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新版多篇

来源:范文范 1.67W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新版多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一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保守的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使小朋友们没有足够的个体自由学习空间,也没有时间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新课程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保护小朋友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小朋友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小朋友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事情,“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小朋友们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设计《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三个课文的导入:

1、让同学观看北京的美丽风光,然后引入课题。

2、让同学谈自身参与的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感受,再引入课题。

3、媒体出示一位和同学同龄小朋友的照片,告诉大家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说一句悄悄话,大家想听吗?然后出示课题,齐读后请小朋友们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吗?

思前想后,第1个方案,因为后面我还要出示北京风光,因此推翻了。第2个方案虽然能通过谈话的方式,以了解同学对升旗的感受,但同学没有主动参与文本。因此,我选择了第3个方案。教学时,“小朋友悄悄话”的引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听了小朋友的悄悄话后,当我问他们有什么问题时,小手如林。有的说:“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说:“他想去哪儿看看呢?”有的说:“他为什么想去看看呢?”小朋友们进入一个个“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让他们带着自身的问题进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小朋友们的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

二、小朋友们的质疑如颗颗珍珠,串成教与学的美丽过程

《我多想去看看》这首儿童诗以一个山村小朋友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身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才短短的三句话,该如何品读课文,使小朋友们能自然发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呢?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在他们读熟课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同学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说话也不太完整的他们居然也能象模象样地提出问题了。有的问:“北京在哪儿呢?”有的问:“北京离我们很遥远,什么叫遥远?”有的问:“壮观是怎样的呢?”……虽然有的问题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给予了褒扬,但有的问题却是本堂课上的重点。这样,问题由同学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真正落实“以同学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不论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小朋友们的问题如一颗颗珍珠晶莹透亮,串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美丽过程,让我收获了一份惊喜,一份意外。

三、课外拓展,在质疑中走出课堂,延续学习热情

假如说这节课只停留在品读课文后就结束的话,同学对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会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课的后面,我布置了让小朋友们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请他们说说自身的心里话。有一位小朋友说:“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师,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丽风光感染了他,不叫他问,他也迫不和待地想问一问了。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声中,我鼓励着大家的热情,说:“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有许多许多,课后,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资料,再来说说北京。”我想: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小朋友们的心田。

当然,培养小朋友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相信他们能个个成为爱问的小朋友!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二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是一首儿童诗,表达了山里的儿童向往首都北京的情感。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查找有关北京的资料,课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对北京的了解和向往,还有的带来了在北京旅游时拍摄的照片,演唱了有关北京的歌曲,朗诵了儿歌。

〖在识字教学中丰富情感〗

语文课堂中任何活动都应该伴随情感,情感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我多想去看看》饱满了作者对北京首都的深情热爱。学生读时,眼里流露的是向往,心中浸润的是激情,语言中包含的是热切。我时时不忘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情感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字、词在学生的有机体中汹涌奔流时,他才会成为学生心灵深处抹不去的记忆。很多学生都说:“老师,我读了课文以后很想去北京看看。”“老师,我很感动。”“读到最后一句,我都想哭了。”

《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学生对于课文其实是似懂非懂的,因此我在教学完这课后,组织学生唱一唱歌。学生就唱起了音乐课所教的《国旗,国旗,真美丽》。我还让学生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在深情并茂地演唱中,每个学生情绪高昂,激起了向往北京的强烈愿望。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篇文章,我先出示课件:“一位妈妈拿着一幅图画在向儿子介绍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壮观景象。(配音乐)”于是便会有很多小朋友们都迫切地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于是,再次运用教学媒体展示课件:“一幅庄严的升旗图,天安门上,五星红旗随着国歌的奏响冉冉升起,广场上站立着来自各阶层的人,气势雄伟,体现出了升旗时的壮观。”此时此刻,小朋友们身临其景,情绪高涨:“那有些什么人观看?国旗在天安门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多想去看看呀?”四面八方的问题一涌而上,学生思考的问题越多,对课文理解就越深,教学目的就越易达到。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三

本课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由于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但是,我选这个升国旗录象不太壮观,因此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多有不同。初读时,我让他们学习自己解决字词,然后再重点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我一次次出示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使孩子们的激情再次达到升华。

三、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让学生读完课文就结束的话,学生的情感就不会深入。在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欢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四

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孩子当作朋友,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去北京的话,你会到哪些地方去看一看?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和朗读训练,整堂课学生都是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这一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从一开始的自由读——重点句子的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评选“朗读能手”,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让学生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更加激发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不足之处:

1、在做识字游戏时,当学生猜对了卡片后面的字,应让猜对的同学领读卡片上的生字,这样学生对生字识记的会更好。

2、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今后应加强读的训练。

3、在学课文时,“多想”没有解法,在讲时如果让学生用换词的方式理解就更好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五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首小诗,共三大句话:第一句话交待了“我”的出身——一个山村的孩子;第二句是讲遥远的北京城,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第三句写山村孩子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我在引导学生识完字,读熟课文后,没有逐字逐句的理解、分析课文,而是让孩子们提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我原以为孩子们不会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这样做只是尝试,但出乎意料:万和林一开始就直奔文章的核心句子:课文结尾为什么连用两个“我多想去看看”?我没有直接解答这个问题,而是以它为理解文章的一条线。 我问:谁看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看出的?孩子们的思路又进入了课文。

在文中他们从“走出大山”、“遥远”等处看出了“我”是一名山村孩子 。有一位孩子提出“壮观”是什么意思?我请几位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看过升旗仪式的孩子描述了升旗的场面,同时就有孩子在惊叹。表达能力强的杨金颐同学还结合学校的升旗仪式作了想像,用儿童特有的语言阐释了“壮观”一词的含义。这时我趁热打铁:这样壮观的场面,老师真想和同学们一起站在天安门广场看看啊!

