组织,新发展了队员180多人,在一些地方建立了党组织,摧毁了许多站镇等敌人据点,消灭了大批敌人有生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春到1940年年初,龙北部队与敌人进行规模较大战斗40余次,攻袭城镇7座,缴取16处自卫团、伪警察武装,消灭日伪军250人以上,俘虏伪军500人以上。据日伪资料记载,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在1939年6月至12月,共进行战斗236次[iii]

在第三阶段,历经数次围剿和肃清,抗联第三路军指战员在极其险恶的条件下,与绝对优势的日伪军艰苦奋战,给予日伪统治者沉重打击。从全局看,抗日斗争进入低潮阶段。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各支队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以突然袭击和埋伏阻截等战法,先后攻克克山、肇源2座县城及30多处“集团部落”、伪警察署、日本移民“开拓团”等日伪据点,突袭日伪军20余次,缴获了一批军事物资。抗联指战员不畏牺牲,英勇抗敌,接连取得战斗胜利,扩大了党和抗联部队的政治影响,鼓舞了广大人民抗战的斗志,同时也配合了全国抗日战场。[iv]

第四阶段中,东北抗联主力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进行整训。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留守部队仍坚持开展游击斗争。其中,第三支队游击战表现最为突出。第三支队在1941年的小集群游击战中,共进行了大小战斗22次,其中较激烈战斗17次,俘虏伪军士兵135人,夺取粮食数万斤,黄金10余两,破坏了敌人伪警察署(所)5处,破坏木业10余处[6]。同时,1941年和1942年在北满地区坚持游击斗争的还有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六、第九、第十二支队的部分小分队。

五、 总结

在游击战术的指导下,我军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游击战对于当时的战局具有重大意义。从全国抗日战场的战略背景来看,游击战有力配合了全国总抗战,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日斗志,表现了中国军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崇高民族气节。


[i]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ii]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iii]吉林省档案馆.东北抗日运动概况[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iv]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3月第2期总第134期 东北抗联第三路军黑嫩平原抗日游击战术论析 张磊 2021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