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文蜀道难原文及译文多篇

来源:范文范 1.43W

高一课文蜀道难原文及译文多篇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鉴赏 篇一

蜀道难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注释

噫吁嚱: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夸张而大约言之。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膺:胸。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胡为:为什么。

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咨嗟:叹息。

蜀道难赏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译文 篇二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这样危险的地方,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剑阁所在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据险作乱。

每日每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它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难以攀越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李白《蜀道难》赏析 篇三

李白的名作《蜀道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由长安入“蜀”的道路之难。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蜀道的难与险,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令人“侧身西望长咨嗟”。读过《蜀道难》,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些崇山峻岭,飞瀑急流,似乎就在眼前,让人惊心动魄,“使人听此凋朱颜”。那么,李白写这首《蜀道难》的用意何在呢?难道仅仅是向人介绍“蜀道”之难吗?从他写这首诗的时间和他的人生经历来看,这首诗还有更深的用意。

二十五岁时,李白离开四川,也就是离开“蜀”地,开始漫游全国,一心想入朝为官,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一直不得志。直到唐玄宗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他才接到唐玄宗的征召。他欣喜若狂,以为从此就要大展宏图。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写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充分体现了他的自信与骄傲。

这首《蜀道难》正是李白初到长安时所写的。表面上看是写蜀道之难,而实际上,李白是通过蜀道的难来衬托自己的出众。是啊,从京城到四川比登天还要难,但李白终究还是来到了长安,这仍然是自信和骄傲情绪的延续。

李白到长安后,深受唐玄宗的赏识,风光一时。但他很快发现,唐玄宗不过是让他作诗陪酒而已,离他的人生理想相去甚远。失望之余,他上书请辞。唐玄宗顺水推舟,说他“非廊庙器”,赐金放还。临行前,李白写下了《行路难》。用“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失望和无所适从的心情,早已没有了写《蜀道难》时的豪迈。但他并未就此消沉,用“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行路难》的结尾,说明他仍然相信自己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的。

全文鉴赏 篇四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热门标签