但对一个山村孩子讲,这是多么难又多么遥不可及啊!这是她的梦想,她已经多次向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啊!从这儿看出小姑娘。孩子们补充: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去北京;看出小姑娘多么渴望看升旗仪式啊!提出问题的万和林也说自己明白了:其中一个是作文章结尾,另一个用来点题。

至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划上了句号。课后我作了深刻的思考,对待这些优秀的孩子,我应该大胆放手,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学习空间。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是《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一课时,在整节课中,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体现了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特点。

从整个教学活动来看,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学习,而是主动的,充满热情和好奇地学习。从一开始的自读,互相读,自己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到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相争,辩论,发表不同见解,都可以看出,学生们是在主动地学习、探究、并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特点。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现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美丽的故宫,颐和园,北海公园,雄伟的万里长城,看后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再如富有挑战性的朗读,识字等比赛形式,都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使整个教学充满了情趣。

3、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地合作,愉快地交流,遇到不懂问题也能主动地探究,这说明教者在平时是十分注意这方面的培养。例如,有一组小学生对“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他认为,这两句话是一样的,为什么要重复,而且中间用了一个句号。他百思不解,经过讨论,反复朗读,大家明白是这个山里的孩子太希望到北京去看一看,这是在表达“他”强烈的愿望。问题弄明白了,个个学生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这样主动地探究式的学习,要比教师的灌输的效果不知要强多少倍。

总之,这是一节比较符合新课标的一节课,由于受学生年龄限制,有些地方体现还不够到位,但我坚信,坚持用新理念培养训练,不久将来一定会有明显效果。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七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课文《我多想去看看》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从题目导入开始精心策划:小朋友,我们每周一都要进行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回答:升国旗。我顺势引导学校里升国旗都很隆重,而北京天安门前升国旗场面就更壮观了,想不想去看看。学生都说想去,我就板书:我想去看看。指名学生练习朗读,学生通过读,感受到重点是想,也读得不错。于是我把课前找的一些升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此时我引导有一位山里的孩子真想马上就去看看,所以他写下了一首儿歌,我把课题补充完整,请小朋友读一读:我多想去看看。学生强调读多想,谁知课堂里尽然爆发出阵阵大笑,他们觉得很滑稽,很好玩,还没有体会到那份想去的心。此时我急了,把学生批评了一通,自顾自的上了下去,可想而知,本节课效果不好。我课后想了很多,觉得朗读指导不能急于一时,应该在平时时时处处渗透,而不能把学生当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今天我要倒什么他就必须接受什么?也在网上学习了一番,找到了一些朗读教学的指导方法,于自己学习。以下是本节课我的反思:

第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阅读兴趣在读中体验角色,升华情感。从心理学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被别人肯定和表扬,儿童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一句亲切的 “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发自内心的鼓励,滋润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小笑脸”的物质奖励使学生感受到器重、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培养学生对朗读的领悟能力。

第二、以读为主,以积累为重,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特别是低年级的阅读,强调的是朗读和积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因此,小学低段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线,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中萌发读的欲望,激发读的兴趣,迸发读的热情。

第三、教师示范,学生榜样。在平时注重以教师自身的示范和学生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感悟,体会。

第四、抓住重点词句,恰当进行朗读训练。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篇八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分别借两个孩子之口讲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遥远的新疆看天山的雪莲,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

1、自主阅读,注重感悟。

一年级的小学生感性意识比较强,教学中,我尽量避免抽象的说教讲解,利用鲜活的画面引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去感悟人物情感。“壮观”一词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天安门广场真实的升旗仪式,晨曦中,广场上人山人海,雄壮的音乐声中,众人齐唱国歌,庄严的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也跟着唱起了国歌。此时,孩子们置身其中,直接有效地感受到了了“壮观”的含义。借着这份真情,我引导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场面读出来。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感。

2、拓展课程资源、构建美妙课堂。

对于北京,学生基本去过,并不陌生。而新疆大多数孩子没有去过,没什么印象。我在课前充分备课,自己认真学习了新疆百科,首先让孩子们在地图上找到新疆的位置,感受新疆和北京的距离,播放新疆高清漂亮的的特色大图。课堂上,孩子们看到这些,惊羡不已。此时,引导学生读“我多想去看看”,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想“去看看”的迫切心情表现地恰到好处。一堂课,轻松活泼,自然有趣。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